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之海权时代-第2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金陵与京师各有优势,金陵的优势是地靠江南是天下膏腴之地,在此建都不必担心粮食供应问题,缺点是自古金陵建都者都不能长久,这座虎踞龙盘的雄城似乎受到了诅咒一般,不管是谁在金陵建都都不能熬过百年。
京师北临幽燕形胜之地,易守难攻,距离草原很近,在京师周边驻军能够有效扼控草原,确保无草原边患。缺点是京师周边气候干旱,不足以承担供应京师百万人口的重任,粮食安全就成了京师的一大难题。
不过京师的这一条缺点,对于如今的华夏来说根本就不是缺点,华夏庞大的海上运输能力能够将来自爪哇、旧港、占城、安南的粮食,以极低的运费运送到天津港。
而规划中的京津铁路将会成为为京师输送给养的大通道,如今华夏的铁路建造技术已经可以在平原地区铺设,京津铁路将是华夏第一条商业化运营铁路。
经过一番争论之后,华夏高层还是以多数人赞同的方式决定迁都京师,迁都意味着政治中心在承天府的撤离,没有了都城的叠加效应,未来承天府的地位会越来越低。
尤其是承天府还孤悬海外,这就更加剧了海外离岛的游离感,如何保证这样的海外离岛始终处于华夏的核心政治圈内,是摆在华夏君臣面前的头等难题。
做为华夏的大管家,主管财税的张有德在参考了各地的赋税情况之后,提出将承天府、琼州府、吕宋府、旧港府全部升级为省。满剌加城升级为华夏朝廷的直辖的直隶州,级别与大府相同。
张有德的建议是这些地方升级行政机构之后,根据华夏异地为官的原则,这些地方将会名正言顺地调派官员在这些地方施政。
而本地成长起来的人才也会调派到内地各个省份任职,多年以后文化思想全部趋同之后,这些地方再想分离,那就要问老百姓答不答应了。
升级行政机构的结果就是官位多了,自然是皆大欢喜,张有德的建议很快便获得通过,就连最难缠的御史台都没有任何反对的声音。
随着华夏内部的问题理顺,华夏行政部门正式开始向京师搬迁,最先进行搬迁的是各个部门的行政官吏,如今的华夏可不止六部九卿,部门多了很多,其中教育部是从礼部拆分出来的,建设部是从工部拆分出来的,宣传部是从通政司升级而来。
这些多出来或者升级出来的部门需要大量的官员进行填充,这就给了华夏官员很大的机遇,以前可能熬几十年都未必能够达到一府长官,而现在几年时间就能达到或者达到更高的位置。
官员的急剧增加带来了很多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隐患,一些没有高层政治经验的官员登上高位之后,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
这还是客观出现的问题,更别说一些投机者的主观行为,因此郑经要求御史台长官唐兴武必须做好官员的监督,任何官员无论功劳多大,后台多硬,一旦发现贪腐等违法问题,都要从严处置。
乱世用重典,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华夏不能因为一小撮的蛀虫,坏了自己在百姓中的口碑。
兴武九年秋八月!
郑经骑着马从正阳门进了内城沿着中轴线来到紫禁城正门之前,身后一大群华夏文武步行跟着郑经的马后,这是郑经第一次踏足紫禁城,在城门前停马抬头看向城门上上高悬的匾额,匾额上用满汉两种文字并排书刻着‘大清门’三个大字。
看到满文书写的匾额,郑氏心里非常不痛快,抬起马鞭指着匾额说道:“礼部!”
“臣在!”余震瀚连忙小跑着来到郑经马前躬身听后吩咐。
“将这个匾额换了,如今是我华夏天下,这劳什子的‘大清门’算怎么回事?同时将紫禁城所有匾额上的满文去掉,以后华夏官方只有一种文字,那就是汉文。
一些部落百姓愿意说自己的语言,国家也不干涉,但是想要读书、当官任职,就必须学习汉文,以汉文表达为主。”
“臣明白了!回头就安排人将所有的匾额全部换了!臣请问正门上的匾额换成什么?”
“华夏!”郑经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
从华夏门进入皇城,沿着中轴线踏上金水桥,便看到了已经改名‘天安’的承天门,郑经指着城楼上悬挂的匾额说道:“名字改回去!”
余震瀚连忙躬身应下,郑经骑马从正门进入,身后的文武可不敢一起从正门进入,而是文左武右从正门两边的侧门进入。
进了承天门,郑经翻身下马,将马匹交给侍卫,指着城楼说道:“诸位爱卿随朕登上城楼看一看我华夏的大好河山!”
“臣等遵旨!”
与郑经正值壮年不同,一些老臣已经上了年纪,比如教育部的方以智已经七十多岁,已经连续几次上疏致仕颐养天年,都被郑经温言挽留,承诺等到一统天下之后,就让老先生风光致仕。
这些老臣从正阳门一直走到承天门,早已累得气喘吁吁,这一切郑经看在眼里,却不好说什么,这些表示尊卑的礼节没有废除之前,就必须如此,就是郑经也不能改变。
尤其是这些老臣大多数都是读书人,更注重规矩的遵守,因此郑经吩咐侍卫一人扶着一位老臣慢慢从马道缓慢登上城头。
在城头上遥看前方的正阳门城楼,两座城楼在同一条直线上,遥相呼应,两座城楼之间便是华夏六部九卿等中枢部门。
郑经看着前方那些古朴的建筑,心中感慨万分,在后世这些建筑因为各种原因已经全部拆除,没有了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京师的韵味就少了几分。
未来的京师主要以行政、人文为主,会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尤其是内城之内更是不会允许任何的工业,没有工业就不会快速聚集大量的人口。
尤其是内城中的各个胡同,都是历史的记忆,这些胡同以及胡同里的房屋建筑都将是历史人文的一部分,若干年后,都能成为京城旅游业的一道风景。
而外城将会进行旧城改造,一些破旧的胡同、棚户全部拆除,在城外择地兴建新的住宅社区,拆除出来的土地将会建设大量的商业区域,为将来京城旅游的游客提供、餐饮、住宿、购物、休闲等一切所需要的的服务。
只要经营得当,将来的京师光是旅游观光这一项收入,就足以让京师成为数一数二的富庶之地,未来的华夏必然是国家强大、百姓富足。
只要官府不断引导,百姓非常愿意走出家门,看一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
第三百二十四章 修河与宫室
,穿越之海权时代
郑经在承天门城楼上遥望着整个京城,对身后的文武问道:“诸位!站在这里你们看到了什么?”
一众文武被郑经这样一句没头没脑的话问糊涂了,站在城头上,除了能够看到房子城墙,以及大街上行走的行人,还能看到什么?
可是华夏王的问题肯定没有这么肤浅,一定有隐藏的深意,众人谁也不敢轻易发言,以免没有说到华夏王的心坎上,在华夏王这里失了分。
张煌言看众人都不说话,想着华夏王马上就要登基称帝,是不是想要众臣劝进,于是便出言说道:“臣看到了帝王之气,巍巍宫殿衬托华夏帝王之气!”
郑经不置可否地摇头道:“这天下哪来的帝王之气,得天下首要的是枪杆子,其次是民心,有了枪杆子,再得了民心,天下便唾手可得。
若是只能二选一的话,那肯定首选枪杆子,蒙元、满清能够入主中原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但是打天下与坐天下不同,打天下枪杆子好用,坐天下枪杆子却不一定好用。”
张煌言是一个通透之人,马上就意识到自己会错了意,华夏王岂是这种浅薄之人。若是只为了个人富贵,华夏十年前就能一统天下。
可是华夏王却没有这么做,而是生生地等了十年,用十年的时间勤修内政、培养人才,保证华夏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对百姓的伤害降到最低,同时有充足的官吏储备,也能非常有效地将华夏新政推行到整个天下。
“大王!臣肤浅了!”
“无妨!寡人也是随口一说,有谁知道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众文臣纷纷出言表示自己知道,这样的名篇只要是读书人,鲜少有人不知道。郑经指着身后的宫殿说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看看这些宫殿耗费了多少民力,百姓为了帝王的穷奢极欲,又付出了多少惨痛的代价。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华夏上下几千年,有多少朝代兴起,又有多少朝代陨落。每个朝代兴起必然大兴土木,大建宫室,这些宫室又去了哪里?
关中沃野千里,四周山川险固,是理想的龙兴之地,可是上千年的砍伐让整个关中水土流失,黄土裸露,成了贫瘠之地。
原本的龙兴之地,再也无法承担建都的重担,都城开始不断东移,从开封到金陵再到京师,如今的京师周边,无论是民力,还是资源都已枯竭。”
方以智书读的多,尤其是实学方面更是冠绝一时,马上明白了郑经的意思,立刻开口回应道:“大王观察入微,北方这些年气候干旱,冬季严寒,夏季干旱,无法承担太多的人口消耗。
这也是当年流寇从陕北掀起的原因,陕北气候苦寒,十年九旱,百姓本就常年处在赤贫边缘,连续的干旱就会让百姓失去活路,没有活路的百姓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成为流民,在官府的帮助下移民到适合居住的地方生存。
另一种是官府没有能力帮助大量的流民,只能任这些流民自生自灭,结果就是百姓为了活命只能打家劫舍,最后沦为流寇。
因此控制北方人口的数量必须成为我华夏的一项国策,确保北方有足够的抗风险能力,我华夏南北差异巨大,南方适宜生存,应该大力开发。
尤其是吕宋、旧港等地有大片需要开垦的土地,朝廷应该逐步将北方多余的人口迁移到南方这些需要人口的地方。”
“臣反对!北方人口一旦减少,草原游牧部落就会大举南侵,到时候国家将会付出很大的精力应对草原部落,这是历代血淋淋的教训,但凡有作为的朝代都是移民实边,确保边墙不被侵扰。”陈永华出声反对。
方以智见陈永华反对,也不与其争辩,只是将目光看向郑经,郑经知道这件事只有自己解释一众文武才会信服。
“方老与复莆说的都有道理,然而却已经成为了过去的经验,如今的世界日新月异,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各种我们从前想都不敢想的机械都会出现。
比如蒸汽机用在船上,船只不用风帆,不用桨就能在海上航行,以前我们可敢想这种事?而蒸汽机用在铁路上,通过蒸汽车头带动,不用牛马就能让车辆在道路上来回奔跑。
这些蒸汽机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鸿基煤矿生产的煤炭根本无法满足蒸汽机大量使用后的消耗,更何况还有北方冬季的取暖也需要大量的煤炭。
正好北方煤炭的储量丰富,大量开发北方的煤炭,发展北方工业,这样就能形成南方发展以纺织为主的轻工业,北方发展以煤炭、钢铁为主的重工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