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穿越之海权时代-第2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轻工业能够快速创造财富,使得华夏国民快速富裕起来,而重工业是一个国家的脊梁骨,只有重工业发展起来,军队才能有更加先进的武器装备,在对外战争中能够轻易打败任何敢于挑衅华夏威严之敌。

    当然北方,尤其是西北的水土流失问题确实到了不治理不行的地步了,黄河携带着大量的泥沙,从洛阳附近转弯之后,就进入了平原地区,水流平缓之后,大量的泥沙就会沉淀下来,这就造成了河道不断的淤积。

    开封的河道高度竟然已经高过了开封城墙,若是黄河在开封一带决堤,后果会是如何,诸位有没有想过?”

    黄河之所以叫黄河,就是因为携带大量泥沙滚滚而下,使得河水昏黄浑浊,才从大河称作黄河,然而世人却从来没有想过黄河为何会携带如此多的泥沙这个问题。

    让众文武没有想到的是,原来黄河携带大量的泥沙竟然是人为造成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关中过度开发导致黄河两岸植被破坏,没有了植被涵养水土,再加上黄河两岸疏松的黄土层,二者叠加导致了黄河成为含沙量最大的大河。

    陈永华心中大震,自古修河都是劳民伤财的大工程,华夏王在还没有统一天下之前,竟然第一个就想到了修河,看来华夏统一之后是有的忙了。

    “大王!这治理黄河的根本是什么?”

    “首先要沿着黄河以及黄河各个支流的两岸植树造林,依靠树木庞大的根系稳固黄河两岸已经被破坏的泥土,其次就是要利用水泥砂石混合成的混凝土对各处的河堤进行加固,确保河水的冲刷不会将黄河两岸的河堤冲垮。

    这个过程至少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初见成效,上游的治理初见成效之后,接下来就要对下游的河道进行重新规划,如开封段这样的地上悬河必须要重新选址进行改道。

    而改道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工程,必须经过周密的落差计算,保证河水流动顺畅,不然一旦遇到大雨年份,决堤就成了必然。

    为了保证治河政策的连贯性,寡人决定设立一个新的部门——水利部,这个部门主管天下所有江河湖海的水利建设,是一个实打实的花钱部门,这个部门需要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担任各级官吏,入选的官员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滥竽充数者坚决剔除出去。”

    “大王!这样不停的增加行政部门,将会大幅增加国库开支,长此以往我们的国库能够支撑的住吗?”

    “若是故步自封,不求上进,这种入不敷出的情况那就是必然出现之事,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只有国家发展的越来越好,赋税才能节节攀升。

    开源的同时还要节流,严格控制任何不必要的开支,把每一文钱都用在刀刃上,今天站在城楼上的臣工,哪一位出去之后都是说一句话、批一张条子,都能调动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两银子国之栋梁。

    你们身上的责任重大,你们动动嘴、动动笔,老百姓的民脂民膏就有可能在不必要的地方浪费掉,除了国家将要推动的关乎国家未来命运的超大工程,诸位在做任何决定之前都要慎之又慎。”

    说着郑经拍了拍身后一根两人都无法合抱的梁柱说道:“大家请看,这样的大木如今在平原地区已经绝迹,想要使用这样的大木建设宫室就要从巴蜀、云贵的深山老林里采伐。

    这样一根大木从深山老林砍伐下来,再千里迢迢地运到京师,需要花费多少钱粮、民力,这些钱粮、民力本可以用在国计民生的大事上,然而历代君主为了彰显自己的高高在上,却花费了大量的民力、钱粮建筑这些宫室。”

    说完这番话,郑经便带头从马道下了城头,顺着中轴线上金砖铺就的御道向着端门走去。众文武连忙亦步亦趋地跟在郑经的身后,仔细琢磨起郑经的话。

    建造宫殿的大木对于明清这样的陆地政权比较艰难,可是对于华夏这样的海权大国,这些大木根本就不是什么难事。

    南洋各地有的是原始大木,还能缺了几根建造宫殿的大木,将大木用海船运到天津,从天津到京城这段距离就算用牛马拖拽也花费不了多少人力物力。

    可是听大王的口气似乎对大造宫室很是反感,到底是建还是不建呢?

    众臣一路跟着郑经穿过端门、午门,进入已经改名太和门的皇极门,穿过皇极殿广场顺着台阶登上已经改名为太和殿的皇极殿台基上。

    郑经站在这座巨大的台基上看着台基下站立的群臣大声问道:“诸位知道这座大殿从第一次建好,损毁了多少次吗?”

    张煌言出来回奏道:“大王!永乐十九年三大殿刚刚建成一年便被大火焚毁,时隔二十多年后在正统年间才完全修复,到了嘉靖年间再次遭雷击被雷火焚毁。

    嘉靖皇帝觉得三大殿屡遭雷击是因为名字起得不好,便将奉天殿更名为皇极殿,华盖殿更名为中极殿,谨身殿更名为建极殿。

    然而大殿并没有因为改名而得到保佑,万历年间再次被雷火击中焚毁,直到天启年间才再次修复。”

    郑经回头指着身后挂着太和殿匾额的大殿说道:“就算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大殿,也已经不是天启年间原本的样子。

    当年李自成撤离京师时放了一把火,将三大殿烧毁了部分,满清入关之后,历时十四年才将三大殿修复,诸位想一想这样一座宫殿不到三百年被毁了四次,每一次修复都要耗费大量的钱粮人力,这些都是民脂民膏,本该不用损耗的。

    方先生钻研实学多年,可有想过如何解决建筑免遭雷火袭击的办法?还有雷火是如何产生的,为何能有如此大的威力?

    若是能够解决这一难题,让各种高大建筑从此不再遭受雷火袭击,每年可以为国家减少多少损失!”

    方以智略微沉思了一下,说道:“臣这些年与东西方的智者交流,以及阅读东西方的大量书籍发现,东西方都对雷火有过研究。

    有学者发现在黑暗的夜里脱衣服的时候,会出现类似闪电一样的一闪而过的火花,因此推断天空中的雷火与这衣服上的火花其实是一种东西,臣根据我华夏神话雷公电母的传说,将这种火花称之为——电!

    ‘电’到底是产生的,臣等还没有研究出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电需要物体之间摩擦碰撞,电一定有磁性,而且容易起火。”

    郑经心中一喜,从方以智的描述中,郑经知道华夏的研究者已经摸到了电的门道,虽然只是发现了静电产生的原因,只要发现了静电,那离发现电磁感应还会远吗?

    “既然找到了电产生的原因,那就要继续研究下去,方先生要从学生中挑选有志于‘电’的研究者,寡人会安排户部专门拨款用于‘电’的研究。

    既然‘电’有磁性,那不妨试一试磁石与各种金属之间组合起来,说不定能够产生不一样的结果,若是有一天能够将‘电’研究出来,并得到真正的应用,那时候就是华夏真正腾飞的时刻。”

    1秒记住网:。手机版阅读网址:



    第三百二十五章 基础建设

    

郑经很想将自己懂得的那点电学知识告诉方以智这些研究人员,可是理智告诉他任何学科都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符合循序渐进的学说,只能是空中楼阁,让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各种基础学科,必须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发展,就像再聪明的孩子也要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学习一样,只有明白了‘电’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怎么才能很好地得到控制,才能建起完整的学术理论,以郑经自己那三脚猫的学识,还是不要过多的干涉‘电’的研究过程。

    不过如何避雷保证高大建筑不被雷击这样的知识,为了这些建筑不再被雷火烧毁,郑经还是决定将这些避雷的知识讲出来。

    雷击说白了就是短路,闪电借助雨水传输下来,到了木制结构上,因为木头是绝缘体,大量的电流无处释放就会形成高温,瞬间就能点燃木制建筑,造成火灾。

    解决的办法非常简单,在高大建筑的顶端竖起一根金属棒,用金属导线连接直接接入地下。当雷电下来的时候就会顺着金属导线将电流输送到地下,由大地化解这些电流。

    当郑经轻描淡写地将如何避免雷火的办法说出来后,一众文武听的云山雾罩,谁都没有想到困扰历代帝王千年的雷火烧毁宫室的难题,就被华夏王这么简简单单的几句话解决了。

    这话若不是华夏王所说,所有人都会认为是白日呓语,简直就是胡说八道。天火岂是这么容易解决的?

    可是华夏王这么多年形成的威望,让文武群臣对他普遍的盲从,这么多年华夏王在大事上的决断从来没有出现过失误。

    这是群臣信任华夏王的基础,也是华夏王崇高威望的最深层原因,无论是哪个人都愿意跟着一个永远在正确道路上的领袖,而不是一个一直错漏百出的领导者。

    掌管工部的何斌立刻记下了郑经所描述的避雷方法,回头就让工匠打造避雷装置,安装在紫禁城所有高大的建筑之上。

    就在郑经准备从皇极殿的台基上走下来的时候,忽然!广场上所有的文武像是商量好似的,齐刷刷地跪倒在地,齐声高呼:“请大王称帝!”

    对于群臣的劝进,郑经毫不意外,若是没有劝进反倒显得郑经的威望不够。虽然这次劝进并不是事先排练好的剧本,但是这种事有成例可寻。

    郑经故意把脸一板说道:“诸卿心意寡人心领,怎奈寡人称王已是德不配位,又岂敢再进一步,此事休要再提!”

    群臣也不多劝,纷纷叩首退出皇极门,待到群臣离去之后,郑经对跟在身边的秘书郎延平公主说道:“这样大一座宫殿,咱们一家也没有多少人,住在里面空荡荡的,实属浪费。

    这座宫殿除了举行重大活动之外,并没有多大的用途,王朝投入大量的钱粮民力,建筑如此庞大的宫殿群,除了显示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之外,并无多少实用价值。

    每年维护的费用也要花费不小的资金,这会给我家带来巨大的压力,以后的国家与个人会分的非常清楚,这些皇家园林肯定会属于我家的私产,如何处置这些私产,不使这些私产成为我家的负担,需要做出妥善的安排。”

    “爹是说以后我家无论是谁当政都没有权力调用国库里的一文钱,是吗?”

    “是这样,为政者最忌讳公私不分,你爹知道创业艰难,自然是不敢做任何有损于国家之事,继任者可不知道创业的艰难,从小生于富贵温柔乡,若是不加以限制,谁知道哪一代就出了一个‘何不食肉糜’的蠢货。”

    “可是钱都给了国库,我家以后要靠什么生活,总不能跟升斗小民一般去争蝇头小利,被御史弹劾与民争利。”

    郑经笑道:“要说别的你爹不敢说,挣钱这事你爹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咱华夏几大厂最挣钱的行业,哪一个不是你爹一手操办起来的。

    我家今后的收入来源你爹已经想好了,只要子孙后代不混蛋,权力能不能保证不敢说,这富贵一定没有问题。”

    延平公主有些好奇地问道:“爹!这是什么行业啊?这么挣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