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穿越之海权时代-第2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家今后的收入来源你爹已经想好了,只要子孙后代不混蛋,权力能不能保证不敢说,这富贵一定没有问题。”

    延平公主有些好奇地问道:“爹!这是什么行业啊?这么挣钱?”

    “石油!”

    延平公主是接受华夏新式教育长大的孩子,自然是听说过石油这个词,这个词是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命名的“鄜、延境内有石油……颇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甚黑……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

    沈括以其敏锐的思维,预判到石油在后世将会大行于世,可以说是最准确的语言之一。不过延平公主有些好奇这石油除了在军事上做猛火油之外,似乎也没有多大的用处。

    石油燃烧时浓烟滚滚,若是用于百姓家中很有可能造成百姓中毒,这是极其危险的一件事,不知父王用石油怎么挣钱。

    “这石油生于地下,难溶于水,极易燃烧,燃烧时伴随着非常难闻的气味,延安府一带的百姓实在没有柴烧的时候,才会攫取石油生火煮饭。不知爹拿这石油来做什么用?”

    郑经哈哈大笑道:“那是世人不懂石油的真正用处,这石油是需要进行提炼的,提炼出的轻油可以替代豆油点灯,省下的豆油可以放到菜里为百姓增加营养。

    就算是提炼剩下的油渣也是非常优良的建筑材料,与碎石搅拌在一起,铺在路面上比承天府的水泥路还要平整。

    更为关键的是这石油便宜,老百姓用来点灯不心疼,若是用菜油点灯,百姓就感觉点的不是灯,而是在烧钱。更别说更加昂贵的蜡烛,普通百姓那就更加的用不起了。

    就算是蜡烛使用的材料也同样可以从石油中提取,从而代替牛油、鲸油等昂贵的动物油脂,以后石油这种原材料能够成立一个专门的学科进行研究。”

    父女二人边走边聊,出了皇极门右转走归极门(熙和门),穿过南薰殿与武英殿之间的广场,出西华门离开紫禁城,径直进了西苑。

    这是郑经进京之前就已经决定好的,暂时住在西苑的琼华岛上,琼华岛在太液池中,四面环水,岛上建筑的宫室颇多,足够郑经以及身边之人居住,同时在岛上居住对于侍卫的安保工作来说相对轻松一下。

    至于未来华夏的权力中枢在什么地方,郑经一家子住在什么地方,需要进行仔细的商榷。

    毕竟郑经肯定要称帝建制,皇帝以及家人的的安全就是重中之重,容不得有半点的马虎,郑经也不想给负责安保的侍卫统领杨来嘉添太多的麻烦。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群臣开始轮番劝进,做足了三辞三让的戏码,郑经才点头同意称帝,前提是华夏军队拿下整个西北,将满清驱逐到天山以北、以西,去和准噶尔与罗刹国争夺黑海。

    开国皇帝的登基大典肯定要举办的隆重盛大,筹备这样一场盛典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几位内阁大臣坐在一起一商量,给前线施压,让前线抓紧时间拿下西北,最差也应该将满清赶到玉门关以西。

    如今的华夏军队已经合并成了四大军团,南方军团由刘国轩指挥,正在武关与满清大将图海对峙。

    东线军团由周全斌指挥,兵锋已经抵达潼关,与满清大将康亲王杰书在潼关僵持。

    北线军团由何义指挥已经占领整个山西,隔着黄河在风陵渡与满清简亲王喇布的大军进行对峙。

    西线军团由胡靖指挥,已经将巴蜀境内的满清军队赶出巴蜀,如今大军已经从汉中走褒斜道与堵在褒斜道口的眉县满清大军进行对峙。

    说是对峙,其实是郑经下令等待满清、准噶尔与罗刹国合流,让这三股势力聚集到一起正好可以一勺烩了。同时华夏军队打仗极其依赖后勤,打到现在华夏可以利用的水路运输优势已经全无,再想快速推进也会担心被满清的骑兵断了后勤。M。。

    没有了弹药的华夏军队,战斗力至少要下降七八成,指望拼刺刀与身披甲胄的满清军队作战,就算能打赢也会损失极其惨重。

    因此当战线推进到这些地方之后,郑经便下令所有军队全部就地进入修整状态,等待后勤物资的运输,大陆糟糕的路况让华夏后勤部队异常头痛。

    进入内陆之后,后勤部队的四轮马车就全部停摆,只能换上载重又少,马匹拉着又费劲的两轮马车,同样的一匹挽马的运输效率还赶不上四轮马车的三成,成本却飙升了好几倍。

    这就是古代真实的运输成本,几千里运粮十石能剩一石都是后勤非常的清廉,‘要想富先修路’真的不是喊口号。

    因此华夏统一天下之后将会有五大开支,其一是教育投入,普及义务教育将是一个短期内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投资。

    其二是医疗卫生投入,古代人口增长缓慢,除了土地产出不够之外,还有一个制约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那就是医疗卫生条件的落后,导致大量的孕妇在生产时死亡,以及新生儿的夭折更是普遍现象,史书中皇家子嗣夭折都不绝于耳,更别说普普通通的百姓人家。

    其三是水利投入,古代社会老百姓既怕不下雨,又怕下大雨,最怕的就是决堤,一旦决堤就会造成大面积的灾害,甚至比旱灾还要让人恐怖。

    其四是官道的整修,所有官道都要进行路基加高,拓宽,路面硬化,通畅的道路能够减少很大的运输损耗,降低物流成本,使得商品的流通更加的顺畅。

    其五是铁路的勘测与修建,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尤其是对于现在钢铁产量还以斤计算的时代,用钢铁铺路绝对是一项超大的投资项目,是需要以百年大计的眼光进行规划。

    就在华夏军队等待后勤积蓄力量的时候,满清派往准噶尔与罗刹国的使者带回了消息,准噶尔要求长城以外所有的土地,而罗刹国则要求整个阿穆尔河流域的土地,包括远东的出海口。

    只有答应了两家这个先提条件,两家才会考虑出兵共同对抗郑氏大军,康熙看到准噶尔与罗刹国提出的条件,气的浑身发抖。

    这两个条件康熙一个都不敢答应,不是他舍不得这些关外的不毛之地,而是因为这些土地的意义非同寻常。

    长城之外的草原是蒙古人的牧场,而满清一直都称自己是满蒙一体,蒙古人也是满清的股东,真要答应这样的条件,原本支持满清的蒙古人就会有被出卖的感觉,一旦蒙古人认为满清抛弃了他们,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抛弃满清,说不定会掉头投靠到华夏怀里。

    相比于准噶尔人想把他们当成牧奴,华夏人的吃相虽然也不好看,至少不会把他们变成奴隶。在这一点上康熙非常清醒,绝对不会为了拉援军而失去了蒙古人的支持。

    至于罗刹人的要价就更是狮子大开口,更为关键的是外东北现在满清说了不算,那是人家郑氏控制的地盘,满清的细作已经查明,郑氏已经将兵锋推进北海以西,连罗刹人建造的伊尔库城都被郑氏占据。

    罗刹人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响,这是想通过自己承认那些土地是他们的,到时候罗刹人拿不拿得到那些地盘不知道,自己的名声一定会让郑氏糟蹋成石敬瑭。

    康熙可不是他太爷爷努尔哈赤,没读过几本汉人的书,不知道什么叫做遗臭万年,康熙从小诵读儒家经典,在思想已经非常的趋同汉人的思想,怎么敢做这种让自己留下恶名之事。

    正在康熙面对生死局面,一筹莫展的时候,陈廷敬与张英回到了长安,给康熙带回了一个让他非常吃惊,又让他眼前一亮的消息。



    第三百二十六章 差距巨大

    

陈廷敬与张英从福建登陆之后,一路上磨磨蹭蹭走走停停,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实在是找不到任何理由拖延后,才不得已返回长安。

    两人在决定回长安的路上便商量好了对策,尤其是现在两人的老家已经被华夏军队接管,华夏官吏并没有为难他们的家人;    在推行新政的时候一视同仁。

    华夏的做法让二人一颗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在承天府待了一年多的时间,虽然没有完全理解华夏的运作方式,但是有一点两人都看明白了,那就是华夏的国策并不反对兼并土地。

    想要兼并土地的前提是必须足额缴纳赋税,华夏的税务部门权力很大;    在针对大户不交税的情况,税务部门甚至有权对拖欠赋税的大户资产进行拍卖。

    就这一条特权让士绅大户恨的牙痒痒;    可是又没有什么好办法;    税务部门的政绩就是多收税,任何人不交税都会影响税务部门官吏的晋升,这就等于是砸税务部门官吏的饭碗。

    不过华夏的税务官吏可没有明清官吏巧立名目盘剥地方的恶习,在土地清丈之后,所有耕地都会进行重新制定黄册,完全按照地契进行征收。

    士绅大户倒是想将官府的赋税转嫁到无地的佃户头上,可是华夏官府给他们来了一个釜底抽薪,直接将愿意移民的失地百姓迁徙走了。

    原本老百姓除了种地之外就没有什么营生可以养家糊口,就算地主将租子订到四五成也只能咬牙认了,可是现在百姓有了更好的出路,谁还愿意给地主拼死拼活。

    没有大量的失地百姓给这些士绅盘剥,士绅们空有大量的土地,没人耕种就产生不了任何的财富,官府可不管你有没有种地;    只按照地契进行征税。

    士绅大户们倒是起来反抗过;    可是在华夏军队的强力镇压下;    任何敢于挑衅的势力都会被毫不犹豫地镇压下去。

    当然官府也不是没有给士绅大户留下活路,官府给了士绅大户两个选择,一个是将土地卖给官府,或者自己卖给愿意接手的大户人家也行。拿到现银之后,可以进城投资实业,现在华夏外贸方兴未艾,各行各业都是机遇,只要大户人家愿意投身实业,官府会给予一定的扶持条件。

    另一个选择就是将土地集中起来,采购农业机械,进行农场化经营,华夏有现成的农场经营成功的例子,只要大户愿意,官府可以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当士绅大户发现农场的好处之后,不用官府主动推进就会自主将土地以农场方式经营,没有人能够拒绝有利可图的合法收入。

    农场最大的好处就是土地集约化,用最少的人力,做出最大的产出,这就使得农副产品的生产成本非常的低廉,能够带给农场主可观的财富。

    对于张英与陈廷敬来说,两人都见识过农场的效率;    因此在给家人的建议中,强烈要求家人一定要按照官府的要求,进行农场化经营,将零散的土地通过置换、买卖等方式进行成片化经营。

    至于大量进行农场经营会导致大量的百姓失去土地,成为无产者,两人知道这就是华夏的基本国策。农业从业人口减少,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土地不会被过度开发。

    尤其是西北地区,本身就是土地贫瘠、气候干旱,一旦人口无限制增加,遇到天灾人祸,必然会再次出现明末那种大规模的流民造反事件。

    对于失地百姓的安置问题,华夏官府已经有了非常细致的安排,一部分家庭会被分流到华夏新开拓的土地上进行耕种,一部分会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