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穿越之海权时代-第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时候郑经若是强行将手抽出去,唐婉儿肯定会醒来,而且也会非常的失落,算了今天就坐在她的身边陪着她吧。

    就这么坐在唐婉儿的床榻边,静静地看着沉睡的唐婉儿,郑经脑子里忽然想到了前世的那个离自己而去的女人,也不知道那个女人现在怎么样了,有没有找到一个各个方面都让她满意的男人。

    郑经摇摇头,怎么会想起她了,眼前的女人无论从哪个方面不超过她一大截。

    这时摇篮里女儿醒了,大概是饿了,小女娃眼睛还没有睁开,一张小脸皱巴巴地就咧开嘴哭了起来。

    提前找好的乳母,赶紧将孩子抱起来,撩起衣襟开始小女娃喂奶,生命的本能让小女娃使劲儿地吮吸起来。

    郑经忽然觉得自己这样盯着人家喂奶不是君子所为,赶紧低下头脸上一阵火热。那个妇人倒是毫无感觉,似乎这样的喂奶在她看来本就是平常之事。

    仔细一想,这哺乳本就是最伟大的生命传承,再没有比哺乳更值得尊敬,在后世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公共场合哺乳竟然成了不道德的行为,这种悖论也不知道是哪个没有一点儿良知的孙子提出来的。

    小女娃一口气吃的自己放开了嘴,看样子是吃饱了,乳母给她轻轻地拍着后背,后来郑经才知道,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婴儿不漾奶。

    什么原理郑经也不明白,反正是一代代就这么传下来的经验。刚出生的奶娃子,郑经实在是看不出小女娃的眉眼如何。

    吃饱了的小女娃继续呼呼大睡,在婴儿的世界里就两件事,吃和睡。直到唐婉儿醒来,小女娃也没有醒来。

    唐婉儿醒来后发现自己还握着郑经的手,脸上一红看了看外面已经全黑下来的天色,问道:“夫君一直坐在这里吗?”

    “婉儿抓着我不放,我想走都走不了啊!”郑经调侃道。

    唐婉儿赶紧松开郑经的手嗔道:“谁抓着你了!”

    “好!好!好!是我心疼自己的娘子,不舍得离开,这样说如何?”

    唐婉儿心中很是甜蜜,郑经的态度让她感觉到了温暖,与生的是男孩女孩相比,一个女人其实更在意的是男人对她的态度。

    “夫君!你快去休息吧,妾身这些日子不能伺候你,夫君就把锦瑟收了吧。”

    “婉儿胡说什么?好好养好身体,月子里可不是闹着玩儿的。我先去处理一些政务,有事你就命人告诉我。”郑经当然知道这是女人在不自信时候的试探,哪里会在她最虚弱的时候,往她的伤口上撒一把盐。

    唐婉儿点点头,不再提让锦瑟侍寝之事,乖巧地点头道:“将我们女儿抱过来,妾身想抱抱她。”

    “好!”

    郑经出去外间让女娃的乳母将孩子抱进来,唐婉儿抱起孩子,眼神里充满了温柔,浑身上下都散发着母性的光辉。

    这一刻郑经有些自惭形秽,孩子出生这么长时间,自己竟然都没有想起要抱一抱自己的孩子,这一点上来说自己这个父亲极其的不合格。

    完了,待不下去了,赶紧走吧,再不走,自己会更加的感到羞愧。

    回到王府的书房,批阅了一些各地报上来的奏疏,拢共就两府之地,琼州府的奏疏还要用往来运输物资的船只运输。

    真正需要郑经操心的事情并不多,他只要把好大方向,一切都由各个地方的官员进行精细化管理。

    郑经要做的事就是指挥着延平王府的监督机构对各个地方进行监督,真正地做到延平王府的每一道诏令都能贯彻到每一个百姓心里。

    随便地翻阅了一些奏疏,郑经伸了个懒腰,慢慢回到自己的房间睡觉。然而让他想不到的是,自己与唐婉儿房间的灯还在亮着。



    第八十六章 番薯

    

郑经推门进屋,屋子里的人赶紧站起身来迎接,小包子脸满脸通红地帮着郑经脱掉外衣。又给他打来洗脚水,试过水温之后就要蹲下身子给郑经洗脚。

    郑经赶紧拦住了她,这不是夫妻之间的情趣,谁给谁洗个脚、捏个肩都是无所谓的事,这种赤果果的奴役行为,如何能让受人人平等教育多年的郑经接受。

    锦瑟一张包子脸憋得通红,被拒绝就意味着延平王看不上她,不愿意让她爬上延平王的床。对于一个女子最大的羞辱莫过于投怀送抱还被嫌弃。

    锦瑟眼中的眼泪再也无法止住,如断线的珍珠一般扑簌簌落下。郑经没有想到自己不让这个小丫头伺候自己,这个小丫头竟然会如此的委屈。

    在郑经看来,锦瑟不过是个十六七岁的小女孩儿,在郑经原来的那个社会不过是一个还在读高中的未成年,在这个人吃人的年代里却要做着伺候人的差事,就连命运也被人摆布。

    郑经伸手捏了捏锦瑟的小包子脸,笑着说道:“你还小,还什么都不懂,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

    “王上骗人!村子里像奴婢这么大的妇人,娃娃都有了,怎么还说奴婢没有长大。”

    郑经语塞,是啊!在这个早婚的年代,十四五岁成亲都是正常的情况,就是十二三岁成亲的都是大有人在。

    一瞬间郑经有化身禽兽的想法,可是郑经想到还躺在产房中唐婉儿,又暗骂自己禽兽不如。

    最终郑经还是拒绝了锦瑟的自荐枕席,就算是要将锦瑟收房,也不能选在这个时候,人还是有一点廉耻之心的好。

    第二天郑经去产房与唐婉儿说了一会儿话,便去了设在万年县的试验田。张有德这段时间一直跟随在郑经的身边,目睹了郑经这一段时间的所作所为,越发坚定了自己效忠郑经之心。

    与那些只知道批评延平王不务正业,却不愿意下到田亩亲自去看看延平王种地的效果如何的人相比,张有德是亲眼目睹了试验田从耕田、平地开始的一系列的操作。

    就延平王那种对土地的熟悉程度,说延平王不懂耕田,那简直就是胡说八道。

    所有农作物的秧苗已经栽种下去三个多月,一百多个年轻人成了郑经的门生,每天都在跟着郑经学习如何种田。

    这些年轻人从一开始的不屑一顾,完全是迫于无奈才跟着郑经种田,到现在对郑经佩服的五体投地。

    就拿红薯来说,郑经规定了两颗秧苗之间必须留有足够的间距,刚开始的时候是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他们觉得郑经这是在浪费土地,在年轻人从老人那里得到的经验是,多种一棵苗就能多打几粒粮。

    然而到了郑经这里却成了尽量要疏植,真是不知所谓。然而在郑经的强硬坚持下,所有人还是按照郑经的方式进行种植。

    等到红薯的秧苗匍匐在地的时候,郑经便带着年轻人们,开始一遍遍地翻秧。年轻人实在不理解这是为什么,郑经便留下几株秧苗不动,让年轻人们去自己观察,为什么要隔上几天就要进行一次翻秧。

    当那些没有翻秧的红薯秧苗的关节处都扎下了根,年轻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翻秧是为了不让这些秧苗的关节扎根。

    郑经利用各种的方式给这些年轻人讲述农业知识,告诉他们农业是一门大学问,若是能够做到极致,那就是当代的神农氏。

    任何农作物都有自身的特点,红薯这种作物,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采用扦插的方式进行培植,这样的特性有一个最大的好处,那就是节省种子。

    每年只要挑出少量最好的红薯留作种子,就能培植出足够的秧苗。做为一个以后专门研究农业发展的年轻人,一定要学会观察,找到不同农作物的不同规律。

    红薯如此,玉米也是如此,找到每一种农作物的特性,就为人工培育出更高产的种子找到了方向。

    其实红薯的培育方法,徐光启已经摸索出了一定的规律,红薯在北方也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种植。然而这个年代慢的要死的传播效率,加之满清的刻意封锁,南方地区的红薯栽培技术并没有发展起来。

    当郑经的女儿满月以后,红薯便到了收获的时候,郑经邀请了承天府各个地方的代表前来观看红薯采收。

    事先已经被割掉秧苗的土地,只保留了不多的根茬。所有人一致选定的一亩红薯地上,郑经拿起铁锹挖出了第一棵秧苗的红薯。

    一棵秧苗下挖出了四只红薯,户官郑省英立刻命人上称称重。四只红薯居然足足有一斤多重。郑省英不禁问道:“大王这一亩地大概有多少棵秧苗?”

    “具体寡人没有算过,大概有四千棵左右吧!”

    郑经说的轻松,听到众人的耳朵里却如惊天响雷一般,就算是四千棵秧苗,一亩地保守的估计也有四千斤。

    这与如今亩产几百斤的产量相比至少要翻上十倍,众人可是都吃过红薯的,这种作物无论生食还是煮熟吃口感都非常好,生食甘甜脆爽,熟食香甜软糯。

    一名地方文官拍起了马屁,高呼道:“王上!亩产几千斤的粮食出现,这是祥瑞啊!”

    “祥瑞个屁!寡人忙了几个月到你嘴里怎么就成了祥瑞?见识少不是你的错,眼瞎就不能容忍了。”

    哪位官员没想到自己拍马屁拍到马腿上,不用想这个官员仕途算是彻底的没了。就算是郑经不计较这位的胡说八道,他的上官也不会放过他。

    郑经骂完了那名拍马屁的官员,然后又对众人说道:“这番薯的种植技术早在崇祯年间,内阁大学生礼部尚书徐老大人就已经在研究培育。

    在老大人辞世前已经摸清了番薯的特性,满清在北方已经开始广泛种植,他们可能没有我们这么高的产量,那是因为我们用了鸟粪肥。

    更何况徐老大人已经将培育技术写进了他的《农政全书》里,寡人想问问诸位,可有人读过《农政全书》?

    整日里口口声声说什么农为邦本,你们可有真心认为农为邦本,我看你们是士为邦本吧!”



    第八十七章 肉食的重要性

    

武臣们倒是不觉得延平王这话有什么问题,他们的关注点也不在农业上,战场杀敌才是将军们思考的问题,文臣们想起了前几个月劝谏延平王的奏疏,一个个羞愧地低下了头。

    整日里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说教,然而却从来没有想过亲身去践行,曾经的复社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更是羞愧难当。

    想起年轻时的荒唐事,方以智就觉得延平王这就是在说年轻时的自己。做为受邀观礼的嘉宾,方以智叹息一声说道:“王上!这就是儒生们通病,下笔千言落到实处却空无一物。臣建议以后的科举选拔官员,必须加入实学内容,而且实学内容不达标,一律不录用。”

    郑经击掌道:“密之先生此言乃是谋国之言,不过这事却不能着急,还需要从长计议。不知密之先生的教材编纂的如何了?”

    “回王上!蒙学的教材已经编纂完成,现在正在校对,校对完成之后就交付印书局进行印刷!”

    “密之先生辛苦了,能者多劳,先生还要抓紧培养蒙学的教师,两府之地在两年之内要把蒙学全部铺开,所需钱粮寡人自会优先拨给。”

    “只要钱粮充足,臣保证两年之内将蒙学全部铺开!”

    郑经点点头,又叮嘱道:“密之先生也要精打细算,如今我郑氏到处都需要钱粮,不敢有一文钱的浪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