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原始人日记-第4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至于其他消耗巨大人力物力财力的加工工业和铸造冶炼工业,徐晨将会慢慢将其推广到其他部落或者转移到王城附近。
  特别是像打造石磨石器和制造马车船舶这些粗苯而且耗费大的产业,巴族不应该成为制造主力。
  当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轻工业和奢侈消费品才是最赚钱的行业,而且经久不衰。
  而投资和消耗巨大的重工业,只能由国家来统筹发展,形成国之重器,才能最大限度的掌控国家经济命脉。
  巴族是巴族,巴国不仅仅只有巴族,两者已经不再具有统一性。
  ……
  这次回来,徐晨并没有着急回拱火盆地,而是专心呆在巴族指导完成产业升级。
  期间他还专门去了一趟乌族、胡族和木牙族考察发展情况,特别是乌族的铜矿采掘和冶炼。
  随着王城的建立,人口越来越多,发展越来越快,对于金属的需求越来越大,乌族每个月半吨的铜产量,完全无法满足需求。
  但视察过后,他又只能郁闷接受这个现实。
  在短期内,根本没有大规模提高铜产量的办法。
  挖矿、挑选、运送、粉碎、伐木、烧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力。
  重工业在后世是资金密集型产业,但眼下就是人工密集型产业,全靠用人力一点一点堆出来,用时间一点一点的耗出来,根本没有任何投机取巧的可能。
  而乌族能够参加这种重体力劳动的人口就那么多人,根本无法抽调更多的人手,或者说就算增加人手,则农业生产就会受到极大影响。
  徐晨虽然也想过通过外部征调一部分人参加开采和冶炼,但其他部落发展的甚至还不如乌族,因此想想还是算了。
  眼下还是尽量把主要精力放在巴国的整体规划发展上,将农耕生产和畜牧养殖规模扩大,只有在彻底解决了更多人的温饱之后,才能腾出手来慢慢发展重工业。
  许多事根本就急不来,越急越是混乱。
  四月上旬,巴族第一窑彩陶出窑。
  原来灰扑扑的土陶经过各种颜色的矿物釉料加工之后,烧制出来的陶器颜色五彩缤纷,器型虽然并没有任何变化,但美化效果明显,不仅让整个巴族男女老少惊喜激动叹为观止,就连徐晨都感觉大开眼界。
  他活了两辈子,还是第一次真正看到这么多的彩色陶器。
  而且还是在他的指导下制作和生产出来的。
  看着从火窑中取出摆满一地,大大小小数百件颜色混杂琳琅满目的陶器,巴族人再次开启了一场热闹欢腾的庆祝狂欢。
  这种热闹的场景在巴族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了。
  大家围在窑厂的空地上载歌载舞,就像徐晨当初第一次烧制陶器出窑一样。
  只不过数年过去,物是人非。
  当初主持庆祝仪式的是母巴,眼下换成了更加老迈的阿母。
  部落的女人用颜料帮男人们涂抹在脸上身上,徐晨也一样,整个人被抹的像个五彩颜料人,然后被一群男女老少高高举起,就在窑厂的空地上欢腾转圈,吼吼哈嘿的声音响彻整个山谷。
  彩陶的面世和这场热闹欢庆,将母巴去世的哀伤情绪彻底化解,整个部落完全恢复过来。
  欢庆结束之后,徐晨带着一群窑工对这些彩陶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挑选,舍弃了大部分开裂或者无法形成有效釉质防护层的产品,最终选出几种合适的颜色和器型,准备开始加大规模制造。
  对于经常要加热煮饭和酿酒腌菜的陶罐陶锅,以黑釉为主。
  陶碗陶杯陶盘陶瓶等小件器物,则以彩釉为主,单色或者多色都可以,如果不嫌麻烦,可以画一些花鸟虫鱼、文字或者其他想象的装饰图桉。
  对于这些图桉,徐晨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
  他可以自己单独画一些自己喜欢的图桉和颜色,但他却不会去干涉窑工和巴族男女老少自己的创作。
  因为这种产生于生产生活中的艺术创造,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一旦引导的太多,便失去了自然的意义。
  但无论徐晨如何不想去干涉,但最终这些图桉和颜色还是会受到他极大的影响,就像王宫和神殿的壁画一样,虽然结局效果和他设计想象的很不一样,带有这个时代浓郁的蛮荒审美情趣,但无论如何,在填色过程中所有人又都还是接受了他不少的指点和配色方法,风格和山洞里面的岩壁画差异十分明显。
  另外为了让巴族的彩陶更加具有部落特色,徐晨还专门让铸造坊的工匠铸造了几个蛇形的巴字铜印,到时候凡是制作好的陶坯底上,都必须盖上一个蛇形标记,代替此前用刻刀狗爬一样刻画的巴氏出品四个字。
  彩陶的出现,极大的刺激了巴族人的生产热情。
  以前陶器刚出现的头几年,各部落都到巴族抢购陶器,但这几年随着其他部落慢慢也开始学会了制作陶器,普通的陶碗陶杯甚至小型的陶罐陶壶陶锅等都无需来巴族购买,于是巴族的陶器就只剩下了大中型器型,但大中型器型随着这些年的不断推广普及,实际需求度也在不断减少,因此巴族的制陶产业也一落千丈,变得萧条不少。
  当产品没有特色的时候,就会陷入价格竞争之中,巴族也是一样,虽然巴族的陶器比别的部落的确要好不少,但在使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同样一个陶碗,巴族的一钱一个,其他部落一钱两个甚至三个,那些做的丑的一钱四个也卖。
  因为陶器烧出来只消耗人工成本,不像狩猎采集看运气收获,只要劳动就有产量,卖掉就是钱,若是以前换兽皮或者其他东西,还不太好交易的话,那么现在有铜钱作为交易中介,只要能用而且够便宜,必然就能卖掉。
  铜钱的出现,既增加了交易的可能性,但同时也造成了更大的竞争,让交易在变得轻松的同时,选择面也更大,更不容易掌握交易过程。
  但彩陶的出现,将彻底改变巴族面对的窘况,会让制陶业带来新的变化。
  所有巴族人都相信,只要彩陶亮相,其他部落那些灰头土脸的陶器将再次被打压下去。
  当然,因为两次烧制会消耗多一倍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还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制作釉料涂色上釉,价格肯定也会更高,但因为其他部落无法模彷,很长时间内都将会是巴族独有的技术和产品,很快会占领高端市场,哪怕销量不太高,但也绝对能够赚到钱。
  就像虎皮熊皮狼皮这样的高端皮货一样,哪怕再贵也是有市场的,而且各部落都是当宝贝一样珍藏。


第608章 斗笠
  在巴族一群工匠风风火火投入新一轮的彩陶生产制作的同时,巴族的斗笠也制作出来一批。
  这些用轻巧竹篾和轻薄兽皮制作出来新奇物品,同样让巴族男女老少惊喜不已。
  进入四月之后,气温陡然升高,大部分时间都是烈日当空,暴雨也随时都会出现。
  三十多度的高温加上暴雨烈日交替,万物再次进入了狂暴的生长季。
  往年这个季节,巴族人和其他所有部落一样,很少会出门远行,因为太阳毒辣晒的人头昏眼花不说,有时候刚出门就会来一场暴雨,片刻便淋成落汤鸡。
  但有了斗笠之后,无论天晴还是下雨,出门都将变得方便许多。
  巴族一群猎人用过之后都纷纷艹嘎艹嘎的赞不绝口,甚至一群家伙还很显摆的骑马跑到乌族去熘达一圈儿,然后吸引来了一群乌族猎人。
  而这些乌族猎人来了之后,不光看上了斗笠,对于新烧制出来彩陶更是惊为神器,鬼哭狼嚎的一人搂了几个表示要买回去。
  这些彩陶不过是第一窑烧出来的试验品,实际上其中不少都已经开裂甚至没有形成釉质层,因此徐晨直接就每人送了两个,让他们带回去帮忙做个宣传。
  乌族因为占据了铜矿之利,每个月都有上千钱的固定收入,一直都是整个巴国除开巴族之外财富增长最快的部落,以前小女巫妹妹曾经豪横的一次性买过三百个咸鸭蛋的记录,这笔纯粹的食物类奢侈品交易记录到眼下还未被打破过,简直就和后世徐晨去五星级大酒店吃了一顿海鲜大餐的经历差不多,值得记忆一辈子。
  乌族财大气粗,在购买日常消费品的时候自然也很豪爽,这些年从巴族采购的陶器铜器马车板车独轮车无计其数,几乎挣的钱一大半都又回到了巴族手中。
  因为实则这些钱真正能够购买的东西并不多,只有巴族能够提供他们需要的一切高档商品。
  眼下乌族也学会了烧制一些日常陶器,对巴族的陶器采购也不断减少。
  但彩陶的出现,必然会引起狗大户乌族的极大兴趣,他们也肯定会成为巴国第一批购买者。
  因此徐晨看似白送几个,但实则是为了勾引和激发他们更大的购买欲望而已。
  果然,这群猎人带着彩陶回去后不久,小女巫妹妹竟然带着乌族族长和一大群首领坐马车颠颠儿的跑来巴族。
  在观看了剩下的彩陶和正在加工制作的斗笠之后,一群人都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在经过徐晨介绍了这种上釉陶器的好处之后,双方很快便谈妥价格,小女巫妹妹代表乌族一次性下单订购了大大小小三百余件彩陶,其中大中型陶罐占了大部分,总价值一千五百余钱,另外还订购了五十顶斗笠,每顶价格十钱,使得总交易额达到了规模空前的两千钱。
  这是有史以来巴族最大的一笔现金交易。
  而乌族一群族长首领却都倍感满意。
  这几年乌族因为冶铜已经积累下来数万钱的财富,虽然在不断的消耗,但眼下整个乌族还存留现金上万钱。
  这些钱除开平日购买盐和铜器之外,基本上没有太大用处。
  前几年还需要从其他部落购买一些粮食补充矿工消耗,但这两年随着分出三分之一搬迁到王城之后,乌族山谷留下来近两千亩的农田,每年生产的粮食足够满足整个部落的日常消耗,再加上养殖野鸭野猪补充一些肉蛋,实际上狩猎都已经变成了纯粹的副业,像夏天这么热是不可能出去狩猎的,最多就是在山谷的小河里面捕捞一些鱼虾。
  巴族出现的彩陶和实用的斗笠,让乌族找到了花钱的途径,满足了他们豪横的购物欲望。
  为了感谢乌族的康慨购物,徐晨又把第一批烧制的彩陶赠送了一些,另外还传授了他们用竹子编制竹篮和背篓等器物的方法。
  至于斗笠,徐晨并没有教,因为制作斗笠要用桐油反复处理几遍,眼下就算乌族学会了方法也很难制作出来。
  没有上桐油的兽皮斗笠,一旦淋雨之后重量会翻倍的增加,简直就像顶着一桶水行走,另外反复淋雨皮革很快就会朽烂,基本上就变成了短期消耗品,对于财大气粗的乌族来说,自己做显然不如买的划算。
  眼下桐油还算是极度稀缺资源,在很长时间内,别的部落不太可能拥有。
  购物情绪是可以传染的。
  就在乌族一轮疯狂购物回去之后,很快相邻的胡族族长也带着一些钱跑来要购买一些上釉的陶罐和斗笠,以方便更好的保存腌菜和夏季出行。
  四月中旬,第二窑彩陶出窑。
  徐晨也准费一番之后,四月下旬启程,带着上百件新制作的彩陶和十多顶斗笠乘船出发回王城。
  雨季来临,乌龙江和季苍河的水流暴涨数米,河水浑浊浩浩荡荡,除开能乘坐三十人的大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