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合伙人-第1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将官更是大声喝令麾下拼命挡住,因为他们真的担心王公公会让勇卫营把他们处死。

    可即便如此,他们抵挡得也是非常艰难,被建虏凶猛的进攻逼得步步后退,沿途上倒着一具具京营兵的尸体,鲜血染红了雪地。

    王承恩很是无奈,他已经死心了,乌合之众再多也是乌合之众,不得不通过无线电联系上沈浪。

    “兴明啊,还是让勇卫营来帮帮咱家吧,咱家的京营啊,一言难尽……”

    沈浪认真的道:“老王啊,京营的问题不是你造成的,我现在就调些勇卫营士兵过去,由你指挥。”

    听了沈浪这话,王承恩心中感动不已。

    沈兴明还是自己最开始认识的那个沈兴明,并没有因为受到陛下的极度宠信和建立极大的功勋就改变对他王承恩的态度,一直与他王承恩平辈相交。

    有功劳、有好处,也会第一时间想到他王承恩。

    沈浪迅速的调来了近一个司,四百人左右的勇卫营士兵过来支援。

    勇卫营的援军一到,王承恩的底气也足了很多,大声道:“你们这些废物,都让开,咱家亲自带勇卫营来解决这些鞑子。”

    包围的京营兵见此,连忙纷纷让开,甚至是直接撤掉了包围圈。

    而正在发起进攻的图赖等人,攻势骤然一停,气势也一下子弱了不少。

    光是建虏的举动,就足以看出京营与勇卫营的巨大差距。

    勇卫营分出一个局的士兵来保障王承恩的安全,另外三百左右的士兵,立即按局为单位排成三个整齐的横排向建虏推进而去。

    这简洁而整齐的阵形,就足以凸显这是精锐之军,远远不是京营能比的,退开一段距离观战的京营兵露出既羡慕又敬畏的神情。

    图赖神情巨震,他早就知道今天自己无法离开,刚才拼力反攻明军,不过是想在自己临死之前杀个够本罢了。

    方才确实杀得爽,明军就应该是这样,土鸡瓦犬耳。

    可是,土鸡瓦犬中,也有豺狼虎豹啊。

    “勇,卫,营,杀……”图赖咬牙切齿的大声咆哮,因为他知道,呆在原地防御只是坐以待毙罢了。

    “杀……”一个个满洲兵跟着咆哮,疯狂的冲了出来,不管什么阵形,只想以最快的速度冲到勇卫营近前。

    “砰砰砰……”第一排勇卫营士兵毫不犹豫的抠动了扳机。

    正在冲锋的满洲兵一个个惨叫着倒下,但后面还是前仆后继的跟上,他们的勇气确实值得敬佩。

    第一排射击之后的勇卫营士兵退下,第二排迅速的踏前,开始进行自由射击。

    一个个士兵举枪,瞄准,开枪。

    “砰砰砰……”

    在京营手里极其难杀的满洲兵,此刻却是如同蝼蚁一般被成批射杀。

    没有弓箭,没有防御楯车的满洲兵,凭借两条腿如何能够冲破这汹涌的弹雨。

    图赖看着跟随自己战斗到这一刻的士兵悲惨的倒下,鲜血染红了地面,一股莫名悲意从心头袭来。

    他悲吼一声,迅速的将刀在自己脖颈间一横,猛的一拉,鲜血从脖子处飙射而去,旁边的亲兵想阻止都来不及。

    “主子啊……”几个亲兵单膝跪地,悲声疾呼。

    “奴才来陪你了。”一个亲兵也毫不犹豫的将刀在脖颈间一横,猛的一拉,尸体倒在图赖身边。

    其他几个亲兵也没有过多犹豫,先后举刀自裁。

    王承恩默默的放下望远镜,虽然心里对建虏痛恨无比,但这些建虏刚才的举动,对他却是触动很深,这些敌人值得敬佩。

    若是大明上下有此一半忠勇,何须等到沈浪率领的勇卫营出现,早将辽东给平定了。

    随着图赖绝望自决,剩下的满洲兵一下子失去了主心骨,除了少数十几人想要投降活命,其余的都倒在了决死冲锋的路上。

    当然,想投降的,也已经迟了,全部被射杀。

    “上刺刀。”

    随着一声声大喝,勇卫营士兵从腰间抽出刺刀装在了枪上,迅速的持枪冲上去,开始对倒下的尸体进行补刀。

    惨叫声持续了好一会儿才停止。

    在图赖这支顽抗的力量被扑灭之后,这支勇卫营的任务便完成了,在他们退走时,周围的京营兵连忙避开,眼中满是惧意。

    也许在他们自己心中,也知道自己和勇卫营不是一路人,无法与勇卫营相提并论。

    接下来的收降过程就顺利多了,没有再出现成规模的反抗现象,偶尔还有一些散乱的顽抗,京营也能够镇压了。

    不过,王承恩还需要从京师中继续抽调兵力出来,因为随着勇卫营的不停追击,沿途之上遗留有大量被击溃的溃军需要收降。

    勇卫营还需要继续向前追击,没时间收降这些人,需要尽快将这些人俘获控制住,不然时间久了恐生变故。

    此时,建虏大败的消息已经传遍全城,不日京师就可解封,这无疑给除夕又增添了一个天大的喜讯。

    王登信一脸死灰的瘫坐在自己经常坐着的那张太师椅上,脸色惨白。

    王子为似是根本无法理解老爹心中的凄苦,还关心的询问道:“爹,你是不是病了?我让人给你去叫大夫。”

    王登信伸手制止道:“不用,爹没病,只是心绪不佳。”

    王子为一怔:“心绪不佳?沈大哥的勇卫营取得大胜,建虏狼狈而逃,这是大喜事啊。”

    听到这话,王登信连连咳嗽几声,脸色又更白了一分,喜你祖宗,正因这事,老子才心绪不佳的啊。

    英亲王败了,之前的投入全部如过眼云烟,京师即将解封,老子手里的八万石粮啊。

    想到此,王登信狠狠的捶了几下自己的胸口,生怕自己一口气提不上来,就这样走喽。

    比王登信更伤心的是范永昌,他直气得把自己脑袋不停的往桌子上砸啊。

    他觉得自己是和阿济格一起吃的猪脑,真成猪了,居然今早上还在收粮,这是被猪脑蒙了心吗?

    正在这时,管家急匆匆的过来,看到老爷面色不佳,本不想开口,但还是小声的问道:

    “老爷,国丈周府的刘管家过来问,咱们是否还收粮?”

    “滚……”一声凄厉的咆哮声从正厅传了出来。

    没一会儿,一个惊恐的身影狼狈的冲到院外,正是刚才进去的管家,他从未见到自家老爷这般凶恶过。

    半个时辰不到,一个人的心情居然可以变化如此之大,好可怕。

 第二百一十五章 吾皇万岁

    崇祯率领外戚,百官走出皇宫,浩浩荡荡的来到大明门,得到消息的百姓蜂捅而至。

    登上大明门城楼的崇祯,看着下方的人头攒动,神情激荡,心潮澎湃。

    登基十六载,从未有哪一刻有如此这般意气风发,也从未有哪一刻如此这般睥睨天下。

    快哉,快哉,崇祯龙心大悦,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十岁。

    他清了清嗓子,清亮的声音通过音响传遍四方,下方也安静了下来,认真的倾听着。

    “自朕登基十六载,意与天下更新,乃事于愿违。”

    “天灾,虏寇肆虐,百姓颠沛流离,罪实在朕。”

    “太祖不忍百姓凄苦,国将不国,启示教诲,令朕明辨忠奸,任用贤能,以致今日之大胜,朕心甚慰。”

    “自即日起,普天同庆。”

    “凡北直隶、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川、湖广一京六省免赋役一年。”

    “自崇祯十七年起,凡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三饷尽废。”

    崇祯的话语不长,但其中包含的内容却很多,而且非常重要。

    他首先总结了登基十六年来的得失,自登位起,他的初衷便是想给大明带来全新的面貌,让大明变得更好。

    但是,事于愿违,大明不但没有更好,反而天灾不断,建虏和流寇肆虐,给大明带来了沉重的伤害,百姓流离失所。

    崇祯承认这一切的责任在自己,没能明辨是非,没能知人善用。

    “太祖不忍百姓凄苦,国将不国,启示教诲。”这句话无疑是承认之前的太祖显灵之说。

    是太祖给了他崇祯启示,才让他能够明辨是非,不致于被庸人蒙骗,能够任用真正的贤能之人,才有了今天的胜利,这是一个值得普天同庆的日子。

    在这个普天同庆的日子里,宣布一京六省这些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免除赋役一年,也就是免掉崇祯十七年的赋役。

    这还不止,自崇祯十七年新增的丁口,不用再承担赋役。

    这对普通百姓来说,绝对是一个重大利好,会大大的减轻他们的负担。

    因为之前,凡是家中增加一个成年丁口,就要多交一人的丁口税,还要服丁役。

    而现在不用了,自崇祯十七年,也就是从明天开始。

    家中新增的成丁,不管多增加几口,都只须按之前丁税和服役,不用担心因为丁口添加再增加负担,新增的成丁还会成为家中劳力的保障。

    这样一来,便会有效的促进大明人口的增长。

    这还不止,自明天起,加派的三饷,即辽饷、剿饷、练饷直接废除。

    三饷可谓是压在百姓头上的三座大山,弄得天怒人怨,流寇四起,内忧外患愈发深重。

    而为了平患,三饷又一次次的加重,让剩下的人也渐渐的没有活路,流寇越剿越多,越多越剿,将大明消耗得愈加虚弱。

    可从明天开始,压得无数百姓喘不过气来的三饷,直接没有了。

    总的来说,崇祯刚才下达的诏令,大大的减轻了百姓的赋税。

    若是实施开来,这压在天下百姓肩上的担子,减轻了一半都不止。

    很多人恍若梦中,有种不真实之感,这几天听到的好消息太多了,特别是今天。

    “吾皇万岁!”

    “陛下万岁!”

    不知是谁带头高呼,顿时引起一片山呼海啸般的响应。

    很多百姓自发的向着大明门的方向跪了下来,磕头便拜,仿佛浪潮一般。

    崇祯俯瞰四方子民,有种热泪盈眶的感觉,此刻他深切的体会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含义。

    但是,随行而来的百官,却有许多人并没有感同身受,不少人还显出愁苦之色。

    因为刚才陛下下达的诏令内容,他们居然不知道。

    也就是说,这么重大的事情,陛下没有和他们商量,就直接做出决定,并且当着全城百姓的面直接下达了。

    金口玉言,就算回去之后,他们在朝堂上再阻止,也来不及了。

    陛下变了,不再是之前认识的那个陛下了。

    可崇祯不这样想,他此刻又恢复了成为大明中兴之主的信心。

    他很感谢沈浪帮他做出今天这个决定,因为做出这个决定真的很艰难,并非他崇祯不懂百姓凄苦。

    但是没钱没粮,朝廷如何剿寇?如何镇守辽东?

    如果不是这次沈浪通过操弄京师粮食的手段帮他崇祯赚取了上千万两银子。

    如果不是沈浪率领的勇卫营将阿济格的建虏大军彻底击溃,他崇祯还是下不去这个决心。

    因为他能够想象,此次建虏大败,恐怕短时间之内不敢再绕道蒙古入寇了,大明的北方之患稍解,便可以专心来对付流寇。

    而今天的诏令一下,百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