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合伙人-第1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像伽利略、开普勒、弗朗索瓦韦达等等,这些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科学巨匠依然呆在欧洲潜心做着自己的学术研究。

    反观大明,沈浪让崇祯搜罗全国都没有搜罗到多少相关的人才,而已经搜罗到的人才,大多还是接触学习了西学,比如王徵、方以智等。

    当然,这并不是说东方人的智慧比不上西方人,不然东方也不会引领世界一两千年。

    只是西方经过艺复兴的洗礼后,思想得到解放,经过了几百年的积累,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学术研究氛围,各类人才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而此时的东方还依然束缚在封建的传统礼教上,思想依然被禁锢,没有形成这样的学术研究氛围和环境,自然就难以诞生出大量的学术人才。

    西方人也不是天生的开拓者,他们大多也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从而让他们少走很多弯路,也更容易做出自己的成果。

    在瓦特之前的上百年时间,已经有不少科学家提出,甚至是制造出了蒸汽机。

    瓦特是对蒸汽机进行了改良,并推广普及,成功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若是没有前人上百年的积累,瓦特想要取得这般成就,肯定要困难许多倍。

    同样的,在牛顿之前的半个世纪,也有不少科学家对万有引力有着各种研究和论述,开普勒更是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的雏形。

    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牛顿完善万有引力定律,自然就容易得多。

    西方的学术进步就是这样一点点积累和传承下来的。

    而东方像宋应星这样的科学家,却只能独自钻研,没有人与他互相交流和促进,也没有多少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难度就成几何倍的增长。

    东方没办法去复制艺复兴,也无法复制。

    所以只能促进这种学术的开放交流,有针对性的培养更多的人才,一步步的打开思想禁锢。

    再通过科技的进步影响更多的人,普及相关教育,自然就能够打破传统思想的禁锢,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可以改变世界的科学研究上来。

    现如今,沈浪和崇祯、朱慈烺是推动者,王徵、宋应星和方以智等人则是先行的开拓者。

    王徵负责的项目是蒸汽机的开发和应用。

    宋应星负责的项目是炼钢工艺的改进和应用。

    方以智负责的项目有三个,分别是织布机、纺织机、缝纫机的开发和应用;水泥的开发与应用;化肥的开发与应用。

    当然,沈浪并不是嘴巴一张,提供个概念就让他们凭空去研究,他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慢慢等待,不开挂都对不起自己这个未来人的身份。

    他早就带来了大量的书籍和资料,这几个月来,朱慈烺和朱媺娖甚至是崇祯在沈浪的帮助下都参与过翻译。

    翻译成大明人更方便读懂的字,也能够更好的掩饰这些书籍的来历。

    此时这些书籍就是宝贵的财富,可以开拓这些科学视野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知识储备。

    这些人都是大明的顶尖人才,只是大明的环境限制了他们才能的发挥,只要有人将那扇门推开,他们一定能够找到正确的方向,并能够走得很远。

    沈浪相信,有了这些书籍和知识,只要给他们一些时间,他们一定能够将汲取的知识变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可是,沈浪觉得还不够,他要人为的按下快进按钮,所以挂要开到底。

    他在现代社会早就花钱请科技宅做好了蒸汽机样品,不是一比一的,而是缩小版的,还是透明的,可以清楚的看到蒸汽机的工作原理。

    王徵本身就是一个擅长各种发明的科学家、机械学家,一生中的发明不计其数,特别是他发明的火船自去,原理已经与蒸汽机很是相近。

    正因如此,沈浪第一个想到的蒸汽机项目的负责人,就是这个老爷子。

    只是让沈浪有些纠结的是,老爷子的年龄真的是有些大了,已经七十多岁了,放在这个时代,真的可以堪比后世九十岁以上,甚至是百岁老人了。

    让一个年龄如此大的老人来负责这样一个必定会耗费大量心力的项目,是不是有些太过自私?

    但是,沈浪想到了那个已经九十岁高龄,都依然没有停歇,一次次的带领团队攻克一个个难关,打破一个个高产纪录的老人。

    还有那个插着十几根管子都不忘电脑里资料的七十多岁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坚持戴着氧气面罩不惜消耗生命力继续工作。

    还有那个八十多岁高龄一直坚持健身,灾难来临时毫不犹豫冲上第一线的老人。

    这样的事例太多太多,沈浪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崇高理想和对事业的无限追求。

    对他们来说,献身于自己热爱的事业,无可厚非,心甘情愿,鞠躬尽瘁。

    不管年龄,不在乎疾病,只要有一口气在,他们就愿意将精力都投入到毕生都热爱的事业中去,无怨无悔。

    所以,沈浪还是让崇祯将王徵招到科学院了。

    果不其然,在老爷子拿到那些书籍时,如获至宝,在他看到那台小型蒸汽机时,更是爱不释手,迅速的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去。

    同样的,织布机、纺织机和缝纫机,沈浪都带来了缩小版的。

    以方以智的才能,此类机械对他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待他花点时间弄明白了其工作原理,不用对着仿制,自己就能够造出来。

    水泥是以石灰石和粘土为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后,在类似于烧石灰的立窑内煅烧成熟料,再经磨细制成水泥。

    如果技术相对成熟一些,立窑可以升级成回转炉。

    有理论知识为基础,再结合试验进行试制,大明应该很快就能够掌握制造水泥的技术。

    困难一些的是量产和应用,这就需要方以智的项目组投入更多的精力,沈浪也会尽力辅助,化肥也是如此。

    说到炼钢,此时大明的钢铁产量和质量都是世界之最。

    但是,那也只是放在这个时代,

    而且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所使用高炉的缺陷,钢的产量不高,品质也不高,如果钢铁的产量和品质达不到要求,会直接影响到方方面面的发展。

    沈浪可不满足于领先这个时代,他要跨越时代,所以他急需改进炼钢工艺。

    若是能够对炼钢工艺进行改进,必然能够生产出更优质的钢铁,产量也能迅速提升,这也是工业进程最基础的一环。

    放眼后世,涉及到炼钢工艺的改进和应用,就复杂了很多,光是炼钢法的发展就有很多种。

    比如坩埚炼钢法;酸性空气底吹转炉炼钢法,也叫贝赛麦法;酸性平炉炼钢法,也叫马丁炉法;碱性炉衬的底吹转炉炼钢法,也叫托马斯法。

    还有什么电弧炉炼钢法等等,则更加现代化了,技术要求和难度太高,暂时就不考虑了。

    先从这四种进行探索,宋应星能够出版天工开物这部被称着17世纪百科全书的著作,本身的功底就非常的扎实。

    他对冶炼也非常的精通,有了这些现成的书籍和资料,以及各种炼钢高炉的特点,相信他又能出一本专门介绍炼钢的著作流传于后世。

    在相关项目都布置下去之后,沈浪非但没有清闲下来,反而更忙了,因为他的工作就是协调和处理各个项目组遇到的一些棘手问题。

    沈浪将朱媺娖找来,让她管理项目经费的申请和调拨。

    又让崇祯尽可能的去搜罗对自然科学感兴趣的年轻人,充实到科学院进行重点培养。

    再让崇祯和朱慈烺通过政策鼓励等其他方式宣传自然科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让更多的人愿意接触和学习这门科学,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前准备。

    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才是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与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而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衔接比较紧密,技术鸿沟也没有那么大,完全可以交叉进行,但这前提是要有足够的人才积累,所以要提前准备。

    一场变革,已经在大明悄然的进行着。

 第二百六十四章 拥立新主,分庭抗礼

    四月中旬,李天龙率领三千勇卫营,杨坤率领近六千关宁军一起回京,带回大量牲畜及战马,还有几万俘获的人口。

    崇祯亲自到德胜门外十里迎接,以示恩宠,李天龙、杨坤和一干将士激动不已。

    回京论功行赏之后,杨坤和众关宁军休整几日,便出京回往山海关,而吴三桂前些时日已经回去了。

    五月初,周遇吉率八千勇卫营出京南下,其中五千是新招募的新兵,受命去支援孙传庭。

    自一月以来,孙传庭大军与李自成大军已经交战三个月有余,胜多败少。

    因为孙传庭准备的时间更多,也更充分,崇祯能够给他的各种支援也很可观。

    而沈浪仔细的研究过正史中孙传庭与李自成之间的大战,通过崇祯去传达,针对性的让孙传庭尽量的规避一些可能犯的错误。

    另外,沈浪又让锦衣卫着重去花些精力去查一下唐县、襄城、郏县、宝丰等几个地方,因为这些城池是正史中那场大战非常关键的几个城方。

    虽然现在由于他沈浪的到来,很多事件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有些东西肯定还是不会变的。

    果然,锦衣卫经过仔细侦察后得知,闯军在地方上任职的武官员依然屯聚在宝丰,很多闯军的家属还是在唐县,没有转移走。

    针对这些重要的情报,孙传庭迅速的采取有针对性的行动,首先突袭宝丰,将那里投敌的官员斩杀一空。

    随即,又迅速的派出一支奇兵迂回至不太引人注意的唐县,俘获了万余闯军的家属,以这些家属为质,对闯军进行劝降,从内部对闯军进行分化。

    消息传来,闯军果然是军心动荡,军中甚至有谣言传出,有人为了自己被掳的家眷安全,相信了明军的鬼话,并已经暗中投靠了明军。

    而且年初崇祯的诏令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负担减轻很多的百姓已经不太愿意跟着李自成造反了,想过安生日子。

    毕竟,朝廷的勇卫营可是连鞑子的十万大军都打败了,鞑子那么凶恶都挡不住勇卫营,若勇卫营腾出手来联合孙传庭的大军一起对付闯王,恐怕好多人都要送命。

    在此情景下,别说新加入的流民大幅减少,就是已经加入闯军的流民,也陆续出现私自逃离的情况,即便李自成下狠手杀了一批都无法止住这股风气。

    而随着勇卫营大军已经南下的消息传来,私自逃离的人就更多了。

    李自成知道,最根本原因还是自己这阵子在与孙传庭的作战中以败仗居多。

    若是连孙传庭都无法击败,等到名声如雷贯耳的勇卫营抵达,对军心的影响只会更大。

    当然,若是能够打一场大胜仗,甚至是击败勇卫营,那么闯王的威名又会瞬间暴涨。

    要是沈浪知道李自成的想法,恐怕只能说,你真是想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