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合伙人-第2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真是为了一己之私,已经不顾什么脸面了。

    因为他清楚,只有自己麾下掌握足够的实力,才能保障自己的权力和最终话语权。

    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很多贵族大臣也是无奈叹息,阿巴泰偷个猪偷出这么多事,连死了都不得安生。

    要是他泉下有知,不知道会不会悔恨得变成怨鬼,无法再去投胎。

    不过,为了不显得自己私心太重,多尔衮又对战死的图赖、英俄尔岱等人进行了大力表彰,除追加谥号外,还晋封爵位并让他们的子孙后代世袭。

    这些世袭的子孙后代,自然会感恩多尔衮,从而投入到多尔衮的麾下。

    而被认为已经投降明国的务达海,则直接被抄家灭族。

    相比于这些人,最倒霉的恐怕是豪格了。

    由于这次征明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多尔衮想培植自己的力量,所以让兄长阿济格担任了此次征明大军的主将。

    而为了削弱豪格的实力和影响力,豪格一系的重要人物被抽调得很少。

    正因如此,豪格一系反而因祸得福,损失相对较小。

    可即便如此,多尔衮却没有放过他,上次豪格因为此次失败而向多尔衮的权威发起挑战,由于自己内部出了叛徒而功亏一篑。

    鳌拜和索尼等亲信被贬谪,扬善、俄莫克图等人更是直接被处死。

    这还不止,阴狠的多尔衮甚至直接拿豪格当成诱饵,想要算计勇卫营追兵。

    结果,由于豪格不知内情,没能按多尔衮的计划进行配合,导致行动彻底落空。

    依多尔衮的秉性,是准备直接将豪格给整死的。

    但是相比于阿济格的罪责,豪格的轻多了,连阿济格都只是处以幽禁,若将豪格给下狱论死,恐怕满朝文武都不服。

    所以多尔衮最终只剥削了豪格的爵位,夺去了他正蓝旗旗主的职位。

    明白人都知道,多尔衮的下一步计划恐怕是要侵吞整个正蓝旗,正蓝旗已经成了多尔衮的囊中之物了。

    但知道也没有办法,豪格已经基本上废了,顺治还年幼,哪怕济尔哈朗和代善联合起来,也无法真正压制多尔衮了。

    何况这两人也没有魄力联合起来与多尔衮对抗,其他人对多尔衮更是没有任何威胁。

    随后,多尔衮又重赏并大力任用一些汉军将领,比如孔有德。

    阿济格能够逃回来,得益于孔有德,耿仲明等汉军,所以这些汉军对大清是有功劳的。

    只是耿仲明时运不济,逃出明国之后便下落不明了,有人说他已经战死了。

    所以多尔衮就按战死进行追封赏赐。

    他通过重用和赏赐这些人,以示赏罚分明,不分满汉蒙。

    当然,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这次失败,满洲兵的损失太大了,补充起来也很困难。

    重用汉军很有必要,也能够将更多的汉军拉拢到他多尔衮的阵营中,当初皇太极也是这么做的。

    而且,辽东的汉人占据大多数,以防这些人看到明国取得大胜而生出异心,所以也必须对这些人进行安抚和拉拢。

    所以,一场大败,不但没有削弱多尔衮在满清中的地位,反而因为他的一番运作,权势越加稳固。

    在此形势下,顺治不得不晋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

    如今,多尔衮权势滔天,明国当初的预言已经全部成真。

    当然这一切,只是多尔衮个人的实力和权利得到提升,整个大清的国力还是被削弱了。

    毕竟这场惨败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也并非一下子就能够恢复的。

    大清与明国之间的关系,已经水火不容,此消彼涨,对大清极为不利。

    作为大清实质上的掌权者,多尔衮在整合权力之后,自然需要为大清的未来着想。

    一方面尽快恢复大清的实力,另一方面,自然要想办法削弱明国。

    不管做到哪一点,都相当于是在提升自己,削弱对手。

    恢复实力无外乎将抽调兵丁的年龄限制再放宽,这样就可以抽出更多的兵丁扩充军队了。

    另外就是重用汉人,通过分地、抬旗等手段将更多的辽东汉人吸收进入汉八旗中。

    将汉人的利益捆绑在大清之手,让他们不敢轻易背叛。

    至于削弱明国,最有效的方式自然还是南略。

    不过这个策略现在已经行不通了,多尔衮也不敢轻易尝试,如果再次遭受上次的失败,那大清真的承受不住了。

    大清没办法亲自出手,那只能靠明国内部的内乱了,比如李自成、张献忠那些破坏力极强的流寇。

    大清以前南略也有策应这些流寇发展壮大,从而继续消耗明国国力的目的。

    如今,大清没办法直接策应,得想另外的办法看能不能帮上那些流寇。

    可是,还没等多尔衮想出有效的办法,就从明国传来消息,李自成那支最强的流寇,已经被明军歼灭了。

    此刻,消灭李自成的明军又开始向四川行进,准备将张献忠这支流寇也彻底剿灭。

    哪怕在大清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多尔衮在听到这个消息后,也彻底的震惊了。

    毕竟李自成那帮流寇,不是监国朝廷那些废物,他们与明国朝廷争斗多年,前前后后斩了多少督师、巡抚、王爷啊。

    杀的明军明将更是不计其数,怎么说没就没了呢?

    多尔衮很头痛,他想知道李自成大军是怎么没的,从而吸取一些教训,免得以后遇到明军会中了相同的招数。

    可现在获取情报比以前难多了,时效性也差。

    四川的张献忠实力要比李自成弱不少,李自成失败,对张献忠肯定会造成不小的冲击,不知道张献忠能支撑多久。

    若是连张献忠也没被剿灭了,那明国内部就再也没有能够撼动明国朝廷统治的势力了,明国内部就会更加稳定。

    不用想,到时候明国肯定会抽出手来对付大清。

    未雨绸缪,多尔衮不得不开始调动大清的各种资源,加强防御,以防明军进攻辽东时措手不及。

    李自成的失败,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但张献忠加强了戒备,连满清也老老实实的做着各种防御准备。

 第三百零四章 发行纸币、兴办工厂

    覆灭监国朝廷,并留在应天府的沈浪,并没有空闲下来,反而更忙。

    这段时间,他除了关注剿灭李自成的作战,还做了很多事情。

    主要方向是工商业和金融业,算是将大明规划好的发展方向进行逐步的实施。

    而这些发展规划,若想效果达到更好,影响力更广,自然是从两京开始。

    这段时间以来,两京同时发生了几件大事。

    银、行这个名词第一次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顺天府和应天府先后成立了大明商业银、行和大明农业银、行。

    招牌由崇祯亲笔提写,显示了两大行的国有身份,从名字上可以看出分别是针对商业和农业两个方向。

    这也从侧面反应,朝廷似乎已经开始在逐渐放开对商业的限制。

    两大行皆有保管、收付、结算、汇款、放贷等业务。

    相较于其他钱庄,两大行有几个显著的不同。

    首先,两大行的主体是属于大明朝廷的,是国有的。而各地的钱庄,都是私人商号。

    其次,存入两大行的银子不但不用出保管费用,还能拿到利息。

    所谓利息,就是把银子存在银、行保管,银、行不但不收钱,反而给存钱的人钱,这是从未有之。

    而且,根据存银的方式不同,所得的利息也有不同。

    存定期的利息最高,固定定期的时间越长,拿到的利息就越多。

    虽然这听起来很吸引人,但是从未尝试过的人们还是很犹豫,生怕有什么陷阱。

    不过,在崇祯通过明报的呼吁和担保下,渐渐的有人开始尝试。

    另外,两大行还有一个与钱庄很大不同的地方是,两大行同时发行了纸币,称为银元。

    银元有一分、两分、五分,一角、两角、五角,一元、两元、五元、十元、五十元和一百元,共十二种面额。

    发行是两大行,印刷自然是在现代社会,材料上,沈浪直接用的杜邦纸。

    因为它兼具很多优点:防水、质轻、强韧,耐撕扯、耐穿刺等等,而且方便印刷。

    这就非常适合在大明这样的古代社会使用。

    沈浪基本没用什么现代化的防伪手段,没有必要,材料和印刷技术就是最好的防伪技术。

    有了这些特点的杜邦纸,还怕别人去造假吗?先去找到有同等性质的材料再说。

    即便找到了,也还要有现代化的印刷技术让其成为真正的银元。

    两相结合下,银元出现假币的概率直接为零。

    当然,沈浪自己不算,他造出来的币也不可能是假币。

    两大行规定,一银元等于一两银子,任何商业买卖不得拒收银元,并且将这条加入进了大明律法中。

    如果对银元不放心,可以用银元从两大行换取银子。

    所以,人们虽然对银元还抱有怀疑态度,但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动荡。

    为了加快银元的流通,崇祯首先下令所有官员、士兵等吃皇粮的人,他们的俸禄全部用银元进行发放。

    只要有流通,人们渐渐的发现银元使用的方便和安全,自然就会养成使用银元的习惯。

    建立了两大行的同时,两京先后建立了十几个大型工厂。

    京师在崇祯的亲自主导下,先后建立了京师第一炼钢厂、京师第一机械厂、京师第一纺织厂、京师第一水泥厂。

    南都应天府在沈浪的主导下,先后建立了江宁第一造船厂、江宁第一机械厂、江宁第一纺织厂、江宁第一水泥厂。

    炼钢厂能够建立的基础是大明的炼钢技术在宋应星的努力下,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的建造出了侧吹转炉。

    通过空气侧吹酸性转炉炼钢法生产出了优质的钢材,品质远远超过了之前最好的苏钢。

    掌握技术是第一步,量产才是关键,通过建造炼钢厂,不断的改进技术和生产标准,加大产量,直到可以大规模量产。

    机械厂,主要生产纺织机、织布机和缝纫机。

    这些原理并不太难的机械对方以智来说果然不是什么大难题,几个月时间他便全部捣鼓了出来。

    机械厂除了生产这三种机械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便是生产蒸汽机。

    因为蒸汽机的原理已经被王徵弄清楚了,并亲手造出了原型机,也进入了投产改进的过程。

    等工艺和技术更加成熟一些,蒸汽机肯定要单独再设厂生产,因为需求量会非常大,但这就是后话了。

    整出了蒸汽机之后,老爷子很兴奋,他第一时间便是想要把这玩意儿用在船上,因为他早在之前就发明了火船自去,动力原理与蒸汽机很相像。

    得知消息后,沈浪稍微想了一下,便没有阻止,因为老爷子在这方面已经有比较充足的经验,发明蒸汽机船应该会快很多。

    而蒸汽机车要复杂一些,还需要考虑铁路以及钢铁产量等问题,这个过程需要一些时间的沉淀。

    沈浪自己也早就想要强化大明的海军力量,蒸汽机船的发明肯定对于海军的发展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