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合伙人-第2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明军却不想让自己的大军向西而去,甚至是准备在周遇吉正在构建的防线前与自己决战,所以才有周遇吉如今的举动。

    想到此,多尔衮莫名的有些烦躁,他感觉自己与明军比起来,好像瞎子一般。

    因为明军不知道用的什么手段,各种消息的传递好像非常的简单,每每都会领先自己一步,让自己一次次的精心布局都功亏一篑。

    无奈之下,他只得继续下令道:“探,全力查探……”

    一些精锐探子迅速向西而去,去探查周遇吉的目的,甚至是周遇吉背后发生了什么,还有锦州那里究竟怎么样了。

    若不是想过河,去救援辽东腹地,多尔衮真想现在就去会会周遇吉,看看他这么长的防线怎么守住。

    可辽东腹地之患一日不除,他根本没有心情向西挪动一步,如今明军进入辽东腹地已经十天了,不知道给大清造成了多大的损失。

    每耽搁一天,那些明军就会给大清多带来一重伤害,甚至将盛京攻破了都不是不可能。

    因为不知道明军派出了多少兵力深入辽东腹地,而盛京的防守兵力却只有不到一万五千人。

    可现在再着急也没有用,眼前的这条三岔河仿佛天堑一般,被明军水师封锁得死死的。

    多番尝试都失败了,各种损失不说,将全军上下弄得精疲力尽。

    可是一个重磅消息的来临,让多尔衮不得不继续尝试过河,而且速度要快。

    因为有几个从辽阳方向逃来的士兵,他们通过几根木头艰难的渡过了三岔河,带来了一个很不好的消息。

    辽阳新城和老城都被明军占领了,而且是在两天不到的时间内被占领的。

    海州、耀州等靠近三岔河的城驿被攻陷的消息,多尔衮在几天前便已经知晓。

    若是算上现在的辽阳,那么太子河南岸的重要城驿,除了离得比较远的盖州、复州和金州几地,几乎都已经沦陷于明军之手。

    明军既然能够抵达辽阳,甚至在很短的时间内将辽阳攻下,那么必定会有另一支军队继续向北,去攻击距离辽阳只有一百五六十里的盛京。

    明军进攻辽阳的兵力有近四千人,那进攻盛京很可能会有八千人,甚至更多。

    而按照时间推算,说不定明军已经抵达盛京,甚至已经在攻城了。

    哪怕现在就已经过了三岔河,大军距离盛京还有三百多里,快的话也要六七天,慢的话十天半月都不止。

    这还没有算上明军的围追堵截,算上的话,时间就要更久,这赶得上吗?

    更重要的是,还不知道怎么过河啊。

    一向运筹帷幄的多尔衮,第一次这般的心急如焚,心乱如麻。

    更加可笑的是,自己全力抽调的十万大军,大清的大部分主力,到现在都没有打过一场像样的仗。

    而且连明军的主力都没有见到,便弄得这般灰头土脸,连一条小小的三岔河都迟迟不能过去,全军上下更是疲惫不堪。

    如今,将整件事情都串想起来,多尔衮总算是知道周遇吉的真正意图了,而他也不由的吓出一身冷汗。

    “明军肯定坚信我多尔衮在过河之前,就能拿下盛京。”

    “盛京都没了,我多尔衮还有必要过三岔河吗?肯定只能调头向西逃命。”

    “周遇吉全力构建防线,恐怕沈浪已经率明军主力在赶来的途中吧。”

    多尔衮迅速将明军的作战意图给猜了出来,可这也让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和自我怀疑。

    我多尔衮真不如皇太极吗?皇太极一手建立的大清,在他手上蒸蒸日上,而为何他死后仅两年,大清便已直此。

    我多尔衮究竟哪里做得不好,犯了什么错?

 第三百六十二章 博尔济吉特氏(上)(非常感谢“荆爵爷”五千币打赏)

    正如多尔衮所料,此时明军的另一路北上经浑河,然后从浑河北岸登陆,直抵距离浑河不远的沈阳城。

    上万明军的突然出现,让留守沈阳的满清上下皆是大为震动,并迅速封闭所有城门。

    可随之而来的猛烈空袭,让毫无防备的沈阳城出现一片大乱,因为从未听闻过这般惊骇的攻击手段。

    城中到处硝烟弥漫,恐慌的百姓四处奔逃,互相践踏而死者甚众。

    聚集的士兵也被炸死、烧死,大量物资被焚毁,恐慌情绪迅速在全城蔓延,惶惶不可终日。

    所有人几乎在一个时辰不到的时间内改变了对明军的固有成见,此刻的明军在他们眼中,仿佛天兵一般。

    如果不是天兵,怎能飞上天对盛京进行这般猛烈攻击?

    更可怕的是,那些明军还带来了一些足以让天塌下来的消息:

    摄政王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的两支大军,都几乎全军覆没了,只有少数溃兵四散而逃。

    摄政王战死当场,郑亲王受重伤被活捉。

    辽阳也落入明军之手,而且仅用了一个晚上。

    如今,明军的最大目标就只有盛京了。

    这上万明军仅是先锋,还有近二十万明军主力正在赶来盛京的途中。

    这般惊世骇俗的消息,怎能不让人惊惧,大清仿佛在一瞬间从万丈高空,一下子掉到了谷底。

    在昨日,所有人都认为大清依然强大,也必然能击退明军不自量力的进攻。

    可今日,明军突至,并带来这些可怕的消息,大清一下子到了灭国的边缘,谁能承受这般巨大的心里冲击?

    而且,这些惊天大消息,已经弄得满城皆知。

    因为明军用那种可以传声几百丈的东西围着盛京城不停的喊,消息根本无法隐瞒,连街上的三岁孩童都知道了。

    皇帝年幼,摄政王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可是大清仅有的两位辅政大臣。

    如今两人一个战死,一个落入明军之手,大清还有谁能代替他们,承担挽救大清于水火的重任?

    而且,摄政王率大清主力出征之后,只在盛京城内留下不到一万五千的兵力。

    可盛京城有九门,这些兵力分摊下来,每门只有一千六七百人。

    摄政王十多万精锐都敌不过明军,盛京城光凭这点兵力,又能守多久?

    想到盛京可能守不住,很多人惶惶不可终日,因为他们知道满洲人在窃取辽东的过程中进行过多么残暴的杀戮。

    如今汉人杀回来了,一旦攻破盛京,肯定会疯狂报复吧。

    当然,也有不少人不相信这些消息,毕竟这些消息太过惊世骇俗了,而且都是明军的一面之词。

    有真的,但肯定也有不少消息是假的,目的就是为了动摇军心,甚至让盛京城不战而降。

    “明军的大孔明灯又来了,快逃啊。”

    十只热气球又从远处飘来了,要不了多久就会抵达沈阳城上空,然后就会不停的扔震天雷、火油罐对盛京发起攻击,非常的可怕。

    在街上的百姓疯狂逃窜,因为他们知道明军喜欢往人多的地方攻击,逃回家了虽然不一定就很安全,但肯定比在街上安全多了。

    “轰轰轰”一声声爆炸声响在沈阳城各处响起,这是这两天来的常态,明军一天就要炸五六次。

    大半个时辰之后,轰炸完备的热气球又迅速飞离,直到这时,人们才敢胆颤心惊的出来,盛京城又是硝烟四起。

    盛京守城主将何洛会立即安排士兵和城中百姓紧急救火,救治受伤人员。

    虽然这两天挨了不少炸,但对他们来说也并非毫无收获,起码知道该如何救火了。

    明军那些火油不知道是用什么制作而成的,非常可怕,通过泼水的方法很难在短时间之内将其扑灭。

    想要将火以最快的速度扑灭,以尽可能的减小损失,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火势蔓延开之前,将着火区域周围容易点着的东西都给隔开。

    若着火的是房子,那就尽快将旁边未着火的房子推倒,将木材尽快搬离,用砖石等其他不易着火的东西将火围住,这样火焰就不会跑出来继续蔓延了。

    最开始就是没有掌握这个好办法,所以才造成了不小的损失,粮食和各种物资被焚毁了不少,还烧死了很多人。

    如今,大多数粮食和物资都紧急转移到地窖里藏了起来。

    而一旦那大孔明灯再来,家里有地窖的,也会尽量在第一时间躲进地窖里,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避免震天雷的轰炸。

    明军的主将是李天龙,他之所以采用空袭的方式,而没有急于攻城,是因为沈阳作为满清的国都,比之海州、辽阳等城池要难以攻打得多。

    光是城外那条宽达十四丈五尺的护城河,就是一个不小的难题,所以这两天他命人加紧打造建造浮桥的材料。

    空袭只是一种袭扰,大喇叭释放各种假消息,也只是动摇敌方军心的手段。

    而且沈阳的守军都是满洲八旗,城中汉人也只占少部分,即便鼓动,这些人也不敢在这个时候反叛。

    若敌人拒不投降,那最终还是只能通过攻城的方式解决问题,所以李天龙只能做两手准备。

    眼看着盛京城内硝烟四起,流言蜚语不断,军心动荡,一个重要的女人出现了。

    她便是皇太极的庄妃,顺治的生母,如今的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

    皇帝年幼,两位重要的辅政大臣多尔衮和济尔哈朗生死难料,满朝武仿佛一下子失去了主心骨。

    两日来,盛京城遭受多次空中袭击,损失巨大,可这些人始终无法制定出一个有效的守城策略,整天吵得不可开交。

    她不忍先汗和先帝打下的江山就直接葬送在自己儿子的手中,虽然他很年幼,但也不能让他当亡国之君,不然无颜去面对才驾崩两年的先帝啊。

    所以,她不得不亲自带着儿子上朝了,坐在一边主持朝政。

    若是以往,以多尔衮势力为首的武大臣肯定会有不少人反对,但现在是个烂摊子,各大臣拿不出主意,又不想担责,自然就没几个人出来阻挠了。

    博尔济吉特氏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请出礼亲王代善,代善早已经赋闲在家,不问朝政。

    但是其手握两红旗,而且威望很高,在大清危机之时上朝坐阵,必然能稳定军心,慑服诸位大臣,让盛京上下尽然一心。

    可是代善已经年老体迈,早就不想参与朝事,何况现在明军兵临城下,大清处于非常被动的一方,在这个时候参与进去简直是吃力不讨好。

    之前不是没人想请他出山主持大局,但都被他谢绝了。

    可皇太后下诏相请,代善终究是没办法拒绝,因为他对先帝的庄妃还是很敬重的,这个女人很聪明,也很有手段。

    多尔衮和豪格争位时,看似是两方势力在博弈,其实背后还有庄妃的各种谋划,福临能够顺利登位与此不无关系。

    如今她亲自下诏相请,言辞恳切,于情于理,代善都无法再闭门不出了。

    果然,代善出现在朝堂上后,之前的各种争端一下子消弥了不少,礼亲王说话,大家都还是愿意听的。

    有了代善坐阵,博尔济吉特氏这才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手段。

 第三百六十三章 博尔济吉特氏(下)

    博尔济吉特氏扫了一眼泾渭分明的满汉武班列,然后将目光定在了汉臣的班列中。

    她首先对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