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合伙人-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沈浪思考了一下这背后的原因,为何这吴铁生愿意把这项技术告诉自己,却在正史中没有向外透露。

    专利当然是一方面,另一个重要原因应该是与制度有不小的关系,工匠在社会中的地位太低了,经常是受欺压剥削的存在。

    像陆子冈那种能够凭借手艺打出名气,并且传承下来的少之又少,更多的工匠却是小心而低贱的生活着,想要脱离匠籍成为农民都千难万难。

    他们的利益和权益得不到保障,即便掌握了一些技艺,为了自己的生存也不会轻易示人。

    更有甚者,还担心会惹祸上身。

    沈浪特意派人暗中查了一下,猜测吴铁生掌握这砂型铸造法的时间应该不短。

    他在兵仗局呆的时间也不短,但从未想过将这门技艺吐露出来。

    而这次愿意吐露出来,应该与他儿子成亲有关,再加上自己这段时间处事还比较公正,所以才冒险试一试。

    是的,沈浪能够感受到吴铁生是壮着很大的胆子才来自己面前试一试的,没有一个工匠掌握一门新技艺的丝毫兴奋,反而很紧张,小心翼翼的。

    沈浪让他自己详细的讲解砂型铸造术的技术点和操作方法,可他却半天不知道怎么开口,急得满头大汗,浑身颤抖。

    如果不是为了自己的儿子,恐怕打死他也不会这么做的吧。

    沈浪没有呵斥,反而和善的让他自己动手,用砂型铸造法制造一个小型的火炮铸件出来,这就让吴铁生发挥出了自己的特长。

    他一句话不说,立即开干,虽然中途因为紧张出了些差错,最后做出的铸件也不好看,但沈浪知道他已经掌握了技术要点。

    于是沈浪当即拍板,这砂型铸造法的专利就归这吴铁生了,并准备将自己知道砂型铸造法的秘密隐瞒下来。

    然后一步步将吴铁生这砂型铸造法不够完善的地方帮他改进一下,让他慢慢接受第二种实心炮管的铸造法,再实心钻膛。

    用来进行实心钻膛的卧式膛床沈浪都已经有设计方案了。

    当然,这不是他自己搞出来的,是上次合作燧发机的一个科技宅提供的技术支持,沈浪花了两万大洋。

    这种给火炮钻膛的机械,人力很难胜任,所以采取的是水力。

    另外,在铸炮材料上,沈浪不准备用铜,因为铜的造价太高,大明本就缺铜。

    也不用眼下比较先进的铁芯铜体技术,而是全部用铁。

    大明也有不少铁炮,比如大将军炮,但主要是生铁或者白口铁,而沈浪要用的是灰口铁。

    因为在铸炮方面,灰口铁比之生铁和白口铁都有不小的优势。

    白口铁和生铁太脆,无法用机械膛孔,甚至无法直接在炮身上钻火门。

    火炮发射过程中会产生裂纹,反复使用甚至会炸裂。

    而为了降低炸膛风险,一般将壁厚铸得很厚,这样一来就导致重量非常重。

    铁芯铜体技术也是在种种限制下才创新的技术,放在这个时代在全世界都是非常先进的。

    但以沈浪现代人的角度,能有更好的选择,他自然会选择更好的,那就是用砂型铸造法的灰口铁炮。

    中国最早追溯到西汉时就可以炼制灰口铁,但是这种灰口铁含硅量和含碳量都较低,所以品质上达不到沈浪需要的要求,这要在冶铁工艺上进行改良。

    沈浪已经有了定计,即便不借助现代的工艺,以大明眼下的条件,生产出达到要求的灰口铁也不难,只是产量高低而已。

    除了用灰口铁铸炮,沈浪还准备用燧发机,铸出燧发炮。

    另外,还要膛线,没有膛线的滑膛炮,材料和工艺再改进,提升的空间也不大,无法满足沈浪的要求。

    如果刚开始螺旋形的膛线不好搞,用直膛线也可以,再将炮弹改成锥形的。

    按照这个标准生产出的燧发炮,才能大概的满足沈浪的作战要求。

    将标准制定好了,沈浪恨不得马上就把燧发炮给制造出来,所以他亲自参与了京师第一铸炮厂的建立。

    崇祯给了沈浪很大权限,厂址由他自己选,人员也由他自己安排,还大笔一挥的准备拨款二十万两银子。

    因为要用到水利,也为了与兵仗局更近,所以沈浪最终将厂址定在了内城的东北角,在积水潭的左岸不远处。

    本来事情挺顺利的,但是工部哭穷,兵部也叫嚷,一帮御史、给事中天天的哔哔,有这闲钱去建炮厂,还不如拨给孙传庭剿寇。

    不说孙传庭还罢,一说到孙传庭,崇祯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从沈浪这里知道孙传庭的重要性和最终下场后,他崇祯有钱难道不知道拨款吗?

    前阵子抄家得到的银子,他第一时间下拨五十万两给孙传庭。

    结果后面一查,孙传庭到手才刚刚满二十万两,三十万两巨款不翼而飞,真的是吃人的心都有。

    如果再拨二十万两,到孙传庭手上能有十万两都不错了,不是他崇祯不想给,是这些银子大多喂了白眼狼。

    如果不是现在没有那么多精力收拾这帮蛀虫,崇祯真恨不得全部宰了算了。

    最终,崇祯想到了李若琏之前搜罗的一些证据。

    让李若琏暗中用两个给事中和御史的把柄作要挟,让他们改变立场,这才给沈浪拨下了八万两银子。

    不过,上次抄家所得的脏款,沈浪和崇祯都多了个心眼。

    在李若琏的配合下,将其中的一百一十万两银子充进了内库中,成为了崇祯的内帑,以备不时之需。

    所以,崇祯又从内帑中拨下十二万两给沈浪补齐二十万。

    经过这件事,崇祯更迫切的希望沈浪快快发育。

 第六十四章 火药改进

    沈浪这阵子除了兵仗局,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生产火药的安民厂了。

    但是,安民厂离宫里就比较远了,毕竟火药这玩意儿比较危险,不但要远离皇宫,还要远离居民聚集区。

    安民厂的前身就是大名鼎鼎的王恭厂,因为天启大爆炸这事,为了安抚民心,不但厂址都迁了,连名字也改了。

    天启大爆炸之前,王恭厂在内城的西南角,大爆炸之后,就迁到更偏僻的西北角了,并改名为安民厂。

    从西安门出皇宫,经西安门大街到西四牌楼南街北上进入西四牌楼北街。

    一直到新街口左转进入西直门大街,在日中坊的西北角,就是安民厂了。

    路途遥远,沈浪自然不可能走路,一直呆在马车上,但是他还是不时的挑开帘子看看周围的街景。

    之前沈浪主要是呆在皇宫或者距离皇宫非常近的繁华地区,对京师普通人的生活状况并不了解。

    可这次仅仅通过马车上的走马观花,就让他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撼,没想到一国之都城居然会是这般景象。

    西四牌楼一带算是京师的繁华大街了,可即便是这样的大街,也与一国都城的形象显得格格不入。

    苍蝇乱飞,污水横流,不时的能闻到各种臭味,衣衫褴褛的乞丐穿梭在人群中,传出各种咒骂和尖叫声。

    偶尔有客人扔出一块吃食,一群乞丐便不要命的上前疯抢。

    完全不顾这块食物是否掉进臭水沟或是沾上什么不洁之物,直接住嘴里塞,引得一群人哄然大笑。

    他们互相之间争抢得凶狠,却不敢一起去抢那些食客的食物,沈浪摇头叹息的同时,又觉得悲哀。

    由于环境吵闹,有人没有注意到车队经过,不小心冲撞了过来,随行的护卫直接一鞭子抽过去。

    之前还在嘲笑乞丐争抢食物的人,惨叫一声之后连忙跑开,还不停的谄笑赔礼。

    走出西四牌楼北街,街景就更显荒凉,已经很难看到衣着光鲜的人了,满眼几乎都是衣衫褴褛的流民和乞丐。

    他们像是没有感情的丧尸在游荡着,仿佛随时都会倒下一般。

    只有看到官家的马车过来,才活了过来,连忙避开。

    一些人甚至是直接窝在一个角落处一动不动,哪怕旁边是一个粪堆也毫不在意。

    更夸张的是,沈浪居然看到一具尸体就倒在街角没人处理。

    沈浪之所以确认那是一具尸体,是因为在经过的时候就闻到了一股淡淡的尸臭味。

    那尸体只用一块破席子盖住了上半身,一半的腿部还露在外面,赤着脚,苍蝇围着尸体乱飞。

    而周围的人显然对这种场景习以为常,麻木的来来往往,对周围的一切都熟视无睹。

    看来,负有疏理街道职责的五城兵马司也废了。

    沈浪已经没有心情再看下去了,直接将帘子放下,任由马车将自己带往安民厂。

    在安民厂,沈浪也安排了一个心腹进来监督管理,并将兵仗局的福利改革方针也搬了过来,同样是引起了极大反响。

    当然,带来福利的同时,沈浪自然会对安民厂的技术、管理、品控方面同样要进行一番改革。

    由于管理混乱和,安民厂生产的火药品质不但不高,反而在搬迁和改名之后发生了多起爆炸事故,安民厂一点都不安民。

    事故率如此高的原因主要是管理不善、操作方式不当等造成的。

    而作为后世人,对危险品的生产、存储、运输等等方面,沈浪肯定是知晓一些的。

    为了防止自己有什么遗漏,他还特意回去查了不少资料,准备将管理规范全面推广下去。

    除了生产规范的改革,沈浪对技术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首先重要的一点,便是将火药的最佳配比推广了下去。

    虽然大明的火药配比已经接近最佳比例了,但还是有一些差距,最佳比例应该是硫磺占一成,木炭占15成,硝石占75成。

    现如今安民厂生产的火药质量不高的原因,除了管理、等原因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原材料的不够粗细,加工工艺也有些缺陷。

    正史中,清廷就是因为将大明的火药工艺继承了下来,没有多大改进,才导致火药质量上与西方列强差距很大。

    其中一点就是对原料的加工不够精细,然后在捣磨、碾磨、混合等方面的工艺与西方皆有较大差距,因为那时的列强已经开始用各类机械了。

    而清朝和眼下的大明还是用木臼、木槽、木杵、圆筒等相对原始的工具操作,自然是效率低,产品精细化也不够。

    现在的沈浪也没办法一下子让安民厂拥有各种机械,但是却可以对其工艺进行一定的改进,主要是借鉴《火器略说》里的记载。

    这是一本晚清光绪年间出版的书,其中在火药制造方面向列强进行了学习,对工艺进行了改进。

    虽然依旧无法达到19世纪列强机械化生产出的火药水平,但比之之前,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进步,沈浪也就现学现卖了。

    其实,大明在戚继光时代就掌握了制造颗粒火药的工艺,所以工匠们对颗粒火药并不陌生。

    只是沈浪用《火器略说》里的方法对工艺再进行了一些改进而已,从而更简易,更快捷的生产出更优质的颗粒火药。

    火药的问题解决了,沈浪立即将兵仗局生产出的米涅弹运到安民厂来,安排工匠按照他的要求用油纸进行定装,做成纸筒定装弹。

    沈浪对纸筒定装弹的要求很高,因为这直接决定了士兵在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