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转世袁世凯之大总统传奇-第1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枪弹的火药局,实现各地地弹药的自产自足。甲午年到来前,袁世凯做好了一切准备……
苏北,两江新军一师地演习场。
“一连,保持目前的速度……,你这么一冲。二连地整个右翼全暴露了!”一师师长徐军举着望远镜一边观察一边喷着脏话!
“徐军!”听到有人叫自己,徐军也不回头:“谁?!没看老子正忙着的吗?”
“放肆!中堂大人面前竟然出言不逊!”
武猛的喝问让徐军一机灵,他转身敬礼道:“卑职不知是中堂大人驾到……口出秽语请中堂大人责罚!”
袁世凯笑道:“哈哈……无妨,说话尖声细气地是太监,温文尔雅的是书生,军人嘛,就该有军人的豪迈!演习怎么样了?”
徐军道:“各部战术演练都不错,不过很多是新兵,要想成为强军还得再历练!”
袁世凯举起望远镜道:“没关系,很快就有仗打了……”
徐军问道:“中堂大人。难道我们要……”
袁世凯一边看着远处的演习一边道:“这就是你们一师的新兵营?”
徐军点头道:“是的,第一次参加演习。”
袁世凯道:“不错。交替掩护做得很好,就是右翼那个连长有点急功近利……”
“是!我这就换了他!”
袁世凯放下望远镜道:“诶~不用,年》。后,做一个总结性推演,点醒他一下……”
“是!中堂大人,您方才说要打仗,是打哪里?”
袁世凯道:“朝鲜起了民变,朝鲜王和大院君一起会见潘义,要求中国派兵入朝平乱……”
签订中日天津条约后,李鸿章担心中国有驻军在朝鲜。日本就会以此为借口派兵入朝,于是让吴兆有和史令带中国驻军1500东渡山东,保卫威海炮台后路。与此同时,袁世凯上书朝廷。言明“我军撤离,恐朝鲜王室投向倭夷,久则生变”。建议将囚禁数年的朝鲜大院君放回国内,用以牵制闵妃。于是潘义再次被朝廷启用,押送大院君回到朝鲜,同时担任中国驻朝武官。
听了袁世凯的话,徐军道:“莫非朝廷要我们去?”
袁世凯笑道:“你这段时间加紧训练,不久后我会告诉你的……”
“是!中堂大人,我还有个事情要向您汇报……”
“说吧!”
“把那支枪来!”徐军一挥手,一个勤务兵端着一支步枪走到袁世凯面前。
见袁世凯摆弄步枪,徐军道:“前两天一师地特务连在海边进行潜伏训练,没料到有一帮渔民打扮的人偷偷摸上海滩,正好走进特务连地包围圈。这从他们船上搜出来的……”
这次袁世凯借巡视各省的由头,视察了各地部队与兵工厂的情况,同行的还有技术总监王浩晨。袁世凯将步枪交给王浩晨道:“王工,你看看这支步枪,是不是日本的明治25式步枪?”
王浩晨拉了一下枪栓,然后扣了下扳机道:“不错,正是明治式。看这架势,小日本是被我们激着了,每年靠进口的钢材竟然都捣腾出了步枪生产厂。虽然这枪各项性能都不如89式,但有个好处,自重轻……呵呵,恐怕是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钢铁产业……”
“射程怎么样?”
“310左右……”
袁世凯低声问道:“上次我要你们去买新型火药的专利,有结果了吗?”
王浩晨摇头道:“不行,那个家伙死活不卖给我们……”
袁世凯冷笑道:“买不到就抢!”
“您是说……把他也……”
“诺贝尔又如何?他的发明再伟大,也是英美这些强国征服中国地武器……”
袁世凯培养技术人员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记忆中的技术转化为成品。不过他毕竟不是全才,还需要从国外购买一些先进技术地专利,用以生产。但是对于中国人,很多高傲的科学家根本不屑一顾,所以袁世凯买专利的行动常常被拒绝。有一次,为了一个紧急地项目顺利实施,袁世凯下令潜伏在德国的间谍绑架了一个科学家。从那以后,袁世凯尝到了甜头,那些潜伏在国外的间谍有多了一项任务——绑架,甚至夏威夷谍报科还特地组建了一个以绑架技术人员为目的小组——“天才”猎杀队。这个猎杀队不仅绑架科学家,对一些拒不合作的科学家,他们可以连家眷一起绑架,甚至暗杀!袁世凯知道这样做并不能对先进的国家有多大打击,不过有了这些技术人员,可以让中国的先进技术早一天问世,同时也可以让英美这些国家的的先进技术晚一天问世……
………………………………
第九卷 改天换日第十八章 战幕
果要评选中国近代灾星,恐怕慈禧首当其冲。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奇 书 网'这么除了她祸害中国数十年以外,还有一个很诡异的现象——只要是慈禧整寿,中国就会发生变故:
同治十三年(1874),慈禧四十大
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五十大
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六十大
光绪三十年(1904年),慈禧七十
仿佛如宿命一样,甲午年刚刚入夏,上天就降下预兆:华北大面积干旱。这场大灾席卷直隶、奉天、河北、河南、山西等省份,顿时饥荒四起,哀鸿遍野,大批灾民涌入北京。尽管光绪下令在京城开设了多处粥棚,但是每天倒毙在郊区的难民难以计数。这这种情况下,慈禧依然没有忘记她的六十寿辰,各地的白银如同海纳百川般流入内务府封存,而粥棚却一个也没有多。去世的郭嵩焘有一句话:“非蛮夷能病中国,而中国自能病尔!”在甲午年,病入膏肓的中国将又一次迎来危机,这场危机的起源地在属国朝鲜。
作为中国的属国朝鲜,在近代也存在着与中国一样的病垢。洋人大量涌入,享有种种特权;政府腐败,人民苦于苛政。一方面,洋人与权贵横征暴敛,榨取无厌,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另一方面,人民贫苦不堪,求生乏术,挣扎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在朝鲜传诵着这样一首歌谣:“金樽美酒千人血。玉盘佳肴万姓膏。烛泪落时民泪落,歌声高处怨声高。”或者这就是朝鲜现状最好的写照。在这种状况下,一个名为“东学道”的教派应运而生。东学道起初的政治口号类似于义和团,主张反对洋人,抵抗“洋教”、“西学”,而对于国内政治斗争,东学道向来以伏阙上疏、静坐请愿为手段。由于东学道教义简明,深得民心,于是信徒日众,在几年地时间内渐及全国。东学道尽管带有笼统排外的倾向。但并不反对官府,其实质具有鲜明的民族自卫性质。不过不管那个统治者当政,他都绝不允许一个与自己意见相左的教派、组织存在。经过数年的“文斗”后,积累已久的矛盾终于爆发,学道揭竿而起,顿时响应者云集全州。不到两个月,朝鲜南部三道(省)被义军占领,朝鲜政府多次派出的部队被义军歼灭。面对汹涌而来的民变,朝鲜政府内部经历了数次商议后,于18945月向中国政府发出乞援电文。
按理说。朝鲜是中国的属国,出了乱子作为宗主国当然要派兵平乱。但是按照《天津条约》。中国向朝鲜派兵,日本也可借口出兵。这一点让掌握着中国外交大权的李鸿章犹豫不决,朝王之所以迟迟不敢请援也是为此。为了探明日本人地态度,李鸿章叮嘱驻日公使汪凤藻与日本人多次交涉。与中国政府的犹豫不决相比,在1893年已经完成扩计划的日本人早就在等着这一天。为了怂恿中国政府出兵中国,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亲自接见汪凤藻,言明日本即便派兵入朝,也不过为了保护使馆、日商的安全,“绝无他意”。同时,陆奥宗光还密令日本驻朝代理公使杉村濬与朝鲜的中国官员沟通。表达“绝无他意”思。经过交涉,多处外交官员的反馈都认为:“日本不过借保护使馆为名,调兵百余名来汉,必无他意”。|一口气,而这场危机是光绪亲政以来的第一场国际事务,年轻的皇帝正要借此显示自己的果敢与才华。于是他下令让李鸿章火速派兵!老谋深算地李鸿章想得可没这么简单,日本人的态度让他嗅到了一丝危机地味道,而且太后的六十大寿马上就要到来,作为慈禧身边的近臣,李鸿章自然知道慈禧的态度——息事宁人。但此时是光绪当政,在朝廷的压力下,李鸿章欲6月下达了出兵朝鲜的命令。
清政府既应朝鲜政府的请求,决定派兵赴朝,便电驻日公使汪凤藻,根据中日《天津条约》有关条款,知照日本外务省。六月六日,汪凤藻照会陆奥宗光,告知中国政府应朝鲜政府之请求,按照“我朝保护属邦旧例”,派令直隶提督叶志超“选带劲旅,星驰朝鲜全罗、忠清一带,相机堵剿……一俟事竣,仍即搬回,不再留防。”在汪凤藻与陆奥宗光会面的同时,中国军队的先锋已从塘沽出发。其实不管中国是否派兵,日本人对于朝鲜的吞并计划已经是箭在弦上。早在6月2日,伊藤博文就已经知道了中国政府派兵入朝地消息,并在官邸召开了内阁会议。经过
讨论后,日本根据战时条例,于5正式成立了大本本营下达的第一个命令是,命广岛第五师团长、陆军中将野津道贯,调其下属的第九旅团两个联队,加以骑、炮,辎重、卫生等队,编为混成旅团,以陆军少将大岛义昌为旅团长。大岛混成旅团主要包括步兵第十一联队、第二十一联队,骑兵一个中队和野战炮兵一个大队(野炮十二门),7600人。这时如果中国地驻日外交官能够稍微用心,就能发现日本决不是“必无他意”。
按照军机处定出的出兵计划,中国所派军队分三批渡海。第一批,是太原镇总兵聂士成所统马步军910,于八日下午六时抵牙山海口。第二批,是直隶提督叶志超所带榆防各营,共1055,十日下午三时抵牙山海口。第三批,是总兵夏青云率马队100,旱雷兵100及步队名,乘海定轮渡海,于二十五日抵牙山县。于是。屯驻牙山的清军人数达2465人。虽然清军人数不少,不过作为入朝平叛地总指挥,叶治》: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到6月25为止,日军登陆朝鲜半岛的部队人数已经达到5000人以上,而且海港里还停:=。山、筑紫、大和、高雄、赤城八艘日本战舰。如果有个风吹草动,清军这点人马会被一口吞掉!
看到日本派兵大举入朝,醒悟过来的中国官员才意识到事态地严重性。如何应对,是战是和,又成为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一个选择题。最该当机立断的时候。帝党和后党又一次爆发了争执。此时慈禧的六十大寿马上要来临,老太后不希望自己的生日再次被搅和,所以她一意主和。不过现在名义上已经是光绪亲政,按照祖制她自然不能亲自出面,李鸿章再次成为主和派首脑。以翁同龢为首的帝党主张采取强硬态度,逼迫日本退出朝鲜,而李鸿章则主张通过谈判、第三方调停等手段,协商朝鲜撤军一事。虽然政见不同,不过两派都同意派人与日本商讨撤军一事,毕竟能不打仗是最好的。1894年6月12日。中国派出了奕匡、孙毓汶、徐用仪、崇礼、张荫桓五人组成的代表团,赴日谈判。这场谈判一共持续了四十五天。而在这四十五天里,日本入朝军队人数上升岛17000,日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