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转世袁世凯之大总统传奇-第3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造成世界出现两个对立阵营的原因很简单。首先,在一战前夕,世界是一个多极格局,没有哪个强国能够吃定另一个强国,也正因为这种局面,各国为了打压或者防备对手,不得不拉帮结派。当战争结束,人们惊讶的发现,一个拥有4700万平方公里土地、5亿人口以及全球一半工业生产能力的超级大国屹立在世界东方,而且精疲力竭的各国目前却无法去攻击和削弱它,老牌强国地恐慌就在所难免。在这种一极局势下,各国为了地缘安全自然出现两个选择:实力弱小者不得不与超级大国结盟以表示臣服;稍有实力,不甘心也不愿意放下身段称臣地国家,只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超级大国的威胁。(就如同苏联解体后地情况)而这两种选择的存在,产生两个不同的阵营也就不可避免,即超级大国带一群小弟对抗几个联合起来的稍微有些实力的国家。

    其次,虽然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索,但其根本原因是普法战争埋下的祸根,然而这场夺去了上千万人性命的浩劫并没有解决各国的宿怨,反而因为中国的出现把这种对立的范围扩大到全球范围。正是这种利益、情感甚至是文化上的对立,使得这种两大阵营对立的局面水到渠成。

    最后,中国有句古话:“高处不胜寒”。作为世界第一强国,成为众矢之的也不可避免:你强大的时候,即便无称霸的野心,各国也会对你充满戒心;一旦你出现丝毫衰弱的迹象,各国就会扑上来以最大的可能削弱你,毕竟一个超级大国的存在会让任何一个国家都感到不安全。更何况,中国现在已经掌握了全世界8成以上的石油产地,即便在有国际监管体系的21世纪各国都在为这种液体兵戎相见,中国想要独善其身恐怕比征服世界还要困难。正因为这种情况,袁世凯才决定趁着各国战后虚弱之际先下手为强,拼命的扩张势力。这也导致了两级格局的提前到来,北约组织提前近30年出现也就不足为奇。

    随着北约组织正式成立,中国也加紧了招收“小弟”的步伐。很快,两大阵营的势力范围逐步确定。北约组织的势力范围包括:北美、西欧以及西欧各国的非洲领地;中国的势力范围包括:亚洲、大洋洲、东欧各国以及已经被中国控制的中美洲和亲华国家为主的南美洲。

    不难看出,这两大阵营中,北约一方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民众素质以及雄厚的资本,不过由于是几个实力相近的国家组成,内部协调、利益均衡成为最大难题,加上大部分国家刚刚经历一战,战后恢复需要一段时日;中国或者称东欧及亚洲一方在领土、资源、人口方面拥有优势,而且中国是其中绝对老大,因此内部争端相对好解决,不过几个主要成员国,例如奥匈、奥斯曼国内政局相当不稳定,而且大部分国家属于不发达地区。

    值得一提的是,在两大阵营开始拉帮结派的时候,有两个国家的抉择要比其他国家难得多。第一个是英国,因为伦敦的粮仓在中国的后院,而这场战争中的潜艇战让所有的英国人记忆犹新。不过,大英帝国的骄傲最终战胜了已经远去的对饥饿的记忆,权衡了没多久,贝尔福就揽着休斯的肩膀宣布两人的友谊将会“天长地久”。

    如果说英国人的选择需要权衡,那么德国人的选择就需要挣扎。南京与华盛顿都曾经给柏林发去过用词“恳切”的邀请函,甚至还附上了可以用非常优厚来形容的条件。但是北约组织里除了有德国多年宿敌法国,还有曾经被其灭国的比利时,而且其他成员也都是在不久前生死相搏的敌人,这让威廉二世颇为顾忌。而另一方面,如果答应中国的条件,意味着要做“二当家”,这又让威廉二世十分不甘,因为傲慢的日耳曼民族从感情上难以接受成为一个黄种民族的“小弟”。在不断的挣扎中,德国成了暂时游离于两大阵营之外的一个特例,但从地理位置来看,如果处于中欧的德国人不最终选择一方,未来战争中他们会很受伤……

    太监是不可能的,啥也不说了,出差回来连夜赶稿一章。另,裸奔面临人生重要关口,媳妇能否熬成婆就看这段时间的表现,因此这个年关很关键。不过会保证在2月初之前完本,谢谢众兄弟的守候。
………………………………

第12卷 第12章 十年冷战

    1929年夏,南大西洋。

    烈日当空,四艘挂着米字旗的巨型油轮出现在波澜不惊的海面之上。尽管英国已经失去了日不落的光环与大部分海域的控制权,但是不可否认,曾经的海上霸主在造船与船员的素质上依然不容小觑。这几艘新式油轮注册吨都在三万以上,时速超过25节,而且船队编队严谨、航行距离稳定,一看就知道指挥者经验的老到。

    领舰指挥舱内,已过不惑、满脸虬髯的船长端着咖啡,长长的出了一口气:“还好,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进入北约舰队控制的海域。”

    一旁的大副依然怀有几分担忧:“船长,海军部的通知会不会有误?中国人真敢拦截我们?”

    船长喃喃道:“半个月前北约舰队拦截并扣压了两艘中国的货船,以中国政府这些年强硬的外交政策,他们不会不采取报复手段。”

    两人正对话间,指挥舱的扬声器里响起望手的报告:“船长,九点钟方向发现中国军舰,数量5!”

    船长连忙举起望远镜,只见远方的海面上五艘挂着双龙大旗的驱逐舰正高速驶来。“该死,看来中国人……”

    咒骂声还未停顿,为首的中国军舰发出了信号:停船接受检查,否则后果自负!

    大副此刻也意识到对方来者不善,连忙请示:“船长,怎么办?”

    “加快速度,闯过去!”虽然这些年亚欧同盟与北约之间摩擦不断,但并没有什么过激的直接冲突,这位曾服役于皇家海军的船长也并不认为中国军舰真的敢采取什么措施,加上他手下的四艘油轮航速超快,运载着英国本土目前最急需的大量原油。因此他决定闯一闯中国舰队封锁线。

    “轰…………”四艘油轮刚刚加速,一发炮弹便从天而降,海面扬起一团冲天的浪花…………这是实弹!虽然爆炸点距离船队十万八千里,不过英国船队上人人汗毛直立,船长毫不犹豫的下令道:“停船!快停船!给中国军舰发信号。我们接受检查……”

    不一会,四架中国海军特有地亚龙式”舰载型多用途直升机飞临上空。每架“亚龙”配备两挺机载六管“龙渊式”机枪、8枚火箭弹并可搭载数名步兵。见几名身着迷彩服、全服武装的中国士兵绳降至领舰甲板上,英国船长迎了上去,操着生涩的中文叫喊道:“我们是英国商船,你们不能……”

    “对不起!”为首的中国军官没有理会船长:“我怀疑你们的船上搭载了威胁到我国安全地货物,船队从现在开始由我接管!”

    船长和十余名英国船员围了上来。高声抗议:“我们是大英帝国的臣民,这艘船是大英帝国地领土,你们无权……”

    “砰…………”中国军官向天鸣枪,所有的抗议声戛然而止。就连弹壳掉在甲板上的叮当声都清晰可闻……

    这个事件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小插曲。不过它却折射了一战后十年内、也是20世纪20年代的主旋律…………冷战。

    1921年,旨在对抗亚洲、保证北大西洋及沿岸地区安全地北约组织成立,而这个宗旨使得两大集团不可避免的形成对立;1922年,在英美两国开出的各种优厚条件与承诺吸引下,地处中欧的德国宣布加入北约;为了回应德国加入北约,在中国地主持下,泛亚欧联盟与中南美联盟各国代表于1923年初汇聚南京。宣布两个组织合并为国际联盟、简称“国联”。同时也宣告世界范围内全面对立地局面形成。由于刚刚经历了一战,各国都把恢复元气或者消化胜利果实作为主要国策。因此两大集团保持着克制,不过在经济、外贸、地区防御等等方面还是暗斗不断。

    一战结束后的10年内,世界经济走出一波急速上扬的曲线,而推动这一轮繁荣的主要有两个动力:恢复一战中受损的元气;以汽车、化工、电气技术为主动力量的新一轮技术革命。

    美国中途参战而且远离欧洲战场,战争中本土遭受的直接损失并不大,不过由于为协约国提供了大量地物资援助与战争贷款,当这场战争以一种不败而败地尴尬局面收场时,美国发行的大量战争债券变成废纸,无数银行家破产,金融业遭到强烈冲击。众所周知,从美国建国伊始,银行业就是工业地最大助推剂,甚至是美国政治稳定的基石。这场战争让美国国内的政治格局、工业发展进行了一次重新洗牌,至1923年,美国政坛才将势力范围重新划定,而至192年工业才恢复到战前水平。不过美国战前一直是世界工业第一强国,凭借先进的技术基础,至1929年时,美国汽车产量达到7万两(史实150)、平均每12人一辆汽车的水平,其产值占到全国总产值的4%;电器开始进入初级普及阶段,家电生产值突破两亿美元大关;炼油、化工、人造丝、化肥等新兴产业开始迅速崛起。

    英国与美国一样,一战中本土未遭到战火,但是其经济与工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殖民地与工业品出口。在六年战争中,大英帝国失去了大片的殖民地,而且国内工业依然停留在以钢铁、纺织等传统行业为主的格局上。从1921年至1929年,英国工业增长率仅为8%(史实12%),出口总额从90亿美元下降至56亿,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从14%下降至6。3%,工业品出口占世界份额从26%下降至15%,数百年的贸易顺差转为逆差,最高年份逆差竟然达到4亿英镑。由于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英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力量越来越强,在战时征收的一种“进口从价税”(税率33。3%)一直没有被取消,而且范围还有所扩大。另外,英国工业缺乏竞争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在战后恢复金本位制时英镑的定价过高,严重制约英国商品的出口。

    德国的困难除了战争对其国内的工业设施地破坏之外,还有为了筹集战争资金而大量增发货币引起的财政与金融混乱。一战过程中,德国马克贬值近12倍,物价失去控制。同时欠下中国巨额贷款成为德国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1923年,英国出于维持欧洲大陆均势需要。美国出于利用德国工业能力获利需要,两国又都不希望德国加入亚欧同盟,故联合北约各国出台了一个“道威斯计划”,给予德国20亿马克的贷款。在此计划的鼓励下,国际资本源源不断流入德国。从1924年到1929年,外国投资总数高达320亿马克,美国资本为主,英国资本其次。有了资金。加上雄厚地技术基础。德国工业与经济在1925年便恢复到战前水平,1929年汽车生产量突破35万辆,蒂森、克虏伯、西门子、曼奈斯曼、弗利克等大量超级工厂屹立欧洲。

    法国的情况要比德国严重得多。(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奇 书 网)在战争中,法国人不仅没有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自己地东部几乎全部沦为战区。战火摧毁了法国一半的工业和三分之一的铁路线,加上战后又割让了部分殖民地,使得法国经济的复苏举步维艰。至1925年。法国钢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