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转世袁世凯之大总统传奇-第4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己的势力。当成功拉拢了俄国最有政治影响力的社会革命党之后,克伦斯基再也无需掩饰,直接跳出来对李沃夫发起挑战,随即俄国政局出现了李沃夫、克伦斯基以及布尔什维克三方博弈的局面。
7月20日,一直以“有影响的掌权者形象”出现的克伦斯基终于成功将李沃夫踢出权力核心,成为第三届临时政府的总理。为了对抗布尔什维克,他立刻做了两个重大举措:第一,巩固与社会革命党的关系,并拉拢孟什维克,其任命的临时政府新部长大多出自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第二,派遣他的嫡系军官接管俄**队,同时将科尔尼洛夫再次任命为圣彼得堡卫戍司令。(孟什维克也是布尔什维克的一部分,因主张通过社会改良而不是革命来改变俄国现状被称为“右倾机会主义”,后来从布尔什维克中分离。)
克伦斯基就任时声称,他的主要目的是“拯救革命,使其摆脱极端分子”。在努力制止人们对财产的越来越严重的侵夺时。他警告说。将来地立宪会议对7月25日以后进行地土地转让不会予以承认。他还试图通过对某些罪行再采用死刑的办法,在军队中恢复严守纪律的风貌。这些措施自然使克伦斯基极不受布尔什维克和其他激进分子的欢迎,更不幸的是,他也没有因此而得到军人和其他保守分子的支持。[。9186。秋水轩首发]所有地人都认为他是一个软弱的、爱高谈阔论的政治家,要求他立刻采取措施击溃苏维埃。当他拒绝这样做时,第一个出来反对他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亲信科尔尼洛夫,因为按照克伦斯基提出的法案,科尔尼洛夫很有可能走上绞刑架。
科尔尼洛夫在7月底发动叛乱,并对外宣称:其目地是使政府不受苏维埃的操纵。然而,这场叛乱的结果与科尔尼洛夫原来的打算正好相反。虽然高层军官是各种官僚的嫡系,但是布尔什维克的拿手好戏却是在基层渗透。当军事叛乱发生的时候。布尔什维克带头组织对科尔尼洛夫的抵抗,与叛乱军队争夺圣彼得堡地控制权。同时布尔什维克还成功的在叛乱军队中进行宣传,使许多士兵最后开了小差或者倒戈相向。科尔尼洛夫叛乱不到两个月就以失败告终,惊恐地克伦斯基突然发现:大半个圣彼得堡已经处在苏维埃的控制之下,而自己身边却没有一兵一卒。此时,列宁断定推翻克伦斯基、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时机已经来临,但大部分布尔什维克仍不准备最后决战,因为他们担心。即使他们能推翻临时政府,也不可能维持政权。列宁的回答是:“24万布尔什维克党员完全能统治俄国。为穷人的利益反对富人,正如过去13万地主统治俄国,为富人地利益而对付穷人一样。”最后,在以辞职相威胁之后,列宁说服了党中央委员会投票赞成武装革命。起义日期定在10月。
在内乱不断地这段时间里。俄国官员如同走马灯似的不停更迭,就连前线地指挥官们也不能幸免。几乎是一天一换。政局动荡、将帅更迭,让前线士兵们更是无心打仗。7月,俄国逃兵的数量达到历年顶峰…………78万!中国有句俗话“趁他病,要他命”,俄国内乱一起,德国在东线、中国在乌拉尔同时发动进攻。7月中旬,德国占领了今波兰全境,中**队则攻入车里亚宾斯克和叶卡捷琳娜堡;7月底,德军先锋进入乌克兰西部,而中**队已经占领乌拉尔以西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乌法,前锋更是直指俄国这个时期重要的石油产地萨马拉……
8月,也就是科尔尼洛夫正在圣彼得堡进行军事叛乱的同时,袁世凯向中华帝国统帅部下达了战略调整的命令。根据该命令,陆军原有的13个常备集团军和后来动员的6个集团军、3个独立装甲师,共240万陆军将分成乌拉尔、印巴、中亚三大战区。乌拉尔战区由刚刚晋升为陆军元帅的王凡指挥,总兵力7万,包括第1、3、5、8、9五个集团军,其中1、3、5三个集团军继续进攻乌拉尔地区;8、9两个集团军作为预备队,负责稳定车里亚宾斯克至新西伯利亚占领区的局势。印巴战区由陆军上将刘正南指挥,总兵力60万,包括第12、13、14、18、19五个集团军,其中12、13、14集团军继续向缅甸、孟加拉地区进攻,18、19集团军作为预备队,负责巩固对暹罗、马来半岛以及缅甸东部的占领。中亚战区由陆军元帅武猛指挥,总兵力65万,包括第2、4、6、7四个集团军以及三个新组建的装甲师,第2、7两个集团军和3个装甲师将向南进攻里海北岸的阿克套,然后沿着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中、南两条分支向土库曼斯坦和波斯北部挺进,第4、6两个集团军负责稳定哈萨克斯坦以及中亚占领区局势。另外,从新西伯利亚至伊尔库茨克地区由10、11集团军负责接收和管理;远东地区由15、16集团军负责接收和管理;第17集团军则从外兴安岭北上,进攻还有小部分俄军盘踞的阿尔丹、亚库茨克等据点,彻底清理亚洲的俄军残余。
中**队做出这样的调整,甚至敢于派兵深入波斯,俄罗斯帝国花费数十年建成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功不可没。
史书里常常提到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往往指的是那条横贯俄罗斯东西的铁路干线…………即起自莫斯科,经萨马拉、车里雅宾斯克、新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赤塔、哈巴罗夫斯克,到海参崴,总长9332公里的欧亚大陆桥。修建这条铁路时遇到的困难异常的多,除了密布的河流湖泊与山脉、面积辽阔的永久冻土层外,恶劣的气候成了最大的考验。在西伯利亚,冬季的温度能达到惊人的零下50多摄氏度,而在盛夏又经常出现近零上40摄氏度的高温。巨大的温差经常造成钢铁脆裂、设备损坏。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成千上万的俄国贫苦农民以及服苦役者参与了施工。他们冒着严寒酷暑,开山搭桥,铺设枕木,很多人因劳累致死。另外,俄国还必须为铁路的修建付出高昂的代价。作为欧洲经济比较落后的一个国家,沙俄几乎要倾尽国力才能承担起惊人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第81章 窥视中东
“美索不达米亚,是耗尽协约国力量而又无相应的军事收益的另一个战区。”…………出自美**史学家汉森鲍德温的《一战史纲》,1962年。
中东,21世纪地球上最不平静的地区,因为那里有世界上61%的石油储量。这些黑色黄金为波斯湾沿岸国家带来无尽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与动乱。然而在100年前,因为没有肥沃的土地、没有“可利用”的资源,有的只是无尽的沙漠和无法“驯服”的异教徒,中东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和波斯湾沿岸…………被视欧洲各国为鸡肋。过去的一百年年中,中东地区名义上的拥有者、老迈的奥斯曼帝国一直为本国经济衰退而担忧,却不知自己是坐在金山上哭穷;波斯湾地区的实际占领者、盛极一时的日不落帝国更是将中东弃如弊帚,除了派兵守住苏伊士运河周边之外,英国人在波斯湾甚至连一口水井都没有打过。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僵持,当油煤混合动力战舰成为主流、当汽车成为一种左右战局的工具、当坦克成为突破堑壕的利器,石油,这种黑乎乎的液体变得越来越重要。1916年,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石油发生严重短缺,英国人终于看清了石油对英国利益的必要性。因为英国本身的石油工业相当落后,这更使得中东石油供应变得异常重要。1916年夏天,英国战争内阁汉基爵士在国会上道:“控制这些石油,应该是英国战争中头等重要的目标!”于是在当年12月,英法联军不顾刚刚在达达尼尔海峡遭受的重大损失,从欧洲战场抽调了5个加强师开辟美索不达米亚战场,其核心目标是夺取两河流域最重要的石油产地摩苏尔以及被称为“魔术城”的巴格达。
理论上讲。英国在中东领地的安全由驻埃及英军负责保卫,但是实际上,开罗总督和驻埃及英军地职责只有一个:保证苏伊士运河的通畅。另一方面,阿拉伯半岛名义上的统治者奥斯曼帝国又无力管理,于是从西奈半岛至伊朗这一地区长期处于无政府状态。从十九世纪末期开始,阿拉伯人的起义就没有中断过。和平时期英国人也就派兵镇压了事。此刻欧洲战争让英国无法抽身顾他,1916年夏天,也就是英国刚刚决定夺取美索不达米亚的同时,沙特阿拉伯地区再次爆发了大规模的阿拉伯人起义,麦加、塔伊夫相继失陷。1916年10月。英法联军开赴埃及,一边平定叛乱,一边修建一条穿越西奈半岛地输水管道。直到1917年3月,英法联军才得以安全穿过西奈半岛。
1917年3月26日,英法联军与土耳其在约旦发生激战。英国人用5个加强师进攻约3个土耳其师,兵力一度达到3:1。就在胜利在望时,英国人发现自己选错了交通工具,他们用骡马驼运弹药和补给,这些牲口消耗的粮食与淡水甚至超过了人。英军无以为继反遭失败,不得不选择撤退。约旦战役英法联军伤亡4000人。土耳其伤亡约2500人。4月,英法联军再次卷土从来,这次他们除了面对土耳其军队。还要面对刚刚调来的三千德国正规军。第二次约旦战役的结果是:联军再遭失败,损失6000人;土耳其军队损失2000人。此后联军走马换将。并增派了9万兵力,直到1917年12月才艰苦的攻占耶路撒冷。
正如后世地评价那样,英军在美索不达米亚付出了近4万人阵亡的代价,但对整个战局毫无作用。在军事上,这次进攻显得“毫无意义而且毫无价值”。然而。如果从政治与战后经济发展的角度上考虑。这样的代价却是非常划算的。1918年1月,英国人不顾俄、法两国反对。准备再次进军巴格达,并下令印度军队前来助战,而中国的参战顿时打乱了他们的部署。为了防御印度,驻扎在耶路撒冷的数个英国正规师悉数被调往孟加拉,另外,在约旦战役中发挥巨大作用的澳大利亚轻骑兵也不得不东调,使得中东地区的联军数量仅剩不足9万……
战争进行到这个时候,各参战国都已经筋疲力尽,加上西班牙流感肆虐,很多国家已经处于崩溃边缘,不过中国却是例外。首先,从战争爆发开始,中国就一直靠出售各种物资储备战争资金。参战半年,中国国内还未发行一分钱战争债券,也就是,中国政府目前完全是用这几年赚到地钱支持战争。其次,西班牙流感不仅没有影响到中国,反而让中国再次多了个生财之道…………五日片。与中国交好的同盟国不用,自然是大量高价购进这种“救命药”。与中国处于敌对状态的协约国虽然禁止中国货物流入,但为了救命,为了高额地利润,走私“五日片”简直无孔不入,而且价格被炒到30中华币一片。协约国政府自己无力阻止西班牙流感,只能对“走私”睁只眼闭只眼的默许。第三,从袁世凯任两江总督时,他就一直强调要建立战略资源地储备,经过20年发展,中国各种战略资源早已经形成完善的储备体系。为了奔雷计划,总后勤部在参战之前已经储备两年战争所需的各种战略物资。在这种情况下,一战最艰苦的一年里,中国国内人口和工业的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和平时期。1918年上半年,在大量政府采购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