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转世袁世凯之大总统传奇-第4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享受“中央之国”赋予他的一切国民权力,包括义务教育、社会保障、选举、外交保护等等;相反的,如果汉人有危害、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行为,或者违背帝国“国民标准”,则会按照其罪行。不同程度的剥夺大华夏族的资格。

    也就是说,虽然汉人享有直接“入族”地特权,但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就会被驱逐;其他民族只要做到“汉人应该做的事情”,也可以“入族”。“应该做的事情”就是这个“国民标准”,其三项核心内容为:第一,必须认同“中国”和“大华夏族”的概念;第二,没有危害民族和国家的行为和历史;第三,必须履行国民义务,例如接受中国的教育、服兵役、

    为了加强“中心之国”和“大华夏族”的认同感。帝国政府公布了第二个让全世界关注的改革措施——“全民公选”。10月,袁世凯在“帝国电台”发表讲话,宣布明年年初将“修宪权”交予国民议会。并进行第一次广泛地全民公选,同时他还公布了未来五年内将逐步赋予议会“立宪”、“行政监督”、“弹劾内阁”的权力,全面推动中国的民主化政治改革。在讲话地最后,袁世凯表示选举投票、参政议政是“中央之国”赋予全体“大华夏族”的一项重要权力。号召国民积极参与竞选投票。一同为国家建设出谋划策。

    关于中国政府这两项举措,世界各地的媒体做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报道。美国《基督教箴言报》头版消息地标题是:“民主地光芒将照耀世界三分之一的土地”,该报主编、曾获普利策埃迪夫人在文中大肆赞扬了中国这一举措,认为这样的改革让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从“**压迫”中解放出来,同时她也表示了担忧——一个能够用**手段统治国家的皇帝是否会心甘情愿的放弃权力?而这样的担忧在《泰晤士报》上成了主要的内容,一篇名为《袁,东方拿破仑式的克伦威尔》地报道直接问道:一个无外忧、无内患的国家被一个威望与权力都处于顶峰的人控制,他能与其他人分享权力吗?袁能让中国从“野蛮**”转变成“文明民主”的国度吗?

    这些报道,全部成了袁世凯吃晚饭前的开胃菜。现在帝国地民主制度改革已经按部就班地开始进行。不过依然有个最大的争论——是否保留帝位。对于这个问题,袁世凯没有任何表态,让下面那些整天琢磨该巴结谁来延续自己富贵地大臣郁闷无比,很多人几次上书后也就不再多言。

    当1921年来临的时候,袁世凯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向国民议会递交了修宪权力。同年初。筹备了一年的第一次全民公选顺利进行,全国一共有超过两亿选民投票。参、众两院、各省地方议会的议员全面改选。同年2月,帝国议会第一次在没有任何干预的情况下召开会议,修改并通过了《帝国国民保障法案》,决定在全国实行医疗、养老、失业等等一系列生活保障制度,同时加大对女性与儿童的保护力度,成为中国民主制度第一个产物。而这个法案,也正是百姓们最关系的内容……

    尽管中国的民主制度改革进行得很顺利,但很快它就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了,因为欧洲战火又起。虽然大战方休,各国都在舔舐着战争中的伤口,但有一个地区却从未平静,那就是民族众多、局势复杂的东欧。

    苏俄退出一战之后,先是曾任沙俄时期海军上将的高尔察克组织白卫军反对苏维埃政权,随后又是沙俄时期的基辅军区司令邓尼金组织“志愿军”,一度攻击至距离莫斯科不足200公里地区。尽管苏俄军队兵力、装备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但他们有一个让白军丧胆的将军:图哈切夫斯基。这位25岁当上集团军司令、创建了大纵深作战理论、并被西方军界称为红色拿破仑”的天才将领,在半年之内用20万红军重创邓尼金的60万白军,确保了红色政权的稳定。

    尽管白军数次战败,但那些“白军”将领最终都没有“外流”,全部被尼古拉二世招揽。尽管还没有海军,但高尔察克依然被任命为罗曼诺夫帝国海军元帅,而邓尼金则成为该国近卫军元帅。看中这两人的原因很简单:首先,二人对苏俄政府恨之入骨;其次,高尔察克尽管被苏联时期教科书称为内战时期的“反革命头领”,但拂去历史尘埃,曾任海军上将的他,其实是位天才的学者、北极探险家、勇敢的战士和一位拙劣、幼稚的政治家;第三,尽管邓尼金有着沙俄时期俄国将领该有的所有毛病,腐朽、僵化、对新武器和战术不屑一顾,不过他在旧军队中的号召力不可小视,否则也不会在短短一年内召集60万部下!收下这二人,等于给罗曼诺夫帝国招来两个反对苏俄政府的急先锋,伏尔加河两岸的仇视将进一步加深……

    另一方面,由于一战中的动荡,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基础受到极大冲击。1920年夏天,土耳其反对党在伊斯坦布尔组织起**,要求结束土耳其青年党一党**的政局,甚至一些地区还爆发了要求独立的暴乱。在中**队的帮助下,效忠国王的土耳其军队勉强维持住了局面,不过使得伊斯坦布尔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秋天,奥匈帝国发生了类似的情况,10月捷克首先宣布独立,匈牙利则在某些人的怂恿下宣布成立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随后,特兰西瓦尼亚大多数地区出现了加入罗马尼亚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第12卷 第7章 隐忧

    战争加上政权的更迭,使得俄国从1914年以来就没有消停过。到1921年,持续的动乱终于酿成恶果,这片土地上出现了史无前例的粮荒。

    1月,俄国南部6个城市出现粮食短缺的情况;3月,苏俄境内11个地区陷入粮荒;至4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干旱更是让这场灾难雪上加霜,一共有30个地区出现饥荒,近3000万人完全断粮。在莫斯科,工厂每天只能给每个工人们提供一碗清澈见底的“米汤”和四分之一个土豆,而更多的城市里,工人们在吃饭时间只能望着空碗用想象中的“食物”来充饥,就连苏俄的农业部长都在开会时饿晕过去。在饥饿的威胁下,人们纷纷吃树皮和草根,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人吃人的惨剧已经屡见不鲜。持续到6月,因粮荒造成食物短缺已经致使700万俄国人死亡,这是欧洲史无前例的纪录。(史实数据是520万)

    这场灾难让俄国再次陷入动荡,而过去一年中,袁世凯制定的粮食“掠夺性采购”计划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于苏俄的夺权之路主要依靠的是工人阶级的力量,因而在掌权之后也一直采取重工轻农的经济发展政策。为了平定内乱、保障军需,过去几年中苏俄政府对农民采用“战时**制度”,即要求农民将余粮无偿上交国家,然后由政府统一分配。这一政策对于那些刚刚分配到土地的农奴和“觉悟较高”的农民自然不成问题,而富农和小业主的利益却被根本性的侵害。另外,罗曼诺夫帝国经常派出大量“商人”偷渡伏尔加河,进入苏俄政府统治最薄弱也是产粮最多的南部地区,并私下以高价购买农民手中的粮食。本来可以换取高额利润地收成却被政府强行无偿征收,农民们的不满可想而知。一些富农和地主甚至拿起武器反抗苏俄政府的“暴政”,使得国内动乱不止。

    为了缓解农民们的不满情绪,苏俄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政策,例如用日用工业品交换农产品,不过整个俄国差不多被炸回了农业社会。工业生产能力严重不足。由于政府承诺用于交换粮食的工业品迟迟无法到位,引起了农民们更大地不满情绪,反倒是那些从伏尔加河东岸来的“商人们”拿着现成的工业品交换粮食,他们更受农民喜欢。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很多苏俄农民已经有了灾年的预见,但是他们依然不敢积攒余粮…………与其让政府毫不客气的无偿征走,不如偷偷卖了落下些日用品,何况谁又能预见到这场饥荒能如此严重?过去一年中,苏俄本就不多的粮食通过走私渠道大量流入罗曼诺夫境内,从而加大了这次粮荒的破坏力。

    除了这些暗地里使的招数。中国也在明面上做足了功夫。1920年3月,中华帝国外交部对外宣布,向同样受灾的罗曼诺夫帝国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并召集泛亚欧联盟各成员国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签订了一项名为《自然灾害互助协定》的文件,规定今后各成员国发生自然灾害时地互助措施和义务。随即,该组织十多个成员国纷纷表示将向罗曼诺夫帝国进行援助。

    在各国的帮助下。伏尔加河东岸没有一个俄国人因为干旱和灾荒饿死,而且工业生产也在渐渐恢复。特别是萨马拉的石油生产基地,1921年第一季度的产量甚至超过了战前单季度最高产量,为国内经济发展换回大量外汇。此刻,伏尔加河两岸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一边是吃喝不愁而且秩序井然,另一边则是人们易子而食、战火不断。在这种鲜明的对比之下,苏俄境内的灾民疯狂地涌向伏尔加河西岸的各个渡口,因为对岸就是他们生存的希望。然而,罗曼诺夫帝国的面积只相当于苏俄一个行省,根本无法容纳如此规模的难民。接纳了十多万人后。沙俄很快关闭了与苏俄接壤的各个口岸,但是西岸的人们依然蜂拥而至。此时伏尔加河西岸地区聚集了数百万饥饿的人,他们每天都用饿得发红的双眼向东眺望,甚至无数人冒险偷渡,河里天天都能看到成百上千的尸体,这条俄国人地母亲河吞噬了无数自己孩子的性命……

    5月,尼古拉二世在伏尔加格勒发表讲话,他首先感谢中奥等国的援助,其次大肆痛斥了苏俄政府的无能和残暴,并表示今后每天开放一次口岸。接纳部分愿意“弃暗投明”的顺民。最后,这位在中国操纵下的沙皇暗示了复国并让子民过上好日子的决心……

    5月,叶卡捷琳堡。

    这座城市坐落于乌拉尔山脉东麓、伊赛特河畔,是乌拉尔山脉东西两面的交通咽喉,也是通向彼尔姆、图们、车里雅宾斯克铁路的重要枢纽。世纪的最后年。叶卡捷琳堡成为乌拉尔地区地文化中心。因此这座以女沙皇命名的城市颇有些儒雅的气质。巴洛克、哥特、罗曼等欧洲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在这里争奇斗艳,就连火车站也显得古色古香……

    在候车大厅里。除了当地的居民之外,最多地就是穿着制服地中**人,因为这座城市已经成为帝国第一集团军驻地。军官候车专区里,一个上尉抬手看看腕表,不满的对身边地同伴道:“小三,这才几点,你也太猴急了吧?”

    一个肩膀扛着“一毛二”的军官笑道:“老大,你别看这里小三年纪最小,他可是我们中唯一成家的。离开媳妇一年多了,能不……”

    “去!俺爹俺娘来了好几封信了,要俺回去……”被叫做小三的少尉有些挂不住,连忙转移话题道:“老大,从没听你提过你家里的事情……”

    “我家就一个一般人家……”上尉脸上挂着笑意,不过心里却浮现起出发前那次诀别,一个做皇帝的父亲和一个二等兵儿子的诀别:父皇,你还好吗?

    看着兰克坚脸上有些异样,中尉军官瞪了小三一眼,然后笑道:“老大,你这次回去可是进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