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转世袁世凯之大总统传奇-第4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转世袁世凯之大总统传奇 第12卷 第11章 两大阵营

    从6月15日突破卡马河防线之后,北路军一直向西挺进,沿途除了有小股俄军骚扰外并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70xs。7月初,第一集团军向俄纵深推进了数百公里,抵达下诺夫哥罗德。图哈切夫斯基在这里集结了近20万俄军和30万民兵,准备用巷战拖住****军队。

    与此同时,进攻俄国南部的东、南两路大军已经完全控制了罗斯托克南部地区,并掉头北上,萨拉托夫、沃罗涅日相继被占领,兵锋直指莫斯科南部400公里的黎佩茨克。面对首都危局,负责守卫南部的叶戈罗夫将军陷入巧妇无米的尴尬,俄国政府紧急动员了50万民兵赤卫队,然而这些人除了从家里带来的木棍、锄头之外一无所有,就连一颗手榴弹都是奢望。

    就在****军队节节胜利的时候,在日本爆发了一场大规模骚乱。7月7日,东京、北海道、九州岛等日本境内的十几个地区突然冒出大量武装暴徒。这些人开始仅仅是冲击各地由亲华日本人组成的“政府部门”,随即发展到攻击一切由****人、朝鲜人、犹太人等外来移民开设的工厂、商店、酒馆、货栈等产业,还与岛上的治安军和警察发生激烈枪战。由于大量日本平民伤亡,因此这一天也被日本人称作“七七流血日”。

    在日本岛上,维持治安的主要力量是由朝鲜人、越南人和亲华日本人组成的近10万治安军,另外3万犹太自治军负责保卫东锡安,****正规军数量仅有4万,而且大部分集中在东京湾附近。因此当这场暴乱发生时,****移民最多的东京地区局势很快被控制,但是其他地区的流血事件却不断升级。在暴乱发生一周后,一个名为“大和复兴社”的秘密组织宣称对此次事件负责,并号召日本人起来反抗,恐怖主义组织开始在日本兴起……

    在中华帝国从东北军区调集兵力赴日“平乱”的时候,帝国外交部突然对俄国局势发出了积极的信号:愿意就俄国问题展开“讨论”。随即。英法德美中五国代表汇聚伦敦展开谈判。在伦敦会议上。唐绍仪代表****政府提出了“南北俄分治”的方案,即在苏俄现有的国土上从莫斯科至喀山画一条东西向的直线(北纬55度)。70xs。北部为克伦斯基担任总理地“俄罗斯共和国”领土,南部为罗曼诺夫帝国领土。不过,****要求各国必须在半年内消灭苏俄。否则****军队就会毫不客气地继续向北挺进。

    这个方案等于****放弃了向波罗的海进发地计划,得到了英、法、美三国的同意,但是却遭到了德国人的反对,因为他们陆上地威胁依然没有解除。就在谈判相持不下的时候,****海军开始了夏季大规模军演。地中海、波斯湾、红海、莫桑比克海峡、加勒比海相继成为演习区,而且演习区除了****与泛亚欧联盟的船只一律不得通过。顿时英国人慌了,美国人头疼了,因为这些航道无法通航让他们很难受。很快,英国率先表示单方面接受****的提议,同时答应归还八国联军从圆明园抢劫的****文物。随即美国和法国也与英国人一样私下与****达成协议。这几个国家一离开,孤掌难鸣的德国人放弃了抗争,因为****现在根本不用理会德国。

    伦敦会议的结束,也意味着苏俄的终结。在夏末,由英法美三国组成的联合干预军从芬兰进入苏俄,由于此刻苏俄大部分军队都被牵制在莫斯科东部和南部,因此北部很快沦陷。10月底,圣彼得堡、莫斯科相继被攻占。从此,俄国开始了南北分治的局面……

    (这里涉及到一些敏感问题,只能模糊处理。见谅。)

    俄国争端结束,世界恢复了表面上地和平,但这个事件却更加清晰的为全球各国国家划定了阵营。

    1921年12月,美国国务卿休斯力邀欧洲各国代表前往华盛顿,其中包括德国代表。次年2月。经过一系列磋商。美国、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十个国家首先在《北大西洋公约》上签字,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且在签约之后。第一个担任轮值主席国的美国国务卿休斯毫不避讳的对外宣布:这个组织的目的是“在集体防务和维持和平与安全方面共同努力,促进北大西洋地区的稳定和安全!”…………与泛亚欧联盟的的区域“共同防卫”概念是何其的相似。如果把两个组织所谓地“共同防卫区域”放在地图上,世界已经没有了缝隙……

    造成世界出现两个对立阵营的原因很简单。首先,在一战前夕,世界是一个多极格局,没有哪个强国能够吃定另一个强国,也正因为这种局面,各国为了打压或者防备对手,不得不拉帮结派。当战争结束,人们惊讶的发现,一个拥有4700万平方公里土地、5亿人口以及全球一半工业生产能力的超级大国屹立在世界东方,而且精疲力竭的各国目前却无法去攻击和削弱它,老牌强国地恐慌就在所难免。在这种一极局势下,各国为了地缘安全自然出现两个选择:实力弱小者不得不与超级大国结盟以表示臣服;稍有实力,不甘心也不愿意放下身段称臣地国家,只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超级大国的威胁。(就如同苏联解体后地情况)而这两种选择的存在,产生两个不同的阵营也就不可避免,即超级大国带一群小弟对抗几个联合起来的稍微有些实力的国家。

    其次,虽然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索,但其根本原因是普法战争埋下的祸根,然而这场夺去了上千万人性命的浩劫并没有解决各国的宿怨,反而因为****的出现把这种对立的范围扩大到全球范围。正是这种利益、情感甚至是文化上的对立,使得这种两大阵营对立的局面水到渠成。

    最后,****有句古话:“高处不胜寒”。作为世界第一强国,成为众矢之的也不可避免:你强大的时候,即便无称霸的野心,各国也会对你充满戒心;一旦你出现丝毫衰弱的迹象,各国就会扑上来以最大的可能削弱你,毕竟一个超级大国的存在会让任何一个国家都感到不安全。更何况,****现在已经掌握了全世界8成以上的石油产地,即便在有国际监管体系的21世纪各国都在为这种液体兵戎相见,****想要独善其身恐怕比征服世界还要困难。正因为这种情况,袁世凯才决定趁着各国战后虚弱之际先下手为强,拼命的扩张势力。这也导致了两级格局的提前到来,北约组织提前近30年出现也就不足为奇。

    随着北约组织正式成立,****也加紧了招收“小弟”的步伐。很快,两大阵营的势力范围逐步确定。北约组织的势力范围包括:北美、西欧以及西欧各国的非洲领地;****的势力范围包括:亚洲、大洋洲、东欧各国以及已经被****控制的中美洲和亲华国家为主的南美洲。

    不难看出,这两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第12卷 第12章 十年冷战

    1929年夏,南大西洋。

    烈日当空,四艘挂着米字旗的巨型油轮出现在波澜不惊的海面之上。尽管英国已经失去了日不落的光环与大部分海域的控制权,但是不可否认,曾经的海上霸主在造船与船员的素质上依然不容小觑。这几艘新式油轮注册吨都在三万以上,时速超过25节,而且船队编队严谨、航行距离稳定,一看就知道指挥者经验的老到。

    领舰指挥舱内,已过不惑、满脸虬髯的船长端着咖啡,长长的出了一口气:“还好,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进入北约舰队控制的海域。”

    一旁的大副依然怀有几分担忧:“船长,海军部的通知会不会有误?中国人真敢拦截我们?”

    船长喃喃道:“半个月前北约舰队拦截并扣压了两艘中国的货船,以中国政府这些年强硬的外交政策,他们不会不采取报复手段。”

    两人正对话间,指挥舱的扬声器里响起望手的报告:“船长,九点钟方向发现中**舰,数量5!”

    船长连忙举起望远镜,只见远方的海面上五艘挂着双龙大旗的驱逐舰正高速驶来。“该死,看来中国人……”

    咒骂声还未停顿,为首的中**舰发出了信号:停船接受检查,否则后果自负!

    大副此刻也意识到对方来者不善,连忙请示:“船长,怎么办?”

    “加快速度,闯过去!”虽然这些年亚欧同盟与北约之间摩擦不断,但并没有什么过激的直接冲突,这位曾服役于皇家海军的船长也并不认为中**舰真的敢采取什么措施,加上他手下的四艘油轮航速超快,运载着英国本土目前最急需的大量原油。因此他决定闯一闯中国舰队封锁线。

    “轰…………”四艘油轮刚刚加速,一发炮弹便从天而降,海面扬起一团冲天的浪花…………这是实弹!虽然爆炸点距离船队十万八千里,不过英国船队上人人汗毛直立,船长毫不犹豫的下令道:“停船!快停船!给中**舰发信号。我们接受检查……”

    不一会,四架中国海军特有地亚龙式”舰载型多用途直升机飞临上空。每架“亚龙”配备两挺机载六管“龙渊式”机枪、8枚火箭弹并可搭载数名步兵。见几名身着迷彩服、全服武装的中国士兵绳降至领舰甲板上,英国船长迎了上去,操着生涩的中文叫喊道:“我们是英国商船,你们不能……”

    “对不起!”为首的中**官没有理会船长:“我怀疑你们的船上搭载了威胁到我国安全地货物,船队从现在开始由我接管!”

    船长和十余名英国船员围了上来。高声抗议:“我们是大英帝国的臣民,这艘船是大英帝国地领土,你们无权……”

    “砰…………”中**官向天鸣枪,所有的抗议声戛然而止。就连弹壳掉在甲板上的叮当声都清晰可闻……

    这个事件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小插曲。不过它却折射了一战后十年内、也是20世纪20年代的主旋律…………冷战。

    1921年,旨在对抗亚洲、保证北大西洋及沿岸地区安全地北约组织成立,而这个宗旨使得两大集团不可避免的形成对立;1922年,在英美两国开出的各种优厚条件与承诺吸引下,地处中欧的德国宣布加入北约;为了回应德国加入北约,在中国地主持下,泛亚欧联盟与中南美联盟各国代表于1923年初汇聚南京。宣布两个组织合并为国际联盟、简称“国联”。同时也宣告世界范围内全面对立地局面形成。由于刚刚经历了一战,各国都把恢复元气或者消化胜利果实作为主要国策。因此两大集团保持着克制,不过在经济、外贸、地区防御等等方面还是暗斗不断。

    一战结束后的10年内,世界经济走出一波急速上扬的曲线,而推动这一轮繁荣的主要有两个动力:恢复一战中受损的元气;以汽车、化工、电气技术为主动力量的新一轮技术革命。

    美国中途参战而且远离欧洲战场,战争中本土遭受的直接损失并不大,不过由于为协约国提供了大量地物资援助与战争贷款,当这场战争以一种不败而败地尴尬局面收场时,美国发行的大量战争债券变成废纸,无数银行家破产,金融业遭到强烈冲击。众所周知,从美国建国伊始,银行业就是工业地最大助推剂,甚至是美国政治稳定的基石。这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