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小文人-第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曹鼎蛟这下子没有再玩闹了,而是老老实实的跟在了自己的顶头上司赵一阁的身后。
    赵一阁用着细不可闻,却吐字清楚的声音说道:
    “今日朝中必定有大事发生吧,而且此事还不小。”
    曹鼎蛟微微一愣,然后笑着说道:
    “不管出什么大事,陛下一定能够解决,若是陛下不能解决,那么我们这些做臣子的人哪怕肝脑涂地也要替陛下决绝。”
    “要解决麻烦容易,要解决人心就难了,你好自为之吧。”
    赵一阁长长的叹了一口气,没有多说什么,曹鼎蛟虽然属于他的属下,实际上却并不被他认可,若不是看在孔圣的面子上,自己之前若是碰到曹鼎蛟少不了狠狠的责骂一番。
    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够当上按察司的正使,至少要有个二甲进士出身吧?
    武将看资历,文臣看出身。
    我二甲进士就是瞧不起你赐进士出身,我前三甲就是瞧不起你二甲进士。
    文人都是相轻,更不要提文官了。
    早朝,曹鼎蛟虽然属于地方上的三品文官比京官低上一级,不过他本人深受皇帝陛下看重,再加上今年来接连地下的大功,所以给他安排的位置在中前段,仅次于六部尚书和阁老的后面。
    曹鼎蛟前些日子更是拯救了孔庙圣地,在文人之中算是积累下来了一点点声望,原本敌视于他的人少了不少。
    ……
    崇祯皇帝正坐在大殿,身穿明黄服饰的龙袍,与往日的不同就是崇祯皇帝的嘴角居然挂着一丝浅笑,或许是心情格外的好。
    文武百官开始奏事,噼里啪啦一大堆鸡毛蒜皮的小事,崇祯皇帝night性子将其处理,等到早朝进到行到一半的时候,曹鼎蛟都有点昏昏欲睡了。
    这和他想象中的不一样,怎么感觉和人家小公司领导开会讲话一样,毫无乐趣可言。
    这时候由北方的官员说道:
    “盖闻明主图危以制变,忠臣虑难以立权。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夫非常者,固非常人所拟也……”
    曹鼎蛟尴尬的看着这位大兄弟,这货居然把历史上四大讨贼缴文之一的神作稍加修改就拿出来了,这样的水军也太不专业了吧,这种枪手老子一千字只给五文。
    百官群情激昂,争的是脸红脖子粗,这个说军费尚且不足,那哥们说准备尚且不够。
    这个大兄弟又说咱们是堂堂正义之师,一定战无不胜,收京师一定轻而易举。
    崇祯皇帝一言不发地看着他们,祖大寿,吴老爷子这群专业人士也是一声不吭,至于那些勋贵也只是来凑个数的,大家都如同徐庶入曹营一样一言不发。
    就在大家喋喋不休争论了大半个时辰,口干舌燥之际。
    崇祯皇帝终于是睁开了精明的双眼,然后缓缓开口说道:
    “肃静,大家说的这么多朕也觉得各位说的有理,只不过大家的意见难以统一,朕实在是不知道该听谁的了。
    不过,朕知道这里有一位专门奋战在前线的文官,他是最了解闯贼了,不如各位听听他的意见如何?”
    “山西按察司正使曹鼎蛟何在,不知汝有何等高见?”
    崇祯皇帝话音刚落,文武百官齐刷刷的把目光撇向了曹鼎蛟,曹鼎蛟对于这种单刀直入的方式,还是有点不适应陛下你就不能旁敲侧击一下吗?
    既然皇帝陛下都点名了,曹鼎蛟就在文武百官的异样目光下缓缓出列,行了一礼之后,这才开口说道:
    “微臣诚惶诚恐,能得到陛下的召见,实在是微臣之幸,微臣不敢藏拙,臣窃以为北直隶之大顺军乃是我大明心腹之患。
    若是坐视其壮大置之不理,迟早有亡国之危险,所以微臣以为必须将其根除,格杀勿尽,除恶勿尽。
    大明应尽起天兵,征讨顺军叛贼。”
    这……
    北方的官员们甚至快要欢呼雀跃了,曹鼎蛟曹大人还真的是个好人呢,是条血性的汉子,大明的好文官!
    南方的官员们则是心情复杂的看着曹鼎蛟,他们没想到这货实在是一根搅屎棍呢,大好的局面似乎要被死人破坏了?
    为什么就不能把南京城定为都城呢……这样他们才能借着地利人和篡夺整个帝国的权限,可惜事实并不如意。
    然而最傻眼的不是别人,是那一堆辽东的大将军们,祖大寿和吴三桂都是不敢置信的,看着某个坑爹玩意儿。
    大兄弟,我们好不容易逃出辽东,那个鬼地方难不成又要让我们打回去不成,你这操作是什么鬼……
    这些辽东的大军实在是不愿意再回到那天寒地冻鸟不拉屎的地方,他们真的是受够了。

第152章百万大军北伐
    特别是祖大寿,还有吴老爷子他们有点摸不着头脑呢,当初提议放弃辽东的是你曹鼎蛟,建议我们让大顺军顶住北方的压力也是你。
    你小子怎么现在又同意北上了呢?难道是收了那些文官的好处?
    北方的官员欢呼雀跃,曹鼎蛟的话语权很重,不仅仅是皇帝看中的大臣,而且还是大明屡战屡胜的新战神,有他上场,胜算都多了两成。
    崇祯皇帝故意挤眉弄眼的说道:
    “曹爱卿,朕没想到你也赞成北伐,只不过如今朝中,实在是无兵可调,京营又是新编之军。
    北方前线数省皆有强敌环视,朕也是呜呼奈何,祖爱卿,吴爱卿,如今京营如何可堪上阵???”
    崇祯皇帝的疑问句字眼咬得很重,吴三桂他爹还有祖大寿都是人精般的人物,哪里会不懂得皇帝陛下的意思?
    新军刚立,水土不服,战力孱弱,绝对出不了战,这是皇帝定下来基调,谁敢有异议?
    祖大寿委屈的开口道:
    “陛下,大军刚刚搬至南都,军中士兵都是水土不服还在调养之中,最新招收的士兵更是毫无半点战斗能力,实在是无法对付凶残的大顺军。”
    吴老爷子也是一脸认真的说道:
    “有心杀贼,可力不从心,大顺军马扩充至上百万,除去其中老弱妇残不能上阵者,依旧有近百万兵马可以调动,投鞭断流也不在话下,京营二十万新兵可不是他们的对手。
    恐遇敌一触即溃,不可胜之。”
    文官阵营沉默片刻……
    他们很多人都是不通兵事,可他们也不是傻子啊,京营的老底子是哪支部队出身?
    正儿八经的辽东十二万精锐,如今虽然部队扩充了一半战斗力下降了不少,可也不不至于沦落到你们嘴中的一碰就碎的那种地步吧?这到底是大军还是鸡蛋啊?
    南边的官员都是捂嘴轻笑,北边的官员却是群情激奋,他们都用着希翼的目光看向了曹鼎蛟,曹鼎蛟果果然不负众望地站了出来,一脸认真的分析到:
    “启奏陛下,咱们还有士兵可以调啊,大明至少还有着数百万军户,每户十人抽调五人,北上讨贼,则至少可以获得两百万精兵。
    在此之前微臣简单的做了一个计算,大明除却各省必要的驻军之外,还有着大量的军户。
    大明军户共四百多万户,若能抽掉其中一半兵力北上。
    何愁大顺不灭,何愁后金不灭?”
    “………”
    “咳咳…咳咳…”辽东派系的那些正规军差点在朝堂上乐出了声。
    祖大寿和吴老爷子也是忍得很辛苦,他们没想到自己的侄女婿居然是这样一个奇葩,尼玛敢不敢正常一点?居然敢去招惹大明的卫所兵。
    满朝文武愣住了许久,崇祯皇帝得意的看着底下的大臣,脸上露出了琢磨不透的笑容,当初他也是被曹鼎蛟丢出的这个大饼给吓到了。
    老子什么时候有四百万马仔了?就算我真的有四百万马仔,拿什么养活这么多部队?
    就算是按平常的标准十人养一兵,老子还搞个四五千万人养这么多士兵吗?朕的大明朝玩得起吗?
    曹鼎蛟自然是知晓自己丢出来的大饼是一个伪命题,为何?
    其实后世很多人都说,我大青靠着十二万兵马就打败了明朝四百万兵马,这就是个伪命题。
    实际没这么多,万历末期兵部尚书上书,说全国兵马大约一百一十万,很多都是冗员,实际精兵不足二十万,结果又给后金消灭了八万。。。
    着四百万兵马是把全国的卫所兵都算进去了,没错,就是那些连倭寇都打不过的卫所兵,三四千人被人家倭寇上百人追着砍也是正常的。
    咱们换个概念,就相当于三四千农民被穷凶极恶的一百多名见过血的老兵追着砍,这样的感觉是不是舒服了一点?
    曹鼎蛟一脸较真的说道:
    “还请陛下封臣为大明卫所总指挥使,臣愿意执三尺青锋号召大明之雄兵两百万,于京城地区决战。
    收复京师,克复中原,击溃辽东皇太极,重新夺回辽东。
    在此之前,微臣还要去全国各个卫所召集人马,于明年初夏之际出征,还请陛下批准。”
    北方的官员跟脖子被人踩住了一下难受,南方的官员们同样是难受,军中不少大将也是很难受。
    军事对比不能光看兵力对比,历史上好多著名战役都是以少胜多的。
    明朝后期出现了好多问题,阉党和东林党的争斗,国内的天灾人祸,政治腐败政令不一。
    朱由检兢兢业业却是风雨飘摇中,不看袁崇焕最后的结局,到底是谁的过错至今也是稀里糊涂。
    即便是一个能够力挽狂澜的人物出来,那样的状况下又怎么用力。
    诸葛亮的北伐也得靠后主的背后支持。
    奈何国内又有李闯王胡折腾,清兵当时是后金才有机可乘,其实努尔哈赤是个会钻空子的人,现在的皇太极也是一条泥鳅。
    朝堂上的文官倒是没什么,只不过那些武将就有话说了,特别是南京这边那些卫所的长官,光留守南京的士兵不加孝陵卫就有三万多人马。
    可是其中的实额最多才一半左右,曹鼎蛟一口气要抽掉全国所有卫所的一半兵马。
    如果按照明面上的编制来,有的地方连一半人马都凑不出来,就看上面的长官黑不黑心了,有些家伙三四百人都敢报一千人的标配。
    曹鼎蛟别说是凑齐两百万万大军,最多一百万出头,而且这已经是全国的卫所兵了。
    本来这事不提就算了,大家跟着喝口汤吃口肉,曹鼎蛟这狗东西直接把锅都给端走了。
    南京城的这些指挥使,卫所千户指不定要把某人给编排死那就算他们脾气好。
    崇祯皇帝拍手叫好说道:
    “曹鼎蛟曹爱卿果然是朕的忠臣啊,居然为朕想到了这么好的办法,大明养士百二十年,正是需要这些忠贞义士为国捐躯的时候到了。
    朕窃以为,犯我大明者,虽远必诛!
    如今国家内忧外患,百姓民不聊生,曹爱卿愿意为国分忧,朕怎敢凉了忠正文臣之心,曹鼎蛟听旨,即日敕封曹鼎蛟为大明天下卫所兵马总督,天下军户皆听之调遣,三品之下享有先斩后奏之权。
    事急从权,务必于明年春夏之际起兵北伐,收复大好河山,望卿莫负朕心,快快领旨。”
    文武百官的心中却是五味杂陈:委屈,心酸,愤怒,不甘,不知道该如何阻止。
    陛下自从手握二十多万兵马之后,好像对他们这些东林君子置之不理了呢?陛下以前那种亲近儒生的风采哪去了?
    狗……
    难道是被狗吃了吗?
    狗……
    文官们关门齐刷刷地看向了曹鼎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