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周昏君-第1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实定都洛阳的弊端也不是没有,那就是洛阳的平原实在太过狭小。
可张凌阳为何还要想着迁都洛阳呢?
其实很明显,迁都洛阳,可以有效的掌控全国局势。
大周这个年代不同于后世。
在后世,无论定都哪里,发达的铁路网都能及时的将粮草、士兵、武器等运送到全国各地。
可大周这个时代并无那么发达的交通条件。
所以,怎么有效的掌控全国局势,便成为了张凌阳考虑的重点。
虽说洛阳狭小的平原并不足以提供足够的粮草,可相比现在的京城,从江南到洛阳,路程要近了将近一半。
所以,因为以上种种原因,张凌阳才会想要迁都洛阳。
只是迁都不是一句话的事情,要经过细致的考察,张凌阳才能做出决定。
再说,即便张凌阳身为天子,迁都也不是他一句话的事情。
首先,他要做的,便是说服朝中大臣。
其次,他要在迁都之前,将洛阳营建一番。
要不然,以现在洛阳城的城池规模,并不足以成为京城。
……
张凌阳回到京城,已经是五月份的事情了。
刚回到京城的第二天,张凌阳还没有来得及处理郑永基的事情,便听礼部回说法兰西使臣皮埃尔入京求见。
皮埃尔所为何来?
用脚指头想,张凌阳头能猜的出来。
如今的欧洲大陆,虽说在海上英吉利一家独大,可在欧洲大陆,法兰西才是实打实的霸主国。
所以,法兰西不可避免的与英吉利发生了重大的利益纠葛。
如今皮埃尔入京,自然是为了贸易。
当然,采购用于治疗黑死病的药丸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此次,皮埃尔入京,同威尔逊入京一样,不仅带来了大量的科技资料及机械设备,还带来了不少的科技人员。
对于这些,张凌阳是持双手欢迎。
至于皮埃尔提出的扩大双方的贸易规模,张凌阳也是同意的。
在原有的基础上,张凌阳与皮埃尔商定,大周再次开放沿海的五座港口,作为同法兰西的通商口岸。
当然,这些港口并不止和法兰西一个国家贸易。
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在这些口岸同大周贸易。
可能会有人问,张凌阳为何不多开放一些通商口岸?
张凌阳也有自己的考虑在内。
张凌阳担心欧洲商品过多的流入大周,会对大周的经济市场造成严重的冲击。
虽然大周现在还是小农经济时代,可这并不说明大周就真的不需要欧洲的商品了。
不说其他,单单以现在大周的情况来说,如果开放的通商口岸过多,无可避免的,火器将会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大周。
大周朝廷采买火器还情有可原,一旦是私人通过走私的手段采购火器,那对大周,将会是一个很严重的一个威胁。
现在还好,满打满算,现在大周和欧洲的通商口岸也就那么十余处,只要港口管理严格一些,欧洲的火器很难流入到私人手中。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便是现在张凌阳的改革刚刚进行不到一年,远远没有培养出足够多的海关人员。
人手不足,开放的通商口岸过多,征税将是一件极其麻烦的事情……
第二百七十二章:出兵瓦剌
送走皮埃尔,张凌阳开始全面处理郑永基之事。
当然,在这之前,张凌阳还要先将瓦剌的事情处理好,这是当务之急。
这次,张凌阳没有向朝中任何一位大臣询问意见,直接召见了瓦剌使臣及小王子,待了解了瓦剌现在的局势之后,张凌阳才开始从容布置。
通过瓦剌使臣和小王子,张凌阳了解到,现在,罗斯人已经占据了瓦剌西北部的全部地区。
那边数十个部落因为罗斯人入侵的缘故,要么被残忍的杀害,要么被迫向南迁徙。
本来就没有多少人烟的大草原,此时更加的空旷。
“罗斯人现在的武器装备如何,你们可了解?”张凌阳向瓦剌使臣问道。
瓦剌使臣回道:“据外臣了解,罗斯人不仅装备了火器,还装备了数十台小型火炮,威力很大,再加上罗斯人人高马大,瓦剌这才遭到了前所以为的惨败。
还请大周皇帝陛下垂怜瓦剌,派兵前去支援!”
说着,瓦剌使臣将头深深的叩在地上。
小王子有样学样,亦将头深深的埋在地上。
“你们那里可有从罗斯人缴获的武器?”张凌阳又问道。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怠。
如果能了解罗斯人现在的武器水平,对大周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至少,一旦张凌阳同意了出兵支援瓦剌,大周也好做足充分的准备。
“这……”对于张凌阳的问题,瓦剌使臣不知该如何回答。
说出来,实在是丢人至极,瓦剌可汗组织了上万骑兵前去抵挡侵略,结果却被不到千人的罗斯人给杀的丢盔卸甲,又哪里有武器可以缴获?
见瓦剌使臣这个反应,张凌阳心里已经知道了个大概,遂说道:“瓦剌的情况,朕已经知道了。
不过请你转告瓦剌可汗,瓦剌一直是我大周最重要的藩国,朕不会见死不救的。
一旦了解了罗斯人的情况之后,朕立刻便会派兵前去增援瓦剌!”
“多谢皇帝陛下!”见张凌阳同意出兵支援瓦剌,虽然不知道具体何时出兵,但显然,大周的皇帝不会对瓦剌见死不救。
这对瓦剌而言,自然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情。
对于罗斯人现在的武器水平和具体国力,想来瓦剌方面了解的并不多,甚至是凤毛麟角,所以张凌阳并未将打探关于罗斯人的情报寄托在瓦剌人身上。
除却瓦剌,张凌阳想要了解罗斯人的具体情况,其实也很简单。
在皇家学院,住着数千来自欧洲的专家、学者,他们距离罗斯国很近,想来也了解罗斯国的具体情况。
果不其然,当御马监掌印太监冯喜秉持张凌阳的意思来到皇家学院打听关于罗斯国的时候,很多欧洲学者都是嗤之以鼻的说道:“罗斯人都是一群莽夫……”
乍一听,冯喜心里还猜测是不是欧洲其他国家也遭到了罗斯国的侵略,要不然怎么他们对罗斯国都是这个态度呢?
可经过仔细了解,冯喜才明白,因为制度落后的缘故,罗斯人在欧洲的人缘并算不得好。
至于国力?
即便罗斯国的制度落后,可最为大名鼎鼎的‘欧洲宪兵’,罗斯国的国力还是很强大的。
可这也只是说罗斯国在欧洲的国力很强大,并不代表在亚洲也是如此。
在距离本土万里之外远征,以这个时代的交通条件,再强大的国力,也很难发挥出全部作用。
当然,这也跟罗斯人的武器水平有关系。
罗斯人虽然已经全面装备了火器,但不得不说,罗斯人的火气很落后,甚至,不少军人装备的都是英、法、德等国淘汰下来的二手武器。
……
回到宫里,冯喜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一一告知张凌阳。
待对罗斯国的国力和武器水平有了一个大概的认知,张凌阳开始对瓦剌进行从容的布局。
首先,在欧洲专家、学者的帮助下,大周早已研制出了不逊色欧洲主流火器的火枪,也就是燧发枪。
当然,与欧洲的火枪不同,大周的火枪要比欧洲的要轻上许多,这跟大周人的身高、体重有关。
火枪早就已经研制出来,可却没有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装备。
如今,趁着这个时机,张凌阳正好开始火器的大规模生产。
有了欧洲远道而来的各种机械车床的帮助,火器生产,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况且,即便武器数量不足,张凌阳手上还握着手榴弹这项生产工艺要求低,且还能迅速大规模生产的大杀器。
也就是说,即便现在罗斯人的武器比大周先进一些,可有了手榴弹的存在,罗斯人的武器优势将会荡然无存。
一旦没有了武器优势,即便罗斯人再人高马大,在瓦剌骑兵的威胁之下,只怕十有八九还是会惨败的。
当然,以上只是假设,战场之上形势瞬息万变,谁都说不好到底最后谁胜谁负。
不过总的来说,这场战争对大周来说,优势显然更大一些。
张凌阳再次召见瓦剌使臣,让其回过面见瓦剌可汗,言明半个月内,大周将会出征瓦剌,让其准备好沿途的一应物质供应。
这是应有之意,总不见得我去给你帮忙,还要我自带饭菜的吧?
瓦剌使臣离开之后,张凌阳便开始让皇家军队中的步兵和骑兵大规模装备新式火器。
大周的新式火器虽然不多,但装备五六千人,还是能够保障的。
在装备了新式火器之后,步兵和骑兵只是稍微适应了一番,便开始集结向草原进发而去。
张凌阳之所以组建皇家三军,便是为了应对欧洲列强,以前,只不过训练用的火器落后一些,并不是说没有见过火器,要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才行。
此次出征瓦剌的将领是原征西将军马进忠。
对于对外战争,特别是大草原上的战争,马进忠可以说是极其熟悉。
虽然对于新式火器下的战争模式,马进忠还没有形成一个新的指挥模式,但张凌阳早已经将新式战争的几个要素告诉了马进忠。
想来,马进忠只要不赵指挥上出现什么大差错,平定不到一千人规模的入侵,应该不算什么难事……
第二百七十三章:审问郑永基
皇家步兵、骑兵一共六千人,马进忠在宫里领了张凌阳亲授的兵符之后,离开皇宫,一路浩浩荡荡的出京直奔草原而去。
现在大军已经出发,张凌阳再是担心此战的结果,也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情。
所以,张凌阳索性不再关注,开始全身心的投入到审理郑永基的事情上面。
郑永基之所以隐瞒瓦剌的事情,有自己的私心作祟。
但无法否认的,郑永基的考虑对大周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毕竟,数千年来,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一直是汉人王朝最大的威胁,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过。
郑永基出于种种考虑,也算是情有可原。
可现在欧洲已经开始迈入工业化时代,如果还用以前的旧有观念来看待现在的局势,又未免有些狭隘。
再加上,郑永基这么做,确实涉嫌欺君之罪,所以张凌阳不得不对此进行处理。
更何况,郑永基的做法,事涉皇权,可以说不管什么人坐在那张龙椅上,都不会视而不见。
即便张凌阳来自后世,对于郑永基做出如此犯忌讳之事,心里也是觉得十分愤怒。
也许,这就是屁股决定脑袋吧!
但郑永基被打入诏狱之后,其他大臣即便被张凌阳下旨申斥了一通,依旧每天不断的上书,向张凌阳劝谏,希望张凌阳能够对郑永基从轻发落。
原本,张凌阳并没有说对郑永基要杀要刮,可大臣们这么做,却如同在刚扑灭的火堆上又加了一把火,彻底惹起了张凌阳的怒火。
但好在,张凌阳心里还是没有要杀郑永基的想法。
只是因为大臣劝谏的缘故,这些天一直晾着郑永基,使得那些大臣一时间摸不着头脑。
如果说张凌阳确实对郑永基所做之事十分震怒,那么在他回京的第一时间,应该已经对此作出处理了。
可如果张凌阳心里已经原谅的郑永基,也应该将其释放出来了才对啊。
可现在呢?
现在张凌阳可以说对郑永基不闻不问,一时间大臣们还真摸不清楚张凌阳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不过朝中也不乏聪明的大臣。
见张凌阳回京半个多月的时间了,一直对郑永基不闻不问,心里多少猜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