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周昏君-第1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下面,威尔逊自然将徐太后和张凌阳两人的对话听了个一清二楚,脸上一阵青一阵白的,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而皮埃尔见威尔逊吃瘪,脸上多少有些洋洋得意,心里道:“亏你威尔逊还自诩是大周通呢,连大周女子的习俗都不知道,这下好了,下不来台了吧?”
威尔逊确实有些下不来台了。
自己早早从英吉利带过来歌舞团,原本是希望能够在大周大放异彩,不想竟然忽及了大周的习俗,竟然闹出了这样的笑话。
“只怕以后大周更加以为英吉利是蛮夷之辈了!”心中这样想着,威尔逊脸色十分难堪。
不过好在,这个时候张凌阳突然开口,给了威尔逊一个台阶下。
“朕觉得这个威尔逊应该是不大了解咱们大周的习俗,这才酿成了笑话。原本就是威尔逊的无心之失,母后切勿动怒。”
安抚完徐太后,张凌阳又对威尔逊道:“威尔逊,朕瞧着你的脸色不大对劲,想来是有些疲惫吧,今天朕就不挽留了,你早些回去歇息去吧!”
第三百五十二章:大周字典和外语学院
威尔逊的事情虽然造成了一时的不愉快,但很快就过去了。
威尔逊走后,场面自然又热闹起来。
连续三天,皇宫内都是欢声笑语不断。
但再热闹的场景,终究有落幕的一天。
三天后,生活回归正常,张凌阳依旧每天上朝、处理政务,操心关于工业建设的事情,每天忙得不可开交。
不几天,已经收到调令的周畅、李泰、朱阳三人赶到京城。
虽然张凌阳十分需要思维开阔的人辅佐自己,可也没有在三人入京的第一时间就安排三人入职,而是让周畅三人先去大周皇家学院学习几个月的时间,等过一段时间之后再安排他们的工作。
对于周畅三人,张凌阳自然不会像要求大周皇家学院的学子那般要求他们,只是让他们了解一些必要的科学知识,改变一下自己的思想观念而已。
与此同时,大周皇家学院第一批学子也到了毕业的时候。
除却分配到工厂担任技术人员的学子之外,剩余的一半学子都被张凌阳定为了以后各地中小学堂的教师。
既然教师已经有了,各地的学堂也正在如火如荼的建造着,那中小学堂的教材编纂自然也提上了日程。
目前大周皇家学院主要针对的是科学技术方面的东西,对于文学水平要求并不高,只要求到时候学生们能够识文断字即可。
所以在编纂教材的时候,主要就是地理、科学等方面的教材自然也就成了重中之重。
当然,识文断字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前提。
如何让刚刚进入小学堂的学生尽快识文断字,就成了还未入职的教师们的首个要头痛的问题。
对此,张凌阳直接用了拿来主义,先从国子监挑选一批学识比较优秀的学子编纂出了一部《大周字典》。
与后世的新华字典类似,大周字典以拼音、偏旁部首的形势进行查阅。
对此,国子监的学子们很是兴奋,毕竟这是难得一见的文化盛事,别人就是挤破了脑袋也不一定能够参与到这件盛事之中,这么好的事情竟然像天上掉馅饼一样砸到了他们头上,那么哪里会有意见?
偏旁之类的还好总结,唯一的难题就是这拼音基本上没有人懂得。
这能难得住张凌阳?
教授了小福子几天,再让小福子亲自前往国子监教授那些学子,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那些学子人人都学会的拼音的方法。
这样一来,事情很顺利的就推展开来。
而在大周皇家学院,还有另外一件盛事正在进行。
除却编撰中小学堂的教材之外,另外一部分学子正在专家、学者的带领下进行着科学著作的翻译工作。
之前已经提过,早在大周皇家学院成立之初,就已经翻译了一部分科学著作,可那只是九牛一毛而已。
如今,来自欧洲的专家、学者绝大部分已经能够熟练的掌握中文,大规模的翻译工作自然也提上了日程。
在学生们的协助下,翻译出来的书籍日益争夺。
到了泰安五年的年底,已经有两百多部科学文献被翻译成了中文。
那些翻译过的文献张凌阳也看过一些,可总是感觉少了点什么。
一开始张凌阳还没想到缺少的是什么,可仔细一想,张凌阳总算是反应了过来,这些翻译过来的科学文献,缺少了一些生气,文章读起来有些晦涩难懂。
这个时候,张凌阳也明白,到底这些专家、学者已经那些学子,没有一个是专业的翻译家,并不知道,有时候翻译一本书籍并不止是简单的翻译文字的意思,还要翻译出来书籍的中心思想。
三年时间,这些学者与专家、学者能够进行日常交流已经算是难得的了,又哪里明白其他的东西?
所以,为了以后能够更合理的翻译书籍,也为了更加浅显的明白书籍里的意思,张凌阳下令明年春天的时候,大周皇家学院各分院成立外语学院,专门学习外语。
成立外语学院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这些文献的翻译工作,还是为了以后大周能够更加迅速、简洁的同欧洲交流。
就好比以后大周在欧洲设立大使馆,总不能到时候大使馆的工作人员连法语、英语、俄语等欧洲语种都不会讲吧!
不过与其他学院不同,外语学院招收的学生并不会太多,这是因为在大周,大多数人还是拒绝学习外语的。
这跟大周闭塞的环境有关,也跟大周的思想观念有关。
千百年来,大周这片土地上的人已经习惯了做主人,至少在东亚这一块做主人的习惯。
更何况现在是欧洲有求于大周,而不是大周有求于欧洲,至少明面上是这样的。
就好比现在的欧洲,不少国家的大学都已经成立的汉语学院,方便以后跟大周的来往。
这跟科技水平无关,也跟国力无关,这是供求关系发展的必然。
现在,欧洲更加迫切的需要大周的市场和商品,反观大周,除却采购一些机械设备之外,其余的工业品,大周基本上是不进行采购的。
既然你欧洲是求着我大周的,那自然得按照我大周的规矩来,因此语言就成了其中最大的阻碍。
通过那些前往大周的专家、学者的书信,现在欧洲人的心目中,大周完全是一个人间天堂,那里有华美的丝绸,有可口的食物,有优雅的礼仪,还有海量的财富,这些,都让富有冒险精神的欧洲人民对大周充满了向往。
商人想要去大周赚钱,自然要学习汉语。
专家、学者想要前往大周发展,自然也需要学习汉语。
百姓向往大周百姓的生活,想要移民大周,自然更加的需要学习汉语。
所以不知不觉间,欧洲已经掀起了汉语热。
如果张凌阳知道这种情况,一定会大笑不已。
其实,说到底任何一国国家的底层百姓的日子都不会好过,可大周底层百姓过的什么日子,欧洲人又怎会知道?
现在那些去往大周的欧洲商人、专家、学者已经使臣,要么在沿海地区活动,要么在富庶的江南和首善之地的京城,这些地方都是大周的富裕之地,在那里他们自然看不到大周百姓过的究竟是什么日子了……
第三百五十三章:百姓事
忙碌的日子总是过的很快,转眼间就已经到了泰安六年的春天。
过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张凌阳南巡的事情再次提上日程。
第一次南巡,张凌阳刚到江南没有几天,就因为罗斯国的事情不得不返回京城。
这一次,张凌阳觉得不会再出现这样的事情了。
再说,上一次张凌阳南巡主要是为了游玩,这一次却不然。
首先,张凌阳要去一趟泰山,去年自己‘建’了那么大的丰功伟绩,自然要去泰山封禅一下,来证明自己的功绩。
其次,新都洛阳的营建已经有一半了,主要是皇宫已经建成,张凌阳自然要去视察一番。
至于另外一个方面,张凌阳还想目睹一下江南春日的盛景。
杭州的西湖、江宁的秦淮河,苏州的园林,这些江南名声张凌阳可是都未去瞧过的。
都睡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些在后世张凌阳可是都没有瞧见过。
古人的诗词描述的那么美,如果不亲眼目睹一番,也确实是人生一大憾事。
在确定由吏部尚书陈一鸣监国,六部九卿留守京城之后,张凌阳带着小福子、韩笑、冯喜等亲信并后宫一应嫔妃,当然也少不了徐太后这尊大佛,乘上龙舟,浩浩荡荡的沿着运河一路南下。
二月初的北方还有几分料峭,站在船头,张凌阳看着运河两边已经有几分绿意的土地。
岸上,天气回暖之后,农民纷纷扛着锄头来到田间地头心情愉悦的忙碌着。
以前是给地主家种地,虽然他们干活依旧很努力,可哪有如同现在这般脸上挂着笑容的呢?
自家的土地,耕种起来到底与别家不同。
施肥、耕地、撒种,田野里到处一片欢声笑语。
然而张凌阳并没有多么高兴,因为他想到了一件关键的事情。
现在大周北方大地上多是春耕秋收,一年只有一熟,粮食产量因此并不是太高。
张凌阳记得,后世的时候,冬小麦得到大规模推广之后,北方大地也能实现一年两熟,只是冬小麦的种植历史张凌阳并不是十分清楚。
见张凌阳愁眉不展,一旁的周畅上前询问道:“陛下可是有心事?”
张凌阳点了点头,说道:“你看百姓们在田里辛辛苦苦忙碌一年,只收获那么一点收成,甚至一旦遇到干旱和洪涝,甚至颗粒无收,想想朕就于心不忍。
所以朕就在想,在北方,粮食能不能如同南方那般实现一年两熟呢?”
“只怕不能!”周畅轻摇了下头,道:“前些日子,微臣也在皇家学院了解了不少那里的农业,用西夷人的话来说,就是以现在的科学技术,还实现不了。
南方气候温暖湿润,种植的多是水稻,一年可以两熟。而北方却偏干旱,种植的作物生长周期较水稻长一些,春天播种秋天收获,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也不尽然!”张凌阳摇头道,“朕觉得,就好比这小麦,只要找到合适的品种,完全可以在秋后种植,待初夏时节收获。等那个时候,再种植上一些成长周期较快的玉米、番薯、土豆等作物,北方也是完全可以实现一年两熟的。”
周畅觉得,自己身旁的这位天子完全有些想当然了事情哪有那么容易进行?
要是可能的话,只怕早就推广开来的,哪还会等到现在?
张凌阳却认为虽然现在的科学技术没有后世先进,可却并不代表着培养不出冬小麦。
如果张凌阳自己没有记错的话,冬小麦就是以自然选择之后改良出来的品种。
想到就做,张凌阳转头对周畅吩咐道:“你现在就替朕草拟一份中旨,令辽东、西北等地的卫所专门开辟出来一份田地培养小麦。另外,修书一封给留在京城里的小吴子,令其在秋收后在皇庄留一片空地,专门种植小麦!”
张凌阳也明白种子的改良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能通过这种笨方法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如果说今年秋收之后种植的小麦有一部分能够在冬天存活下来,那这批小麦收获之后完全可以当做种植在明年秋收后种植。
如此反复,张凌阳相信,过不了几年,就能选出合适的冬小麦品种。
当然,培养冬小麦品种需要什么样的气候条件张凌阳并不清楚,所以才选择了西北、辽东已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