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周昏君-第2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凌阳所能做的,只是尽量改善这一状况而已。
在西北,张凌阳早已经下旨在祁连山、天山附近开始军屯,引天山、祁连山之水灌溉那里的土地。相信过不了多久,祁连山、天山附近将会成为一片沃田,最起码能够解决那里百姓的衣食问题。
至于西南几个省份,张凌阳的办法却并不多,因为西南地区山脉纵横,单靠耕地,是解决不了百姓的口粮问题的。
所以回到京城之后不久,张凌阳便给云贵总督张广之下了一道圣旨,令其带领百姓在那里种植药材,最后由太医院统一收购。
西南地区山脉纵横,气候又温暖湿润,人工种植药材其实大有可为。
当然,这么做的前提是中医必须要规范化。
在以前,但凡是有人生病,服用的都是散包的药材,自从张凌阳下令太医院研制药丸之后,在李太医的带领下,太医院已经研制出了数十种不同的药丸。
药丸一旦大规模生产,所引起的,自然是对药材的极大需求,单靠药农上山采药,已经不能满足使用需求了。
再说,这些药丸,可不仅仅是大周自己需求,还要出口至其他国家和地区。
就好比上次出口欧洲用于治疗黑死病的药丸,所需要的海量药材机会掏空了整个京城几附近几个州府所有的药铺。
无奈之下,最后张凌阳下令附近的几个皇庄种植药材,这才改变了这一状况。
可皇庄赚再多的钱,也跟百姓无关,也根本改变不了百姓的民生,所以张凌阳才会做出现在这个决定。
西南多山,产出的粮食根本就不够自己食用,但却完全可以在山上散养一些鸡鸭牛羊之类的牲畜啊,反正又不消耗粮食。
至于购买幼崽所需的钱,也完全可以向大周皇家银行进行贷款的。
只是以前没有人想过这个问题,所以也就一直没有解决。
至于山东的问题,之前就提过,完全是吏治的问题,只要改善了那里的吏治,民生自然而然就起来了。
再说,山东的胶东半岛上,可是有着不少的天然优良的码头,也可以学习江南、广东那边进行海贸。
当然,与南方不同,山东如果进行海贸的话,对象只能是高丽、扶桑及琉球这几个国家了,因为前去南洋的话,山东与南方沿海几省相比,根本就没有任何优势。
最主要的,一是距离问题,二是产品的竞争问题。
大周对外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绸、瓷器和茶叶这三样。可这三样,基本上都是南方的特产,山东拿什么与他们竞争?
所以要想改变山东现在的问题,还是要紧抓吏治,尽量改善民生。
回京这一路上,张凌阳想了很多问题,可事情千头万绪,张凌阳只是想出了几个大概的头绪,下旨让下面的官吏去做,至于最后的成果如何,张凌阳就不知道了。
不过在张凌阳看来,再坏还能有现在的局面更坏?
张凌阳回到京城,已经是八月份的事情了。
在宫里休息几天过了一个中秋节之后,所面临的就是纷乱的朝政。
先是皇家海军那边来报,所以战舰都已打造且调试完毕,士兵也已训练完成。
没得说,张凌阳大笔一挥,下旨皇家海军一万余名海军将士全体出动,问罪扶桑。
后是瓦剌可汗上书,欲内附大周。
关于这个问题,朝中大臣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派,其中支持同意的自然会说瓦剌彻底臣服大周,意味着大周边境彻底安定,每年可以省下多钱钱粮等等。
那些反对内附的,多是劝说张凌阳以史为谏,避免五胡乱华之祸。
对此张凌阳不置可否,也没有下旨说听从哪一方的意见,只是说带三天后的大朝会上再行议论,就匆匆下朝。
回到养心殿,张凌阳传召锦衣卫指挥使韩笑过来,询问道:“这些日子,锦衣卫那里可有关于瓦剌的消息?”
“回陛下的话,是有几份!”早就准备好的韩笑取出收集整理过的情报呈送到张凌阳面前。
张凌阳细细看了一遍,道:“这么说,现在瓦剌那里也是分为两派了?”
“是的,陛下!”韩笑回道,“瓦剌左贤王等人是支持内附的,可右贤王等人反对。当时两派吵得是不可开交,最终还是瓦剌可汗听从了小王子的意见,才决定内附我大周的。”
“小王子?”张凌阳一愣,“小王子不是正在国子监学习吗?”
“瓦剌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小王子又怎么能静得下心?早在收到消息的第一时间,小王子就返回了瓦剌劝说瓦剌可汗。”
“朕知道了,你下去吧!”张凌阳略显疲惫的让韩笑退下,可眉头却始终紧锁着没有张开……
第三百六十四章:瓦剌内附
三天后的大朝会上,刚一上朝,群臣就开始对瓦剌内附之事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左都御史李广泰:“微臣以为,瓦剌此番请求内附可能是出于诚心,可却也不得不防,陛下须防五胡之祸再度发生。”
吏部尚书陈一鸣:“李御史此言差矣!瓦剌弹丸小国,自我大周立国已有两百余载,瓦剌数十次惨败于我大周之手,根本就已无回天之力。
更何况陛下登基一来,英明神武,龙威加之于天下,派人教习瓦剌贵族子弟,并助其退罗斯兵峰。
瓦剌因此感恩戴德,请求内附,想来也是人之常情,李御史又为何反对?”
刑部尚书曹睿:“陈尚书此言本官不敢赞同。昔日五胡内附魏国之时,不也是俯首称臣,对魏帝言听计从,不敢稍有忤逆之色?
可后来呢?百年后诸王夺嫡,引发天下大乱,而五胡却趁势而起,与魏廷划江而治?
由此可见,即便同意了瓦剌内附之事,可对其却也不能不有所防备。”
户部尚书朱开山笑道:“曹尚书也说了,可以同意瓦剌内附之事,只是到时候稍做防备也就是了!”
“朱尚书只怕曲解老夫的意思了!”曹睿瞪了一眼抓住自己语病的朱开山,说道:“如果内附之后瓦剌乖乖听话,老夫料来,我大周对其防备定会有所松懈,如此一来,数十年之后,我大周甚至会对瓦剌诸部言听计从。
可试想万一到时候我大周发生内乱,而瓦剌又生出狼子野心,到时候该当如何?难不成也要我大周学习魏廷,退居江南一隅之地?”
朱开山不以为然道:“曹尚书也说了,那是万一的情况。这世上哪有那么多的巧合,还不都是你曹尚书自己的揣测?”
“即便是老夫的揣测,可这种情况却也不能不防!”曹睿看向龙椅上的张凌阳,说道:“启禀陛下,微臣以为,为了以防万一,还是拒绝瓦剌的内附请求为好!”
李广泰:“微臣支持曹尚书的意见!”
陈一鸣:“微臣反对,微臣以为,瓦剌内附对我大周百利而无一害,只要瓦剌内附,我大周北境以后将永无战事,微臣同意瓦剌内附之事。”
朱开山:“微臣也支持瓦剌内附,瓦剌一旦内附,北地百姓再不用日日担惊受怕,长城防线再也用不了那么多的兵力。
陛下也知道,长城防线驻扎着数十万兵力,单是粮草一项,每年的消耗都是一个天文数字。而陛下又欲迁都洛阳,一旦迁都之后,长城防线兵力必将顺势空虚下来。
这个时候同意瓦剌内附,即便长城防线空虚下来,那朝廷也不用担心瓦剌会突然入侵,还请陛下明鉴。”
……
堂下六部九卿对瓦剌内附之事吵得不可开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张凌阳也是听的不胜其烦,最后大声喝道:“好了,都给朕闭嘴!”
深吸一口气,张凌阳压下心中的愤怒:“你们一个个都是朝廷支柱,怎么一个个都如同大街上的泼妇一般?”
见堂下诸人都闭嘴不言,张凌阳又道:“诸位爱卿的意思朕都明白了,以朕的意思,瓦剌内附之事还是同意的好!”
见李广泰想要开口,张凌阳摆了摆手示意李广泰闭嘴,继续说道:“你们其中一些人的担心朕不是不明白,朕也给你们说说自己的看法吧!”
抿了抿嘴,张凌阳道:“朕问诸位爱卿几个问题,不知诸位爱卿可回答得上?”
“陛下请讲!”
“朕问你们,三年前,朕就开始令翰林院诸学士带人前往瓦剌,传授瓦剌子弟四书五经,现在这些人学的怎么样,你等可曾了解?”
“臣等不知!”
“瓦剌善于骑射,可却惨败于罗斯国千人规模的军队之下,可见火器之威。现在我大周也掌握着火器的制造方法,并卡着瓦剌火器的源头,即便瓦剌真的欲图不轨,诸位爱卿以为,一旦瓦剌没有了火器,可是我大周的对手?”
“可是陛下,瓦剌也可以向其他国家购买火器啊!”李广泰道。
“从哪个国家购买?”张凌阳嗤笑道:“瓦剌西面是西西伯利亚,东面是辽东,北面是一片根本就无人居住的冰天雪地,李爱卿,你告诉朕,现在瓦剌已经被大周四面包围,他从哪个国家购买火器?”
“这……”李广泰哑口无言。
曹睿却出列道:“陛下所言不无道理,可微臣却有不同的看法。”
“说来听听!”
“启禀陛下,微臣以为,一旦同意了瓦剌内附之事,瓦剌人大可进入长城以南定居。到时候如果瓦剌打听出了火器的制造方法,并起兵作乱,不知陛下该如何应对?”
“曹爱卿说的不无道理,可爱卿以为,瓦剌人进入长城以后,该以何种手段谋生?种田吗?”张凌阳笑道,“瓦剌人在放牧上确实是一把好手,可在种田上前却一窍不通。再说数十年之后,即便瓦剌人学会了种田,并在长城以南定居,爱卿你觉得这样的瓦剌还会对大周有所威胁吗?”
“不会!”曹睿摇头道。
游民民族的攻击性之所以比农耕民族强,就是因为他们居无定所,且善于骑射。可一旦他们有了定居之地并有了稳健的粮食来源,只怕其习性与大周百姓再无二处了。
所以,张凌阳才这么自信,这么笃定。
更关键的是,一旦瓦剌内附,张凌阳就会加紧对瓦剌的文化入侵。
瓦剌这个民族,其本身并无什么文化底蕴。大周则不然,大周的文化在周边极其强势。有着自身文明的高丽、扶桑尚且败在了大周文化的强势之下,更何况本身并无什么底蕴的瓦剌?
一旦瓦剌年轻一代受到了儒家文化的熏陶,为了走向文明,为了不再被人说成是蛮夷之辈,他们会自动的放下手中的弓箭,并主动在瓦剌推广儒家文化。
这样不动用一兵一卒就能让瓦剌彻底融入大周,并被大周彻底同化,张凌阳又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百六十五章:开战
经过张凌阳这么‘苦口婆心’的一说,朝堂上诸位大臣算是勉强同意了瓦剌内附之事。
瓦剌内附,并不就是说将瓦剌诸部迁入大周领土之内。再说,即便将瓦剌诸部迁入大周,他们除了放牧也没有什么其他的谋生手段,又怎么生存?
这里的内附,指的是瓦剌彻底放弃独立,成为大周的一部分。
当然,本着‘一个统一的民族不是一个好民族’的想法,即便瓦剌内附之后,张凌阳也不会让瓦剌诸部成为一个整体的。
而瓦剌这边,在瓦剌可汗的强势之下,终于通过了内附大周的决定。
半个月后,瓦剌正式上表国书,言及内附之事。
张凌阳御笔亲批,准奏瓦剌内附大周,双方自然皆大欢喜。
大周喜的是,驻扎在长城一线的数十万边军就此可以撤销亦或迁往其他地方驻扎,而边境的百姓也不用再向以往那般担心瓦剌南下劫掠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