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周昏君-第2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谁还在乎家里的破破烂烂啊?
 既然文官不愿意帮忙,张凌阳索性给各地卫所,让他们在沿途安排好食宿问题。
 不过好在,除却河北迁移百姓时直接通过山海关之外,山东的百姓是直接由胶东半岛乘坐海船前去辽东半岛,再从辽东半岛登陆前往辽东各地。
 而豫南的百姓,则是在省城开封府集合,乘船沿黄河入渤海,再从辽东半岛登陆。
 所以总的来说,除却河北的事情琐碎一些外,豫南、山东两省的事情倒也没有那么复杂。
 真正复杂的,其实是辽东方面。
 这一年,辽东卫所忙着开荒,又哪有那么多时间准备这么多的房屋供百姓居住?
 辽东的冬天可是极其寒冷的,如果房屋搭建不合格,那冻坏人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没的说,秋收之后,辽东各卫所的将士忙的唯一一件事情,那就是在早就规划好的地方搭建房舍。
 不过好在辽东卫所的将士平时也没有什么作战任务,所以除却搭建房屋之外,倒也不用操心其他的事情、
 卫所不操心,并不证明张凌阳这位皇帝不操心一些旁的事情。
 粮食的问题张凌阳不用发愁的,因为今年辽东的粮食产量足够百万生民一年的口粮。
 房屋的事情张凌阳也不用操心,因为辽东各卫所的将士正在忙碌这件事情。
 张凌阳要操心的,其实是生活物品的问题。
 你说辽东的卫所能够给百姓提供住处,甚至提供口粮,可锅碗瓢盆呢?油盐酱醋呢?总不能还让卫所操心吧?
 关键是,即便张凌阳将这些事情都吩咐给辽东各地的卫所去办,他们也得能生产出来不是?
 没得说,商务监还要组织一批商家定时向辽东供应这些生活必须品。
 去年十万百姓迁徙至辽东的时候,这些问题还不显眼,可如今却着着实实成了张凌阳最头痛的问题。
 十万居民,消耗的这些生活用品虽然不少,可在当地卫所的支持下,倒也能够解决。
 可百万生民的生物物品,辽东当地卫所的将士即便不吃不喝,不消耗一丁点的生活用品,也满足不了百姓们的需求啊!
 都说万事开头难,这开头确实是再难不过的事情。
 如果这百万生民在辽东生活了一两年的时间,没的说,这些生活问题他们自己就能解决。
 关键还是,他们初去辽东,对那里人生地不熟的,还有就是即便其中有不少手艺人,吃饭的家伙不带上,那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不过好在,这些年来,商务监的关系网遍布大周各地,无数商家都想获得商务监的合作,所以当商务监掌印太监小吴子一说,那些商家二话没说,就开始组织商队前往辽东去了。
 当然,既然人家去了辽东,甭管赚没赚钱,小吴子却是做足了人情,派人与沿途的卫所一商议,没的说,沿途所有关卡都对这些商家免收过路费……
第三百七十五章:粮食问题
 商务监这事情办得敞亮,那些商家也没说二话,直接以成本价将带来的货物卖给辽东当地的卫所,再有卫所分发给百姓。
 其实并不是这些商家多么的深明大义,他们看中的,是能够与商务监保持友好的态度。
 到时候,商务监那边手头上稍微那么漏一点,就够这些商家吃喝几年的了。
 小吴子一看,这些商家这事情做的够仁义,那咱也甭说,该给的好处也要给上一些。
 也因此,那些向辽东跑商的商家以后这两年生意做的愈发的大了。
 百万生民,算下来也是二十多万户不到三十万户人家。
 如果二十户人家分一头牛的话,那至少也得一万头耕牛才够他们使用。
 解决完了生活方面的问题,张凌阳要面临的,就是为百姓们解决生计问题。
 耕牛在大周属于战略物资,就是内地,其实耕牛的数量也不多,张凌阳根本也筹不够这么多的耕牛。
 没办法,只能再次向瓦剌采买耕牛了。
 这些年,小吴子负责的商务监与瓦剌打的交道不少,事情自然交给了小吴子去办。
 对于耕牛这件事,将事情交给小吴子去办,张凌阳也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
 现在张凌阳操心的是,为这些刚刚到达辽东的生民打造农具。
 犁、锄头、铁锨等农具的打造,张凌阳原本想要交给工部去办的。
 可一想到现在自己与六部之间的关系有些僵硬,张凌阳又不好拉下面子,没得说,张凌阳直接给一个刚刚建成不久的锻造厂下令,让他们全力打造农具。
 原本,这家新建立的锻造厂是用来生产蒸汽机上的毛坯件的。
 事到临头,只能改为打造农具了。
 就这么忙忙碌碌着,转眼时间就到了泰安七年的春天。
 从瓦剌采买过来的耕牛以及打造出来的农具已经陆陆续续发放给了辽东的百姓,只待辽东大地上的积雪完全消融,百姓就可以去开垦给自己分发下来的土地了。
 这边张凌阳刚放下一些心思,正打算歇息几天,就见小福子闯进了养心殿。
 见小福子欲言又止,脸上一副便秘的表情,张凌阳就知道小福子肯定有事情要禀报自己,而且十有八九不是什么好事情。
 看了一看小福子,张凌阳直接道:“什么事情,直接说吧!”
 “万岁爷,去年您下旨让各地特意留下一些天地用于深秋种植小麦的事情,现在各地已经有了回信。”
 “说吧,是不是情况不容乐观?”张凌阳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直接问道。
 “万岁爷英明,情况却是不是很乐观。”小福子偷偷打量了一下张凌阳的脸色,小心翼翼的回道:“去年深秋,辽东那边一共种植了一百亩的小麦,开春之后存活下来的不足半亩。
 西北那边种植的一百亩小麦,存活下来的也不足一亩,京城这边的皇庄,开春之后这一百亩小麦倒是长出了两亩,不过下面的人来汇报说,小麦的长势不容乐观。”
 “已经很不错了!”张凌阳明白,这种农作物新品种的试验,根本就不是一两年能够完成的事情,所以对于第一年的试验结果,也不报太大的希望。
 “你吩咐下去,令这三地皇庄的管事仔细看顾这些存活下来的小麦。等初夏的时候,谁那里收获的小麦多,到时候朕有重赏。”
 “奴才遵旨!”
 对于京城这边小麦存活下来的竟然比旁的地方多,张凌阳并不觉得奇怪,毕竟京城这边的气候和温度都要比西北和辽东要好上很多。
 不过根据前世的经验来看,京城这边的小麦很有可能最后会颗粒无收,反而是辽东和西北那边存活下来的小麦,最后倒是能收获一些。
 事实也确实如张凌阳所预料的一般。
 京城这边的小麦存活下来的虽然不少,可到了初夏快要收获的时候,皇庄的管事才发现,这些小麦竟然大多是空壳。
 辽东那边,存活下来的半亩小麦,最后收获了两斗,而西北那边收获的最多,最后竟然收获了五斗小麦。
 下令将这些小麦留下来作为种子,入冬之前继续种植之后,张凌阳就不再操心这些事情。
 其实,比冬小麦培养更能够快速的解决大周粮食问题的,是杂交水稻。
 前世张凌阳知道袁教授是在海南岛的某一个地区,发现了杂交水稻的品种,最后将杂交水稻培养成功。
 可对于水稻,张凌阳这个北方人实在了解的不多,所以也就无从谈起了。
 不过张凌阳还是将杂交水稻的事情放到了心底,希望大周皇家农学院壮大之后,派出一批人前去研究杂交水稻的问题去。
 来自后世的张凌阳比谁都明白,对于此刻的大周来说,根本不是工业,也不是商业,而是农业。
 粮食是一切的根本,这一点,张凌阳的认知最为清晰。
 别看张凌阳又是搞工业,又是搞商业的,可要说最为关注的,还是农业问题。
 大周近五万万人口,粮食问题解决不了,其他都是妄谈。
 放眼整个大周,除却皇家和勋贵之外,你要问最为富有的是哪些人?
 根本就不用想,很多人随口就能回答:是盐商和粮商。
 当然,沿海地区进行海贸商人的丝绸商人也很富有,可数量上,却完全无法与粮商和盐商相提并论。
 当然,商业和工业也可促进农业的发展,农业的繁荣同样也能促进商业和工业的发展,这是相辅相成的事情,张凌阳并不会因噎废食。
 不过总的来说,对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只是张凌阳为了以后大周的发展所做的一些准备。
 现在,大周开始对辽东进行开发之后,已经能够有效的缓解大周的粮食压力了。
 辽东的黑土地有多肥沃,没有人比张凌阳这位穿越者更加清楚了。
 要知道,辽东才的土地才开荒多长时间,就能解决整个辽东的粮食问题了。
 如果那些开垦出来的土地再养个三五年,那粮食产量就更不用说,不仅能解决辽东本地的粮食问题,更能反哺北方几省。
 在张凌阳的计划中,北方几省至少要向辽东迁徙千万人以上,才能有效的将辽东的黑土地利用起来,还能解决内地的土地和人口压力。
 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还得张凌阳慢慢去实现……
第三百七十六:迁都事
 泰安七年三月,豫南巡抚郑永基尚书张凌阳,言新都洛阳已建好大半,后宫诸嫔妃以及朝廷诸衙司即日即刻迁往洛阳。
 “诸位爱卿,你们觉得迁都该如何进行?”
 朝堂上,张凌阳向大臣们询问道。
 迁都乃是大事,可却也不能因为钱度而将国政荒废不是,总得拿出一个章程来。
 吏部尚书陈一鸣出列道:“启禀陛下,以微臣看来,可先着刑部、工部、兵部三部主官并吏部、礼部、户部三部副官以及其余九卿先行迁往洛阳。
 待安定之后,吏部、礼部、户部三部主官再行带着剩余官吏迁移,不知陛下以为如何?”
 闻言,张凌阳点了点头,觉得陈一鸣的建议还算不错。
 六部九卿之中,先迁移一半的人员,这样留下来的一半人员也能保证朝廷的正常运行。
 对此,其余大臣也都没什么意见,毕竟先迁哪个部门都是迁,谁都少不了。
 可这个时候,西宁侯马进忠却出列说道:“启禀陛下,六部九卿倒是好迁,微臣想要请示的是,现在京城附近还有五万京营。这五万京营,不知陛下打算如何处置?”
 这确实是一个棘手事。
 如果张凌阳说让这这五万京营跟着前往洛阳的话,只怕下面的将士们不愿意。要知道,这五万将士,绝大多数都是京城附近的人。
 一旦迁往洛阳,不说人生地不熟的,就连自己的家眷都不好安置。
 还有另外一件事情,马进忠虽然没有说,可张凌阳也不能不提前考虑。那就是长城一线的那数十万将士该如何安置。
 一旦迁都,以后旧都就只是一个普通的城池,难以继续向数十万大军提供粮草了。
 之前,张凌阳也同朝臣们商议过这个问题,可却一直没有想到好的办法。
 如今,迁都已经近在眼前,却不能不拿出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了。
 “诸位爱卿,就西宁侯所言之事,诸位可有什么好的建议?”
 户部尚书朱开山出列道:“启禀陛下,微臣以为,京营五万将士,陛下可下旨选其中一到两万精锐之士调往洛阳,并由朝廷负责迁移其家眷,剩余人马可就地解散,抚恤一番就是。
 等到了洛阳之后,再重新招募京营,不知陛下以为如何?”
 “朱爱卿的建议倒不是不可行,京营也确实不是什么大难题,可长城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