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周昏君-第2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倒是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小摩西轻笑道,“我打算出资五百万金法郎,由贵国政府出面帮助我的族人采购粮食。
皇帝陛下您也知道,如此大规模的粮食交易,非得由政府出面不可的。
另外,我代表我的族人们,愿意每年向贵国政府提供一百万金法郎的暂住费,不知道皇帝陛下以为如何?”
“这……”这个时候,亚历山大二世显然有些心动了,不说那五百万金法郎的粮食采购费用,自己可以命令政府扣下来好几成,就说那每年一百万金法郎的‘暂住费’,也让亚历山大二世心动不已。
没办法,罗斯国的财政实在是太紧张了,以至于为了能够缓解财政压力,屡屡以抵押国内矿产为代价向国外进行大借款。
将国内的矿产抵押的产不多了,可借来的贷款其实并不多,每次也就只有数百万金法郎而已。
所以看到这每年一百万金法郎的献金,亚历山大二世如何能够不心动?
可转念又一想,亚历山大二世想到了钱几天皇后对自己说的话,所以就没有立刻答应下来。
为什么呢?
因为现在小摩西答应给出的钱只是给政府的钱,皇室并未得到一分。要知道,小摩西出手很是大方,就连引荐人洛浦诺夫都给了一张十万金法郎的支票。
所以无论如何,亚历山大二世也要为皇室从小摩西手中敲出一笔钱来。
可这话又不好说出口,毕竟自己可是一国皇帝,说出这样的话有些丢面子,所以亚历山大二世显得有些迟疑。
似乎看透了亚历山大二世的内心,小摩西直接说道:“之前我听贵国外交大臣洛浦诺夫先生提起过,说皇帝陛下您想要在彼得堡修建一座行宫,只是苦于没有钱财。我想着,既然我的族人即将要迁入贵国,不知道能否让我的族人们为陛下尽一份心力?”
“这话从何说起?”亚历山大眼神一亮,却佯装不知的样子。
小摩西道:“我代表我的族人们,向皇帝陛下您进献一百万金法郎用于修建彼得堡的皇宫,还希望皇帝陛下您能够笑纳,要不然我会寝食难安的。”
“既然这样的话,那我再不答应,就有些不近人情了!”亚历山大二世用一副勉为其难的样子说道。
“如此,我就代表我的族人多谢皇帝陛下的善意!”见亚历山大二世答应下来,小摩西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笑容……
第四百八十九章:大周的声东击西策略
离开皇宫,小摩西向洛浦诺夫再次感谢一番后,就匆匆离开莫斯科,马不停蹄的赶往西面的波兰。
此时,迁徙的犹太人已经进入了波兰境内,只怕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赶到波兰与罗斯国的边境地带,小摩西必须要赶过去将这个‘好’消息告诉族人们。
在那里,小摩西见到了大主教保罗,向保罗陈述了一遍自己此番前往莫斯科的收获。
听完之后,保罗脸上并未有丝毫高兴的神色,而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没想到,罗斯国政府竟然这么贪得无厌。一下子拿出六百万金法郎,并且以后每年还要拿出一百万金法郎,你们摩西兄弟银行扛得住吗?”
“这点我合计过,没有问题的。之前族人存进我们摩西兄弟银行的钱财就不下一千万金法郎,如果再加上那些不动产,价值会更高,所以主教您不用担心的。”
“我怎么能不担心?”保罗道,“以后我们还要复国,需要海量的资金作为支撑,如果到时候资金出现了什么意外,那可就糟糕了。”
“您真的不用担心!”小摩西劝解道,“难不成您忘了,之后我们和大周的合作,每年都能获得丰厚的利润,所以这点损失不算什么的。”
经小摩西这么一提醒,保罗才想起来,大周与他们犹太人的走私计划,可是关系到每年价值一万万两白银以上的交易,所以在罗斯国内损失的那些钱财,还真的不算什么。
这边,小摩西和保罗紧锣密鼓的将族人向西西伯利亚迁徙。另外一边,大摩西和其他犹太财团也做出了相应的决定。
在敲定好走私路线之后,大摩西决定将之前族人抵押过来的不动产全部抛售,只留下那些各地黄金地段的商铺和房产。
因为欧洲各国关税同时提高了数倍的原因,很多欧洲商人不再愿意进口大周的商品,所以无可避免的,大摩西必须要打造属于自己的销售渠道。
当然,单凭他们这些犹太财团,如果没有当地贵族的支持,也很难打开局面,甚至会面临当地政府的无数麻烦,所以大摩西他们不得不与当地的一些有权势的大贵族合作。
这样一来,虽然他们损失了一部分金钱,可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将会减少无数的麻烦。毕竟再怎么说,他们将要销售的是走私商品,登不上台面的。
搞定了这些,已经是半年之后的事情。从此刻开始,大周商品开始通过走私渠道源源不断的流入欧洲各地。
而大周这边,在得知了确切的消息之后,张凌阳开始正式提出,提高所以欧洲商品十倍以上的关税,表明自己不惧欧洲的威胁。
而另一方面,商务监在江南各地大量的收购茶叶、丝绸、瓷器等物,并通过开辟出来的走私渠道在中亚地区与犹太财团完成交割,再由犹太财团运往欧洲进行贩售。
这一切,欧洲各国驻大周使臣都不知情,因为商务监从江南采购的那些货物,直接从长江逆流而上,经由川蜀转运至关中,再由关中运往中亚地区。
事情看起来有些繁琐,这是因为如果途径运河、洛阳一线的话,难免会被洛阳城内的欧洲使臣发现端倪。而从长江往西,根本没有欧洲的商人出没,因为随着周、欧双方互相提高关税的原因,在大周的欧洲商人绝大多数见无利可图,纷纷回国去了,所以这条线路更为安全一些。
这仅仅是张凌阳在经济上的一些手段,在军事上,张凌阳下旨扩军,将全国的军队总数量扩张到三百万人以上,而海军方面,张凌阳也下旨实施了疯狂的造舰计划。
在兵部的计划中,在未来的五年时间内,单单五百吨以上的战舰,大周就要打造五十艘以上。
这还得了?
消息一经传回欧洲,各国政府顿时就坐不住了。
大周原本就有二百万以上规模的军队,这一下子又扩军到三百多万,怎么看,这都是战争前的准备,所以无论是法兰西、英吉利等强国,还是尼德兰、普鲁士等小国,都先后提出了自己的扩军和造舰计划。
一时间,东西方大有军备竞赛的趋势。
而事实上,欧洲各国已经将这当做了军备竞赛,大量的财政资金被投入到军备生产制造中去。
在英吉利,英吉利政府决定陆军扩军二十万,海军计划在未来五年时间内打造五十艘以上的大型战舰。
在法兰西,法兰西政府决定陆军扩军三十万,海军在未来五年内打造二十艘以上的大型战舰。
在意大利……
在尼德兰……
在奥地利……
在普鲁士……
在欧洲任何一个国家,都能清晰的感觉到,国内的气氛突然变得有些紧张起来。
可张凌阳的手段紧紧只是如此而已吗?
当然不仅仅如此,张凌阳甚至下旨给天竺当地驻军,在天竺的一些重要港口修建要塞。并且,张凌阳还下旨在天竺兴建至少五座以上的大型兵工厂。
在欧洲各国看来,这是大周在担心欧洲入侵天竺,同时也说明了大周已经对欧洲各国起了很重的防备心理,所以自然不敢掉以轻心。
可孰不知,就在这个时候,大周西北军团突然大规模入驻中亚,并在中亚地区修建军事设施和道路。
在张凌阳和军阁看来,大周如果想要继续向西扩张,走海路是行不通的,因为大周海军作战经验极其匮乏没有相关的积累。所以就想到了通过一系列手段来迷惑欧洲各国,而暗中却悄然出兵中亚,在那里打造自己的前哨基地,为未来进兵西亚做准备。
因为大周的国力本就鼎盛,所以从建国那会开始,中亚不少国家其实都前去朝拜过大周皇帝,也就是说,其实中亚这些国家事实上已经向大周称臣,只是跟高丽、暹罗不同,大周对中亚国家的管辖极其有限,又因为十多年前西疆哈萨克部的叛乱事件,所以大周对中亚国家的管辖就更加的无力了。
可那只是十多年前而已,现在的大周对中亚的管辖越来越严格,特别是占据了天竺之后,中亚各国对大周更是有求必应。
原因很简单,既然不是大周的对手,就只能屈服了……
第四百九十章:布局中亚
中亚有六个国家,除却南部紧挨着天竺的杜兰尼王国多山之外,其余的玉兹、布哈拉、希瓦、浩罕、叶尔羌五个王国与西疆的地理、气候环境类似,都是属于干旱少雨的地区。
说起中亚,就不得不提已经内附大周的瓦剌了。
中亚六个王国之中,除却南部的杜兰尼王国之外,北部的五个王国与瓦剌一脉同源,都是系出突厥民族。
也是因此,中亚地区和瓦剌之间的联系一直都很紧密,也都因为大周强盛的国力,而被迫向大周称臣,年年纳贡。
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与中亚相邻的奥斯曼帝国国力雄厚。至少在工业革命以前,奥斯曼帝国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
所以从二百年前开始,中亚六个王国就面临着西面的奥斯曼帝国和东部的大周两个强国。
面临奥斯曼和大周这两个强盛的国家,中亚六王国必须做出选择其中一个作为依附对象,要不然亡国灭族也只是早晚的事情。
经过慎重考虑之后,中亚六国一致决定投靠大周。因为无论从国力还是人口、土地面积等其他方面来看,大周似乎更加强盛一些。
事实也确实如此,有了大周的庇护之后,西部的奥斯曼帝国并未对中亚地区采取过军事行动。
中亚民族虽然与瓦剌系出同源,不过很显然的是,与瓦剌茫茫大草原不同,中亚地区干旱少雨,气候比较干燥,所以那里的居民并不多。
中亚六个王国,人口加起来也不过三百万人左右,甚至比不上大周普通的一个行省。
中亚地区的人口虽然很少,但这里的自然资源却很丰富。除却金、铜、铁、煤炭等各种矿藏之外,中亚地区最著名的非棉花和马莫属了。
棉花自不必细说,中亚本就是棉花的发源地。
关键的是中亚地区出产世界上最优质的战马:汗血宝马。
即便现在已经进入了工业时代,可战马在战场上发挥的作用依旧是极其巨大的,因为战马代表着机动性。
而这两百年来,大周之所以对北面的强敌瓦剌屡战屡胜,其中中亚六国进献过来的战马在其中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
瓦剌草原出产的战马,耐力足够,可是爆发力不足。而欧洲的战马爆发力强劲,可耐力却不足。
而中亚出产的战马,无论在耐力上还是爆发力上都很优秀,所以久而久之,中亚六国便成了大周战马最重要的来源地。
而现在,大周要向中亚六国驻军并修建军事要塞,自然引起了中亚六国的恐慌。
虽然之前中亚六国一直是大周的附属国,可实际上大周并未对中亚六国进行管辖,只是属于名义上的藩属国而已。
甚至连同他们的国君登基,都不需要征求大周的同意和册封,与高丽、暹罗等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说自主性极大。
在大周使臣向中亚六国宣布完朝廷的诏令之后,各国国君纷纷开始恐慌起来,纷纷猜测朝廷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