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周昏君-第3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行!”张凌阳点头,然后说道:“一会儿你就陪朕去北邙山查看一下,然后再说其他的事情!”
“老臣遵旨!”
……
公墓修建在邙山主峰翠云峰这边。
翠云峰高约三百米左右,是邙山最高的山峰。
如果从翠云峰向下眺望,就会看到一眼望不到头的大大小小的小山包。
这些山包,都是历代王公贵族的葬身之地。
不过如今,这些山包都被一个个推平,彻底成为历史中的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
如今的翠云峰上,树立这一块巨大的石碑。
石碑上,雕刻着‘大周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
这八个字,是由大周书法最好的人,也就是内阁首辅郑永基亲笔书写的。
原本,张凌阳打算自己亲自书写,可想了想自己的书法有些上不得台面,所以就没有写,而是让郑永基去写。
“陛下!”
站在翠云峰上,陈国伟向张凌阳介绍道:“这翠云峰上,一共修建了一百零八处墓穴,专门用以安葬那些对我大周开疆拓土的功臣。
而翠云峰下方圆十里内,一共修建了一万零八百个墓穴,用于安葬那些在战场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将士。
另外,翠云峰四周五里外还分别在五座高塔。
除却用以供放那些战死沙场将士的腰牌之外,还用以供放曾经用过的武器、战旗、战甲已经缴获的战利品等物。”
“不错!”张凌阳点头道,“很不错。”
又参观了一会儿,张凌阳问道:“你刚才说着几座高塔会供放那些战死沙场将士的腰牌?”
“不错!”陈伟国点头道,“之前老臣曾和军阁、兵部商讨,军阁和兵部那边愿意提供那些战死将士的腰牌。
目前,军阁和兵部那边已经寻到了五万多块还算保存完好的腰牌……”
第五百六十三章:武庙七十二贤
“小福子!”张凌阳将小幅喊到身边,吩咐道:“传旨给军阁和内阁,共同商讨入葬邙山公墓烈士人员名单。
并且通知礼部,做好迁坟及安葬等一切示意,并制定出祭奠礼仪!”
“奴才遵旨!”
在邙山这边又逛了大半天,张凌阳才回宫歇息。
第二天的时候,时任礼部尚书的宁国公世子孙启承急巴巴的入宫向张凌阳请示:“启禀陛下,微臣想要询问一下,迁坟和入葬仪式何时举办?”
“明年清明节吧!”想了想,张凌阳觉得也就只有清明节和中元节比较合适。
不过眼下已经进入七月份,想要在中元节完成安葬仪式,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张凌阳才会将时间推到明年清明节的时候。
“那陛下对安葬仪式可有什么要求?”孙启承又问道。
“不必奢华,但一定要庄重。另外到时候朕会亲自带领文武百官前去祭奠,你们礼部这边,最好邀请一些烈士的家眷和后人前来观礼。
另外还有一点,在迁移烈士遗骸之前,一定要做好烈士家属和后人的沟通工作,明白吗?”
“微臣明白!”应了一声,孙启承又迟疑道:“陛下,其他的倒还好说,可几座公侯府,微臣担心不会太好说话呀!”
“这一点你不用担心!”张凌阳笑道,“只要你们宁国府做出表率,其他公侯自然会效仿的。”
闻言,孙启承苦笑一声。
麻烦就麻烦在,孙启承不知道该如何同家人商议这件事情。
似乎看出了孙启承脸上的为难之色,张凌阳笑道:“这有什么好为难的,迁葬邙山公墓,这是一件无比荣耀的事情,回去放心跟家人去说就行。
朕想,无论是你父亲还是族人,都会支持朕的这个决定的!”
“微臣遵命!”
孙启承应了一声,就急匆匆的出宫而去。
而与此同时,内阁和军阁阁臣正在为入葬邙山公墓主峰翠云峰的人员名单而吵闹的不可开交。
军阁阁臣周安横眉说道:“自我大周立国二百载以来,战死沙场者,四品以上将领一共为二百一十三人,如今主峰翠云峰只有墓穴一百零八处,郑阁老,翠云峰上是不是应该再扩建一些墓穴?”
“不行!”想也不想,内阁首辅郑永基就拒绝道:“主峰翠云峰上的一百零八处墓穴,是早就定好的事情,而且现在已经趋近完工,如果这个时候再改,肯定会影响邙山的风水。
另外还有,陛下的要求是,主峰翠云峰上的墓穴,只安葬有开疆拓土之功的功臣,而你们军阁列出的名单中,竟然有五十八人是因从龙之功而得赏的将领,这不符合陛下的意思!
这五十八人,要抹掉,不能入葬邙山公墓!”
“为何?”周安据理力争道,“他们也为大周流过血,并且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为很么就没有资格?”
“这你要去问陛下了,恕老夫不能回答!”郑永基冷冷道。
“老夫这就去找陛下评理去!”周安冷哼一声,立刻便拍桌子走人!
等到了宫里,张凌阳将事情了解一遍之后,说道:“郑永基所言不错,邙山公墓,只安葬有开疆拓土之功的将士,至于那些用从龙之功的将士,无论他们生前多么显赫,对大周有多么显著的贡献,一律不得入葬邙山公墓!”
张凌阳并不是瞧不起那些内战英豪,但却觉得外战英雄更值得人敬重。
就好比华夏的英雄之中,张凌阳更喜欢的是如卫青、霍去病、李靖、岳飞、戚继光这般的人物,而不是其他的名将。
也许,其他名将也有很多值得人尊敬的地方,可对于整个华夏来说,他们的贡献远没有卫、霍这边的人物卓越。
这不仅是因为他们为华夏子民夺取了更多的生存空间,更关键的是,他们身上的精神,是值得人们敬重的。
他们,才是华夏民族真正的脊梁。
所以,张凌阳毫不犹豫的驳斥了周安的意见。
在古代人看来,功莫大于从龙,这一点张凌阳不敢苟同。如果人人特别是大臣和将领都想从这一点上考虑,等皇子们争储的时候,站好队不就得了,还打什么外战?
因为打外战要冒很大的风险,而只要站队的位置正确,未来封侯拜相指日可待,远没那么大的风险,也不用抛头颅洒热血。
所以,无论周安怎么说,张凌阳依旧坚持自己的观点。
他要改变大周上下的看法,证明给所有人看,只有真正的外战英豪,才能值得天子的祭奠,才能赢得大周亿万子民的尊重。
不仅如此,张凌阳还打算建造一座类似于凌烟阁的地方,供奉历朝历代为华夏开疆拓土的名将,并且还将他们的事迹大书特书,让所有人都去膜拜。
这样的名将,礼部官员翻阅了所以史书,一共从史书上寻找出七十二卫这样的英雄。
然后张凌阳大笔一挥,下旨全国各行州府建造武庙供奉这七十二位兵家先贤,张凌阳更是称这七十二人为武庙七十二圣。
至于排名?
张凌阳没有对这七十二位英雄进行排名。
在张凌阳看来,如果进行排名的话,其实是对武庙七十二圣的侮辱。
再说,也没有人有这个资格对他们进行排名。
当张凌阳下这个圣旨的时候,在朝堂上可是引起了一阵轩然大波,一时间朝野之间,说什么的都有。
奏折更是堆满了一座宫殿。
张凌阳却充耳不闻,依旧我行我素的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行事。
对此,张凌阳还在朝堂上发表过一次看法:“朕记得,有一次过年的时候,朕去皇家学院慰问的时候,恰巧遇到了来自法兰西的历史学者罗兰,朕就和他讨论起西方历史和大周历史的不同。
罗兰曾毫不忌讳的对朕说,‘大周皇帝陛下,你们大周人真奇怪,我看过你们的历史,也认真研究过你们的历史,结果发现你们大周的大臣和将领和喜欢拥立天子,你们大周自己称这是从龙之功。因为有了从龙之功,他们就可以封侯拜相,得到根本就想象不到的富贵。
可是同时我也很纳内,我翻遍了你们大周的史书,却发现,这些靠着从龙之功封侯拜相的人,他们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杰出的战绩。
还有几个靠着从龙之功起家的功臣,他们率兵去征战西域和匈奴的时候,基本上都会遇到大败,而你们历史上的皇帝,对他们都会很宽容。
而那些一直在边关征战的将领,他们苦战大半辈子,靠着军功好不容易升到了高位,可往往又因为一次、两次的战败,就被皇帝下旨抄家灭族。
我觉得,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
还有你们大周人很喜欢对历史名将排一个先后顺序,可这些名将中,前五名的将领根本就没对你们开拓过一寸的国土,他们都是靠打内战出名的,杀的又都是你们自己的子民,你们为什么要这么崇拜他们?’
面对罗兰的疑问,朕当时沉默了好久。
朕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罗兰的问题。
因为罗兰说的很正确,那些所谓的名将,虽然所属不同的势力,可到底都是同一个民族。
而对待自己的族人,他们可以选择肆意杀戮,屠杀、焚城,并对待外族的时候还要凶狠。
试问这样的名将,值得我们推崇吗?”
第五百六十四章:五千年来岁著史
“你们说,这样的名将值得推崇吗?”看着堂上诸位大臣,张凌阳问道。
军阁阁臣周安回道:“启禀陛下,老臣以为,陛下口中的这些名将虽然做过一些错事,但最主要的还是因为他们份属不同势力才导致的。
从他们的立场上来看,并没有大错!”
“我不敢周军阁的看法!”礼部尚书孙启承说道,“虽然因为份属不同势力,他们攻诚掠地本无可厚非,可对于那些投降的俘虏肆意坑杀,对待手无寸铁的百姓动不动就屠城之类的,我是看不惯的!”
孙启承虽然是宁国府世子,宁国府也确实是靠军功起家的,可宁国府这个公爵府却是完完全全是靠为大周开疆拓土,才有了今日的地位的。
至于皇子们夺嫡站位的事情,宁国府根本就不会去做,也完全不屑于去做。
家风如此!
周安却不一样,周安本身就是靠着先帝夺嫡那会的从龙之功,才混到了现在的位置,屁股决定脑袋的问题而已!
与周安意见一致的,朝中还有不少武将和文臣,他们之中,或曾经参与过那场夺嫡之争,多是那些既得利益者的后人,自然要为他们的先人说话。
虽然,文臣即便看不惯武将,对于那些动不动就屠城、坑杀降卒的事情,都是口诛笔伐。可先帝做过的事情,他们哪敢说什么不对,自然是正确无比的!
整个朝堂上,也就只有孙启承一人反对而已。
当然,还有两个大臣一直没有开口说话,那就是内阁首辅郑永基和户部尚书朱开山。
户部尚书朱开山出来说道:“老夫支持陛下的观点,我们应该推崇的,是为大周开疆拓土之人,而不是那些内战内行的名将。”
朝张凌阳拜了一拜,朱开山回头看着一众文臣、武将说道:“老夫记得三皇五帝之时,我炎黄只在黄河流域生活,等到了现在,我大周国土之广袤,前所未有。
那老夫试问诸位同僚,是谁带领着炎黄子民将疆域扩展到长江沿岸的?
是谁将国土拓展到幽、冀两州的?
是谁征服了辽东?
是谁开拓了西域?
又是谁荡平了吴越?
又是谁征服了湖广?
又是谁平定了川蜀?
又是谁征服了岭南?
又是谁,打到了漠北?
又是谁,彻底让中亚五国臣服?
我大周,亿万里国土,是这些人一代代的,一点点的攻打下来的,可又有谁记住了他们的名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