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带着系统来大唐-第10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懒得理你。”
  “仗打得舒坦啊,换到几年前,铁勒十姓,咱们打他们何必费力气?早给他们打服了。”
  “别瞎说话,都是兄弟。”
  “无所谓,我们不在乎,早几年知道现在过的日子,我们早降了,何必打?”铁勒九姓的人说,不生气。
  他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家里的家什不缺,粮食更多,冬天在火炕上一躺,再不担心半夜被冻死。
  再去像原来那么生活,才不干呢。
  如今婆娘都是香喷喷、肉乎乎的,自己出来,不担心家中有事情。
  ……
  吃过饭,后来的铁勒九姓的人被分配任务,帮忙防守和巡逻。
  西南蛮负责搬运东西,有五千西南蛮不参与。
  他们睡觉,晚上再吃一顿饭,再睡。
  翌日天亮,吃过早饭的五千西南蛮在李家庄子人的带领下,朝着东北方向出发。
  他们会先到奚族,给奚族一些东西,再继续往东北走。
  他们的目的地是渤海国,会到大唐的三个都督府,也就是一个都护府。
  给那里的将士送东西,再去渤海国换东西。
  一路上山多,最适合西南蛮行军。
  从此地走,直线距离两千七百余里,真正走的路,要加一倍。
  五千西南蛮有三千背弓,两千带盾,人手一把狗腿刀,杀人和清理路上的树木杂草非常好用。
  狗腿刀在李易那时叫廓尔喀刀,当地的勇士使用这个刀,配合着日已落帝国东征西讨。
  只要遇到强敌,需要肉搏的时候,他们就冲在第一线,无可挡之敌。
  狗腿刀因这些勇士而闻名于世,一提起廓尔喀,莫不叫人恐惧。
  但是……白刃战从未一败的廓尔喀刀,败在了三棱刺之下。
  并非三棱刺比狗腿刀更厉害,白刃战的武器没有什么厉害与否。
  未尝一败的廓尔喀遇到的是李易那时的国家军队,双方以命搏命,刀刀见血,最终廓尔喀勇士败了,干不下去了,胆寒了。
  伴随着廓尔喀勇士被杀怕,三棱刺名扬天下。
  三棱刺不是最好的军刀,但要看握在谁的手里。步枪和小米,也可以成为牛逼的武器和后勤补给。
  现在的西南蛮就不是最好的那个,羽林飞骑才是。
  知道差距的西南蛮很努力,不就是五千多里路么,到地方,跟别人换完东西,顺便在丛林中狩猎。
  之后再转回海边,有船接应,乘船到海州,坐火车把东西带到洛阳,西南蛮继续坐火车回灞水李家庄子南边的家。
  一去一回,冬天,能够带回很多榛子、蘑菇、松子、人参、鹿茸、貂皮、柞蚕茧……
  他们多带一套衣服和军靴,等到渤海国的时候换上。
  说是贸易,实则叫渤海国看看李家庄子随便抽一支军队过来有多强,莫搞小动作。


第一千八百零四章 危机不在心则松
  “卖报啦,卖报啦!”卖报的报童一早起来踏着滑板车叫卖,滑板车前面有个筐,里面装报纸。
  还有的骑自行车送报,不管哪一种,到早上八点之后,就全跑到学堂上课。
  擦鞋的孩子也没有了,晚上学堂放学,才能见到他们的身影,或者是旬日。
  孩子们学习非常努力,他们不仅仅在学知识,还有额外的负担,为家里赚钱。
  富贵人家的子弟无所谓,寻常家庭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子,不能在学习上赚钱,就会被带回家干活。
  邻里之间,别人家的孩子早上去上学,晚上下学,给家里拿到‘奖学金’。
  自己由于不好好学习,干活赚的没有奖学金多,一样挨累,学习比这个累?关键抬不起头。
  卖报和擦鞋的孩子赚两份钱,他们知道赚钱的辛苦,能够学习,还赚钱,他们比富贵人家的孩子拼。
  正常吃晚饭不应该吃太多,他们晚饭在学堂会使劲吃,吃完了擦鞋,等没有人擦鞋,在‘路灯’下继续学习。
  一般他们选择在朱雀门前面的空地上看书,这里的灯最亮,皇城之下。
  要么乘免费的公交车,到城南李家庄子一条街,那边一样亮。
  还有家庭条件不够好的学子,他们跟着看书,有小朋友有啥问题不会,随时请教。
  甚至有学子晚上开班给孩子讲课,免费,温故而知新。
  另外让别人看看,自己德行好。
  如今赶考的学子们都明白了,背诵的东西,其实并不重要,时务策报纸上有。
  想要当官,必须熟悉民生,欲被看重,德行第一。
  不会的知识可以学,德行不好,不要你,考上科举也给你安排个闲职,不,是让你等着被分配,等吧!
  “小易,那天朝会上,老夫可是第一个站出来支持你的,把赵常奴给收拾下去。”
  吃过早饭,李易准备带护士和徒弟拿死囚练手时,毕构不去庄子里的政事堂,跑来找他。
  “老毕,人情你要这么用?”李易疑惑地瞅着毕构。
  “什么人情?老夫过来随便问问,面条属于第三产业,户部在做,利润越来越小。”毕构愣一下,随即说户部。
  一提户部,属于官方事,跟个人的人情无关,除非他把这个人情用在官面上。
  “利润整体小还是利润比小?利润比小在于成本没有降下去,整体利润少,是销售量的问题。”
  李易伸出两个指头,利润说白了很简单。
  “都有,成本居然比长孙昕的还高,他一个外戚,以前傻乎乎的,都卖面条,他成本比户部低。”
  毕构说起此事显得好难过,他不与李家庄子比,比一个外戚竟然还差。
  “因为啥呀?”李易不信毕构不调查。
  “他有产业关联,他不止卖面条,他还卖黑面包和蛋糕,蛋糕放了蜂蜜和糖,干了以后,可以很长时间不坏,跟晒干的馒头似的。”
  毕构确实知道原因了,长孙昕在搭配销售,看着一套东西便宜,实际上面条的利润比高。
  即用其他的东西辅助面条销售,其他的东西又没有一个准确的价值定位,面条价格差不多。
  “他的四个幕僚厉害呀!就差成立子公司,然后分拆上市了哈!户部学呀!”李易发现有趣的事情。
  对于其他人来讲,长孙昕的操作完美,而且令人惊叹。
  在他的眼中,差远了,还不够,可以继续推进。
  “小易你果然知道,你怎么不写在书里?子公司跟上市是啥?”
  毕构认为自己发现了天大的秘密,小易藏私啦!
  “产业链和深加工,里面没介绍?老毕你回去看书吧,别耽误我时间,我这边有台手术,练手的。
  其实也不是练,他确实生病了,原本想介入心血管的手术。
  现在变成了胆管狭窄扩张手术,大家第一次作,你别影响我情绪。”
  李易别的事情可以妥协,这个他不答应。
  “书上写的跟具体操作上不一样,你书写的有问题。”
  毕构看过书,放到具体的方面,好像对不上。
  “我写的关于江南西道等地方的模块,我都不敢说哪一个就能用上,你在书里找直接定位?有这么好的书?”
  李易更诧异,书上的知识难道不应该学会后灵活应用吗?书上直接告诉你怎么做?我怎么就没遇到过那样的书?
  “不是书的问题,是现在户部怎么赚钱。”毕构脸不红。
  “相同的条件下,国企是真干不过私企呀!”李易摇摇头。
  他那时就是,国企依靠的是各种政策和福利体系。
  同一个地方政府项目,私企和国企竞争,私企给出的报价低于国企,结果国企中标。
  私企通过贿赂的手段,去旁边的市干同样的工程。
  最后发现,国企的工程质量不如旁边的私企,国企就推卸责任,外包了。
  然后一群砖家跳出来洗,说外包是正常的,为什么呢?因为……所以……
  实际上百姓根本不关心外包与否的事情,百姓就想问这个工程质量不行,凭什么国企能中标。
  现在的大唐也出现了同样的事情,人浮于事。
  “老毕呀!还有一本书写了奖惩机制,你去看看……”
  “你一句话的事情,老夫年岁大了,看书眼睛花,又没有……没有精力。”
  毕构想说没有医者能医治,想起有老花镜,只好换个理由。
  “把管事的换掉,告诉其他人,谁有能力让户部的第三产业获取更多的利润,谁就当头头。走了!”
  李易扔下一句话,进医院,开始换衣服、洗手。
  “这不是行政的问题么,当老夫不晓得?你李家庄子就不是。”
  毕构嘟嘟囔囔地转身往回走,瞬间又高兴:“不算叫小易还人情对吧?”
  “毕宰辅,是危机感,户部这个第三产业的人,觉得是官方的,一些人不认为会被撤掉。”
  小兰的声音传来,她陪永穆公主过来溜达。
  “毕宰辅,是危机感,我们就很努力,怕被收拾下去。”旁边的桃红附和道。
  宫里面的厮杀太过惨烈,想活着,就得踩着别人上,懈怠一丝,莫说上不上得去,能否活下去都是个问题。


第一千八百零五章 人心最难铁路成
  “这两天要少食多餐,忌辛辣,不可饮酒,脂肪少摄入,最好是……”
  “李东主,我是死囚,我吃什么跟我自己没关系,更不可能有酒喝。”死囚术后被唤醒,他听着李易的话想哭。
  我知道你是好神医,可是我没资格享受一些东西了。
  “呃!对,忘了。放心,我们管,受害者同意你三次手术试验,活下来再去排哑炮。
  等你排完规定数量的哑炮,你最低还要有十年徒刑。
  我们给受害者一百缗的安抚费用,在保障有一种重大疾病,我亲自出手。
  接下来的日子里,你好好学习排哑炮,那是个技术活儿。”
  李易从医生的角度换回来,一作手术他就很投入,尤其是这种自带疾病的死囚。
  死囚要是没病,他进行手术尝试,会有另一种感觉。
  躺手术台上的人确实就是病,他得努力给人家治好。
  李易转身出去,其他护士负责把患者送到住院楼。
  患者不会跑,更不敢杀人。
  他还有家人呢,能活着,比什么都强。
  “明天再作一个。”李易手术后放松,死囚很多。
  按照资料上查,开元盛世,每年被审核死刑的人出现过个位数,不到十个人。
  实际上不是,地方家族直接就处理了,不报官,不报官则没有数据。
  官府难道不知道?为什么不派人下去了解?岂不是外乡来的人,无声无息死在某个家族的村子里就没事儿了?
  李易懂,照此思虑,确实不对,说明吏治不够先进。
  但对比呢,他那时,有的国家,只要我不报告疫情的感染数据和死亡数据,我就感染率就低,死亡率也低。
  一千三百多年后都能发生的事情,眼下的大唐就真可以做到数据详细?开什么玩笑?
  报纸上写,告诉地方,有需要干掉的人,报官,神医要用,别自己给弄死了。
  一下子死囚就多了,每一个死囚,朝廷和李家庄子都会单独派人过去审核。
  还真就有一些罪不至死的,改成徒刑。
  比如通奸和强奸,在清朝的时候,必须死,浸猪笼。
  唐朝不是,唐朝一般就是徒三年,指成年人,对幼女的,那个就是死。
  凡是涉及到孩子,不管是拐卖还是强奸,结果只有一个。
  像这种,李易不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