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带着系统来大唐-第10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哎?”大臣们愣神,自己咋没分析到?土豆当菜种?它不是……
  “是菜!”毕构附和:“往常北方冬日里,白菜、萝卜,没了。”
  李隆基跟着说:“大棚的出现,增加了蔬菜,比不得玻璃大棚,却能使菜长起来。
  往后又增加土豆、南瓜。即便干菜,还有干豆角,对,花生、地瓜也是菜。
  土豆产量高,可放到开春,吃一冬天,百姓为何不种?”
  “是,种,臣等……没想到。”姚崇郁闷啊,应该再多让思维发散下。
  “嗯!”李隆基微微点头,表示没关系。
  一群人觉得受到的伤害更大了,我们在陛下眼中如此无用?陛下已习惯?
  宋璟赶紧补救:“收完冬小麦,不种高粱种土豆,合适。”
  “到时种玉米,玉米是主粮。现在的玉米比现在的小麦和水稻产量高。
  究竟种什么,看地的情况、人的情况、需求情况。
  高粱除了提供粮食,另有高粱秆,编织工具。
  玉米秆子不能编,可作为饲料使用,玉米相对耐旱,但比不上高粱,高粱旱涝皆可。”
  李易对比作物,把话说清楚,种什么不是让百姓种什么,乃适合种什么。
  住山腰缺水的人家,看山下水多的人家种玉米,跟着学,没有水全旱死,只能种高粱。
  多一种作物,多一种选择,把地尽量利用起来。
  又要看人手,劳动力不足,需要种方便管理的作物。
  当地养牛羊的多,能种高粱和玉米,自然种玉米。
  李易吃两口菜:“另外花生,属于经济作物,可榨油,再当菜和零嘴吃。
  咱们的压榨技术太低端,榨完油后的花生粕人还可以吃,给牲畜吃,属于好精料。
  向日葵过几天陆续收割,它与花生相同,经济作物,能榨油,并当零嘴。
  百姓房前屋后不被遮挡住阳光的地方,种上向日葵,收获的时候就有零嘴吃。”
  “写下来,小易,写,我们看文字比较好。”
  毕构听着发现这些作物搭配着种植,门道太多,估计说完晚上也说不完。
  一顿饭吃完,所有参与的人都满意,总能找到自己喜欢吃的菜。
  就是有人不爱吃固定的主食南瓜土豆饼,有的想吃面条,有的跟永穆公主的想法差不多,吃大米饭。
  更有的看到菜,觉得过水的高粱米饭应该更适合自己。
  吃过饭,李易有点吃多了,溜达着消食,带着永穆公主和小兰,去向日葵的种植地。
  向日葵又没谁规定必须在同一天成熟,现在有的脑袋已经弯弯的垂下。
  “越是硕果累累就越谦卑,看,果实成熟后饱满的头最低。”李易借物寓人。
  “蒲公英成熟为什么要张扬地飞翔呢?”小兰在旁边多一句嘴。
  “所以大家不等它成熟就开始挖,成熟了要刨它的根,它太过张扬。”李易看小兰。
  “李郎你说滴对,我就喜欢向日葵,主要是它随着太阳转,有目标,就跟我随着你转一样。”
  小兰用最快的速度附和,不然会被刨掉,怪吓人的。
  永穆公主在旁笑,指着一个说:“能吃了吧?”
  “能,割下来,割两个。”李易拽秆子。
  永穆公主抽出李易腰间装饰用的小宝剑,在头的后面一削,向日葵就掉下来。
  装饰用的宝剑不代表它不锋利,这个宝剑今天刚给李易,群臣知道意思,拿着宝剑可以直接杀人。
  他们觉得用不着,李易杀人有没有宝剑又有什么影响?
  两个向日葵的盘被削下来,李易接过宝剑,继续削。
  削成一块块的,一手一块拿起来互相搓,上面的葵花籽就不停地掉落。


第一千八百五十二章 接连收获壮士还
  新的葵花籽潮湿,李易挑大的磕一个,看看仁,比较满意。
  “能吃就先吃,其他的晾晒,干了之后用簸箕,或者放风车里吹。”
  李易吃几个,嫌费劲,葵花籽不干,磕着太软。
  拿指甲抠是最好的,但他没留指甲。
  永穆公主和小兰抓着磕,蹭的手和嘴角都是绒毛。
  吃了一把,永穆公主看看小兰嘴的样子,不吃了:“李郎,怎么处理可以没有这个绒毛?”
  “煮,加上调料煮,想五香的豆子那样做,然后再烘干。
  直接炒,炒完了还是有黑的东西在上面,其实煮也有,就是相对少。”
  李易对葵花籽没啥好办法,除非不磕,直接用设备脱粒,那个干净。
  只是瓜子不磕,吃什么瓜子啊?乐趣就在于咔嚓咔嚓磕,包括西瓜籽、南瓜籽。
  “咱们种南瓜,那个籽也挺好吃的,能够当药用,以膳为主。”
  李易想到南瓜籽,发现又多了个零嘴儿。
  ……
  政事堂中,姚崇等人也在,他们最近没有大的案子要处理,略微清闲。
  他们在喝茶水、磕瓜子,西瓜的籽。
  现在西瓜朝两极化培育,籽大籽多的单独种,再选里面籽多籽大的。
  另一条分支则是籽小籽少瓜甜、瓜大。
  还有各种杂交,看看能不能长出来神奇的东西。
  司农寺一直负责这样的事情,许多年前便开始。
  现在资金多,他们逮到啥都想嫁接、杂交,万一发现一种好东西,利国利民。
  说好了的,出成绩就记载成他们,谁管的、谁操作的,放到一本书里,印出很多,叫以后的人知道。
  “喝酒还是盐霜小土豆好,醋熘的土豆吃着略微硬,口感差。”苏颋在评价菜。
  “醋熘的好吃,脆脆的,汁多的那个太软,适合牙口不好的人吃。”毕构持反对意见。
  “要我说,还是土豆泥最好,尤其在吃过水饭的时候,放上葱花和鸡蛋酱,比盐水豆子香。”柳冲有自己的想法。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菜应该怎么做才对,主要目的为了缓解今天受到冲击后的心情。
  从海外带回来的物种开始收获,亩产一个比一个高。
  原来拿土豆与水稻、小麦比,后来明白,土豆要跟蔬菜去比。
  “后突厥的五千精锐骑兵给咱们提供了机会,明年在草原上种,那里的百姓再不用担心吃不饱饭。”
  心情放松后,宋璟说正事,由李易推动,整个大唐得利,李易的功劳大过天,无所谓了。
  “小易说要先卖给夷商,骗一部分钱。”毕构提起前些日子和李易说过的话。
  “卖给夷商,大唐百姓种什么?”姚崇显得不高兴。
  “卖一点,比如一粒种子多少钱,珍贵的种子小易说按粒数。
  卖完夷商,大唐百姓论斤称,不指望拿种子赚百姓的钱。
  百姓的物产高,大唐不种地的百姓就有便宜的东西吃。”
  毕构解释,卖少许,用来种的,回去自己慢慢种,越种越多。
  苏颋喝口茶水,放下杯子:“今年李易还要继续种,到明年能出多少种子?想来无法推广出去。”
  “在草原种的可以是种子,别处找不到大面积的闲置土地。
  草原要提前翻耕,晒地,等着要种了再熟地,来不及。
  今天冬天把后突厥赶远远,其他的部族归顺大唐,正好令他们翻耕。”
  张九龄盘算来年开春,不等草长出来,先耕地,到夏天看看地怎么样。
  这点所有人皆赞同,草原的土地太多了,草能长起来一人高,说明土地肥沃。
  别的时候没人在草原翻耕,怕打仗,种地的人手差太多,都在准备战斗。
  “河北道的土地亦不错,没了奚族、契丹犯边之忧,应大量种植麦子。
  别处有的百姓田少,允许他们迁徙,租赁给他们牲畜、农具、种子。
  等收获后慢慢还,免除他们的租庸调。
  他们种出来的直接卖了换钱,税都可以前几年不收。”
  毕构变大方了,不盯着田里的那点钱,反正种完、养殖完,要出售,整个大唐受益。
  修黄河大桥的目的便在于方便运输,把河北道的粮食运过桥,走铁路。
  等蒸汽机船多,夏天运输又快又省钱。
  在那之前,漕船依旧要作为运输主力。
  众人说着,发现有种莫名的轻松感,茶水喝着嘴里甜,还有一点点咸味儿,没错,绝对不是吃五香瓜子吃的。
  ……
  在新物种持续收获的时候,轰隆轰隆的火车又一次抵达长安车站。
  与前几天不同的是,运来的并非货物,是人。
  海军们站在火车的车厢里被送到长安,没有载客车厢,正造着。
  他们可以坐在车厢里,坐下看不到外面,当然,站着也看不到。
  故此他们在里面放木头凳子,说站累了正好坐凳子,实则踩在凳子上望外瞅。
  大唐的火车车厢没有李易那时的高,海军们凳子也不高,手扒着车厢边缘。
  他们不怕轻微的晃动,再晃能比船上还厉害?
  晚上的时候什么都看不到,周围一片漆黑,见不到路灯和人家的灯光。
  天蒙蒙亮,有人了,还有田地和山。
  走在路上的百姓也好奇地看着火车车厢上面露出来的脑袋,很诡异。
  路过蓝田县的时候,第一次来的水军知道了自己的家乡有多穷。
  家乡盖了新房子,还是差蓝田县一大截。
  等抵达长安,长安的繁华让他们感觉来到了梦中一般。
  李隆基一众人等在站台,早饭在站台上吃的,眼下在喝茶水磕葵花籽。
  一片咔嚓声中,有人不会捏着磕,干脆把葵花籽扔嘴里,舌头调整位置,用大牙咬,再把皮吐出来。
  煮的葵花籽,之后用转炉烘干,放了大料和盐,整个扔嘴里的吃法,越吃越咸。
  “噗!噗!小易,下次做的时候少放盐。”
  毕构属于不会磕的,他把皮吐到竹子编的小篓里。
  “下回干炒,放一点盐,大粒盐。老毕你要学会用手捏着磕,放心,你那牙是后镶的,磕出缺口我给你换。”
  李易没磕瓜子,怕嘴干,喝太多的水。
  他不嫌天热,烤了地瓜跟永穆公主、小兰、尺带珠丹、金城公主一同吃。


第一千八百五十三章 军队之根官之责
  “集合、列队。”‘轰轰轰轰。’
  伴随着口号声,一节节车厢中的大唐出还回来的勇士们跳下地,快速整队。
  包括官员在内,每个人的脑袋上的发型都一样,半寸,回来的路上长出的。
  他们黝黑的面孔上是刚毅的线条,两只眼睛炯炯有神。
  吃东西的人早停下,李隆基站在最中间,李易紧挨着他,别人距离他至少五米。
  看着下面整齐的队伍,李隆基心中有股子豪气,大唐的兵,都是这么强啊。
  他对着面前的话筒说话:“诸卿为大唐远去海外,历尽艰辛、搏风击浪、战海斗天,终把丰产良种、珍贵物品取回。此为我大唐之勇将、国朝之栋梁,史书当载、民心应记。朕以你们为骄傲、大唐因你们而荣耀。壮哉乎?壮哉也!”
  ‘啪啪啪啪啪……’李易立即拍巴掌。
  ‘哗哗哗哗哗……’群臣慢半拍。
  ‘轰轰轰轰轰……’百姓们的动静最大,他们喜欢看军队列阵,将士看着越强,他们越安心。
  归来的人努力地挺直后背,紧抿着嘴。
  李易皱眉,悄悄拿起他的扩音器,尽量模仿出很多人一起喊的效果。
  “护我大唐,为我家乡,陛下永康,山河无恙。”李易喊出来。
  李家庄子的人和羽林飞骑瞬间领悟,赶紧跟着喊,海军反应一下,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