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带着系统来大唐-第1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以及笑红尘,和今天抓紧时间学到的沧海一声笑。
  还有梅花三弄和送别什么的,快成李易词曲专场了。


第二百三十六章 大唐宫宴震邦臣
  “江山笑”沙哑的男生带着沧桑响起,
  横笛晚一拍出现:啦嗖咪唻哆
  鼓声一响。
  “烟雨遥”
  横笛:咪唻哆啦嗖
  鼓声再响,后面琵琶配合着笛子拨弦。
  “涛浪淘尽红尘俗世几多娇”
  横笛紧跟着啦嗖啦嗖咪唻哆唻
  女子团二步轮唱起:“几多娇”
  随着歌曲演唱,整个麒麟殿的人都不吃了,惊愕地看着舞蹈、听着曲子。
  李隆基站起来,双手背后,望着远处天空,一派豪情无限的样子。
  王皇后站在他身旁,抿嘴嫣然而笑。
  她之前只看到了歌词和诗词,没听到曲子,曲谱千牛卫的人不会写。
  这一刻她终于知道昨天晚上李家庄子的场面了。
  她决定,下次见面跟李易说说,有好词曲记得叫上她再拿出来,不然不行呢。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
  在歌舞表演的时候,又有声音出现。
  整个效果一显,麒麟殿中的人心潮难平。
  他们不知道这曲子是谁作的,更不晓得这曲子在抄的人那个世界的那个国家几乎人人会唱。
  而且是多少年经久不衰。
  他们此刻想不通,怎么就这么好听。
  连着唱了三遍,到后来他们跟着一起啦啦啦,终于还是结束了,留下许多人的意犹未尽。
  “陛下,是何人所作?臣想与之详谈。”太常寺卿姜皎站起来,扬声道,好在他距离李隆基比较近。
  “姜卿且坐。”李隆基这样说。
  姜皎愣了一下,坐下。
  他觉得自己一个太常寺卿能够看上个给宫里梨园作词曲的人,是纡尊降贵了。
  结果陛下根本不说。
  姚崇看过去,招招手。
  姜皎从后面绕过来:“姚相唤我?”
  “别去打听,即便知道了,也不准去叫此人给你作曲。”姚崇对姜皎说。
  “姚相为何?”姜皎不解,我一个太常寺卿让一个人写个曲子不行?
  “李易写的。”张说在旁边直接说出来。
  “多谢姚相、张相。”姜皎悟了,赶紧道谢。
  转身回去擦汗,差点出事。
  不过你李易闲得无聊了?咋又写曲子?马上要开春了,不想想还有什么新农具?要么就是蒙学,三字经之后呢?
  姜皎上次就郁闷一回了,一群人,包括两个大太监,都支持李易。
  今天再郁闷一回,似乎习惯了,也不是那么难受了哈?
  外邦之人感受到的却是大唐的底蕴,如此好的曲子都有,自己那边的皇室,实在是太土了。
  “赏!”李隆基重新落座,赏赐表演的人。
  至于作词作曲的,没法赏,直接就从五品的官了,钱财什么的人家又不缺。
  他此刻最满意,他喜欢音乐、舞蹈,却又反感之会音乐舞蹈的人要参政。
  曲子再好、诗再好,无非是消遣娱乐。
  看易弟似乎亦如此,根本没想过用这些东西求什么,随意而出。
  这便是志趣相同,易弟与自己,皆是民生为首,从不以词曲为事。
  太上皇李旦和豆卢贵妃也在,两个人出来露个面,不参与任何政事。
  “那少年甚合三郎的意啊。”豆卢贵妃说,最近身体好多了,左腿的膝盖不疼了。
  泡温泉泡的,然后还用狗皮捂一捂,没有那种偶尔针刺一样的感觉了。
  “小道而已,大道是制作农具。”李旦看法和儿子一样。
  他得到消息了,南曲的大家们非要李易上台,然后才有了这首曲子和两首诗。
  很随意,并不是为了作曲而作曲。
  “所以才是本事呢。”豆卢贵妃继续夸,她就觉得李易顺眼。
  “故,三郎才又给了一百兵丁。”李旦对那一百军户同样关心。
  交给别的人,军户会变成寻常的农户。
  放在少年那里,军户是战斗力。
  前些日子,庄子上娃娃出行都是列阵。
  宴会终究有结束的时候,众人吃得差不多了,天色已晚,散席。
  每个人得到一份蔬菜礼物,包括一个大西瓜。
  这个可不是李易提供的,温泉那里有大棚。
  有人心情不是特别完美,以前初一吃饭,器具都是银子的、金子的,最差的位置也是铜的。
  今年是竹子筷子,然后清一色陶瓷,瓷看着也不是很好。
  想往家偷摸揣几个,不值钱,陛下怎么今天这么小气,对,就是抠。
  李隆基反而觉得自己大方,往年只是送黄瓜。
  今年的菜那么多,拿回去能吃个天了。
  大正月的吃西瓜,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去年朕都没吃过。
  “三郎,放假七天呢。”王皇后只吃了个半饱,她现在对饮食控制很严格。
  她显怀已经压不住了,谁都能看出来。
  太医们便过来,把脉完,给开方子,主要是吃,使劲吃。
  大唐人的观念,孩子生出来的时候越重越好。
  王皇后根本不听,叔叔都说了,只要健康,不要把孩子吃那么大,不好生产。
  王皇后自然是听李易的了,你们太医连个肠痈都告诉我不行了,我信你们?信你们喜儿就没了。
  现在她又想出去,太庙那边都结束了,到初二就没有事情。
  “易弟那里可能不方便吧?”李隆基考虑李易忙不忙。
  “咱俩过去有自己的院子,叔叔若是忙,他就忙他的呗。”王皇后抱着李隆基的胳膊摇晃撒娇。
  整个后宫,就她能干出来这样的事情。
  她性格就是大大咧咧的,但是遇到事情又敢往前冲。
  她所在的地方,宫女太监生活最好,以前就好,现在更好。
  历史上的她一死,整个后宫似乎都没了阳光。
  根源不是她不受宠,是她没孩子,李隆基为她承受了太多的压力,最后不得不放弃。
  “去。”现在的李隆基还是十分重视那个没出生的孩子的。
  皇后有孩子,意味他行事顺天,否则就是夺了父兄之位,又弑亲而位不正。
  于是正月初二,别人都拜访其他人的时候,两个人乘着舒适的马车来到了李易庄子。
  “叔叔快看看孩子,看完了再吃饭。”王皇后伸手揉揉李易的脑袋说。
  李隆基跟着一起看彩超,今天的孩子比上一次看到的长大了许多,而且很给面子地正面对着肚皮。
  “没问题,就是活泼了些。”彩超作着呢,婴儿在肚子里居然还动了动。
  说明运动神经发育得好,缺点是母亲被动承受,遭罪。
  “新的一年有什么打算?”李隆基随口问道。


第二百三十七章 社会变革在结构
  李易收拾的设备,道:“打造以李家庄子为中心,张家村子和外来务工聚居区的集旅游、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等领域的集群产业。”
  李隆基使劲想了想,才稍稍跟上节奏。
  就是跟之前一样,找人过来玩,然后有工坊,顺便种田。
  “等天暖和,北方各州府百姓的日子就好过了。”李隆基想到了新的那些好用的工具。
  “还是生产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问题,土地这么多,人口并不是很多,怎么就会吃不饱饭?”
  李易似乎是与李隆基说,又像自语。
  “都有什么技术?”李隆基帮王皇后稍微整理了一下,一起出去吃饭的时候询问。
  “育种技术,培育更好的高产种子。”李易说出来一个。
  “司农寺的活儿。”李隆基表示知道。
  “农耕技术,现在没有好东西,只能是牛马,多多养殖,还要预防疾病。”
  李易没敢去想机械化,但更多的牲畜还是可以的。
  “司农寺的活儿。”李隆基依旧知道。
  “寻找更多的天然石头当肥料,磷石不错,需要知道哪种地用着好。”李易再说一点。
  “司农寺的活儿。”王皇后帮李隆基说出来。
  “南方那边就应该好好种稻子,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中间再种别的。”李易说出大米的事情。
  他不爱吃南方的大米,可是大米多了,别管口感怎么样,确实能吃饱肚子。
  李隆基跟着说:“尽量让人能多种地,减去调。”
  “三哥说得对,属于社会分工结构问题,种田的就种田,作工的就作工,打仗的就打仗,各自负责一个方面。”
  李易提到了眼下的弊端,种田的人什么都要干,田地没有足够的时间打理。
  往往收成差一些,拿不出租和庸,再被找去干活,赤字了,借钱交,还不起,卖地,人跑了。
  想着,李易又道:“许多人家就差一季的粮食,若少交一次粮,那口气便缓过来。若逼一步,庄边的三千多流民就是结果。”
  李隆基这次没回应,他已经下决心,征商税,朝廷有收入,轮换着减免一个个州府的租庸,给百姓留半年的收成。
  到食堂单间,各自去盛菜,王皇后有宫女帮忙。
  “年前的时候,大哥拿走一批醉蟹,如今是正月,其他醉蟹也放出去卖。
  今年再套养一年,我选一些邻水的村子合作,若无大事发生,赚多了钱,往后有水田的自然会学着养。
  田里多了出产,卖掉钱,自然可以买更多的东西用,促进商业发展。”
  李易又一次提到商业。
  李隆基微微颔首,认同。
  夜市的管理费他收了不少,一收起来才知道,长安每天的钱是那么多。
  比起管理费,天上人间根本就不算个事儿。
  被收钱的人还愿意给,只要晚上让卖东西,交出去一部分钱,剩下的也够赚。
  听闻有的商铺怕过了年又要宵禁,主动提出要多给管理费。
  显然,收钱并未伤民,不然百姓为何还那般要求?
  李隆基从李易这里坚定了信心,吃过饭,稍作休息,又带王皇后回去,孩子没事。
  然后李成器来了,带走一坛又一坛的醉蟹,要趁过年的时候卖个好价钱。
  长安城的街道上人来人往,许多商铺根本不歇业。
  每一个卖烤牡蛎的地方旁边都一个竹筐,吃完的牡蛎壳扔进去,有人过来统一带走。
  前几日有摆摊的人自己收起来,然后拿到药铺去卖,结果药铺根本不收。
  一文钱一大堆也不要,白给可以,扔那吧。
  卖烤牡蛎的人发现留不住,这壳气味大,从那后再不自己留。
  打听一番才知晓,太医署下命令,长安所有行医和售药的地方不得花钱收。
  不然逮到便吊销执照,同时不给新的医书。
  至于走方郎中,他们愿意收就收,使劲收又能收多少?谁天天吃牡蛎壳?
  陆续几天,百姓走亲访友,同在长安及周边住的人,回娘家的都喜气洋洋。
  有钱了,能带着东西回去,家中日子好,嫁出的姑娘回去,说家中情况,各有比较。
  兴宁坊,姚府。
  “他就不往外传了?”吃着醉蟹的姚崇问前去李易那里打探的人。
  他心情不好,即便螃蟹免费获得。
  “好不容易进去了,学子们根本不提对韵的事。”来人回话。
  “带只螃蟹下去,记得吃干净,用蟹八件。”姚崇无意为难下人。
  等报信的人高兴离开,他看着面前的蟹八件,叹口气:“从此螃蟹贵喽!”
  姚崇心中明镜一般,多了八个吃螃蟹的小工具,往后吃螃蟹感觉都不同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