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带着系统来大唐-第3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六百三十六章 肉串包子这般做
  “鹅~~”“呃!”“对,很好,鹅~~”“呃?”
  四个人上岸,李易指着鹅船教小家伙说话,小家伙很认真地跟着念。
  他小手指着鹅,还要上去玩儿。
  “吃饭了。”李易做吃饭的动作。
  小家伙吧嗒吧嗒嘴儿,口水流下来,开始纠结。
  “吃完了再玩啊。”李易又说。
  不晓得小家伙听懂没,反正他不再要求上去了。
  吃饭的时候,王皇后把儿子的小手洗了又洗,温的饭菜专门给孩子提供。
  放在盘子中,肉丁、蔬菜丁、大拇指甲那么大的小蛋糕。
  盘子放在孩子的面前,孩子自己坐在特殊的周围带保护圈的椅子上。
  小家伙伸手抓食物,自己往嘴里塞,喝汤的时候才由大人喂。
  桌子上铺着大餐巾,小家伙的衣服前面也是大餐巾。
  他抓着吃,倒处蹭他那个小手,随便,蹭到哪都是干净的。
  “加了轮子的船,逆流行舟,比之纤夫拉纤可快?”
  李隆基看看儿子吃饭的样子,忍着笑,跟李易说正事。
  “纤夫走不了多快,黄河湍流与大江湍流处,纤夫在岸上摸石头爬,岩壁上专有栈道供纤夫用。”
  李易说出纤夫的速度,纤夫只能是让船可以前进,速度不用想。
  “能装两个轮子,亦可装更多轮子?”李隆基懂原理了。
  “正是,人力脚踏,可循环不止,脚力高过臂力,往来调头方便,甚至能前进后退,靠岸更易。”
  李易介绍轮船的优点。
  航空母舰一样是轮子带动,不过那个轮子形状不同了。
  “我带一个走。”李隆基要拿到宫里去。
  大明宫玄武门那里有太液池,还有河流穿芳林苑的景曜门。
  用别的船,皆不如脚踏的容易。
  “我与毕尚书说,拿出钱来修水网,京兆府通到各村,种棉花就不缺水了,同时利于船只往来。”
  李易又提一下水利工程。
  其实别的地方有的也缺水,灌溉用水,自己引一条小河很不容易。
  有利用山水的,还有雨水积的池塘水。
  那样种的作物则不同,谁都愿意在水多的地方种田。
  整个京兆府要修水网,花费巨大,当初朝廷没钱。
  陆续收商税,今年的户部商税可以超过去年的租调。
  桃红盯着小家伙吃,看那点食物吃完了,去烤箱里拿出来烤好的鸡肉串。
  她用筷子把小串上的肉放到一个盘子中晾着,准备给小家伙吃。
  “叔叔,你庄子上的肉串看着大小一样,穿起来不容易吧?”
  王皇后看到一把鸡肉串儿,发现秘密了。
  李易示意太监,葛岩跑出去,不长时间拿回来一套东西,其中有肉。
  他在旁边的桌子上把肉先切成一寸后的大肉片,再装进一个旁边有竖格子的盒子中。
  肥肉、瘦肉间隔着码放好,盖上盖子。
  再拿起一捆竹签子顺着上面的孔插进去,刀在竖的格子位置切,切一个面,换一个面再切。
  切完,打开盒子,一个个肉串就出现了。
  “自己家吃一点,用不上这工具,洗工具还费时间呢,若是多,用着省时省力。”
  李易对两个人说这种穿串儿的神器适合大批量制作肉串儿。
  李隆基在刹那间想起李家庄子供应三万人的肉串儿事件,原来这么穿的。
  “包子呢?”李隆基又想到了包子,李家庄子同样供应快速。
  “给棉花脱籽的那种东西,用来压面皮,压完面皮用那么大的竹筒一摞一摞按,一按一摞包子圆皮。”
  李易比划着按压的动作说。
  “包的时候,有个多重折叠竹片的卡槽,旁边有个压杆,一压,竹片合拢、封口,一个包子出来。”
  李易又说怎么给包那个包子,就是包子机包的一下变人工。
  “馅呢?”王皇后想到包的过程,不知道馅怎么放进去。
  “人工放,有传送带,前一个人只管在压的盒子上放面片,第二个用匙子舀一匙子馅,第三个人压。
  包子出来,另一个传送带把空的盒子在转到第一个人的手边,三个人,一刻钟包二百二十到二百五十个。
  关键是连续包,不那么累,手指头不疼。”
  李易把这个秘密也说出来,不然庄子怎么可能提供三万多人的包子?
  庄户为什么比别的人工值钱?就因为庄户告诉他们什么,他们会很快理解,并执行。
  有的还会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加以改进。
  “原来如此。”李隆基笑着摇头。
  他以为李家庄户干活快呢,居然是一直在使用先进的技术。
  旁边的小家伙不吃了,伸着小手等。
  宫女过来给洗手,小家伙的小手使劲拍盆里的水,拍一拍,看一看手,又伸过去等。
  他拍水是为了自己洗手,显然效果太差。
  等手擦干净,他坐在那里看别人,看一会儿眼睛闭上,脑袋向下一点一点的。
  抱着放到婴儿车上,他自己睡了。
  “只要有足够多的轮船,从其他地方运送物资到长安、蜀地,时间成本与人工成本全会降低。”
  李易说着放下筷子,他也吃完了。
  李隆基把最后一口菜吃掉:“其他船只能不能改装?”
  “有改装的时间,不如新造,许多造船的地方有现成的好木头,技术不是很难。”
  李易不赞同改装现有的船,太麻烦,改来改去的,新船都造好了。
  李隆基听明白了:“新的轮船技术,你要拿出来?”
  “根本保密不了,鹅船别人看了,造船的工匠立即会做,鹅船不应该有那个上半身,重心太高。”
  李易用手作了一个船翻的手势。
  鹅船制作成鹅的样子是为了好看,上面高,风一大,受力面积也大,晃动明显。
  想让它跟稳定,把上面去掉,或者是为了防雨水,制作成可拆卸的棚。
  遇到下雨还要出行,把棚装上,周围的防水帘子垂下。
  “别人学去了,对大唐威胁大不大?”李隆基问。
  问完他自己笑了:“呵呵,不大,大唐才最需要。”
  他想明白了,其他地方又没有长江和黄河,天竺那里有没有船的,对大唐暂时无所谓。
  “易弟,此船放到江南一样好用。”李隆基想到了苏州、扬州、杭州等地方。
  “他们会拿来给游玩的人用,自己生活不会,他们瞧不起这种船,除非打水战。”
  李易摇摇头,人家江南水乡,用别的船速度更快,都是小船。


第三百三十七章 朝堂多事一人推
  “呃!鹅~”大明宫太液池,沰儿被母亲抱着坐在船里,指着另一艘鹅船说话。
  他真的把‘鹅’这个音给发准确了,王皇后喜得连亲了儿子几口。
  另一艘鹅船上是姚崇三个人加上毕构和魏知古。
  张说年岁最小,所以他坐在鹅船中间的矮几上看别人玩,他的姿势很别扭。
  考试成绩公布的第二天,李隆基带着两个鹅船回来,是庄子里的除了中型船之外的所有轮船。
  庄子里的孩子还想玩呢,结果被李隆基要去。
  开完早上的朝会,李隆基邀请跟李易关系比较‘好’的五个人来玩。
  催日用其实也要来,不过吏部科举之后,有得忙。
  毕构发现自己蹬动的时候不累:“竟然是这样的船,小易果然把心思用在了正地方。”
  “修水网,工部负责,户部出钱。”魏知古惦记着户部的钱。
  “老夫找宋王,直接跟工盟交接。”毕构不想给工部钱,怕有人贪墨。
  “工盟必须受工部管辖,宋王也不能绕开工部。”魏知古不让步。
  “你工部先跟工盟谈好,户部再给钱。”毕构提要求。
  “工部想作工程,凭什么要经过工盟?”魏知古不同意。
  “招标,你工部招标。”毕构笑呵呵说。
  魏知古叹气,招标别的人也没资格参与,还是给工盟。
  一直在那踩,体验鹅船的姚崇眉头舒展:“轮船一出,主要河流物资运送便利不止三倍。”
  “十倍都有的。”卢怀慎控制着舵。
  他看向另一艘鹅船:“别的船只在黄河和长江,只能依靠纤夫,纤夫才有多少人?”
  “你们谁累了,让我帮着踩下两呗。”张说盘腿坐在那里问,无人回应他。
  他身手碰一碰鹅船的顶:“京兆府以后此类船就多了,即便是一百多里的村子,稍微大点的船,比车好用许多。”
  他想到的是牛马吃草料,李家庄子到了草长起来后,应该会额外收租赁费。
  车轱辘坏在路中间,赶车的人要修。
  一百多里外的村子,晚上更是得在路上休息。
  船只大一点,运送的货物多,几个人轮换着踩,晚上还能在船上吃饭、睡觉。
  挑担子赶远路的人用现在的船,一个时辰,即便是逆流,也能跑出去十里路了。
  何况水网建成,水流不会湍急。
  一艘大点的船乘坐八个人,每两个人一轮换,一天一夜,足够赶到长安。
  一百里路换成人走,要走多长时间?
  人总不能背着别人来回换着走吧?货还要不要了?
  蹬这个跟走路不一样,坐在那里,可以借上力。
  旁边还有扶手,抓着扶手蹬,尤为省力。
  甚至能够往后靠,半躺着蹬。
  脚承受的不是整个身体的重量和货物的重量,仅仅是轮子转动的水阻力力量。
  张说想着,笑了:“哎呀,李易呀李易,他怎么琢磨出来的呢?”
  “这个简单,跟水车一样,水车不是也有蹬的么,浇灌田地的时候。”魏知古讲解原理。
  “老魏,说话不违心?你咋没想出来?水车多少年了,一直就在用。”
  张说鄙视,看别人做出来了,才想着简单。
  照此说来,钻井的东西也简单,就那些个结构,造完了,看一眼,懂了。
  还有脱壳用的土砻,谁看谁会,没看之前,不知道。
  魏知古又蹬几下,示意和张说换位置。
  他跑到中间盘腿坐着看,正好看到旁边的小家伙。
  小宝宝探头看他:“鹅,鹅。”
  小家伙的两条胳膊的大臂上各套了一个猪吹泡制作的臂圈。
  即便掉水里,大臂上的救生圈也会带着它垂直漂浮,头在上。
  而不是救生圈,不小心脑袋在下面。
  魏知古跟小家伙挥了挥手:“以后乘船的人身上会戴救生设备,李易保证如此要求。”
  “棚会拆了,有个棚,风大,蹬不动。”姚崇抬头看看鹅船的棚。
  大家有体验一翻,小家伙睡了,李隆基的鹅船靠岸,宰相们也蹬着跟上。
  到岸边,一群人围上来,全是桃红他们,一共三个班,二十四个人。
  小宝宝被放到车里,他们继续围着推。
  不允许出现任何情况,别人也不准靠近。
  “元之,京兆府的庸和调取消了吧。”李隆基慢慢走着,对姚崇说。
  别看收租子归户部管,大事情,还是要经过紫薇省。
  “臣知道,种棉花。”姚崇领命。
  种棉花是为了给西北将士们提供保暖的衣服,还有包扎伤口。
  另外火药的药捻子用棉花最适合,棉花属于战略物资。
  收了税,朝廷不缺钱,京兆府百姓那点庸和调,无所谓。
  等以后全大唐都收税,全大唐的百姓庸调皆可不要。
  “隆择……”李隆基看向毕构。
  “臣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