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带着系统来大唐-第3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等以后全大唐都收税,全大唐的百姓庸调皆可不要。
  “隆择……”李隆基看向毕构。
  “臣今天开始组织人手修路、修房子、修河渠,组建水网。”毕构不用李隆基再说。
  “道济安排一下,户部要在宣阳坊建贸易大厅,把右藏的东西拿出去拍卖,告诉别人是哪个地方的特产。”
  李隆基又对张说吩咐。
  “臣遵口谕。”张说没啥可说的,他想到了李隆基的目的,帮地方卖东西。
  李隆基不急着批改奏章,带皇后和儿子去百福殿,把好消息跟父皇和豆卢贵妃说。
  三个宰相和两个尚书,互相看看,发现自己老了。
  现在朝堂上的事情,一直是李易在推动。
  别人拿出来一个计划,会受到掣肘,李易拿出来的时候,一切都是安排好的。
  帮你赚钱,顺便帮你花钱,钱到了你的手里,未必是你考虑怎么用,人家告诉你了。
  “我感觉还要出大事儿,只是想不到从哪里出事儿。”姚崇第六感又来了。
  “无所谓了,习惯就好。”卢怀慎不再去琢磨李易又要干什么,累!
  “司农寺那里找到好苗没?等他们给田地增产呢。”
  魏知古想起来还有一个杂交粮食的问题。
  “有吧,一万多个放大镜给他们发下去了,他们组织的人手,陛下出的钱。”
  张说同样期待,粮食增产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司农寺圈了不少地,种下乱七八糟的东西,只要有一种可以增产,大唐便会疯狂种植。
  水稻了、小麦了、高粱了、小米了、大豆了,哪个突然增产一倍多都行,最好是三倍、五倍。
  “谁去跟他说说,将近一万两千的俘虏借工部用一用。”魏知古看别人。
  大家加快脚步,忙啊,全走了。


第六百三十八章 合作分红第一回
  “卖报卖报,朝廷取消京兆府庸调,李家庄子出棉花种子,只要把桑麻田地改种棉花,李家庄子高价收购。”
  “卖报啦,李家庄子需要大量棉花,愿拿出种子给百姓种植。”
  “从今天开始,京兆府百姓不用再出庸调。”
  “大工程,卖报,京兆府水网大工程,招工开始了。”
  “户部出钱,工部招标,为修路、修水渠。”
  “贫困百姓有两种模式修葺和新盖房屋,户部出钱。”
  朝廷下令了,效果不是很明显,消息还未传出长安城。
  第二天早上报纸开始说,当天京兆府所有人全知道了。
  朝廷下令,要求种植桑麻的土地一律改种棉花,这样有地的人不收调了。
  其他所有人一概不收庸。
  朝廷要建水利网,方便百姓耕种。
  百姓们看到朝廷说取消庸调很高兴,又犹豫是否真的要种棉花。
  等李家庄子要求种棉花的内容出现,百姓们决定改种棉花,现在就得种了。
  桑树砍了,山上也能种棉花,麻不种了,听李家庄子的。
  “京兆府百姓宁肯相信李家庄子,也不愿意相信朝廷。”
  姚崇得到消息,心情不如昨天那么好。
  他腿也疼,蹬鹅船的时候没察觉,蹬完了,回家有一点酸,一早起来,咋那么疼呢?
  走起路来,双腿跟绑了沙袋似的。
  太医跑过来,给昨天晚上的几个大臣按摩腿。
  太医走了,姚崇感觉腿似乎更疼了。
  “李家庄子一直在给百姓实际好处,看得见的钱啊。”卢怀慎对此表示理解。
  李易一直在养好名声,换个人,此时就该找个理由给杀了。
  在京兆府养望?你欲作甚?
  李易操作,偏偏没人觉得他想干什么。
  他想造反,早就能造了,杀光皇室,对他来讲很容易,哪怕是今天,他也能杀。
  “修河渠比修路重要,河通了,路就好修。”
  张说没去管李易声望高不高的事情,他比较实际。
  修河的时候其实就是在修路,河道一畅通,哪里的路不好,用船运人和工具、沙石。
  外面的工盟又忙上了,造船。
  长安水系发达,船坞本就多。
  他们都加入了不同的工盟,双方竞争。
  此刻工盟负责人带着新的图纸过来,大家造船。
  造大料、中料和小料的船,小料的是十二石左右的可以乘坐六个人的船。
  有人要往来其他京兆府的地方,当客船也当小货船。
  另外造的是百石左右的船,同样人货两用。
  再多了不行,河渠无法支撑,深度和宽度不够。
  大料的船千石起,用时长,慢慢来,不指望今年就得用上。
  但明年黄河能行船,必须可以下水。
  整个京兆府忙碌起来,不参与种棉花的人,打零工的去帮着挖河渠,妇人采茶叶。
  李家庄子还收茶呢,去年茶叶没少赚,都运去其他地方了。
  到现在大家也不知道那个茶叶是怎么做出来的,功夫茶的茶具倒是会做了。
  “羽毛球和门球就很不错,李易一直想着给其他尚书钱,没成功,做出来在宫中玩。”
  李隆基听到昨天蹬船的大臣们腿疼,认为他们缺乏锻炼。
  自己和皇后的腿怎么就不疼?平时自己会跳个舞,皇后宫中更是每天欢乐。
  他认为就是平时锻炼少,应该组织一下。
  还有那个什么乒乓球,挺有意思的。
  乒乓球看上去是在案子上手拿着拍打球,其实脚下的动作并不少。
  “易弟,这是六千五百缗,冬天的冰冻水产分红。”李成器今天找到李易。
  李易刚刚把二百二十个学子送走,去吏部面试,考一些题,同时看看长相合格不。
  “赚了这么多啊?”李易从来没去过问合作上的事情,也没拿到过钱。
  今天第一次拿钱,六千五百缗,六百五十万钱啊。
  利润有三万多缗,分给你六千五百缗,其他的别的兄弟们分了,你占大头。
  李成器很不好意思地说着,以前的买卖,不给李易分钱,兄弟们倒是有钱拿。
  没办法,兄弟们穷,另外四个兄弟也想要好生活。
  “行啊,我拿着了。”李易没拒绝。
  他也不认为以前自己吃亏,他拿了不少西瓜霜,还有醉蟹,六李庄收的棉花大部分给他了。
  “等今年冬天会更多,海军们尝到甜头了。”李成器见李易收了钱,安心下来。
  “海军将领不能给任何世家,必须完全掌握,照着羽林飞骑的模式操作了?”
  李易没看那一箱子钱,说起军队将领问题。
  “有的还需要学习,不过可以掌控,到明年,再替换。以升迁为主,培养底层和中层的人上去。”
  李成器如实说,海军需要经验,想要安排当将领的人,必须学好了。
  李易去用手撕了一些葱叶,泡上酱油拿过来,烫半斤五十度的白酒。
  “新的轮船,中料的比较好造,夏天或秋天的时候,海鲜有一种处理方法,能保持大概的味道。”
  李易继续出主意,赚钱啊。
  他舍得花钱,不代表他不想赚钱,那是两回事儿。
  “没有蹄筋?就吃这个?”李成器看一眼下酒菜,自己跑出去找。
  找到羊蹄筋和黄瓜拌的猪耳朵,端回来。
  “没到吃饭时间呢。”李易意思是咱们别吃太多,中午再吃呗。
  “放着,哪怕看也比一些葱叶子强,辣椒油放哪了?”李成器又要找。
  “桌子上的小陶罐,辣椒过两天也该种了,拿到外面种。不然不够庄户们吃的,庄户们已经很节省了。”
  李易指指桌子上多出来的小陶罐。
  辣椒陆续收获,他自己又不能全吃了,除了给兄长们的,就是庄户吃。
  李成器舀碟子里一点,夹起个蹄筋蘸蘸:“怎么夏天运海鲜?”
  “油浸,把海鲜制作熟了,浇上熟油制作成罐头,竹筒的那种即可。”李易抿一小口酒。
  “你做几个我看看,那种鹅船有意思,我准备多造,然后放到旋转木马那里。”
  李成器跟着喝一口酒,吃葱。
  “一定要让游玩的人带上救生东西,小竹筒,挂在身上,或者干脆是干木头片,装在网里绑身上。”
  李易果然如宰相们想的那样,强调救生。
  “易弟,你造出来的新船,能不能打海战?跑很远的地方的那种。”
  李成器点点头,表示记住了,救生设备,他还有问题。
  李易给两个人倒酒:“不能,海上波浪大,风大,不如帆船,何况波浪起伏太大,这船容易进水。等以后的,我造出来蒸汽机。”


第六百三十九章 古人不傻松州报
  “蒸汽机是什么?”李成器顺着话问出来,他知道,李易出手造东西,保证是好东西。
  “蒸汽机呀,涉及到的其实是密封问题,不一定非得是橡胶,蒸汽就是蒸东西的那个气儿,压力很高。”
  李易没详细讲解,物理的东西,要说起来挺费劲。
  “易弟,你是说用气吹着像风那样带动风车?”李成器反而懂了。
  李易:“……”
  他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原来古代人不傻呀,一下子就能想到?
  “是,用气吹,只是这个气儿……”
  “为兄懂,吹喇叭的时候,气息要集中,还有箫和笛子,露出一个孔儿,大量的气冲过去,声音就大。”
  李成器再次明白了,还给李易举例子。
  “是。”李易发现自己说不出来什么了。
  “那你慢慢造,造出来就可以用那个代替人力了,蒸汽,烧火就行,控制好水和气儿,吹。”
  李成器认真地点点头。
  “可不是么,一直就是在烧水。”李易承认了。
  航空母舰厉害不?他的动力,是烧水。
  就算是核动力潜艇,使用电驱动,还是烧水,不然电哪来的?
  等中午吃饭的时候,两个人都不吃了,喝好了。
  李成器嘟囔着去制作油浸的海鲜罐头离开,李易回书房抄书。
  如是几日,有田地的百姓开始种植棉花,从李家庄子领棉花苗回去。
  没到收获的时候,不参与采茶的人,跑去挖沟,修水网。
  俘虏们也上阵了,他们只需要给饭吃,无须支付工钱。
  整个京兆府成了一个大的工地,别的地方的百姓也跑过来赚工钱。
  这可不是平常雇佣的那点钱,是三倍。
  户部有钱,追求的是速度。
  最近朝堂上又没有什么事情了,姚崇松口气。
  早朝开小朝会,姚崇出来说情况。
  “太行山以东地区,刚有蝗虫青苗出现,当地百姓便驱鸡鸭食之,另有商人以米价购买蝗虫,孩童多去捕捉。”
  他说起去年没形成规模的蝗灾的地方。
  小蝗虫刚刚冒头,百姓就着急着把鸡鸭带出来吃。
  商人养猪,用粮食的价钱购买,一斤蝗虫就是一斤米。
  小孩子们去抓蝗虫,一天能抓不少,回来就换同样重量的米。
  小猪吃一斤蝗虫和吃一斤米,绝对不一样。
  蝗虫是高蛋白啊,养猪的话,配合着猪草喂蝗虫,划算。
  “百姓可是畏惧蝗神?”李隆基又问。
  “百姓给蝗神上香,感谢蝗神派来蝗虫。”姚崇哭笑不得地说道。
  百姓知道现在捉蝗虫最合适,不等着蝗虫铺天盖地。
  然后一边还要装样子拜谢蝗神,百姓……心中究竟想的是什么?
  “报,松州急报,陛下,松州急报。”姚崇没琢磨清楚百姓的想法时,外面传来声音。
  宫女太监立即去找水和氧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