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带着系统来大唐-第5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里面根本进不去,最里面是取水的地方,制作喝的水和高价卖的醉仙居浴池的水。
  水其实是一样的,就那一口温泉眼,外围难道谁就不同了。
  不,人家醉仙居就给分出来了。
  有钱的人就认这个,对,中间的水贵,还能喝,不准人去泡。
  当然没有人去泡了,中间热呀,过去不是泡,是把自己煮了。
  “对,去。”苏颋一万个支持,他最近也上火了,想去吃好吃的。
  反正不花钱,自己是宰相,李易始终是免费提供服务。
  毕构看两个人一眼:“先把政务处理好了,不然过去,小易该生气了,你们不想进团儿是吧?”
  毕构最实在,说啥都没用,把工作做好了,才可以享受待遇。
  出了茬子,往上追着问责任,落到谁身上,谁就该进团儿了。
  以为李易给的好处是那么好拿的?尤其是你宋璟,在外人面前刚直不阿,李家庄子给的东西你哪个没要?


第八百九十五章 各地招人回各地
  “耙这么深,会不会把虫子给刨出来冻死了?”
  在永穆公主的庄子二十亩冬天闲置的地中,牛拉着耙在整地。
  按照报纸上写的方法,种大豆应该深耕,同时上深层肥和浅层肥。
  养豆虫的地显然不能深耕,浅耕后耙好了,推李易发明的种豆机种。
  才用的是不起垄的种植方法,除非是降水量多的地方才起垄,有利于排水。
  等豆秧长出来的时候,虫子变蛾子,交配后在豆叶上产卵。
  季节到了,李家庄子派人到永穆公主的地方指导。
  周围的邻居们观看,看好了,赶紧回去照着操作。
  大家都知道了,养虫子就会让豆子减产,不过虫子价钱高,能吃。
  不怕卖不出去,李家庄子会收购,比种豆子划算。
  前面的牛耙着,后面的人开始种。
  李家庄子的人抓一把土看看湿润程度,点点头,更多的人开始种豆。
  “种豆子需要浇水,现在土里的水够,不能浇水,否则大豆秧会倒伏,在土地干的情况下不补水,尤其是开花的时候,影响豆子产量……”
  李家庄子的人对周围的邻居们说,报纸上其实有写,他强调一遍,使人加深印象。
  正常来说,懒人才种豆子,撒了种子就不用管了,看天收获。
  像关中地区,有了冬天的雪,融化后,直接扔豆子就行,然后什么都不用管。
  实际上还需要浇点水的,在开花的过程中,以增加亩产量。
  邻居们纷纷上前抓一把土,感受下,还有的抓着土准备带走,跟自己家地里的土比较。
  如今他们没有了庸和调,不需要专门养蚕,田里的工作相对单一,比较好调整时间。
  剩下的精力就放在养虫子上,看能不能赚一大笔钱。
  ……
  醉仙居温泉。
  “易弟,大量的人养虫子,虫子多了价钱是不是会掉?”
  李隆基在来到蓝田县的路上看到了有人在种豆子,尤其是河边无主的地方,被人给占上。
  占的时候要起垄沟,证明有人了,不然一片地平整都没有,谁知道你种了?
  除了种豆子,还种紫苏,紫苏比豆子还好种,撒一点籽即可。
  以前没人愿意种,路边有野生的,跟野草一样。
  李易报纸上说了,种一点,可以制作咸菜,等着收种子的时候,可药用。
  百姓们看到让种,四处找种子,药铺有,但得花钱。
  好在第二天的报纸上说李家庄子给种子,领去种吧,种完了记得收。
  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部位收获法,紫苏叶做咸菜好吃。
  朝鲜族咸菜,紫苏叶是不可缺少的一种。
  还有蒸一些粘豆包,怕豆包粘锅,就放在紫苏叶上,蒸完了还有紫苏的味道,连叶子一起吃。
  李隆基不知道紫苏多了有什么用,他从市场经济出发,东西多了价钱会低。
  “我按照营养取值,大肉类和蛋类的价格高的时候,虫子的价钱不会太低,除非所有东西全降价。”
  李易准备操纵价格,别人想收购,必须在李家庄子给出的价钱之上。
  谁想同等价钱收,得去各个人家亲自收,节省对方的运输成本。
  若是压价,百姓就不卖了,自己抓了送到李家庄子。
  李隆基颔首:“但有可能压在手里卖不动。”
  “无妨,虫子放在土里可以养,庄子上的人、外来人口、俘虏,大家就吃了。
  吃到虫子,自然节省其他东西,一来一去,并不赔。
  我相信两市的小吃会有人卖,爱吃与否,取决于习惯。”
  李易早想好了,豆虫最大的优点是长成了之后就到土里睡觉。
  别的东西埋到土中会烂,虫子能一直保存。
  “还吃葡萄叶子?”李隆基为种葡萄的担忧。
  “要区分,豆虫都豆天蛾的虫子,还有一种是霜天蛾的虫子,这个不要弄混了,别瞎吃。
  我需要专门印出图来,单独印一版报纸,上面分成一块块的,每一块的内容一样。
  一张报纸可以剪成还好几份同样的对比图,百姓拿着对照。”
  李易怕别人把两种给看错了,然后抓起来吃,万一吃过敏了呢。
  李隆基如此安心了,用手在水中搅和,很多细小的气泡升起来。
  “此泉好,还能喝。”李隆基自己的各个汤池里就找不到一样的,有的也带点小气泡,可太少。
  换成别人拥有一个温泉,他早想办法给变成皇家的了,这个不行。
  “其实普通百姓根本享受不到,连自己洗澡都费劲,又哪来的闲心泡温泉。
  倒是别处的一些地方,附近百姓会去洗澡,骊山的百姓不会爬山。”
  李易在感慨百姓生活不易,用他那个时候来对比。
  百姓也没有干净的自来水可喝,河里喝水,看上去没什么疾病,肚子里生虫子概率还是很大的。
  “要增加药材种植,不然我给出来的驱蛔散无药可用。”李易已经不用寿命换宝塔糖了。
  大家一起吃草药,草药有治疗蛔虫的方法,好几组呢。
  等以后海外过来的夷人弄到了蛔蒿的种子,再跟其他药材配伍,或者采用土方法提取,就可以大量配发给人畜。
  只要可以提取出来东西用,就能够采用中医的办法使用。
  李隆基没出声,看着面前的水发呆。
  他想的是京兆府有许多医生,能够随时给百姓看病,还有药铺。
  偏远的地方的大唐百姓,是不是只能自己采一点熟悉的草药应付?
  因生病看不到医者而死掉的人有多少?这些人明明可以再活很多年。
  过了许久,李易都困了,准备出去,李隆基才出声。
  “愿意学医的人应该给补贴,只要学,先一个月给一点钱粮,然后考试,成绩好的增加补贴。”
  李隆基想到让更多人学医的办法,从学的时候便给钱。
  有钱就能养家,无后顾之忧。
  为了获得更多的钱,他们就努力学习,尽快掌握简单的知识。
  从各地招生,学差不多了就给放回去,给一套医书,不会的照着医书看。
  即便是庸医,也比当地没有医生强。
  一旦毕业,所掌握的那些知识,至少可以救活一些人吧。
  顺便让他们在自己的家乡找地方种药,然后各个地方的药互相运送。
  ……


第八百九十六章 诏书制书不一门
  第二天,李隆基还在醉仙居呆着,朝廷却向大唐所有州府发出诏书。
  要求各地有学医之志的人进京兆府学习,首先必须会识字、写字。
  其次是年岁不可过四旬,凡来京兆府的人,即便没有被选上,亦可得一份往来盘缠回去。
  若被选中,每月以六百钱为基准发放安家费,本人不可花用,本人免费吃住在京兆府。
  同时传出去的还有增加驿站的制书,要求十里一驿,于当地选人,负责饲养牲畜、人力接替等。
  另外驿卒按照各驿站品级,一律上浮俸禄三成。
  一个是诏书,一个是制书。
  懂的人一看就知道前者是陛下所出,也就是说,养医者的钱,很可能陛下提供,或这个事情是陛下的意思。
  而制书是陛下和朝廷官员都同意的,比较正规,不用担心出问题。
  当然,陛下的诏书也不需要害怕。
  京兆府许多人已经在学医了,准备当小官,现在一看有补贴,高兴了。
  不可能别人有补贴,自己啥都没有。
  至于驿站,百姓们还不觉得如何,认为与自己很远,自己也不写信和让人带东西。
  在京兆府的官员感受到的是另一种情况,十里一驿,要加强地方情报往来了,有大事儿会发生。
  另一个则是朝廷有钱,不然怎么养那些个牲畜和驿卒。
  ……
  “希望能够快些回本,一增设可就是水陆一同增加三千个驿站,多了六万多驿卒。
  加上买牲畜的钱,要不是陛下给补贴了一点初始资金,根本开不起来。
  小易那里自行车快卖了吧?唉!卖了也没有用,他不给我税。”
  毕构在政事堂里哀叹,制书传出去,他像掉了块心头肉一样。
  宋璟和苏颋根本不接毕构的话,他们知道以后驿站会提供多少钱和便利。
  李家庄子的报纸主要内容会在几天内送到各地报社。
  报社再用蜡纸印刷,加上报社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和编的故事发行。
  接着是接广告业务,赚到钱为驿站补贴朝廷等同数量的钱。
  驿站可以自己继续买牲畜,人吃得好,家中又得了钱财,哪怕是翻山越岭也有力气。
  朝廷给多出三成的好处,相当于地方的驿卒多了一点六倍的钱。
  原来一个月只有四百钱收入的话,一下子变成了一千零四十钱。
  拿着这个钱,怎么可能不好好工作?
  干不好,有得是人排队等着要干。
  地方报纸是陛下直管,他们收集当地的情报。
  发现有官员贪腐,一封密报加急发出来,地方官想追截都追不上。
  十里一驿的速度可不是一天一夜跑八百里加急,一律短程冲刺。
  十里地而已,跑不死马,可以使劲加鞭。
  “你们说钱是不是最重要的?”毕构等了一会儿,见没人安慰自己,又说出个观点。
  “我觉得李易重要,有李易就有钱。”苏颋说句大实话。
  整个大唐的事情,始终是李易在推动,包括全民识字,至少京兆府差不多完成了。
  等过几年,陛下找来的学医之人和京兆府冒出来的那么多人,大唐遍地能瞧病。
  宋璟透过额外给政事堂加的玻璃窗户看外面,阳光斜着照进来,光线中有细小的东西在动。
  “李易似乎总能找到平日看不见的尘埃,他像不像太阳光?”宋璟给出个很高的评价。
  “他阴损着呢,跟太阳比?他自己不动手,出主意折腾我们。
  我看新的籼稻他种不好了怎么办?他可是夸下海口,在关中一年两季籼稻,还能追种一次其他作物。
  给他能的,地不需要整?稻根不用沤和翻?时间耽误了。”
  毕构如今学到了不少知识,知道为什么不能赶着稻子和麦子的生长周期连续种。
  割完了,剩下的稻茬和麦茬影响下一次种植,一般都是放水沤泡。
  不然按照新弄回来的稻种,在南方,一年可以收获六次。
  说是生长周期五十天,加上收割和翻地的时间,六次没问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