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带着系统来大唐-第5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然按照新弄回来的稻种,在南方,一年可以收获六次。
  说是生长周期五十天,加上收割和翻地的时间,六次没问题。
  而关中地区,给出八个月的时间,岂不是能种四回?
  实际上不行啊,差太多了。
  “隆择你幸灾乐祸,小心李易知道。”宋璟开玩笑。
  “你们不说他上哪知道去?老夫就要看看他怎么种的。”毕构较真,他不信。
  “赶紧把民间的邮政弄出来,再去管李易要邮票,邮票先发下去,等下次驿站要邮票的时候把第一次卖邮票的钱带回来。”
  苏颋不去考虑关中水稻怎么种的事情,摆在眼前的是驿站一旦布置好,得立即发挥作用。
  大家都在等,知道十里一驿有多厉害。
  一旦驿站全部设立完毕,百姓出行就有了安全保障。
  驿站对百姓开放,只要在不是偏僻无人烟的地方走十里,就会有一个驿站供安身。
  至于说有路不走,非要翻山,好几百里遇不到一个驿站,那就没办法了。
  之前还说怎么让大唐其他地方的百姓如京兆府一般有个喝热水的地方。
  这不就有了,十里不远,甚至可以提供黑面包。
  比如三分之一个黑面包,百姓有吃有喝,拿着自己的户籍凭证和公验。
  驿站的人要记下来,面包给谁了,写上,不然会出现虚报的情况。
  三个人商量起驿站帮助百姓的细节,夏天和冬天是否提供住宿,给面包的时候给多少。
  面包里要不要放一点盐?或者是驿站提供咸菜。
  如何入账,怎样防止驿站的人谎报、虚报、贪墨。
  一件件事情都需要完善,还找人来一起想。
  邮票没问题了,需要给李家庄子的邮票印刷费。
  “就给他个本钱,不许他私自印刷往外低价卖。”
  天将将黑的时候,准备下班,毕构作总结。
  在一群人的面前他对李家庄子表现得十分强硬,一副我能够压制住李家庄子的模样。
  宋璟和苏颋低头,其他官员点头,反正你是宰辅,你说啥咱们就听着,你厉害。
  “今天就这样,诸位回家,今晚李易能回庄子,明日早,老夫去与他说,定要叫他知道规矩。”
  毕构很满意,散会,他乘车回家,盘算今天晚上家中会吃什么。


第八百九十七章 先赔后赚同模式
  “小易,你看,我等又补充了一些细节,你瞧着哪里不对。还有邮票,你把人工成本算进去。”
  与满血状态去早朝的李隆基再次擦身而过来到庄子的毕构,跟李易求教。
  此刻他的样子和昨天晚上截然不同,主动帮李易庄子捞钱。
  他递一摞纸,整理好的办法。
  李易随便翻翻,盯上了要求带户籍和公验的上面。
  “老毕呀,驿站需要户籍,岂不是要饿死逃户?
  我还要用报纸送到各州府招工,让他们到京兆府来工作。
  人来即可,给安排住的地方,还有工作。
  前两个月不要求立即给房租,等干活赚了钱再补上。
  房子便宜,叫廉租房,你不是眼馋我买下的地么?
  赶紧在周围一起盖房子,天暖和了,总归能收回盖房子的成本。
  厕所和排水渠一定要完善,不能变成和以前一样的破棚子。”
  李易提起他当初买地的事情,毕构还觉得自己赚了呢,免两年的税。
  结果那里现在仓库和民宅都发展起来,还有了商铺、夜市、小吃摊子。
  然后李易收费,他找人处理卫生,还有晚上的柴油灯,以及免费的汤。
  扣除这两个费用,每天都有赚,仓库租赁也赚。
  等到夏天,跟毕构租地的钱就回来了,以后一直是收入,一直到两年后才给户部税。
  “休要再提,回去老夫便安排人盖房子,其他照着你的地方来。”
  毕构整个人都不好了,吃亏,怎么总是会吃亏。
  李易点下头,表示我不气你了:“要盖楼房,建公厕,增加巡逻人员,晚上有几盏照明的柴油灯。”
  “还有吗?”毕构看宫女太监们,宫女太监们在记。
  李易自己嘟囔着什么事情,或者大臣过来说的话,全要记,包括李隆基说的一些内容。
  不过这些东西暂时不进起居录,以后需要进的话再安排。
  “还有各县的地安排好了没?我大哥都建上仓库了,在县城也要盖楼房安置外来人员。
  京兆府的发展是全面性的,不能单独发展长安,长安的工作机会有限。
  外来人口增加,户部才能多收入,他们会消费,日常用品有缺口,商人送东西过来,你收税。”
  李易没说商铺按照销售额来交税,控制不住。
  商铺是看大小面积和规模、经营品种,收固定税。
  “既然如此,驿站不给百姓提供免费的东西?或者只给提供免费开水?烧开水也需要钱。”
  毕构开始为难,他想让其他地方的百姓获得一些帮助。
  赶路的时候最怕没有水喝、没有休息的地方,吃的会携带。
  万一有的吃的也没有,需要一路讨饭呢?
  “这个吧,其实每一个驿站所处的位置,是否是交通要道,周围的人口,本身消耗多少东西有个浮动范围。
  与其他的地方作比较,再制作成图表,就会看出来。
  你比如一处驿站往来的信少、东西也少、周围人口少。
  它的消耗能赶上其他更繁荣的驿站,本身就是问题。”
  李易从概率上来讲,数据摆着呢。
  “万一当地百姓穷,天天去驿站拿面包和水,还有的甚至住在驿站,自然就多。”
  毕构找出来另一个解释,像李家庄子的免费汤。
  许多百姓天天来喝,喝一碗再走,当成日常的一项重要活动,喝汤的时候还有种神圣感。
  贫穷的地方,驿站放在县里或村里,百姓就天天去拿。
  哪怕是三分之一个黑面包,一天拿一次,总够一个人果腹。
  告诉他们说喝开水好,不生病,他们每天去喝开水。
  县城中自然是乞讨的人,即便是进了县里的悲田坊,他们额外能拿到面包,为什么不拿?
  “村子里和县里的本地人驿站不知道?拿一次可以,天天拿的话记不住?
  拿多了的不给,除非是买邮票,买一钱的邮票,给一个面包,面包本身成本就超过一钱了。”
  李易不认为驿站的人看不出来,偶尔要一次,当朝廷补贴了,每天一次占便宜,不提供。
  毕构点下头:“倒是能行,只是买一钱的邮票给一钱多的面包,还是赔。”
  “买了邮票他们留着?当然要用,原来不想写信的,这次可以写个信。
  你比如两个村子有相互嫁娶的人家,不识字,买面包后,发现这个邮票还能帮着送东西。
  他们会说出来,让驿站的人记下,然后把东西送回娘家,或给亲家。
  要求驿站的人帮忙写信,额外加钱,送包裹不用。
  等往来多了,再买一钱的邮票就只给三分之一的面包。
  或者是买够十钱的邮票,给一块面包。这时……”
  “这时他们习惯了,发现花一点钱就能把东西给送到地方,比自己去方便,还不耽误自己干活。”
  毕构接过李易的话,顺着说。
  “对,还能加深双方往来,亲情有时需要维护。抓几条鱼,制作成了鱼干,给娘家送回去。”
  李易举例子,邮寄多方便啊。
  两个地方的人相隔六十里,一天都赶不到地方。
  送一点东西要浪费四天时间,地不种了?家里的活儿不干了?
  给驿站,六十里,贴上邮票,两钱,驿站收好几家的东西,溜达着送一次。
  顺便再从上一个驿站把别处送这个村子的货给带回来,如此大家会逐渐接受。
  等报纸普及过去,拼音普及开,写的时候照着报纸上的字画,写一封信,发现一分钱就能送到那边的村子。
  加上纸和信封,不到一钱,送去吧,让你们看看我也有学问了。
  驿站等着,等凑够几十封,一起送,反正你也没要求加急。
  或者送包裹的时候把信也带上,这东西分量轻。
  “老夫明白了,先投钱,看上去赔了,等后来再赚。
  跟你的报纸一样,最初每天赔钱。到如今……你也不交税。”
  毕构说着想到报纸没有税的事情,现在报纸好多广告,大家还愿意看广告。
  看看有什么便宜的东西了,谁收什么了。
  报纸的背面又能用来写字,写信也行。
  把有广告的报纸裁了糊信封,再用报纸写信,装进去邮寄走。
  “报纸一直在教化民生,朝廷政令也通过报纸传达,我还没管你要补贴呢。”
  李易坚决不给报纸的税,他研究新的油墨和纸,指望报纸的利润。


第八百九十八章 急切推动天下事
  得到了秘籍,毕构带走一小坛子油辣子,不吃午饭,匆匆回政事堂。
  李家庄子的油辣子和辣椒油不同,辣椒油油多,辣椒面制作。
  油辣子油少,辣椒段多。
  相同的是都很辣,辣椒是一样的,小米椒。
  “中午吃火锅,我带回来一小坛。”毕构回到地方,把好消息分享给整个政事堂的人。
  “毕宰辅果然厉害,压李易一头,李易不得不送东西赔罪。”
  “毕宰辅应该多去,我想吃李家庄子的腐乳了,外面卖的不好吃。”
  “李家庄子的甜蒜和咸蒜味道更好。”
  “多亏有毕宰辅,不然我们吃不到。”
  大家一顿称赞,有人跑去膳食局,说晌午别做其他的了,咱们吃火锅,你们送。
  宋璟和苏颋才不信毕构能在李易面前捞到便宜。
  去一趟,拿回来点吃的,这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谁去李易都给,包括政事堂的大大小小官员,小的官员见不到李易,却能拿点便宜的东西回来。
  包括每个月按照官员品级去李家庄子领的东西,习惯了。
  一般是家里的人去,官员没有什么传达的不好意思亲自去取。
  你一个宰相,大早上跑过去,拿回来一小坛辣椒油,好大的面子。
  “有办法了,我到地方一质问,小易就乖乖地……”
  “隆择,不相干的话就不要说了,咱们都懂。”宋璟不得不打断毕构的吹牛行为。
  “我问他,别的可以,就是户籍和公验他给否决了,换成什么都不用拿,他给出的是成套的后续操作手法……”
  毕构老实了,开始复述李易的说话内容,顺便把宫女太监写的额外的一份给两个人看。
  “在保证救济的前提下,为将来的发展铺路,解决京兆府劳动力不足。”苏颋看罢,总结一番。
  宋璟则从中看到了其他的东西。
  “不止解决人口缺少,亦有增加户籍之意。许多逃户得到消息,会到京兆府,重新入籍。”
  宋璟看到了这个,人口统计。
  地方土地兼并严重,逃民增加,朝廷根本不知道一个地方究竟有多少人。
  另外有的人把自己的田地‘卖’给族里的人,这样其本身就属于无田之人。
  再一成为逃户,田,他家还继续种,却不用交租庸调了。
  随着各地逐渐清丈土地,进行摊租入亩,这些人必须把田‘买’回去。
  买田回去就要再入籍贯,涉及到的是是否要求对方补上以前的租庸调。
  感觉是不可能,补不起,有点钱都花了,一下子出那么多,会逼死人。
  如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