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带着系统来大唐-第5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们得到了李家庄子保存栗子的真传,其实报纸上已经介绍如何把栗子保存到来年开春之后。
  别人不敢尝试,要求的栗子数量多,万一没保存好,会烂掉。
  少量栗子保存,不行,保存不住,而且设施还要全套的。
  蓝田县当初的少年们早把锅钱还了,锅却留下。
  他们新买了许多口锅,原来的两口大锅,三天炒一次,然后就小心地收起来。
  锅不总使用会烂掉,使用多了又有磨损。
  他们要留着,提醒自己跟李易承诺过的话,帮助更多的人富裕起来。
  他们相信,李东主有办法让自己等人快速赚钱,就有本事于旦夕之间叫自己倾家荡产。
  自己等人赚了几千缗,觉得很多了,李东主几十万缗,随手往外扔。
  宋璟从毕构手上拿过一点核桃仁:“如今不同已往,事情变多,朝廷跟不上,百姓会慢慢不信朝廷。”
  “看一年,看看梁掌柜他们怎样操作,李易扶植起来一个人或一支队伍,定然让这支队伍去带其他人赚钱。”
  苏颋觉得自己摸透了李易的心思,凡跟李易一同赚钱的人,保证为更多的百姓提供帮助。
  张家村子有钱,会为长安的悲田坊送剩饭、剩菜。
  皇庄有钱,也会送点气锅鸡什么的。
  哪怕是长孙昕此人,赚到钱了,懂得继续招工,顺便提供廉价的黑面包和免费汤。
  “小易说这叫先富的带动其他人一同富裕,不能富了就转过头欺负穷人。”
  毕构把李易的那套理论说出来,李易始终盯着别人。
  包括跟李家庄子学习种大棚的京兆府的人,有钱了,得给村子里上交更大比例的公共基金。
  ……
  “增加沿海百姓收入,尤其是煮盐的人,他们可以帮忙获取更多的海产品。”
  李家庄子,李易和李隆基说话,李隆基自己找过来的。
  他来问黄河水运第一批货物的事情,不知道装什么货。
  顺便说说教商人一路养着海鲜到长安的情况,目前为止,活的海鲜只适合带壳的长途运输。
  李易从蜀盐角度考虑问题,之后会有更多的蜀盐,井盐比煮出来的海盐好吃。
  井盐属于地下盐卤,纯度高,杂质少。
  海水中的其他东西多,需要加黄泥一起煮,过滤。
  即便如此,煮出来的盐在清洁度上依旧无法比得上井盐。
  海盐受到冲击,海边的人总要生活。
  现在大唐的海边都是破落的渔村,没改革开放之前,李易那时的大连、旅顺岛,还有深圳,全是破渔村。
  就因为捕获的海鲜卖不出去,只能在周围卖,周围人也没钱,价格升不起来。
  能往洛阳和长安卖,有李成器的集团顶着,其他商人压不下去价,海边百姓可多赚一点钱。
  臭鱼烂虾能制作成卤虾酱,其他的晒干,若是活的,他们提提价,商人也收。


第九百二十五章 新式盐法必贩私
  “你庄子提纯精盐的法子传到海边,海边出的盐好,自有一番生路。”
  李隆基说起此事还有些不好意思,他的盐井多。
  还有天然气的井,引的火,除了煮盐卤,附近的百姓也去加工东西。
  如缫丝、煮酱、制作干葱花,顺便做饭也不用自己家的柴火。
  没有人提干葱花的时候,大葱吃不完,只能烂掉。
  在长安的事情传过去,蜀地百姓把多余的葱制作成干葱花,卖给朝廷,朝廷送到前线将士的手中。
  价钱不高,量需求大。
  加上其他需要干制的菜也放上去‘炒’,炒完了运到前线。
  还有肉松、酿造的醋,顶在边关的将士们都需要。
  这样使用天然气,李隆基不收费,别人用来煮盐卤收钱。
  他认为是他的盐井使海边的人生活更困难,决定采取提高海盐品质的方法帮忙。
  李易摇头:“用不起,他们没有那么多的辅助材料,其实我又另一种方法,改煮海为盐成晒海成盐……”
  李易开始介绍怎么制作盐田,如何一次次提高海水含盐比例,什么时候加卤来催化。
  以及盐耙子推盐的过程,产盐周期。
  “三哥,用此法,盐会堆积得如小山一般,一筐筐地挑,同样的劳动力和劳动时间,是煮盐的上百倍。”
  李隆基听傻了,他努力地想着小山一样的盐堆,海边遍地都是白花花的盐。
  大家挑盐,一筐筐的累一身汗……
  “易弟,此法好,省柴火,速度快,当用。”
  李隆基恨不能直接飞到海边,教给那里的人如何晒盐。
  “到时候盐更多,价钱更低,不管是蜀盐,还是海盐,赚不到钱,钱都让商人赚去。”
  李易说出办法,却不打算现在就用。
  盐那么多,修路?青海湖?
  “易弟,比起更多的人能吃上便宜的盐,海边晒盐人的损失,朝廷可以补贴。”
  李隆基持不同意见,他认为海边晒盐的人远远少于需要吃廉价盐的人。
  至于对他蜀地的井盐收入形成冲击,他不在乎。
  蜀盐的品质永远高于海盐,距离蜀地近的地方吃盐,不可能去买海盐。
  长江顺流而下,洞庭湖那里,吃海盐,等海盐加上路费运到,保证比蜀盐贵。
  还有汉中地区,蜀地到长安的一路上,吃蜀盐更好。
  李易蹙着眉头思忖,看要不要损失晒盐人的利益。
  晒盐比煮盐效率高,盐的价钱也会低。
  晒盐其实挺累的,现在晒盐,是光着脚下水。
  煮盐的其实差不多,从海里舀海水也是光着脚,不过海水的盐浓度低。
  晒盐是在百分之三十多的浓度盐水中,还有盐上行走。
  “若晒盐,朝廷掌管,雇佣当地百姓晒,给予福利,同时限定盐的价钱。
  如盐场出盐,三斤卖一钱,有大量利润,拿利润补贴给晒盐的人,为他们提供防护措施。
  当作收了海盐的盐税,其他地方不得私设盐田。
  然后朝廷就开始和私盐进行斗争,派去的人一准儿要行私。”
  李易把关键的问题全说出来,行不行的你选。
  不定价,晒盐的人还是穷。定价,私盐有利可图,不私采是不可能的。
  他那时的监管严不严?监控系统厉害不厉害?有没有私盐?
  “放,放出去晒盐的办法。真有贩私盐者……杀!”
  李隆基承认李易说的话,杜绝不了,只能一次次发现了后杀掉。
  “既然如此,可叫当地报社的人盯着,驿站的人也要盯,还有暗访的队伍。
  即便他们想贿赂,也要先把所有的举报门路摸清楚。私盐难禁,却可减少损失。”
  李易给出后续的手段,晒就晒吧。
  冬天煮盐冷,夏天煮盐易中暑,晒盐……保障措施跟上。
  “明日发在报纸上?”李隆基决定让大唐百姓都吃上更便宜的盐。
  “派人去地方负责修建盐池,不放在报纸上,别人拿了报纸,回去就学会了。”
  李易不想让人学,尤其是契丹和渤海那里。
  渤海有盐场,不是晒的。
  只要大唐的盐价足够低,就能运到渤海去卖,卖的价钱比他们自己弄的盐还便宜,他们自己就不产盐了。
  然后提高盐价,对方一看贵了,准备自己煮盐,都煮上了,大唐的盐价又降低,煮的人只能放弃。
  长此以往,盐价起起伏伏,想煮盐的人见无利可图,自然不会再弄盐。
  也就是说,即使以当初渤海的盐价一样的价格卖大唐的盐,渤海的人也不自己煮。
  他们担心一煮出来,大唐的盐价又低,自己损失。
  大唐则能够长时间从渤海卖盐的过程中赚取好处,把对方的盐产业给压住。
  跟他那个时候一样,外国种出的盐把国家种盐的给冲击了,榨盐企业买外国的盐。
  然后技术更新,发明调和盐,二比二比二,两份转基因盐、两份地沟盐、两份发霉的陈年盐。
  混合到一起,就成了新技术的好盐。
  李隆基颔首:“如此也好,派宦官去。”
  “成啊,宦官和其他官员没什么区别,该杀还是要杀。”李易对派谁去组织晒盐持随意态度。
  盐不官控定价,晒盐的人一直被剥削,没有劳动保障。
  定了价,必然包含额外利润,就有人会想挤压这个利润,贩卖私盐。
  地方官府相互勾结,对抗巡察的人。
  逮到了杀一批,抄家一批,朝廷通过这个办法回血。
  新的官员重复前任走过的路,循环不休。
  “黄河那边送什么货物。”李隆基终于把他过来办的正事问出来。
  “海产品,牡蛎干、淡菜、蛤蜊干、海虾虾米和虾仁、报纸、兑换券。”
  李易随口说出几样,黄河那边是甘肃、宁夏、内蒙古,现在吃不上海产品,干的也没有。
  莫说是现在的内地,他那时辽宁周围大片海,辽宁、抚顺、鞍山等地方,八十年代吃点海产品都不容易。
  因为这些城市不挨着海,海边弄点干货,都是用来下火锅,珍贵着呢。
  大唐长安看着距离银川相对近,其实挺远,走陆路要翻山越岭,走水路上不去。
  终于可以过壶口瀑布的,得让那边的人知道下海产品。
  “去的时候把海产品放下一部分,告诉当地要收土产,等回来再交易。顺便把兑换券推广出去。”
  李易连如何贸易都想妥了,那些地方的百姓,对朝廷比较陌生。
  要一点点让他们熟悉,并且认可。


第九百二十六章 为何国企把亏吃
  “我买过二十个煤油灯和暖水瓶,有记录,当时按了手印。”
  李隆基走了,过来就是问政。
  许多商人聚集到灞桥旁边,之前买过煤油灯和暖水瓶的人。
  他们需要购买自行车,又拿不出来‘发票’,只能想办法证明。
  李家庄子的人给出文契,对方开的是什么店,在哪里开的。
  然后必须要把自行车卖到之前卖暖水瓶和煤油灯的人手中,否则就要赔偿李家庄子十倍的价钱。
  这个前提条件不能破,不然无法显示出之前买东西人的地位。
  商人们纷纷写好,按手印。
  交了钱后领自行车,算是契约达成。
  之后再买煤油灯和暖水瓶的人,需要购买一年以上,并且继续持有,才允许购买李家庄子的自行车。
  买完自行车,持有一年以上,李家庄子新出的好东西才能买。
  若现在不买,等到过上几个月,就是持有两年以上。
  不然一辆自行车凭什么卖一千缗?能买多少牛马了?
  买的东西不仅仅是自行车,还是一个快速通道,一旦有好东西,就能直接买。
  于是更多的人来购买煤油灯和暖水瓶,先把资格拿到手,就这几天,过了需要等一年。
  买到的人松口气,放心了,自行车先不急着买,等第二批。
  “诸位知道了吧?要学习和钻研李家庄子操作手法,并且更进一步。”
  毕构跑到户部,给户部大大小小的官员们开会,向李家庄子学习怎么赚钱。
  户部官员听得很认真,他们不得不承认,李易对于赚钱有着特殊的办法。
  煤油灯和暖水瓶现在统一价格了,五百缗一套,单独买三百缗一个。
  价钱贵,不是一般的贵。
  结果之前没买的人,因自行车出现,还有李家庄子的宣传,纷纷跑到李家庄子去买。
  感觉不是花钱买东西,是免费拿,去碗了拿不到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