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带着系统来大唐-第5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城外固定地点宰杀,不允许进城,宰杀的地方每天挪出去一段距离,然后……”
  高树纯一郎又一次说明情况。
  长安城里的牲畜,看到的除了活的,就是在外面宰杀好的。
  这样一些血水就在城外,然后洒石灰进行处理,不会滋生蚊蝇。
  “生石灰?”下道真备找到关键的东西。
  “对,生石灰,就是用一种石头烧,然后再磨成粉,比水泥好磨,说是生石灰遇到水会放出大量的热……”
  高树纯一郎又一次科普,他也很无奈,李家庄子在报纸上就教了。
  自己国内来的人根本不清楚,什么都要问。
  他收集了全部的报纸,每一天的都有,希望同僚带回自己的国家。


第九百四十四章 货币怎样好推广
  阿倍仲麻吕琢磨一下:“你是说烧石灰?”
  “正是,用来杀菌。”高树纯一郎比划一下。
  “回去试试,烧石灰我国有,为何叫生石灰?”阿倍仲麻吕对称呼上的问题不是很习惯。
  “因为还可以变成熟石灰,在某些方面用途重合,在某些方面又各有不同。”高树纯一郎在报纸上学了不少知识。
  “不知能否学到制作兑换券的方法,回去用来印钱。”阿倍仲麻吕知道兑换券是什么。
  名义上叫兑换券,实际上就是货币。
  他最愁其实是百姓们不愿意使用铜钱,国内的分封出去的小国多。
  有的地方不产铜,平城京铸造铜钱,别处的百姓决定铜钱没用。
  说东西值多少钱,比不上自己看。
  用十个鸡蛋,能换多少米或布,自己心里有数。
  十个鸡蛋换了几个铜钱,用铜钱买不到那些米和布怎么办?
  换到手的东西是自己需要的,自己不需要铜,铜不能吃、不能穿。
  然后想到了个办法,允许有官的人用钱来升官。
  官员自己攒钱,必须是铜钱,捐一笔,按照多少给不同的官。
  没有官的人,捐五千个铜钱就给个官。
  官员发俸禄,也用铜钱支付,让拿铜钱买东西。
  不过只能在平城京和京畿道流通,外面的人还是不要。
  阿倍仲麻吕等人想不通,因为什么?大唐的百姓就喜欢用铜钱,还有制造恶钱的。
  换到自己的国家,差哪?
  带着一肚子疑惑,众人继续逛东市。
  感受着大唐的繁荣,羡慕大唐京兆府百姓的生活。
  市场上的东西太多了,可谓琳琅满目。
  百姓们掏着钱,找着钱,甚至是盲人买东西也用兑换券。
  兑换券上有盲点,按照制造水印的方法加入,不同面值的钱的盲点不同。
  再根据兑换券的手感和大小,只要是新一点的,盲人可以分辨。
  而具体购买上,不用盲人分辨,旁边有热心的百姓帮忙。
  卖货的人遇到盲人,不但不敢给差的,还要挑好的给,再多给一点,就怕有人报官。
  “这位大哥,摊主人好,多给你两钱的肉。”倭国使臣看着一个人帮忙盲人看着买东西。
  多给两钱的钱也是重量,十钱一两的钱,不是铜钱的面值两钱。
  “诶,嘿嘿!”盲人把找回来的钱小心揣好,拎起肉,用棍子点着地离开。
  立即有好心人跟上,扶着这个三十来岁的人往家走。
  倭国使臣感慨大唐京兆府的民风,下道真备看到卖油炸馓子的,从袖子里掏出来两个铜钱。
  他走过去递铜钱:“给我来一卷。”
  摊主看看他拿的钱,仔细辨别:“不卖,不认识。”
  “我日本的钱,与大唐开元通宝一样。”下道真备示意对方看。
  摊主摇头:“那也不要,感觉上没有开元通宝重。”
  “我加一钱,三钱抵两钱。我是日本使臣。”下道真备郁闷了,又补一个铜钱。
  “日本使臣也不能买东西少给钱,除非你是李东主,我白送。”摊主说着接到手上掂量几下。
  点头:“卖你了,怎么说你都是日本使臣。”
  说完他收起钱,示意旁边的妇人给下道真备用毛边纸包一卷馓子。
  妇人仔细选一选,找一个看上去比较大的,实际上面的重量都吃称好的馓子递给下道真备。
  下道真备心情好了,这个看着大。
  他掰下来一根,放早嘴里咬,酥脆。
  旁边的藤原马养紧跟着捏下来一根:“真羡慕他们的钱到哪都能花。”
  “李易足智多谋,或许知道什么原因,能解我国内之忧。”高树纯一郎想到了个办法。
  据说宰相遇到困难会去李家庄子求教,李家庄子出的学子,在县和村子里干得不错。
  说明当师傅的有本事,问一问自己的日本怎么铜钱流通不出去,李易能给出主意?
  ……
  毕构已经在帮高树纯一郎问了,倭国使臣入唐,除了进贡的东西,还有大量的倭国产品。
  包括白银,白银在制造和同开珎的用过,后来由于白银少,就取消了。
  大唐的白银比黄金还少,没发现什么大的矿。
  白银在大唐属于奢侈品,用来制造铜镜和首饰。
  添加了一点白银的铜镜,跟玻璃镜子差不多,就是总擦容易把银子给擦没了。
  “要不要收他们的税?”毕构小心地站在一个工坊门口,看李易操作。
  李易在制作石蕊试纸,现在是关键步骤,不准别人打扰。
  毕构说完,李易扭头瞪他一眼,毕构赶紧闭嘴。
  “我这里有硫酸和烧碱,出了问题就完了。等我一下。”
  李易继续操作,加硫酸的是红色试纸,用来测碱;第二种加了烧碱,用来测酸。
  百姓总是凭借经验看土壤的酸碱度会出错,李易抽时间收集到了石蕊,经过两天的加工,今天出成品。
  等干了就可以用了,不过需要一个对照,他得自己调色。
  半个时辰,学习的工匠们看明白了。
  李易松口气,走出来,让工匠们大量制作,石蕊不够了就再收。
  石蕊现在是药,比较好找,不值钱,小孩子带个小铲子就能采许多。
  “有了试纸,百姓们在种田的时候的选择便多了,能很轻易地知道自己的地什么情况,需要添加什么东西中和,或者是种植哪种作物。”
  李易手上有个小竹片,上面放了两条石蕊试纸。
  “化学是吧?”毕构根本不懂原理,只知道这学问非同小可。
  “对,而且我不说出去,几百年都不会有人造出来。”
  李易丝毫不谦虚,石蕊试纸他就没打算教给外人。
  他会出售试纸和对照表,让朝廷买。
  “要送给百姓用?”毕构一听跟种地有关系,就认为李易送。
  “朝廷出钱,一包一百个装,加上两个对照表,万一有一个丢了或坏了,有备份。
  官府拿了,发给百姓,百姓去看自己家的田地,再拿着回来找衙门的表来比对。
  一包二十钱,若以后不需要对照表,十九钱,你看好不好。”
  李易都打算好了,卖钱,种田是朝廷应该管的。
  “不好,你这东西成本多少?”毕构拒绝,他认为买了会吃亏。
  “老毕你别总琢磨材料成本,你不考虑技术成本?我省吃俭用,经过了几十万次的尝试,发明……”
  “老夫不信,你应该是直接就做出来了,最多失败一两次。”毕构还是拒绝。


第九百四十五章 倭国无奈我有法
  二人一路争执,来到李易的院落。
  李易用罗汉果和苦姑娘一同泡水,罗汉果的甜跟正常的甜不一样,苦姑娘的苦和正常的苦亦不同。
  两种放在一起跑,整个苦甜中和,喝起来……还是能分出苦和甜。
  “从岭南那边过来的人带了一些这样的果子,熟透了,晒干。
  今年种,最适合中的地方是在岭南道,京兆府的环境不够好。
  那里的人现在少,许多为山民,果子为野生,还没进行人工种植。”
  李易说一下罗汉果,跟苦姑娘都是降火、利咽喉。
  毕构最近喝人参须子水喝得太多,有点上火。
  李易推荐毕构多吃黄瓜,荔枝不要吃了,竹笋也不错。
  还有去年刮的葫芦条子,炒点五花肉。
  “收不收倭国使臣带来东西的税?”毕构看着玻璃瓶子里泡的东西,
  “免税,给予倭国商品免税政策,让他们多多卖东西过来,他们除了铜,还有什么东西能卖?
  他们种植桑树养蚕,我大唐又不缺。银矿他们发现得少,除非我告诉他们在哪。
  另外是海边渔民捕的鱼,咱海边也有。
  倒是倭国的鲍鱼不错,他们捞的多,可以制作成干鲍,我爱吃。”
  李易提几样东西,倭国现在却资源匮乏,树林的木头多,大唐同样多。
  倭国对大唐没有贸易优势,再收他们的税,他们就不往大唐卖东西了。
  “倭国的铜钱据说不好用,许多地方的百姓不要。”毕构想起个听闻的事情。
  “对,出了京畿地区,外面的人不接受,他们采取了一些手段,效果并不好。”
  李易当然知道了,资料上有写。
  “可有解决之法?”毕构顺着问。
  “老毕你是给自己问,还是为倭国问?”李易反问。
  “有何区别?”
  “你自己问,有。为倭国问,没有。”
  “你果然有法子,一蕞尔小国,你为何对他们如此警惕?”毕构不理解。
  “小国?你说给你多少兵你可以把倭国打下来?”李易才不认为日本哪里弱。
  海战没打过大唐,是造船技术问题,等日本有了技术,再打一下试试?
  “你跟我说说,我不外传。”毕构不讨论打的事情,他就是想知道解决办法。
  至少他想不到办法,人家就是不要铜钱,你除非砍对方脑袋。
  “倭国眼下与大唐一样,班田制,百姓要交租庸调,还有额外的劳役。
  百姓苦不堪言,亦有逃户和流民,土地兼并严重。
  若允许使用铜钱交庸调,并且仅仅是原来庸调的一半,那么……”
  “那么百姓就会愿意接受铜钱,把东西卖掉,换成铜钱,节省自己的东西。”毕构跟着说出来。
  说完他拍一下脑门,这么简单吗?
  “对,倭国会损失一部分财政收入,却把铜钱推广出去了,倭国铜多,货币才是国家根本。
  掌握了货币的发行,损失那一部分,再多铸造铜钱购买,不就补上了?
  至于恶钱和私铸的铜钱,数量没有官方多。
  官方有钱,才能进行经济引导,如你的户部,有钱和没钱差多少?”
  李易对这样的事情从不觉得困难,多简单点事儿啊。
  还什么买官、发俸禄强制用铜钱,有什么用?
  生产力本身不行,百姓拿不到实际好处,怎可能采用商品交换的替代品?
  李易说的时候,毕构不停地点头,对,就是这样,我现在有钱了,可舒服了。
  今年加上河南府,最少要弄到两千万缗的税。
  过上两三年,到手的税上亿缗,就问周围哪个小国敢挑衅?拿钱砸死你。
  “好,小易,你果然是谁都想抢的人,昨天听说倭国的人想让你去倭国。”
  毕构再次承认,得李易得天下。
  李易嗤笑:“我去了别的地方就一定帮对方?他们想得太美了,我能坑死他们。”
  李易想不同,怎么总有人自以为是,自己在大唐,愿意付出,那是因为自己原来就是中华人。
  到别地方,没有归属感,保证使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