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带着系统来大唐-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骆宾王,字观光有诗作
  然后李易就看到其中有个帝京篇,好多字,果然是长歌行。
  于是他立即出声:“是啊,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只这开篇四句,便叫人心生向往。”
  照着读完,李易舒坦了。
  他其实内心是无奈的,自己背过好多诗词,也写过不少。
  但要说骆宾王,似乎只有那个鹅鹅鹅才是重点,其他的谁会去背?
  不过一想,他又明白过来。
  现在的人自然是说出唐四杰的诗歌。
  什么孟浩然、王维、李白,哦,加上王之涣、高适,都才十来岁。
  而杜甫现在虚岁三岁。
  至于白居易、柳宗元,他们的爹都没出生呢。
  李成器在旁道:“说起骆观光,倒是可惜王子安了。”
  李易这个知道是谁,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首,文采横溢。
  可惜连三十岁都没活到,不到二十岁就当官。
  李易想着,叹口气,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又有序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他话音落,三人互看一眼,同道:“一字千金空自流。”
  旋而大笑。
  李隆基笑罢,问:“易弟,既知王子安未冠而仕,又英年早逝,可还想为官?”
  “啊?三哥可有门路投拜帖献文?”李易眼睛亮了。
  按照现在的规矩,科举不是想考就考的,官也不是想当就当的。
  得找后台,然后写一首诗了、歌了、赋了等文章,送上门去。
  对方看你的心意和才华,觉得以后能行,才帮你。
  今天来的这些学子文人,都是没有门路的,有门路的才不屑跑到一个庄子吃个烧烤。
  “却是不急,待三哥好好为易弟你谋划一番。”李隆基笑着说。
  李成器也笑,笑李易,皇上当前,问皇上找谁?等以后知道了,当是一件妙谈。
  李易点头:“是呢,我先把我庄子弄好。若佃户不得富裕,当官又怎么叫万民衣食无忧?”
  “哦?”李隆基再看李易是,眼中带了欣赏之色。
  问:“易弟我观你庄子,佃户面色红润,孩童犹甚,不够乎?”
  “然!”李易答:“眼下只是我养他们,他们家中却无余钱、积粮。每日只在庄上,不敢进城,因囊中羞涩矣。”
  “易弟待如何?”李隆基又问。
  “酱油卖掉,分与工钱,麦收后,叫他们拿工钱购买蟹苗,庄上换种稻,蟹稻同生,秋时收蟹以换钱。”
  李易给出庄子的规划,让佃户自己拿钱买螃蟹苗。
  等螃蟹收获了,钱自然是佃户自己的。
  李成器好奇呀:“蟹可养于田?”
  “稻为水田,此套养之法。”李易答。
  “可行否?”李成器追问。
  “可!”李易笃定。
  这个都不用问系统换技术,他本身就会,养过。
  赚了一年的钱,后来发大水,全给冲了,关键是没买保险。
  伤心,改行,不玩了。
  “我那庄子能学?”李成器搓手。
  他想法简单,螃蟹挺贵,尤其是在长安京城。
  可以在稻田里养,大家都学着来,民资则丰。
  李易摇头:“来不及了,我育苗二十亩,可栽八百亩。”
  这回李隆基和李成器都纳闷了,什么苗二十亩,然后栽八百亩。
  “可有苗出?”李隆基急迫道。
  “随我来。”李易不吃串了,带两个人去看二十亩水稻育苗田。
  三人到地方,水稻苗已经长起来了,再过些日子,挑到其他田里栽种。
  “易弟,你这庄上的稻苗为何看着比我已往见过的更壮实?”李成器发现情况。
  如麦子一般,长得就是比别人的好。


第七章 随便当个县令就行
  “一者为石灰水浸种消毒,二者为复合堆肥堆出来的肥好。”
  李易伸出两个指头,一一介绍。
  “有毒?”李隆基与李成器同问。
  “比跳蚤和蚂蚁更小的虫子,很小很小,稻子上面有,不杀死它们,稻子长不好。”
  李易选一个比较简单的方式说明。
  李隆基二人瞬间理解。
  李易又道:“其他谷子等亦可遵此法施为。”
  “速速写下。”李隆基沉声吩咐。
  说完才反应过来,这是人家李易的密法,硬抢是不对滴。
  李成器赶紧说:“易弟,此法可告知与他人?”
  “好啊。”李易比两个人还着急。
  他又带两个人到旁边,有股特殊的气味在飘荡,堆肥的味道。
  他对二人说:“寻常是踩肥,把粪便和榨油后的渣子、骨头粉末放一起,让牛踩。”
  “我这个不是,我这个是分层放东西,树叶子、草棍子也能放进去。”
  “其中也加石灰,很快便能发热,不但能把虫子卵杀死,还能让地更有劲。”
  介绍完堆肥,他领两个人换个地方。
  此处堆着石头,是跑船运货的人有时用来压船的。
  然后就扔在灞水河边,有人会拿石头在河边砌个台阶。
  还有的人修院墙,石头青白色,也有黑青色。
  李易拿起一块石头:“这个石头我管它叫磷矿石,长安周遭有不少。”
  “这个石头磨成粉,撒到地里,能让稻子麦子和其他的农物生长更快,耐寒耐旱,不易生病。”
  李隆基兄弟俩再次被震撼。
  李成器反应过来,说道:“你的麦子就是用了林?”
  “农家肥也用了。”李易点头。
  李隆基捡起快石头摩挲:“常见,京兆府二十二个县中,总能看到。”
  “嗯!”李成器附和:“是多见,只是未曾想,此石头磨粉,还有这般用处。”
  “大哥你那庄子,今年照方抓药。”李隆基知道大哥弄了一个庄子忽悠李易。
  若可行,明年,不,今年秋收后便推广整个京兆府。
  转过头,他再看李易,咋看咋顺眼。
  三人又回去吃串儿,李隆基不时看看他带回来的石头。
  “易弟,你想要什么赏赐?”李隆基觉得白拿人家三个方子脸红,遂要给予补偿。
  “赏赐?三哥是说好处吧?记得给我找人举荐,明年我差不多能当官。”
  “我都想好了,先弄个县令当当。”
  “京城周围的县,随便找一个即可,我不嫌弃。”
  李易一副要为人民服务的样子。
  “咳咳咳”听李易的话,李成器被口水呛到了。
  这个易弟心是够大的了啊,明年找个人举荐,直接就是县令?
  而且还是京兆府的县令,要不给你长安县令作?
  或者委屈你一下,换成万年县?
  “我尽力。”李隆基也被吓到了。
  又道:“易弟,那这些法子,三哥我可就找亲朋好友传出去了?”
  “别呀,不能只找亲朋好友,认识当官的,让他们教治下之民。”李易比较急。
  他还指着增加寿命、享受生活呢。
  李隆基再次打量李易,颔首:“可!”
  李成器在旁说:“实不相瞒,我等也是能挨到边的皇亲国戚。”
  “无怪乎啊,你们能弄到黄瓜。”李易恍然,觉得身份对上了。
  “是啊是啊。”李成器暗自松口气。
  他不想暴露身份,那样以后相处起来便不开心。
  李隆基亦作此想,道:“往后欲寻我等,可去”
  “城西六李庄。”李成器给出个地名。
  反正庄子已经有人去操作,起个名而已。
  李易记住这个名字,等有了好吃的、好玩的,就叫人给送去分享。
  日近中午,李隆基二人告辞。
  三百多人依旧在那吃喝,估计平日里找不到大口吃牛肉的机会。
  好在牛够大,还有别的串支撑,不然真不够他们吃的。
  酒也不是好酒,十几文一斤的。
  李易尝了一口就不喝了,果然便宜没好货。
  要不是弄个牌照太费劲,就自己酿了,然后蒸馏一下。
  不过葡萄酒没人管,它不耗粮食。
  至于说永业田和口分田需要种植一定数量的麻或桑树,这个也不是问题。
  因为现在的庄子都是永业田,系统给操作的一系列就是这样的。
  而且还有粮食增产的方法,以及套养的方法。
  朝廷追究过来,也能摆平。
  李易心中盘算着,他免费提供给四十二个学子房屋住,正常来说要嘉奖的。
  他又给十七个佃户的孩子办了私学,同样要有表彰。
  若哪个官员盯着不放,自己就把事情闹大了。
  然后继续献上农耕的先进技术,说不定一下子就能叫李隆基知道。
  李易琢磨未来要遇到的事情的各种应对办法。
  往回赶的李隆基和李成器汇合了队伍,过灞水。
  兄弟二人坐在马车里,两坛子酱油和两坛子豆油,以及两小罐牛肉辣酱在身前放着。
  “大哥,若去岁知道李易弟就好了。”李隆基目露遗憾之色。
  去年的时候李易才过来接收庄子,很多事情就在那个时候开始作了。
  由于今年有闰二月,算起来,晚了足足半年才知道李易的情况。
  “去年知道,也看不出来啊。”李成器倒是想得开。
  李隆基闭上眼睛,片刻后睁开:“哪天晚上过来,住在庄子上,夜里看沼泽,哦,叫沼气灯更明显。”
  “三弟,我总觉得他还有更多本事未使出来。你看他给我们的方子,并不在意,反而盼我等帮他传出去。”
  李成器分析,从这方面判断,那个易弟仅仅放出一点东西。
  “确是。”李隆基同样想过。
  至少那个沼气池能点灯的秘密他就不知道,忘问了。
  原想着过来问榨豆油、沼气灯的事宜。
  偏生去了育苗的地方,见识到了其他更神奇的事情。
  “三弟,那个石头磨粉施肥,是真是假?”
  李成器纠结新弄的庄子上要照学的事情。
  李隆基两手握在一起:“定然是真,易弟又不知我们前来,何必作假?”
  “是矣!”李成器认同,他觉得李易很有意思。
  居然想要通过投帖的方式,弄一个县令当,还是京兆府二十二县中的一个。
  莫非当京兆府的县与其他地方的县一样?这是京畿道。
  稍微远一点的,也属于关内道,京师重地。
  你一个十六岁的少年,你知道县令怎么当吗?
  “三弟,易弟要当县令。”李成器笑着说。
  李隆基也笑:“呵呵呵!不过,看其打理庄子,民心可用。只半年,佃户便忠心如斯。”
  “他是给佃户的孩子做新衣服,还给文房四宝,让寄宿学子教授课业。”李成器道。
  “为何别的庄子不如此做?”李隆基问到关键处。
  “旁的庄子,又有几个可烧窑?他烧得还是砖瓦窑,又能改成陶瓷窑。他的窑也不一般啊。”
  李成器说着,突然想到了重要的事情。
  那是什么窑?想烧砖瓦就烧砖瓦,改动一点,就烧陶瓷。
  李隆基经提醒,也反应过来:“正是,窑乃立业之本,一窑养一村,易弟在庄子上可随意烧窑,未请其余帮工、能匠。”
  “他会?”李成器都不敢确定了。
  烧窑制砖和烧灶做饭是两回事。
  一个村子里,有能工巧匠帮建个窑来烧,这个村子的人都找到活干了。
  而易弟着急忙慌地建个窑,烧砖给学子和佃户盖房子。
  接着没动静了,窑不烧了?
  是觉得买砖瓦贵,所以才自己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