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带着系统来大唐-第8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旦想起什么,出个主意,整个大唐跟着运转。
  太上皇、豆卢贵妃、王皇后、武婕妤、柳婕妤、未来太子、公主,甚至是陛下自己,都在那里住。
  哦,自己这个已经进团儿的,同样愿意在李家庄子睡觉,太安稳了,不做噩梦。
  “孩儿也想。”卢奂丝毫不掩饰自己进步的追求。
  对,就是对进步的追求,这是正面宣传。
  换个角度,就成了野心。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说给你加担子。
  有两种,一种是给你提供资源加担子,那叫培养。
  另一种是不给你资源,加担子叫剥削。
  当然,社会主义没有剥削,只是分工不同。
  看掏大粪的和当市长的,本质无区别,就是工种不同,都是为人民服务嘛!
  还真有,看新西兰、瑞士、挪威等……啥?加拿大?丹麦?
  扯犊子吧,加拿大和丹麦带着有色眼镜看中华,跟狗一样,狗~一~样~。
  ……
  “都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叫同理之心,感觉很好,实际不行。
  没有阶级就没有发展,人的追求在于对比。
  调动起百姓对比的心,同时赋予其拼搏的机会,这才是当政者应所为。
  对百姓宣传的时候不能这样说,要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理论上没错,奋斗,但是奋斗的过程不同,诈骗也是奋斗,小偷难道不讲究技术了?”
  李易吃饱了,拿着筷子等别人,顺便讲课。
  他不是给普通百姓讲,跟百姓讲是另一种。
  现在他是剖析,单独分出来,一直种田,按部就班地种,是奋斗不?那没用,种到死也没钱。
  奋斗在于智慧,别人都种大棚西红柿,去转一圈,我草,你们都不种大葱了?那我种。
  种西红柿和黄瓜的,不能说没奋斗,一大片全那么种,最后没赚到什么钱。
  种大葱的赚了,同样是奋斗。
  李易在给其他人灌输这种差异化思想知识,然后自己也茫然了。
  他就想啊,用扫帚扫大街的是奋斗不?都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在他那时的国家,扫大街能够获得幸福?那绝对是精神境界达到一定程度了。
  跟不丹国一样,医疗条件是废的、交通条件是废的、航空就那一个小破机场、吃海鲜简直是开玩笑。
  “三哥,公职人员在一些方面上从业者少,在另一些方面,居然还能出现冗官。
  说明认知有问题,拒绝赴任的代价太小了。
  重新增加律法内容,像征兵一样,对官员有同样的要求。”
  李易吃着就想到了如今大唐官员的问题。
  给某个人一个官儿,某个人可以不去上任,像杜甫。
  官员可以不上任,士兵是否可以不拼杀?
  显然不是哦!折冲府的将士,该去拼命的时候不去死得更快。
  官员怎么回事儿?得好好说说了。
  “易弟,应制裁?”李隆基眉头蹙起来,他早就知道,只是习惯了。
  现在听李易再提,琢磨一下没有那些人当关官,大唐会不会废了。
  发现不会,因为至少有易弟在培养人才。
  那么给了官职而不去上任的人,从几个方面制裁呢?


第一千三百九十二章 官员赴任应如是
  “一旦拒绝赴任,则此生不可为官,其三代直系子弟,不得当官。”
  李易直接说如何处理,跟逃兵役一样。
  眼下的长安,考上科举的人有不少在等,等合适的位置。
  吏部给其安排个官职,他一看太远,地方上还穷,人口少,便不去。
  整天托人、走关系,欲谋一距离长安近的官儿,或河南府的。
  姚崇的儿子,之前不就在河南府么。
  官员不上任,吏部等啊等,地方上的官员便空缺。
  还好吏员们比较努力,没有县令都行,反正各干各的。
  “过了年,下此令。”李隆基决定听李易的,把官员赶出去,别呆在长安,跟谁耗呢?
  “还有个事儿,吏部教为官,多与官方行文有关,号召百姓做事,按照规则审核,另外修水利和路桥。不够!”
  李易又提到个情况,要改变的。
  科举考上,学子们不能立即去当官,除非家中有官员,世家子弟那种。
  其他的人必须跟吏部的官员学习,如何写安民书、告民令、审核案子、记住农耕和收获的时间。
  正常情况,一个县官能做到这些,算是好官。
  像去年李隆基接到张九龄告密,临时对一大群县令进行考核,写个安民策吧。
  结果一大堆不行的,撵回家学习的好几十。
  “需学……”李隆基说出两个字,不问了。
  他知道李易啥意思,放到县里的官员应该学李易。
  不但能够掌握整个县里的情况,还能具体落实下去,包括百姓种什么菜、修不修房子……
  若是县尉,负责治安,还得帮百姓把栅栏弄一弄,教百姓怎样躲避危险,拿武器去树林、山上打危险野兽,然后吃。
  当然,如果李易下去,他还会看周围的县,帮州府想一想办法,如何联合其他的线,共同提高。
  “难!”李隆基没飘,懂!
  指望所有的官员全做到,感觉比登天难。
  想上天,有热气球,费点劲而已。
  每一个官员全与李易差不多的本事,啊!不要开玩笑哇!
  “不难,两批学子皆可。”李易说第一批的四十一个甲第学子和第二批的二百二十个甲第学子。
  专门培养,什么都教。
  甚至被安排到村子里去的那个写双鸭同情诗的学子及同批人,他们想来也没问题。
  还未考上,先当村官,在村子里学李易给出的治理之策。
  等从村子回来,这些考生又互相交流,每个村子的发展方式不一样。
  “新的一批,继续往村子里放,学一年,待来年考科举,再派到村子中。”
  李隆基突然发现缺人,缺能力强的官。
  出去转一圈,路过那么多个县,凡所到处,李易俱提供办法。
  看李易办事轻松,不行啊,天下只有一个李易。
  “先给那批为百姓免费打官司的学子机会,实在不行就赐同进士出身。”
  李易没忘了住在前面外来务工人员房子里的学子,人家付出了。
  往后当官可不看文采好不好,谁能解决问题,谁就升官。
  何人叫所治之地治安与经济提高,谁就优先提拔。
  贪一点都无所谓,目的在于百姓收入增加。
  “然!过了年安排。”李隆基颔首,没错。
  说完过年,李隆基有新问题:“夷商他们哪天过年?”
  “不一定,看是哪里的夷商。如吐蕃,秋收的时候过年,外面各地有各地的安排。”
  李易不能说出所有地方的人怎么过年,包括宗教的。
  目前的情况属于教在国先,包括基督、。
  “他们在广州是否会过我大唐的年?”李隆基总惦记别人听大唐的话。
  “让他们过他们就过,不过不允许贸易。实际谁强大,别人就愿意过同样的节日。”
  李易才不在乎夷商过啥年,他只追求赚钱。
  “晏氏的人都判了,念在没有人因他们而死,就没杀,只是徒。”李隆基想起驶远县的晏氏。
  “其实直接死掉的没有,但间接死掉的存在,只是不好定罪。”李易对晏氏不上心。
  “早些休息,年底,不可劳累。”李隆基打了个哈欠。
  ……
  被李隆基说到的驶远县,晚上点着等,没有冰灯,前两天刚下过雨。
  今天气温比较低,零上二十三度。
  下雨之前都在二十八度以上,大家都穿得很清凉。
  简卿带着一千羽林飞骑配合着李家庄子第五管事李丰工作,李丰弄下来不少山民。
  从收购东西的利润里出钱,为山民们修房子。
  顺便修路,房子在山脚下,路通向山民的寨子。
  山民下山不是就不回去了,多个住的地方,还能耕种开梯田。
  驶远县的百姓日子好过起来,李丰到来的几个月,百姓的收入增加了十倍不止。
  莫说是驶远县,整个广州府,百姓的收入全增加,李丰等人来之前。
  张九龄坐镇的时候,他们已经多赚了钱,如今赚得更多。
  “今年咱们就在这里过年了,暖和!”简卿其实想回长安。
  “看着百姓的钱多,才是最开心的,回去李东主一定会表扬我。”李丰才不管什么暖和不暖和呢。
  他也不想李家庄子,他满心要出成绩。
  而他的初衷仅仅是得到李易的认可,只要李易夸他一句,他便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要是李易说他一句不好的话,他都能寻死。
  他是李家庄子的奴隶,被李易买到庄子,过上了好生活。
  跟其他地方的奴隶一样,奴隶本身会主动维护奴隶主,有人说打倒奴隶主,奴隶先不答应。
  那还是日子过得一般的地方的奴隶,除非总被奴隶主打,家人被饿死和打死,否则奴隶不愿意背叛。
  奴隶本身什么都不会,指望奴隶主带领生活。
  李丰现在脱离李家庄子可以过上好生活,他学到了许多本事。
  越是这样他越觉得当奴隶好,自己出去过日子,朝廷的官员谁会给自己好脸色?
  在李家庄子当管事,见官大一级,平时能够看到陛下、皇后、太上皇等人。
  当然,关键是出不去。
  想自己赚钱赎身,不,跟东主说一声,东主就放人,去吧,过自己自由的日子。
  然后过了桥,命就没了。
  东主能放,朝廷不给机会。


第一千三百九十三章 一入李庄心不孤
  “李丰,你能制作纸壳弹和火帽,怎不做烟花?”
  简卿不知道李丰心中所想,他自己要看烟花。
  跟李丰一起过来的李家庄子的人,居然会制作子弹。
  他身为羽林飞骑都不会,只会使用。
  “东主没教,东主只教我们做子弹,怕你们一人一千发不够用,火帽还是用打完的铜皮。”
  李丰瞪眼说瞎话,他会,而且偷摸制作了烟花,加入了一些金属和化学物品。
  化学物品都是他们在本地找的矿和药店买的,想给别人一个惊喜。
  “这边的海产品干货,感觉没有渤海那里的好吃。”简卿郁闷中换个话题。
  “冷水海域的海产品有特殊性,不过海边的人都愿意吃鲜活的,尤其是广州这里,因为天热。”
  说到海产品,李丰有了笑容。
  他收购了不少本地的干制品,包括山里的,一批批运回去。
  他还教会本地人用鱼骨粉来喂牲畜和家禽,尤其是家禽。
  鸡不下水,鸭子下去,不过鸭子自己吃,比不上人工磨成粉再喂。
  鹅呢更不用说,东西大一点就吞不下去。
  这段时间以来,他教百姓孵化家禽,然后饲养,新的小鸡、小鸭、小鹅都出来了。
  教大家下挂网不捉鱼,而是加坠在近海沉底捞海草,喂猪。
  鹅也吃,鸡吃的差一点,鸭子用不着喂这个,鸭子要是有粮食,喂粮食更好,没有的话,鸭子自己去海里吃。
  加上山上的草什么的,现在百姓攒了许多蛋,用煮的盐腌制,也分批运到别处。
  一想到煮的盐,李丰挺纠结的。
  “东主有一种方法制盐,东主的长兄在控制,暂时没在海边应用,我也不敢往外放。”
  “为什么?李东主没叫你们用?”简卿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