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海上升明帝-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这上面。
“殿下亲自去见吴凯,我们也不能闲着,首先第一件事就是筹银,重建勇卫营、神机营,招募兵马这些都得要钱,养兵打仗更得要钱,没钱寸步难行。”
柯夏卿点头,他是新任戎政尚书,这是大明中期设立的第七尚书,从兵部里分出来专管京营的,本来是由兵部侍郎兼提督京营军务,后来专设戎政尚书管京营。
现在台州改成了东京,成了大明临时首都,这恢复京营是必然之事,可要重建京营,并不容易,首先得要钱,很多钱。
“我觉得咱们一边招募新兵,训练新军,一边还是得迅速派人去联络浙闽两广甚至是江西湖广等地,让各地尚存的兵马,来东京勤王。”
宋之普则道,“兵要募,军要练,勤王军要征召,但也还得尽量聚集朝廷官员们前来,仅靠我们几个不行的。我知道张国维就在绍兴,当派人去请他前来襄助大业。”
张国维曾任明末江南十府巡抚,弘光朝时召令协理戎政加太子少保,因为首辅马士英的攻击,张国维辞职在家。
这是位既有资历更有威望还极有才能的文臣大佬,比宋之普他们名望高了不是一星半点,这个草草拉起来的监国朝廷,正需要这样德高望重的大佬主持局面。
“还有分守宁绍台的于颍,也在绍兴,听说他正在积极招募义勇,抵抗清军越过钱塘江,我们也可以请他来。”
陈函辉也推荐了金华的朱大典,这位是万历年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总督漕运,巡抚凤阳,后来遭弹劾回金华老家,福王即位后,仍任原官,南京沦陷后,朱大典回到老家,也在积极招募义勇。
“曾在杭州率兵抗击鞑虏的大将方国安,也正带着万余败兵退到了金华一带,应当派人去招他带兵前来勤王……”
鲁王台州即位监国,振奋人心。
可如今这六位朝廷中枢大臣们,却都不敢有片刻松懈,所有人都充满担忧,就怕清军随时南下,而以现在台州的这点人,如何抗的住清军的一击?
鲁王在积极奔走,亲自去见地方将领,他们这些大臣自然也得出力。
“其实应当劝监国南巡的。”庞天寿道。“闽南两广之地,现在还算安定,此时南巡,可以有更多缓冲余地,天气炎热,清虏也无法再继续南下,这正给我们重整人马的机会,可现在鲁王坚持留在这里,兵凶战危,却是危如累卵,咱家实在不明白,监国为何要这么坚持。”
宋之普直言,“人心!”
“大明已经出了一个弘光又出了一个潞监国,若是刚即位的鲁监国也立马南巡,只怕天下人再不会对大明对鲁监国抱有任何希望了,所以明知留在这里危险,但我们现在也不能退。”
“大明能在此国家社稷危亡之时,有鲁王这样有担当的监国出来,实则天下之幸也,我等除了鞠躬尽悴,又还能说什么呢?”
南巡暂避清军锋芒,这几乎是所有人认为最佳的当下选择。
但是当鲁王坚决不走时,宋之普陈函辉等人又万分佩服,甚至生出一股就算死,也甘愿陪着鲁王硬刚一把的热血激昂。
一跑,人心就彻底的散了。
弘光、潞监国把大明最后一点人心弄的支离破碎,现在必须一点点的重拾人心,赢得信任。
庞天寿与李国辅相望一眼,各自无言。
他们都曾任过崇祯朝的御马监太监,是最有权势的大太监,历经几朝,如今的鲁王确实有几分崇祯帝的执拗刚硬,这固然比软弱的弘光让人提气,却又让他们担心,鲁王难逃自杀殉国或被俘为囚的下场。
但心底深处,两人还是了抱有一线希望。
大明若没了,宋之普陈函辉这些进士相公们,或许还能马上成为清廷的坐上宾,甚至高官继续做也有可能,大不了归乡隐居依然能当个富裕乡绅,可他们这些没卵子的就不一样了。
他们大明皇家奴隶,没了主子,给清虏做奴隶吗?
这可不是换个主子这么简单的,清虏又怎么可能会如大明天子一样重用他们这些没卵子的,让他们成为内相,参与决策国家呢?
众人一起失声。
另一边,朱以海却是已经对葡萄牙佣兵和天主教传教士们又封又赏,还给了许多诱人的承诺,说服老毕重返澳门,去向澳门葡萄牙人借款以及购买火炮火铳等,甚至还要去招募更多的欧洲佣兵。
马蒂姆和尼古拉也都被朱以海的高官厚禄给诱的满面通红,两人一个月一百两银子的薪水,让他们红了眼,更别说朱以海还承诺,神机营新兵训练的好,到时还有额外的丰厚赏赐,若到时带神机营新军打胜仗,赏赐更多。
这些欧洲泥潭里混战生存下来的老兵,在欧洲打仗的时候可没什么薪水可言,做为雇佣军,那些雇主们给他们的报酬,基本上是允许他们合法抢劫。
相比起朱以海开的条件,实在是悬殊,无比的刺激。
“你们说吴凯可信吗?万一,咱家是说万一,存了歹心,是那田雄马得功第二,怎么办?”
弘光出逃,最后就是黄得功战死后,他部下的总兵田雄和马得功二将,挟持了弘光投降的清虏,谁知吴凯不会?
区区一个地方小参将,如何保证有多少忠心?
世受国恩的平西伯吴三桂都降了,更别说北京和南京两都城里那些世代公侯的勋戚们,更是投降者无数。
“我总感觉殿下对吴凯好像极有信心,是不是殿下之前跟吴凯有过暗里联系?”庞天寿道,他觉得鲁王这番如此果断的即监国位,有些异常。似乎手里有什么可倚靠的杀器,否则这番行事就太过鲁莽,但他怎么看都觉得鲁王好像早就成竹在胸,是早有预谋的。
这么想,也许鲁王早就跟台州参将暗里达成过秘密约定也有可能的。
“但愿吧!”
做过天津兵备道的柯夏卿道,“希望炎热的天气能让北虏们暂时无法南下,若是能给我们些喘息时间,到时整合兵马,以钱塘江为天险防御,撑过了这一阵,到时北虏或许就会先返回北方,我们到时也可以从容劝说殿下南巡,迁都广州。”
“可是眼前怕是不好熬啊!”庞天寿和李国辅两位大太监都对未来前景很迷茫,如今的台州鲁监国小朝廷,相比起崇祯,甚至是弘光,又或者是杭州潞王监国时,都是力量太弱了,他们都一个个倒下了,鲁监国能撑的住吗。
唯一的希望是马上跑,但鲁王却不肯跑。
“我劝各位还是不要再想着南巡的事了,先前谷文光和客凤仪都一心劝殿下南下,彻底惹恼了殿下,那两位如今待遇你们也看到了。”刘朝提醒二人。
鲁监国容不得投降派。
戴光大投降带路,被砍成三段,死后还抄家牵连,朱辂等附逆也被连降五级,谷文光和客凤仪原本是鲁王左膀右臂最受信任的身边人,如今呢,两人已经被彻底的踢出了鲁王的核心层了。
“看来监国殿下确实是要一心抗虏了。”庞天寿和李国辅都不由的点头,也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殿下要动身了,各位,赶紧一起去相送。”刘朝提醒。
那边,朱以海顾不得一身汗水,顾不得中午的大日头,却是已经要立马动身乘船去海门了,同行的有原台州兵各道现通政使虞大复,以及勇卫一营游击王相和二营游击马吉翔,他们各率一百勇卫随侍,另外三百葡萄牙新编的神机军也随行,总共五百人马乘船而下。
既没带王妃家眷,也没带内阁大学士和内侍太监们。
几位临时内阁的大臣们过来相送,刘朝更是泣语请求同行侍候。
庞天寿则向朱以海请一道旨意,希望能够允许他立马开始向民间选秀女,以便充实行在后宫,还说他一定行动迅速,等朱以海从海门回来,肯定就已经能到位了。
朱以海一时无语。
都他娘的这种时候了,还选秀女充实后宫?
第12章 党争
开什么玩笑,国难当头还想着KUA下那二两?
“打住,孤不是那种临死还非想爽一把的渣滓,这种时候了,就不要再折腾天下百姓了。你们有那个精力,不如好好想想怎么招募义勇,重建新军,或是研究下如何重收人心,抗击鞑虏吧。”
“孤有言在先,谁要是不听孤言,非要弄些秀女什么的来,到时可别怪孤翻脸无情!”
庞天寿碰了一鼻子灰,马屁踢到了马蹄子上,一时有些尴尬。
宋之普和陈函辉、柯夏卿三人听了倒是大感欣慰,明君气象啊,这些没卵子的还真就是喜欢搞这些事情,好在鲁王明智。
“殿下,刚才臣等商议,如今行在缺官少吏,需要殿下下诏召来各地文武襄助,前左都御史刘宗周、苏松总督祁彪佳、分守宁绍台道于颍皆在绍兴,协理戎政张国维和漕运总督凤阳巡抚朱大典皆在金华、内阁大学士陈盟在宁波……恳请殿下下诏召他们入朝辅政。”
对这些请求,朱以海倒是一一点头应允,一个草台班子,也正急需那些前朝的大学士、尚书等这些要员们来背书认证的。若是他们肯来台州加入鲁监国朝廷,那么鲁监国朝廷,也就能成为大明正统。
“若非局势紧急,孤肯定要一一亲自登门拜访,请他们出山辅政的,现在就先劳烦各位先书信相邀吧。”
庞天寿在一边犹豫了一下,还是进言。
“弘光内阁首辅马士英,杭州潞监国降清后,便在大将方国安军中,与他一起退到了金华一带,殿下是否下诏征召马士英入朝辅政?”
“不可!马士英奸佞,弘光朝败亡如此之速,皆罪在此贼尔。”
宋之普陈函辉柯夏卿几人一起高声反对,态度坚决,马士英原本是凤阳巡抚,后来与江北四镇一起拥立福王,排挤了史可法,成为了首辅,这人主政弘光朝,跟马士英阮大铖等狼狈为奸,被士人称为阉党奸贼。
虽然朱以海知道历史上最后马士英一直没降清,虽然一败再败,可坚持抵抗,最后兵败逃入四明山中剃发为僧,最后还是被捕,然后仍然不降而亡。当然,也有一些史料说马士英后来降清了,史料矛盾,但记录马士英降清的一般都是东林党人或其后人。
鉴于马士英跟东林党的仇怨,所以这种记录其实也是值得商议的,在朱以海看来,马士英绝对算不得什么好人,他最大的罪责就是无能而居首辅之位,误国。
但至死不降清,坚决抵抗,却绝对比什么明末东林党领袖礼部侍郎钱谦益这种头皮痒水太凉的家伙强万倍。
明末的党争太过凶残,什么阉党东林相互倾轧,阉党不全是坏的,东林也不全是好的,甚至东林党嘴炮无敌,掌控舆论,但实际上这就是一群嘴炮无敌但实操全无的家伙,甚至绝大多数所谓东林名士们,都是些软骨头。
忠不忠君,爱不爱国,其实不是口头说了算的,更得看真正的行动。
当然,东林党也不全是群嘴炮或表里不一的伪君子,也是有不少忠贞大臣的,扬州的史可法,以及黄道周等这些人都还不错的。
所以对朱以海来说,他反对党争,更不会只看党派,在他眼里,没有什么东林党或阉党,有的只有肯不肯抗清的和软弱投降派两种。
马士英毛病一堆,能抗清,但也确实奸佞误国,更加名声败坏,所以朱以海此时也不想冒险重用他,毕竟不仅东林骂他,天下百姓也大多觉得马士英误了弘光朝。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