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海上升明帝-第1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众头皮逞亮拖着鼠尾的降官都哈哈大笑。
“一群叫花子,还想来打苏州,真不自量力。”
笑过之后,土国宝询问城中准备工作。
“现城中粮草还有多少?”
“回抚台大人,卑职按抚台之令,统计姑苏城中粮食,按有主米和无主米区分,无主米乃是商人避乱归乡,或遭寇变而殒命者,为助防守城,卑职等定议,有主米半取助军,无主米全取。”
“现统计无主米一万两千九百八十九石,有主半入官米两万三千六百六十六石七斗,大小麦两千九百七十二石二斗五升,黄豆三千零三十五石。因贼寇袭扰,百姓艰难,米铺不开张,百姓饥饿,卑职等奉抚台之令,先通融千担,减价平粜,以济贫饿,仍将所易之钱,充作军用。
吴提督和李总兵等出兵进剿,拔给粮草,陆续支给过米五千二百一十四石……”
土国宝有些不耐烦,“就说城中现在还有多少可用之米。”
“尚存无主米三万一千四百余石,大小麦两千五百余石,黄豆三千多石。”
“很好,姑苏城中粮食充备,不惧围城。”
中军副将曹虎道,“末将以为,咱们也不能任由贼人嚣张围城攻打,依我看,黄蜚虽有舰队,但从东江一路逃,从没有过像样的战绩。那吴志葵以前听都没听说过,也敢自称总兵。别看他们人多,那不过是乌合之众,末将有一计,可破贼也。”
“有何妙计?”土国宝问道,他如今虽是江宁巡抚,可这人出身却很低微,本是山西人,因在江淮贩私盐被缉捕,后来便入太湖为水贼,后来被洪承畴招降,跟着洪承畴成了大明官兵,有着上司罩着,倒也一路升到参将、总兵。
后来清军入关,洪承畴亲自写信招降了土国宝。
土国宝后随多铎南征,十分卖力。
夺取苏松四府后,多铎先是授他布政衔管江南按察司事,随着洪承畴出任江南招抚总督,于是土国宝也升为江宁巡抚。
所以别看土国宝现在穿着文臣官服,可实际却是个相当狠辣的人,当初率兵入苏松,到处搜捕抗清明臣,一日俘杀百人,半月方止,抓捕之后,凡能咀嚼者皆杀之。
“可找姑苏城中大户,让他们潜出城向吴贼他们诈降,约为内应,诱他们入城,然后我们在城中暗伏精兵,瓮中捉鳖,将贼歼灭。”
土国宝一听,嗯,这计策好。
“黄贼现还在湖中,吴贼就在城外,我看可以先诱吴贼入城,正好各个击破!”
土国宝虽是江宁巡抚,但却跟苏松常镇提督吴胜兆关系不睦、素有嫌隙,吴胜兆是辽东人,原是明朝的卫指挥,后降清,随多铎南下,十分凶悍。不过吴胜兆向来跋扈,军纪也差,两人同驻苏州,吴胜兆这个提督,却很不给土国宝这个巡抚面子。
土国宝几次向多铎、洪承畴等告状,可洪承畴却十分维护吴胜兆,每次也只是给吴胜兆处点罚俸、训斥之类无关痛痒的处罚,这一次让土国宝非常不爽。
后来在外甥游击杨国海的提醒下,他才醒悟过来,洪承畴维护吴胜兆不过是为了平衡两人,不让一家独大。
搞明白这个道理后,土国宝并没消停,反而更想弄走吴胜兆了。
现在倒是个机会,若是他带着这么点人马不仅守住苏州,还大破贼军,那就是大功一件,必然压过吴胜兆。
……
苏州城外。
吴之葵亲兵引一男子来到他帐中。
“学生姑苏举人宋之问,见过吴总兵。”
吴之葵瞧着宋之问的那剃过发的脑袋,嘲讽道,“你是来替土国宝求降的么?”
宋之问长的瘦高,约摸四十出头,留着稀疏的胡子,刚剃过发后,更显得脑袋不协调,他尴尬笑笑,“自鞑虏占据姑苏后,先后颁过两次剃发令,头次还不严,大家抗议,也就罢了。可前不久又下严令剃发,说留头不留发,杀了好些不肯剃发抗议的士民,百姓们无奈,只好剃发保头。”
“你跟我说这些做什么?”吴志葵盯着他。
“其实学生剃发也实属无奈,并非有意降虏也,今听闻朝廷大军前来收复,万分高兴,乃寻了个机会,悄悄潜出城来,便是要告之吴将军,姑苏城中仍有许多忠于大明的士绅百姓,早就盼着将军们。”
“学生冒险前来,是要告之将军,如今姑苏城中十分空虚,伪提督吴胜兆伪总兵李成栋早率主力离去,现城中就千余骑人马,伪巡抚国宝听闻大军前来,吓的急征百姓青壮协防,学生因是举人,被授了个协助守门的差事,就是西城的胥门,学生愿带家中子弟奴仆一起为将军内应开门。”
第139章 江阴
常州,江阴。
古之延陵,北滨长江,东连常熟。
常州是江南要地,西南宜兴与应天府、广德州相连,西北界与扬州泰兴、镇江相望。
运河在境内横穿,长江在北面,东南便是太湖。
而其中仅一个江阴县,便有田一百一十三万亩,东西相距一百四十里,南北相距七十里。年输粮六万余石,出银十余万两,江南繁华大邑。
黄山港又通大洋,顺风一日可至。
这样的一块江南宝地,在明末却也是多灾多难,受小冰河影响,仅崇祯朝,崇祯二年秋、冬不雨。三年,二麦莠末,菜尽伤。五年,夏旱。六年,潮冲圩岸,伤人。九月,风变,田禾若扫。七年,夏旱,麦陨,秋,大雨,损稻。十年,二麦尽,青虫食禾。十一年,大风,损麦,秋,旱,蝗起,原野成空。十二年,旱,蝗。
十四年,旱,大蝗。
弘光元年,大旱。
在四月份时,江阴城得知北京巨变,市井有无赖,乘机生乱,三五成群,各镇抢掠焚劫,杀人如草,接着许多奴仆、佃户、饥民也跟着四起作乱,到处劫掠,县令无可奈何,只能令各地乡绅族老,动员族人,组建乡勇自卫保境安民。
又请县中有名望之乡绅士人,分往各乡,晓以利害。
典史阎应元单骑至港口,安抚平定当地暴动。
五月,福王被史可法等拥至南京即位,江阴动乱方才安定下来。
清军南下,典史陈明遇、训导洪厚敦,都司周瑞珑等在之前动乱中出面平乱的众人,召集县中乡绅,拜牌集议,计划从之前平乱的各地乡勇中募集人马,北上勤王,然最终事议未定,不成。
转眼间,南都亡,弘光被俘。
武进人御史刘光斗降清,多铎命他返家乡安抚常州各县,招安榜文下发,各县纷纷归附,唯江阴没有回复。
刘光斗派人来劝降。
知县林之骥、参将张宿、海防程义、县丞胡学栋、学使朱国昌、兵备马鸣霆等畏惧清军势大,纷纷挂印辞去。
县中无官,大家推主簿莫士英权署知县事。
可莫士英转身就命家丁悄悄带着印信、帐册私会刘光斗投降,得到刘赞赏后,又偷偷把衙门库中银两暗暗运走献上,并买好马进献阿附,在县中开始以县令自称。
只是没想到,清人却委任了河南人方亨来任县令,这位方亨十分年轻,却是进士出身,带着二十个家丁来上任,一来就要求江阴把户籍田亩帐册地图献上,送呈南京。
紧接着又颁剃发之令。
常州太守宗灏还特差满兵四人,前来督促剃发,居住在察院之中,做威做福。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方亨虽年纪,却摆的好大官威。
众乡绅们再次齐聚,何茂、刑叔、周顺、刑季、杨芳、薛永、杨起、季茂、辛荣一众乡耆士绅聚议,上次北京沦陷江阴暴动时,就是他们出面招募乡勇平定暴徒。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岂能剃掉?”
“发不能剃!”
两京沦亡,崇祯自缢、弘光被俘,这江阴的官都跑了,这些本地的士绅们却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庙,大家无奈之下,虽勉强能接受改朝换代的事实,却不愿意剃发易服。
于是众乡绅齐至县衙,请见方县令,请求留发。
方亨是乙科进士,清军还没攻占河南,他便早早的跑去投附,一路跟着多铎来到南京,结果却只委了个江阴县令的小官,心头也一直憋火,见这些江阴乡绅还如此不听话,便破口大骂。
何茂七十多岁年纪,在乡里也是非常有名望的,当年也是做到过四品官的,被个后生骂,于是也十分恼怒,便提着拐杖骂方亨,“你也是大明进士,如今还头戴着乌纱帽,身穿圆领官袍,却跑来做清朝的知县,羞也不羞,丑也不丑?”
被指着鼻子骂,方亨更怒,只是知晓这何茂年老威望高,家族势大,也就一时忍耐,甩袖而去。
何茂被辱,气愤不过。
便直接坐在衙中,拄着拐杖道,“这世道真是越发不成样子了。”
“想不到这方县令油盐不进,这是非要我们剃发了?”周顺道。
这一群乡绅个个功名在身,不少还是大族族长,有好几个跟何茂一样都曾经在朝任过官,如今一把年纪了,本来都快进棺材了,这次来见县令,想着若是能够保发,那也就顺应时势了。
可现在想不到,他们的脸面这么不值钱,被一个年轻人如此侮辱。
“我听说苏松两府皆已恢复,沈犹龙总督苏松驻松江、王永祚巡抚苏松现驻昆山,还有江南提督朱武率军在嘉湖,如今提督黄蜚、总兵吴志葵又聚兵往攻苏州,我看这天下谁属,还未可知。”一名乡耆道。
“不如驱赶这姓方的,然后我们聚兵守卫江阴,待朝廷兵马收复江南!”
何茂有些犹豫,他其实是认定这大明朝已经气数尽了的,要不然也不会今天还跑来这衙门让个小辈侮辱了。
“义阳王在崇明,不似中兴之主。”何茂就说了这么一句,义阳王的名声现在在江南很差,拥立他的八总兵等,各部军纪更差,到处抢掳百姓,向士绅大户逼捐。他们的名声,现在连太湖的水寇都不如。
好歹太湖上的水寇也还会奉几分江湖规矩,就算绑票也多只是求财而已,可那义阳王的兵可不讲什么规矩。
大家平时防这些人都跟防贼一样。
“鲁王在台举义后,积极进取,据说福建两广,湖广江西等地都已经开读诏书,上表朝贺,而沈犹龙、王永祚等也是奉了鲁王之诏,受了鲁王之封,我觉得鲁王将中兴大明。”又一名乡耆道。
江南水乡,交通便利,信息通畅。
这些乡耆既是士宦名门,也往往是地方豪强地主,甚至还兼营工商,个个信息都还是比较通畅的,甚至每个家里现在都还有一支乡勇队伍,这是在北京沦陷后江阴暴动后乡绅们招募组建的,到现在都没解散,不少大户家的队伍甚至还很精悍,装备也很好。
一群乡绅们在县衙里聊了半天,最后都觉得如今明军北伐形势大好,不说打回北京,起码恢复江南是有望的。他们这些人都是本地名望,平时也是享受着大明朝给他们的各种特权,可现在清朝小小一个知县,却如此蔑视他们。
“秘密派人南下拜鲁监国,并请沈总督、王巡抚,还有朱提督等发兵来援,我们各家出兵出饷,召集城中百姓,共守江阴,以待援兵!”
何茂在众人中威望最高,最后一锤定音。
于是议定,各自回家。
第二天一早。
各家子弟百余便走上江阴街头,秀才许用聚众高呼,“头可断,发不可剃也!”
应者云集,无数江阴百姓汇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