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海上升明帝-第1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以海笑笑,“掌握战场主动权很重要,最好的防御其实就是进攻。”
  炮兵、铳兵、弓箭手,盾牌兵。
  预料中的艰难攻山场面并没出现,轰隆隆的炮声中,漫天箭雨下,明军数面合围,无数的兵马如蚂蚁一般的围攻上去。
  凭借着优势的火力压制,很轻松的就抵达了那简易的木栅栏前,基本上都没什么伤亡。
  土国宝慌了。
  一手举盾,一手提大刀,奔走呼号,“都他娘的给老子拼命,让伪明叛军一鼓作气冲进来,咱们就全完了。”
  在土国宝的激励下,或者说在他的恐吓下,杨国海、邹锡祥等标营将领也拼命了,他们知道自己手上血债累累,真要是被击败俘虏,下场绝对很惨。
  抚标千余名士兵都赤红了眼拼命,争先恐后的堵缺口。
  而土国宝却在混战中悄悄后退,身后跟着杨国海和邹锡祥两个心腹。
  “守不住的。”杨国海脸色灰败的道。
  “大人,得赶紧撤。”
  土国宝很清楚现在想带兵突围是不可能的,两人所说的意思,无疑是要他抛弃战场上正在拼命的士兵独自逃走。
  “后山有一段峭壁,没有明军围攻,我们可以借绳索攀下去。”
  土国宝瞧着仍在不断围上来的明军,一狠心对二人点头。
  山上激烈鏖战。
  简易的栅栏被砍破了一处又一处,可疯狂的抚标士兵都很快又填了上来。
  栅栏前很快就尸横遍野,但抚标终究只有千余人,而明军却有三镇近两万人马,还有炮兵铳手掩护,朱以海也很注意节奏,让三镇轮番出击,并不急于硬打。
  眼看从早上打到了日临中天。
  也不知道谁突然喊了句,“抚台大人不见了!”
  “邹副将也不见了。”
  “杨游击也不见了。”
  声音越来越慌,最后带着愤怒与不甘。
  情绪在战场上蔓延,他们知道自己被抛弃了。
  经过半天的明军车轮血战攻杀,一千余抚标,此时还剩下不到八百,尸体都把栅栏前堆出了一道墙。
  剩下的八百来人,个个疲惫不堪,大半带伤。
  眼看着山下的明军仍然攻势不断,所有人都绝望了。
  先前为土国宝激励,又带着对明军的恐惧,他们发疯的反击,可现在发现土国宝他们抛弃大家跑了后,他们更加绝望了。
  甚至不少人彻底崩溃了。
  本来全凭着一股气在吊着。
  可现在这股气随着土国宝等的逃跑,彻底的泄了。
  许多人直接就停止抵抗了。
  有人直接就高喊投降。
  山上乱成一片。
  有人投降,有人还在抵抗,有人却已经绝望的跌坐地上。
  就如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抚标轰然崩溃。
  简易寨墙瞬间被杀出了几个大口子,只是这一次,并没有人再奋不顾死的堵上了。
  ……
  “殿下,土国宝和其中军副将、左营游击激战中趁乱逃了,是从后山崖壁上攀绳而逃的,臣已经派兵去追了。”
  朱以海听了也不得不佩服这土国宝逃跑的本事了,这土跑跑莫不是土行孙的后人?还懂土遁之法?
  “发现了就地处死。”朱以海道。
  山上战斗已经结束,抚标崩溃后很快被明军攻破简易营寨,近一千五抚标,战死了八百多,最后被俘投降的约六百。
  这一战,朱以海用禁卫三镇一万多人马,轮番车轮攻坚,用时半天,最后战死三百多,拿下此战胜利。
  唯一遗憾是跑了土国宝等几人。
  “这些降兵如何处置?”杨文骢问。
  朱以海一时倒也有些为难起来。


第157章 封赠十八王
  “建虏入关,攻城掠地,屠戮之惨,人理灭绝。余握管至此,几乎一字一泪,有不忍书而不忍书者,然大明忠臣义士,庙堂上下,前仆后继,甘死如饴,其义烈忠忱,直足擢日星而动河岳,幸鲁王监国,版图日渐恢复,收复两京,复兴大明指日可待,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今余奉监国旨,记录我大明忠贞将士诸君子殉节情事,以表彰忠义。”
  朱以海在穹隆山下翻看着复社四公子呈上的复兴报第一期样刊,其中开篇头版头条便是大明忠义殉节录。这个头条是朱以海钦定的,将做成系列连载。
  从朱以海出生那年,也就是万历四十六年,佟·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以七大恨正式告天起兵叛明开始,记录二十七年来,为大明殉难死节的忠义文武。
  第一批殉节名单呈上,有孙承宗、史可法、卢向升、孙传庭、左懋第、袁继咸、倪元路、李邦华、刘铤、曹文诏、黄得功、周遇吉、赵率教、满桂、尤世威、蔡懋德、熊廷弼、毛文龙等十八人。
  “建忠义祠,将这些殉节忠义,请入祠中供奉祭祀,胪列姓名,考证事迹,加谥加赠,恩荫后人。”这十八人的首批名单也是朱以海钦定的,其中如熊廷弼和毛文龙一个是因党争获罪而被朝廷处死,一个是被袁崇焕处斩。
  但二人于大明抗虏有功,朱以海特将他们列入首批殉节名单。
  至于孙承宗史可法等更不用说。
  七十六岁的帝师孙承宗致仕居乡,清军入侵,率全家守城,城破后拒绝投降,被多尔衮下令绑在马尾上拖死,孙承宗的关外战略,也是曾扭转过关外的颓势的。
  孙承宗死时,有五个儿子六个孙子还有两个侄子八个侄孙,守城战死,城破后,孙家一百多口人殉国。
  孙承宗的辽东战略,在当时争议很多,朱以海不去过多探究对错,但其满门忠烈,却是值得褒奖的。
  尤其是如今,更需要颂扬这些忠烈事迹,给天下人做榜样。
  “孙承宗等十八人,皆追赠王爵、配享太庙、立传加谥。”
  黄得功之前已经被朱以海下旨追封为靖南王,现也特改谥忠武。
  冒襄四人站在监国面前,听到这旨意,都有些震惊,追赠王爵,配享太庙,加谥,这可太超规格了,尤其是熊廷弼和毛文龙,都是朝廷定罪诛杀的,现在不仅翻案,还如此追赠,如何不惊。
  “寻找十八位忠义之后,各授男爵,录为官。”
  大明开国后只设公侯伯三等爵以酬异姓之功,并无子男爵,而朱以海在不久前提出要增设子男二等爵位,改为五等爵酬功谢勋,并传诸其子孙,与国休戚。
  这第一批男爵十八人,居然是授给殉国忠义之后。
  朱以海给孙承宗等十八人追封王爵,还给他们的后人赐封男爵,并刊登于复兴报头版头条,便是要以此向天下人宣扬,大明对于忠义之士的奖励,也激励更多人能够学习。
  把爵位给郑芝龙、方安国、黄斌卿这些人,朱以海是不情不愿暂时没办法的妥协,但是给孙承宗他们封赠王爵,给他们子孙赐封男爵,朱以海是非常主动的。
  “孤知道你们都是天下有名的才子,这份大明忠义录好好编写,不仅要在报刊上连载,将来还要集结成册刊印发行的,好好写。”
  对文章和报纸做了些批阅后,朱以海便去参加御营军事会议。
  御营军事会议,实际上成了现在朱以海的临时最高决策机构,不仅仅是御营和北伐军的作战部署,甚至还兼讨论许多其它的军国政务大事。
  进入军事会议的都加了一个办理军机事务,或知枢密事衔,御营军事会议不是正式机构组织,因此俗称的军机大臣、枢密大臣也不是正式官职,但实际权力非常大,已经被称为第二朝堂,甚至是实际上大明的最核心权力中枢。
  台绍的行在内阁六部的阁臣尚书们,反倒因为远离监国,而不如这边实权在握。
  徐石麒、沈荃宸、陈潜夫、虞大复、沈文忠、张名振、袁宗第等一众军机、枢密们都到了。
  “殿下,穹隆山俘虏的伪巡抚抚标士兵,臣以为皆该杀。”浙江提督总兵官兼侍卫亲军步军提督镇东伯张名振上来就放炮。
  朱以海对这些俘虏也是考虑了许久。
  他也很想杀,但如今是战时,人是宝贵的资源,训练有素的老兵更是。
  “先拉去劳改营好好惩戒三个月,让他们修营运粮承受皮肉之苦,同时也要给他们好好上课,给他们改造思想,让他们知道何为忠义,何为国家。等三个月后,改造完成的,再各按其能力本事,编入各营,或充马步水军战兵,或为辅兵,又或有铁匠木匠等技艺的,入各制造营等。”
  “残疾的送去后方浙东安置,有那不服改造的,该杀便杀,或直接送去浙东挖矿屯田。”
  一名新兵要训练成合格的骑兵,起码需要三年时间,而一名优秀的水兵,同样需要很长的时间,朱以海现在兵虽多,却缺训练有素,尤其是有战斗经验的老兵。
  “殿下,这些人都是抚标,平时被土贼喂的很饱,而且手上也沾满鲜血,想改造很难,不如直接杀了一了百了。”
  朱以海摇头。
  “一味杀戮并不能起到多少作用,况且,慢慢的我们实力强了,以后会击败俘虏更多的敌人,难道全杀了么?”
  “只诛首恶便是,只要肯悔改的,还是得给机会。”
  杀首恶能杀一儆百,但全杀了,除了得到一堆尸体臭肉,便什么也没有,军队越来越多,以后需要的资源也越来越多,所以能当兵的当兵,不能当兵的去当匠人,或者是去挖矿屯田等。
  以前朱以海人少,没时间精力去安置俘虏,现在已经可以考虑这些了。
  “土贼还是没找到。”袁宗第向朱以海禀报,金吾镇骑兵拉网似的围着苏州城扫荡,虽然找到了一些逃跑的清军,以及更多的黄吴二部的溃兵,但土国宝始终没找到。
  朱以海一副无所谓的态度,“收拢了多少黄蜚、吴志葵的溃兵和家属?”
  “已经收拢了四五万人,还有不少人已经跑远了,据说黄蜚已经沿江东去,准备入海。”
  “殿下,黄吴二部的人怎么处置?”陈潜夫问。


第158章 再立新功
  黄蜚和吴志葵两部人马这次的表现,太让人失望。现在收拢了这么多溃兵和其家属,说实在的,大家都没什么兴趣。
  北伐军其实也很难再扩充,再扩就要消化不良了。
  “你们认为呢?”朱以海问。
  “要我说,这些都是孬兵怂蛋,一个都不要,五万多人,一箭未放,被人吓的营啸崩溃,天下奇闻,这种兵还要的干嘛。直接将他们的武器装备全都收缴了,然后该干嘛干嘛去。”张名振直言。
  大学士沈宸荃则提议,这么多人得好好安置,不能就这样不管不顾。
  “怎么管?好几万人呢,加起来跟我们北伐军一样多了,带上他,岂不是背负巨大的负担?这光是粮食,一天得吃多少?”
  徐石麒抚着胡子,“殿下不是说要在三吴的湖海岛上内陆山区里开辟根据地吗?我看可以把这些拖家带口的兵解甲归田,让他们分散于太湖中的各岛上,还有山区各处,屯田耕种。还可以挖矿建作坊,打造武器装备、制造战船等。”
  “这些人一路南来,也是不容易,拖家带口的,皆是难民。就凭他们不肯降虏,仍保扶着大明,就不能随便抛弃,否则,将来如何安抚天下?”
  老学士一番话,张名振倒不好反驳了。
  朱以海听的也是点头,“这样,黄吴二部中武艺娴熟弓马强的挑选一批补充到御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