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海上升明帝-第1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义阳王来后,也加以笼络仍授他总兵之职,仍统旧部。
  他拥有大小六七十条船,一千多兵丁,六七百船员,家眷两千来人,总共确实有近五千,不过其实所谓兵丁也只是难民中的青壮而已。
  可因为这些两淮难民们都很团结凶恶,连地头蛇的黄五常都压不住,只能划出一块地盘给他们,双方互不相犯。
  但其实他还是很想把这些外来者赶走的,顾容虽也是外来者,但黄五常与顾容更多的是合作关系,顾容做海贼劫掠来的商货等,基本上也是找黄五常赃,同时他也经常从黄五常这里补给。
  双方合作时间久,关系还不错,比起纯粹外来的高进忠这伙人,两人都不喜欢,因为高进忠他们什么都干,既抢黄五常他们的利益,有时也抢顾容他们的买卖,完全不讲江湖规矩。
  “高进忠可以先不管他,我们先解决荆本彻,到时高进忠还敢炸刺不成?”
  两人击掌为盟。
  他们的行动非常迅速,虽然荆本彻控制着县城,且有兵马三千,但崇明岛在明末时称为贼穴都不为过,这里最厉害的时候曾是海贼们的大本营。
  无数江淮难民登岛后,也大多从事走私、海盗等活动,鼎盛时城北有几百条船,上万人,后来虽被围剿,连顾容都受了招安,但崇明的特殊性,使的这里很独特。
  顾容二人很轻易的就利用城中的内应,半夜打开了城门。
  喊杀四起。
  荆本彻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想要召集人马,都已经来不及,眼看顾黄二人部下不断冲入城中,荆本彻只好弃城不顾,接上义阳王朱朝墠便仓惶出逃。
  幸好水门还控制在手,最后只驾了十八条船千余人逃出崇明。
  顾容和黄五常成功的拿下了崇明县城,事后二人按约定,黄五常进占县城,而顾容把荆本彻来不及带走的船都占为已有,二人还把荆本彻四会营的余部,一起瓜分。
  城北的高进忠知晓消息的时候,一切都已经尘埃落定,想参与都没机会,只能痛拍大腿。
  荆本彻带着朱朝墠在海上飘泊,不知道该去何处,想去太仓州,结果听说张士仪杀了张鹏翼降了张国柱,惊慌下赶紧调转船头前往通州(南通),此时东阁大学士、江北督师田仰正在江北,控制着占据的通州、海门、如皋几地。
  田仰见到狼狈来投的义阳王和荆本彻,也是大吃一惊,问明清楚,不由的痛拍大腿。
  年近花甲的田仰是崇明小朝廷的首辅,不过凭的不是本事高,而是他是之前拥义阳王的首议之人,而且当时还是漕运总督淮扬巡抚,不过他这个官其实也是阿附弘光朝当权的刘孔昭得来的。
  在此前,他是万历朝的进士,从山东汶上知县,历任吏部文选司主事、四川佥事、浙江温处道佥事、广东粮储参议、尚宝卿、太仆少卿等,崇祯元年,任佥都御史巡抚四川,因依法被弹劾贬谪戍边。
  弘光朝建立,他走刘孔昭的路子,通过贿赂他成了刘孔昭亲信,复起为兵部右侍郎,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淮防,后又升兵部尚书,负责驻防淮河。
  可是史可法被围,田仰拥兵八千却见死不救,扬州陷落,立马弃淮安入海。
  拥立义阳王,拜东阁大学士成了首辅后,也毫无作为,连通州这江北三城,都是之前张鹏翼和沈廷扬联手打下来的,他跑来兼江北督师,抢点功劳,可再无半点进展。
  现在一听说崇明丢失,张士仪投降,张鹏翼被杀等消息后,立马就弃江北三城不顾,点了人马便跑。
  田仰收拾人马,弃江北不顾,带着义阳王去投奔打靖江的兵部右侍郎兼户部左侍郎的沈廷扬。
  沈廷扬家是崇明世代海商,尤其是海运这块更是家族产业,家族培养他读书,他也不负众望,很年少就中秀才,后以国子生为武英殿中书舍人。
  为解决辽东粮饷运输问题,他上书小试海运疏,建议恢复元代开创的海上漕运,并家家族珍藏的海运书、海运图进呈崇祯。
  崇祯让他造海船试行,他乘二舟,载米数百石,十三年六月朔,由淮安出海,望日抵天津。守风者五日,行仅一旬。
  崇祯大喜,加封为户部郎中,前往登州与巡抚徐人龙负责海运辽饷事务。过去都是辽饷用天津船赴登州,侯东南风转粮至天津,又侯西南风转至宁远。而沈廷扬直接从登州运往宁远,省时省力。
  崇祯十六年,升太仆寺卿兼户部事,后又被任命兼国子监司业,把漕船改为长江兵船。沈廷扬这个技术官僚改造了许多漕船为战舰,弘光立,还曾计划让他运粮去山海关供应吴三桂,南京失守后,沈廷扬带几百条船回崇明老家,一起拥立了义阳王。
  荆本彻和义阳王兵败来投,沈廷扬也只能下令停止攻打靖江。
  “为今之计,只得请殿下退位归藩,往依鲁监国了。”沈廷扬也非常无奈,连崇明这个大本营都丢了,大将黄蜚、陈梧、张鹏翼先后亡,吴志葵、张士仪、张国柱等先后降清,而顾容、黄五常等反叛,黄斌卿、王朝先又投鲁监国,他们这小朝廷已经名存实亡了。
  既然如此,还不如干脆去投鲁监国。
  义阳王犹豫着问,“鲁王能容否?”
  “臣听闻鲁监国的一些行事,大气而又睿智,殿下可放心前往,皆是大明宗室,之前也都是为恢复江山社稷而已。”沈廷扬安慰。
  义阳王虽然清楚他跟鲁王之间其实没那么简单,他之前派陈梧王朝先黄斌卿南下浙东抢地盘,之后又拒绝鲁王使者传达的退位归藩之诏,可现在也确实无路可走。
  商议已定,几人也不敢再多逗留,于是船队先沿江出海,再南下绍兴。
  甲板上,义阳王怔怔发呆,江北督师、东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田仰则在提笔为义阳王写退位归藩书,浙直水师总督兼戎政尚书荆本彻则代义阳王写拥戴鲁王监国的贺表,兵部左侍郎兼户部右侍郎沈廷扬却在统计着他们最后的船只钱粮兵马数目,计算够不够航行到绍兴。


第174章 忠义赵四
  七月初一。
  江阴城,赵忠君已经不再是黄田港的那个佃户光棍赵四了,他现在是江阴团练义勇,还是个什长,手下还有九个兄弟,基本上都是来自四乡八里的忠义百姓,誓言保卫头发,抗击鞑虏。
  手提一把戚刀,赵忠君站在东门口,很认真的执行盘查任务。
  “听说没,苏州失守了。”
  什副赵二河提着杆长枪,凑到他旁边小声道。
  赵忠君面无表情,“那又如何?”
  自他向赵先生求了忠义二字,请邻居大婶绣为旗帜,举着跟赵先生离开村子,来到江阴后,经过这段时间,他已经几乎脱胎换骨。赵先生收他做了学生,大家一起来江阴城投军,他成功加入了团练,赵先生则因为是个秀才,在团练里做了一名书吏。
  江阴城涌进无数义民,在兵备副使王正中的领导下,招募了青壮骁勇者编营分伍,树旗帜,习号角,日夜操练。
  整个江阴城都在忙着备战,甚至城外乡里也都组织起乡团民兵,毁路拆桥,阻隔交通,四处巡察警戒。
  有徐观海这等原朝廷游击大将等负责训练,江阴团练义勇也是有些气象。
  “都盯紧些。”赵忠君道。
  他这段时间白天训练,晚上则还跟着赵先生读书识字,老赵虽然是个屡试不中的穷秀才,可也是因为当年他喜欢读杂书爱游荡,因此兵书战策这些纸上谈兵倒也还是有模有样,教教赵四还是绰绰有余的。
  苏州失守的消息,已经传到常州这边,不过赵先生毕竟是个书吏,所以消息比赵四灵通一些,他说王兵备很从容,这说明苏州虽失守,但义军应当没多少伤亡。
  而且王正中告诉大家,说江南提督朱武已经派精锐北上常州,因此大家不必担忧。
  赵四深信不疑。
  此时他回头看向身后城头,那里恢复中兴四个大字的旗帜仍高高飘扬,看着这面旗,他便感觉浑身都是力量,他拍了拍胸口,衣服里正收藏着他那面忠义旗。
  “去哪?”
  什副赵二河拦住一名青衣男子例行盘问。
  “去香山寺里上香。”
  “可有县里开的路条?”
  “有。”
  青衣男子拿出路条,上面确实有县衙盖的印章。
  赵二河点头,准备放他离开。
  一直在旁边观察的赵忠君却过来拦下青衣男子,“这路条是哪个吏书开的?”
  “吴吏书。”
  “吴大成吗?”
  ……
  一通盘问后,赵忠君仍没放人,而是手按到了戚刀柄上,“我需要搜身,请配合一下。”
  青衣男子面色微变,笑着道,“兄弟,这么认真做啥,我就江阴城里人,还赶时间呢,”说着,摸出一粒银豆来。
  这下赵忠君却是直接拔刀出鞘,“来人,把他拿下。”
  “你这是做什么。”青衣男子连声道。
  “四哥,算了,他不懂规矩,不知道咱们规矩不能收钱,就算了。”
  “我怀疑此人是细作,仔细搜。”
  赵二河愣了一下,可见什长发火,也不敢多说,于是立马招呼几个手下过来。那青衣男子还在叫苦,赵忠君已经直接提刀逼近。
  那人见势不妙,拔腿想跑出城去,赵忠君早有准备,猛扑了过去,将他扑倒,赵二河等赶紧上前帮忙,一起把人制服。
  赵忠君亲自动手搜。
  “这是什么?”
  他从青衣男子贴身出搜到了一颗蜡丸,捏碎里面居然是一张地图,赵忠君等一眼都认出上面画的是江阴城。
  这里的动静,很快惊动负责此门的军官,一级级迅速上报。
  很快,赵忠君和赵二河亲自押着青衣男子来到县衙,受到了兵备副使王正中、分守参政阎应元、参议兼知府陈明遇,粮道参议程璧、常镇总兵徐观海、副将邵康公、知县许用等一众江阴长官。
  搜出来的地图几人看过,这不仅是江阴地图,而且上面还详细的标记了城中各处防守、兵力、守将,城外有哪些乡团等等情况。
  “我去审。”
  陈明遇阴沉着脸道,他很快去而复返,做为上任典史,本就负责牢狱这块,审讯犯人的手段他有的是。
  “果是细作,已经交待了,他是马三的侄子马旷,秀才沈日敬和吏书吴大成、任粹然等和马三暗里勾结,密谋降清,他们把咱们的虚实情况收集,派马旷送去常州府城给伪知府宗贼,引虏带路来攻,说要血洗江阴。”
  众人沉默。
  清军血洗过扬州,也血洗过大同和济南。
  所以血洗江阴对他们来说,不是什么事。
  “该死的汉奸贼。”
  王正中咬牙道,“举旗以来,我们已经先后抓了七十多个汉奸细作了,没想到,抓之不绝。他们真以为我杀奸的刀不快了吗?”
  “把这些汉奸全抓了,抄家,把这几个汉奸都当众凌迟碎剐!”
  对这个处置,没人反对。
  大家举旗起义,现在都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这些人却出卖大家,不杀还留着客气吗?
  “你叫赵忠君对吧,我记得你,一老一少扛着面忠义旗来江阴,今日再立大功,当赏。”
  王正中对赵四印象很深,江义举义后来投的人很多,但一老一少举着面床单做成的忠义旗,却还是非常醒目的,让他记忆极深。
  一番问话,知晓他现在是什长后,王正中便将他提拔到自己的道标营,并提拔为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