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海上升明帝-第1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诸位,请收手。”
“今日,五位大家比试,不分胜负,孤授卿等五品御前侍卫兼府军前卫教头。”
府军前卫,本大明皇帝亲军二十六卫军之一,统领幼军、轮番带刀侍卫。最初是在永乐年间设,为皇太孙特选幼军,置府军前卫,统所二十五,最盛时统领数万幼军。
明代宫廷侍卫由多种军伍混编而成,包括锦衣卫大汉将军、五军营叉刀围子手、三千营红盔将军、三千营明甲将军、勋卫、散骑舍人,以前府军前卫等卫带刀官等。
除府军前卫的带刀官,其它的侍卫多是由勋戚子弟或具有仪仗职能的兵员充任。
唯有府军前卫的带刀官直接从京卫一般军官中抽任,十分特殊。
在明初,幼军本来并不专指府军前卫,而是指年轻军卒,本是年资浅无法参战而在卫所操习杂务者。
但到永乐设府军前卫时,幼军就不是一样了,选取民间壮勇子弟,年及二十五六至三十者,不由世袭军户充任,这是一支年轻的募兵。
当时称这支兵为六郡良家。
这与当时形势有关,明成祖朱棣扫北,抽调大批府卫精锐士兵随驾,但又不愿意心爱的皇太孙的扈从侍卫规格降低,于是另招新兵保持规格。
不过幼军当时虽数量多,但地位低,不过到后来,府前军卫的幼军也渐渐的驰废,仅留府军前卫带刀官侍卫职责。
而如今朱以海的御营亲军,早不复用原来的那一套制度,上卫二十六卫也仅留几个用其名字而已,如旗手、羽林、金吾、勇士、勇卫等,但跟原来的早不同了。
现在朱以海新设了府军前卫,要重新补充幼军,这个幼军也跟原来的幼军不同。
这支新幼军,是选用忠良之家的子弟,在十六岁至二十岁者,并优先录用那些为国阵亡捐躯战死的军人子弟。
府军前卫的幼军,其实就是一支学生军,朱以海打算放在身边亲自教导,完全的新式军队,打造一支可靠且能用的新军,既充当护卫,又做为将来军队的种子,训练、当值,几年后磨砺出来后,再外放到其它军中充当基层军官,慢慢成为军队骨干。
这将是御卫亲军第十镇。
傅青主等武功高手,朱以海授他们为御前带刀侍卫,兼府军前卫幼军的刀剑枪等教头。
在设立了府军前卫幼军的同时,朱以海也同时建了亲勋翊三卫营,三卫营选的则都是亲贵、勋臣、文武品官子弟为侍从,一边接受军事训练,一边担负侍从职责,甚至还暗带点人质味道,反过来也有助于与臣子的联系沟通,甚至算是对勋戚臣子们的一种恩赏福利,毕竟能成为皇帝亲侍,也是一个不错的入仕途径嘛。
刘穆的两个儿子刘肇襄、刘肇绩,还有褚复生的弟子王对蕃、池天荣,傅山之子傅眉、侄子傅仁等,皆被调入府军前卫幼军,以右佥都御史熊汝霖加兵部右侍郎为提督府军前卫幼军营总兵官。
熊汝霖崇祯四年进士,做过福建同安知县,任内率兵渡海在厦门击败过荷兰殖民者,后升任户科给事中,与孙嘉绩在余姚举义,招募万人建孙熊军。
他虽是一个文臣,但忠勇过人,十分键锐,守钱塘时,不论大小战,都率其部熊军出战,且必为首冲,身先士卒,每战当先,虽胜败皆有,但败亦无悔,绝不气馁。
凭这种劲头,朱以海觉得让他统领幼军非常合适。
幼军将是一支招募来的年轻学生兵,,并从御营各镇挑选勇猛的老兵来当士官,一同受训,
这些学兵犹如一张白纸,最需要的就是这股忠心这股勇气,保证粮饷装备,给予充足的训练,朱以海相信,这支幼军将在未来大放光彩。
方国安那样的军队不可信,乱世里还是得自己打造一支精锐新军,御营诸镇,便是朱以海真正的本钱,是翻身的希望。
“为示与原来府军前卫幼军营不同,改名御营亲军第十镇,赐名千牛镇,带刀官为千牛侍卫,赐授千牛刀。”
传说一刀可斩千牛的千牛刀,是隋唐时的御前侍卫们携带的御器械,皇帝近前,除了千牛备身等能带御器械侍卫,其余侍卫只能带木制的班刀班剑等为仪仗。
羽林、金吾、千牛、旗手、神机、勇卫、勇士、世忠、伏波、定海,御营十镇,再加京营的三千和五军两镇,这已经初成气象了。
千牛镇也暂定十营,各地选拔忠良之家的年轻骁勇子弟入营教练。
“殿下,有船从绍兴来。”
“是内阁诸位大学士和司礼监等诸司太监们来了。”
朱以海听了只是皱了皱眉,他倒是预料到会来,只是没想到来的这么快。
“真是头疼啊。”
他很想派兵把他们拦下,不让他们过来,但也知道这行不通的。
“算了,来就来吧,让朱胜利带金吾骑兵去迎接。”
他在严州这搞的事情,看来还是引的行在的大臣们坐不住了,这波来势汹汹啊。
第212章 吃人
严州府城。
因监国在此,所以这里也就成了临时行在,城中各处官衙,也都变成行在的临时各衙。
朱以海曾经公开说过一句话,他在哪,大明朝廷就在哪。
虽然听起来有点狂妄,但当时大明已经崩的不成样子,曾经跟福王争皇帝的潞王都坚决不肯当监国。皇帝都成了高危职位,朱以海若没了,他这朝廷自然也就没了。
知府衙门外,有协助知府分管军事事务的清军同知厅,以及负责钱粮的督粮通判厅,还有理刑推官厅、经历司、察院,布政分司署、按察分司署、提学道公署。
其它诸如僧纲司、道纪司、医学、建德县衙,阴阳学、和丰仓、存留仓、预备仓等等齐全。
不过严州府和建德县的官吏,几乎已经被朱以海一网打尽,全都罢免了,现在都被勒令停职写报告,想办法填补亏空呢。
什么知府同知通判推官知县县丞主簿,还有分守道员分巡道员兵备道员督粮道员甚至提学官,管仓库的,反正从上到下一个都不干净,朱以海认真要抓,那就抓个典型,得从头到尾由内到外清理干净,不会再来个糊里糊涂不清不楚。
御营这么多人马都在忙着这事,一部份在外面清查仓库、丈量田地,一部份在城里核查账簿,对照库存,有人负责审讯,有人负责抄家,反正都不闲着。
这边抄家审讯忙,那边还没落下放赈救灾。
粥棚前排满长队,以工代赈,只要能干活的都拉去修城墙修道路,甚至帮着修水利河渠,清量田地等,能干多少是多少,给工钱还管饭,至于老弱妇孺,直接帮着煮粥烧火什么的就行了。
严州现在粮食不少,有方家带头送来的几万石粮,暂时是不缺粮了,尤其是朱以海还对全城的粮铺米店谷仓等实行的军事管制,以市价强行和买籴入,然后再平价卖给百姓,大大缓解了粮食高价,百姓买不起粮饿肚子问题。
虽然这只是暂时的,但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起码现在严州看起来已经挺有生机的,甚至附近的府县的百姓也都闻讯赶来。
当然,赶来的还有绍兴行在的一众大臣们。
当他们听说了朱以海在严州一边提剑砍了方国安,又紧接着对本地豪强大户动手后,都吓的不轻。
宋之普刘宗周祁彪佳何腾蛟柯夏卿陈函辉陈盟等一众大臣们,还有内臣庞天寿李国辅等,红通通一片进来。
“各位爱卿,坐。”
朱以海面带着笑容,手里还捧着一卷书呢。
刘宗周眼神好,一眼看到封面,《兴革条例》。做为左都御史,都察院的领导,他岂会不知道这是海瑞海刚峰所写,这兴革条例是海瑞在这严州做淳安县令时,对县内政事的记载,完成于嘉靖四十一年,后来收录于海瑞集中。
这本兴革条例,把淳安县各个方面都记录的清清楚楚,甚至连地方例规陋俗等也都记录了,地方的贿赂成风,官吏们渔肉贪污,甚至是徭役的方方面面细节数据,全都有。
刘宗周是读过这书的,上面的数据非常真实,从上面可以看出大明在嘉靖年间地方吏治已经非常混乱,百姓负担极重。
暴露出来的问题极多,但没人能解决。
如海瑞说淳安县令的常例多达二十三项,常例一年总收入为两千七百二十三两,这还仅是灰色收入,不违法。
不算贪污盘剥克扣等的,一个县令一年贪上万两银子,很寻常。
海瑞在任时,大刀阔斧改革过,比如革除常例,不再迎来送往的给上官馈赠等等,但这些事情并不能得到朝廷支持。
其实细读这本调查报告,就能知晓为何明朝官吏们喜欢贪污了,实在是俸禄太低了,淳安县令一个月俸禄才七石半大米,典史三石,而县中的经制吏,也被强行规定每月只一两,不得超额。
手中有权,管着一个县,就这么点俸禄,养活自已都难,何况都当官了,那成人上人了,谁不雇佣几个师爷使唤几个丫环随从?谁不带妻儿,谁不纳妾,谁不养老娘谁不生儿子?
正如朱以海现在看海瑞的这本书,看的其实是他记录的真实原始数据,而不是他如何改革,因为他的改革是空中楼阁,不可能成功。
你把常例全都革除,连点合法的灰色收入都不给,那官吏们就靠这几石粮食一个月过日子?可能吗?
没灰色收入,那就必然直接就贪污了。
再比如那些吏员,工食银最高一个月只能一两,可能吗?
还有书里记录的那些瑶役,其中的不少役属于力差,后来虽可以折银,但是问题多着呢。比如你若是摊到守仓库的差事,若是折银代役,这差事雇个人一个月表面就一两,但问题是实际雇佣不止这数,这个守仓库役差还要负责买办的任务,就是得负责采购一些仓库里用的东西,这个也是由承役的人负担的。
然后这个采办的问题就更大了。
本来库子工食银一两,一年十二两,但是要负责采办,这项开支却高达四百两,这不坑爹吗?
但事实就是这么离谱,大量的役,都是非常害民累民的,你就算不折银,你自己去应役,一样负担极大,甚至可能更高。
衙门里各种各样的役,佥选点派,只有部份役是没耗银的,比如门子,但绝大多数都有耗银,耗银主要是来自买办供送,就是你假如当一个库子,一个月一两银,你点选到了这差事,然后你交银子替差,可采买任务是个坑,仍要你负担,耗银几十倍要几百两。
到后来,许多衙门的役,其实已经整合起来,就是统一计算,所有这些役雇人一年需要多少钱,然后额外的采买等需要多少耗银,全加一起,最后再均瑶摊派嘛,这样其实更先进一些。
负担也相对平均,不会你的役折几两,他的几钱,那个又几十两。
但明朝徭役害民,是相当变态的,他的役是非常复杂的,比如按户籍来分役,不同的户籍得承担专门的役,再比如各种役层出不穷是不固定的。
甚至可能一条鞭法里已经把这役统一征收了,然后没多久又恢复加征这个役。
再比如大户要承担的粮长等役,反正说到底,造成这一切的根本,一是明初朱元璋这个总设计师,设计时有问题,制度上有许多先天缺陷。然后更大的问题是,明朝表面上正税很轻,然后又把这地方收取的税赋,绝大多数都起运上缴了。
地方没有多少留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