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海上升明帝-第1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殿下,如今战事不断,天下未宁,人口是持续锐减,哪来的人丁增加呢?现在那伪鲁监国明着说是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实际上他是耍奸啊,他按万历四十六年各府的人丁数字来征丁银,再摊入田亩中,你想想,万历四十六年是太平年月,当时多少人丁?而经历了崇祯大乱,如今各地人丁岂有万历年多?但他却还按万历年的丁数征银,岂不就多征了?结果他还说什么永不加赋,这就是在骗天下人,明明多征了,还把自己打造的圣人模样,着实可恨!”
  多尔衮听明白了,不由的拍腿,“想不到这个鲁王如此奸猾啊,好一招偷梁换柱。”
  “对啊,一二十年内人丁肯定都恢复不到万历四十六年的数字,他却年年按万历年数字征丁银,这手段着实了得,所以咱们完全也可以如此,既能骗那些不懂的百姓,还能多征丁银,何乐不为?”
  多尔衮听的大为兴奋,“还有什么好计策,一并说来?”
  “臣还有一招,就是把前朝宗藩名下的土地、财产全都没收充公,仅此一项,臣估计能没得土地上亿亩啊,另外那些不肯归降我大清的前朝勋戚官员,也把他们的田地都没收充公,若实行,则立即能解决朝廷现今钱用不足的问题,不仅够支撑二十万八旗军饷,就是再整编五六十万绿营,军饷和器械装备等开支也完全充足了。”
  多尔衮不住点头。
  “关于现在湖广奏报求援,说顺军余逆围攻荆州、武昌,这事你怎么看?”
  严我公正色,“大王不可轻视,虽是闯贼余孽可人多势众,如今又归附残明,来势汹汹,臣建议立即调江宁、安庆、江西、河南之兵沿江而上驰援荆州、武昌,务必速战速决,不能迁徙日久,以致地方糜烂。”
  这些话,让多尔衮非常满意,从裁撤卫所到没收前明宗室勋贵土地财产,甚至是这急援湖广等,本也跟他心中捉摸出来的差不多,现在觉得这严我公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果然是无双国士啊。
  “知孤者严公也,孤本想留严公在朝协助孤摄政,可现在倒是想让严公辛苦去南方一趟了,孤想让你出任江西河南总督,驻节南昌,辖河南江西二省,总督军务兼理粮饷。你主要任务是协助剿平湖广叛军,同时按你刚才说的,裁撤二省卫所,清理前朝宗藩贵族土地,试行官绅一体纳粮当差一事。”


第235章 龙御宁波
  七月末,天气依然热的要命。
  朱以海却依然忙碌着,他在筹备着杭州战役之时,还抽空跑了趟宁波。当初正是在这里,朱以海说服王之仁,斩杀谢三宾,算是真正打起了监国的旗号。
  时隔几月,宁波变化很大,府城鄞城又恢复了热闹,清军止步钱塘,监国旗号稳固后,浙东之前那股南逃之风也刹住,绝大多数的人还是不愿意背井离乡,见时局安定,于是又都安稳的过日子。
  乡间地头,收割过的稻田里,插下的秧苗已经又葱绿一片,许多农夫在田间地头锄头放水,还有牧童在悠悠的放牛。
  鄞县的学校里,也重新恢复朗朗读书声。
  “宁波府如今也在重新清量田地,填补亏空,进展还不错。”钱肃乐和林时对葛大振等陪在身边巡视城市,一边做着汇报。
  “我们浙江一省税赋占全国九分之一,全省四千六百余万亩田地,其中宁波府三百九十万亩地,万历年间田赋十七万余石,另有各种杂项征派,如今按朝廷旨意,予以简化。”
  “哦,宁波这边是怎么做的?
  “首先我们是统一税率,按上田每亩三石的产量,按十五之一税率征收二斗。
  然后把宁波的所有田、地、山塘、滩地、基地等,再折算成上田。
  按田地成分不同,肥瘦不同,进行调整,总共是划分成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三则,实际总共三等九则。上等上则是每亩三石到三石半产量,中等上则是每亩两石半到两石,而下等上则是每亩一石到一石半。
  下等上则三亩折一亩上等上则田,中亩上则一亩半则上等上则一亩。
  另外山十二亩折上田一亩,摊地二十四亩折上田一亩……
  宁波把府内的田重新整理了一遍,根据田、地、山塘等不同划分等级,把田又根据肥瘦地力划分等级,并统为二百四十步一亩。
  通过清量、定等、折算后,田赋册上的田亩、税率都统一了,不像以前各种不同的田地山塘等有大有小,税率有高有低,宁波以前的田赋税率有二十四个等级,非常复杂。所以简单的看册上有多少亩地,根本难以简单计算能征多少田赋。
  现在全折算成标准亩后,就相当于各地缴银子时,不管成色如何,先折成标准纹银统一计算。
  同时据此摊丁入亩也更公平。
  好处立眼可见。
  不再需要二十四种田赋税率了,统一折成标准亩后,实行统一的标准亩田赋,也就是一上亩征二斗。
  “亩征二斗,百姓愿意吗?”朱以海问,他在严州初步是定每亩征一斗二,宁波这里征二斗。
  钱肃乐也是本地人,所以他不会不照顾到乡土,解释道,“浙东虽不如浙西,但宁波地处平原,田地也比较肥沃,产出比较有保障。上等水田两年甚至能收五季,两季早晚稻,中间冬季还能种一季油菜或者萝卜等,最起码也能两年四季。因此正常年间,收成都不错。”
  而且他告诉朱以海,上田的亩产三石到三石半,其实一般仅指秋粮一季,如宁波这边的地主跟佃户们普通的租约,就是秋粮五五或六四分成,只分这一季,地主拿一半或拿六成,至于说夏粮,或是冬天再种点杂粮什么的,地主一般不会管也不分成。
  “嘉靖二十年时,湖州知府张铎请将官民田摊平一则,行扒平法田赋改革,就是田不按官民,税不分等则,一律以每亩三斗起科。”
  张铎所做的,其实就是宁波现在搞的,把田地先整合折算成标准上田,然后统一每亩征三斗,当时定的税率其实就是十税一。
  “江南常镇苏松湖嘉杭诸地的重租田,每亩四斗到七斗多之间……”
  朱以海倒也知晓江南征的最高的时候达到每亩八斗多,但这里有个前提,就是那些田其实是明初没收的元朝等的官田,所以称为重租田,本质上就是朝廷租给百姓的田,收的是租,跟一般民田不一样,一般民田那地是自己的,交的是赋。
  亩收八斗的租,以江南亩产起码三石的收成,八斗租其实不高,毕竟民间百姓租地主的田,交的可不止八斗。
  不过江南是粮赋重地,田地收成高,田赋高也是事实,比如嘉兴府的嘉善县,每亩赋额无论田之高下,概以三斗三合起科,而徭平又有五升有零,其视嘉兴多九升八合三勺。
  “那通过清量,现在宁波府有多少标准亩?”
  钱肃乐的回答让朱以海有些意外,“经过清量和整理折算,最后实得标准上等田二百一十八万两千八百亩,其中水田就有一百六十一万九千亩,旱地五十六万三千八百亩,园地百万亩,林地六百余万亩,草地湿地九十多万亩……”
  这些田地统统进行折算为标准上亩后,是二百一十八万两千八百亩。
  “居然有这么多?”
  原来宁波一府是三百九十万亩地,但这是二十四种税率下的不同田地,实际田赋丁银等折银不过二十一万六千九百多两,每亩征粮实际是平均九升。
  而在钱肃乐林时对等进行了一波全面的宁波清量后,现在得到二百一十八万亩标准上田,亩收二斗,实际田赋就是四十三万六千五百六十石。
  “丁银呢,摊丁入亩没有?”
  “宁波丁口三十八万九千八百余口,原各种徭役折银及加派等非常繁多复杂,大约是几万两银子,所以我们简化了一下,田赋每一石摊丁银一斗。”
  崇祯年间正常粮价是每石一两银左右,万历年间则更低些,如今则因战争大旱等造成每石二两左右。
  一石摊一斗,而每亩原本是二斗,则一亩地是摊入了二升粮。
  “还有什么?”
  朱以海问的是正赋之外的,明代百姓苦,除了苦于役,就是正税之外的加征耗费等巨大,比如说对于产粮八省,征收部份粮食称为漕粮,漕粮加耗,有运耗、仓耗、鼠耗等各种名目,每一种还能细细分之。


第236章 形势大好
  他们甚至连耗费都还要再加耗费,称为耗上耗。
  水运的叫水脚,陆运的叫驴脚,漕运官船上的水手、运工、护送兵丁人等,吃粮都要算在运耗中,最离谱的还是仓耗,囤积粮食所花费的木料、芦席也要算在仓耗里,运往北京的漕粮,南米每石要征耗米二斗五升到四斗,加耗高达四成。
  甚至户部还要收平余陋规,每一千两押解户部的银子,他们要加收二十五两。
  折银征收,也一样是加火耗。
  这各种各样的耗,往往甚至超过了正税。
  钱肃乐道,“臣等也深知百姓苦于耗费久矣,所以此次只留了火耗一项,按一成征收,其余的全都革去,不再各种耗费,也禁绝耗上耗。”
  “那么说,如今宁波府的地银是每标准亩二斗,丁银是每标准亩二升,然后再各加一成的归公火耗,总计每亩就是二斗四升二合,别无他费?“
  “确实没有其它了。”
  五十二万八千二百三十七石六斗,这就是宁波府一年的地丁银税额,包括了火耗在内。
  原先宁波一府正赋是十七万石粮,加两万多两银子,然后就是各种加征、耗费等,而朝廷起运的只是正税部份,还仅占部份,各地还总是欠缴不齐。
  现在,重新清理后,居然能达到五十二万多石,如果按每石折一两银,就是五十多万两银,若按市价折二两银,就是一百来万两银。
  当然,这五十二万多石地丁,一成归朱以海的内府,五成归国库,剩下四成留存地方财政。
  国库的五成都已经超过以前全部,而地方留存的数目也非常惊人。
  其实按钱肃乐他们所说,看似增加了许多,但实际上,百姓真正掏的钱粮反而比过去少了,过去征收的正税之外,加派、耗费太多,且主要是普通百姓承担了,但那些没落到朝廷和地方官府手里,绝大多少是落到了官吏们手中。
  这就是肥了经手的官吏,而损了公家。
  现在简化税赋征收,加大地方留存,地方把留存的钱粮,拿来提高官吏的薪水,甚至是设置养廉银和公使银。
  说白了就是把原来私下的行为,统一规范了,不许让官吏们私自伸手去拿,统一规范由官府来征,然后再发给他们。
  这样做,好处是规范了,以前征多少,拿多少,没有一个规矩,随便拿,拿多拿少就看官员们的良心。
  现在呢,一切有法有理可依,避免无底限的渔肉百姓。
  当然,受益最大的是无地的百姓,他们从沉重的徭役或折银中解放出来了,而对地主们来说,看似增加了税赋,但朱以海免三饷等加派后,地主们其实也减负了。
  有些事情就是这么神奇,原来朝廷收不到税,地方却苦于暴税,实则最大的祸害都是加征、耗费,都是被地方官吏们贪了,而地主们经常被劝捐强逼后,也想着法把正税给逃了。
  “你们打算折银还是征粮?”
  “我们打算在宁波各乡、县、府城都建立仓库,地丁粮在一石以下的,可以折银也可以纳本色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