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海上升明帝-第3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没想到,孟乔芳是个真正的汉奸。
  他所做的不过是缓兵之计,给吴三桂争取时间而已。
  朱以海长叹一声丢下地图。
  迁延至此,他基本上已经能断定,贺珍他们会重演历史,再败于西安城下。
  这让他非常痛苦,明明知晓未来,清楚走向,他也一而再的传旨,给高斗枢贺珍他们都连下了三十六道金牌,催他们退兵了。
  但他们就是不尊圣旨诏令退兵。
  打又不打,退又不退,就这么在关中浪费时间,各路义军今天这个下乡打粮,那个下乡拉壮丁,后天可能两支人马碰到一起,还能来个斗殴。
  孟乔芳也是今天送批粮草,明天送笔银子,后天又给贺珍等送点美人什么的,反正就是各种拖延时间。
  虽然朱以海也很清楚,一场会战,有时能打上一年半载甚至好几年都不稀奇,但现在的情况是贺珍他们并没有这个实力。
  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正在走向败亡的深渊,又要重蹈湖广五忠的覆辙,却又无能为力,这种无力感,太让人痛苦了。
  这越发的让他坚定,明末危局是不能指望这些地方军头们的。
  贺珍可还是明将出身啊,现如今他新任命的云南总督樊一蘅为陕西边道时,贺珍就是他的部将,直到樊一蘅在崇祯十二年宁夏巡抚任上丢官回老家四川时,贺珍都还亲自送行,仍是他的部将。
  贺珍是直到崇祯十四年时才降的李自成,他本来目光不会那么短浅,不会轻易上清军的当。
  但结果还是如此。
  贺珍跟这个时代大多数武将一样,拥兵自重墙头草,本为明将,后来闯军势大降李自成,李自成兵败,又迅速降清,眼看着清廷没把他当自己人要搞他,又被朱以海拉拢招降,现在在西安城下,却又不听诏令。
  朱以海差不多能猜到贺珍的心态,他根本没怎么把朱以海放眼里,他眼里有的只是现在聚集西安附近的这十万人马,他想的是如何把这支大军控制在手,变成他的贺家军,以此为资本,在这乱世更进一步。
  所以贺珍才会不愿意撤兵,才会坚持攻西安。
  各人所处位置不同,利益也不同,朱以海想的是恢复天下,贺珍却是要趁乱掌握兵马增强自身实力。
  朱以海鞭长莫及,无可奈何。
  气的他握起拳头锤桌子,最后忍不住掏出随身笔记本,在上面加上了‘hezhen’。
  心怀鬼胎的贺珍指望不上了,如今能指望的唯有文安之、秦良玉的陕甘行营,秦翼明的忠勇镇以及郧阳的忠开镇,巴东的忠贞镇,希望这几路人马,能够及时赶到汉中。
  就算救不了关中明军,起码也要保住汉中不失。


第377章 拥兵自雄藩镇乱
  “陈德、任珍二贼,皆已被我家大人设计擒下,如今标营尽在掌握,我家大人请诸公速速开赴西安城!”
  “吴三桂已过蒲津桥,随时会赶到,请诸公速进,迟则生变矣!”
  渭水北岸,咸阳城中。
  联军主将们见到了从西安赶来的孟乔芳侄子,他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孟乔芳终于杀了标营二将,获得了西安的控制权,现在让他们赶紧入西安。
  贺珍听闻消息大喜。
  “哈哈哈,不枉我等在此等候多时也,孟公果然言而有信。”
  “来人,重赏孟公子!”
  总督高斗枢、巡抚孙守法等一众人也都面有喜色,甚至坐在帐中的清陕西巡抚黄昌胤也抚须大慰,他老家湖南,现在属于明军控制区,他原在北京做官,李自成入京后降顺,清军驱李自成,又降清,不久前出任陕西巡抚,结果就遇到关中大乱,索性便又反正。
  信使被带下去,贺珍开始与大家商量进西安事宜。
  联军十余万,在总督高斗枢提出整军后,勉强是分为五军,每军各四大营一万二千人。
  贺珍仗着本部两万余人马,加上关中收降的人马,硬是讨要总统一职,高斗枢最终也只好妥协。
  高斗枢总督,孙守法巡抚,提督贺珍则为总统,总统五军,又兼中军提督。
  从勋阳来的王光泰则为右军提督,原忠义镇的刘体纯为后军提督,关中武大定为前军提督,胡大王胡向前为左军提督。
  高斗枢、孙守法各领标营。
  罗岱、党孟安、郭登先、石国玺、高勋、刘文炳、郭君镇、黄金鱼、焦容、仇璜、李鹞、贺弘器、李明义、蒋登雷、王元、马德等皆授总兵。
  贺珍总统五军,武大定等提督各领一军。
  五军共二十大营,每一大营三千人,授一总兵,
  总督、巡抚、总统标营又各设总兵统领。
  整编军队本是高斗枢奉朱以海旨意推行,结果在贺珍的坚持下,最终却走了样,尤其是总统、提督、总兵等滥设,使的设有一总统,五提督,二十三个总兵,五十余员副将,参将游击百余。
  联军虽表面整编,实际上并没有达到朝廷的意图,大小军头领军带营,各将本部,没能真正整合一起。
  贺珍把朝廷名器当成私人礼物,用来拉拢诸将。
  “西安不战而下,关中可定也。”贺珍先是得意道,暗表自己之功,以示自己之前坚持跟孟乔芳谈判是对的,而总督高斗枢却坚持要退兵,如今无疑是错的。
  “圣有英明睿智,但毕竟远在东南,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我等大将处于前线,当权宜机变,不可听东南遥控也。
  陛下数十道金牌催促搬师,此事皆我贺珍一人承担,待关中平定之后,我将亲往南京朝圣,到时听由陛下处置。”
  贺珍一番慷慨之言毕,又加了一句,“为中兴恢复,我亦顾不得个人之名利也。”
  这时诸军将领,也开始称赞贺珍。
  高斗枢沉默着。
  他空有总督之名,可却拿这些军头们无可奈何,就连从郧阳巴东来的刘体纯、王光泰这二将,也并不是很听他的命令。
  各将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尤其是关中诸将,他们多是关陇人,手下部众也多是本地人,他们并不愿意离开关中,撤到关中等地去,他们想要拿下关中,然后划分地盘,加官晋爵。
  现在形势大好,大家开始分地盘。
  贺珍提议自己与总督高斗枢、巡抚孙守法率中军入西安,王光泰领右军留守咸阳,刘体纯率后军移驻泾阳,胡向前领左军去取高陵,武大定领前军驻渭南。
  并口头约定,等击退吴三桂后,武大定驻平凉、庆阳,胡向前驻延安、绥远。
  王光泰驻甘州、肃州,刘体纯驻临洮、巩昌。
  贺珍则驻西安,罗岱驻凤翔,马科仍驻汉中,郭登先驻宁夏,党孟安驻泯州、洮州。
  仗还没开打,地盘倒是先划分好了,陕甘宁之地,就由五提督划分,而原先与贺珍同在汉中的罗岱、郭登先、党孟安和马科四总兵,也各分了一块地盘。
  很明显,这样划分,实际上就是把陕甘宁分为九块,贺珍集团独占了五块。
  “部堂?”
  贺珍分配完了后,才假惺惺的出口问总督高斗枢。
  高斗枢当初镇守郧阳,跟李自成、张献忠苦战数年,坚守一座孤城不陷,堪称了得,当初手下就那么几千人马都坚持下来了。
  但现在手下号称十余万人马,却反而处处受制,面对贺珍的咄咄逼人,高斗枢始终沉默着。
  他没有急着反对,而是心中仔细的盘算着,见事已如此,也就不再多说,该说的不该说的都说过了,但没人支持。
  眼下他甚至都怀疑自己是不是过于担忧了。
  这种时候,既然说服不了贺珍,他也不希望联军再出什么分歧,先打好这一仗再说。
  刘体纯和王光泰这两人也没反对,刘体纯原是忠贞镇的,后来跟田见秀等分出去另立忠义镇,谁知武昌会战,田见秀等人居然降清,这让刘体纯、袁宗第、郝摇旗这几人非常被动。
  刘体纯进关中,也是希望立些功劳,当然也是想重新寻找一块立足之地,毕竟因忠义镇降清之事,他现在处境尴尬,连块地盘都没有。
  更在上次溃败中,折损了不少物资军械人马,也想在关中补充。
  王光泰是郧阳王光恩的兄弟,有夺襄阳之功,但郧阳兵少地穷,虽忠开镇编了不少人马,他也分驻谷城,但那里久经战乱,养不了多少军队,他来关中,也一样是来抢地盘夺物资的。
  对于打进西安,也是十分期待。
  哪怕跟高斗枢关系很近,但在进西安这件事上,却反而是支持贺珍。
  眼下贺珍给他划分了一大块地盘,许诺将来把甘肃都给他,王光泰哪有什么不满意的?
  就算现在让他留守咸阳,他也没意见。
  反正贺珍也说了,进了西安,府库里物资装备等,各军营都有份,贺珍就算拿多点,也不能少他一份。
  其余武大定、胡向宸诸将,也都没意见。
  于是乎,全军议定,明日四更造饭,五更出发,贺珍与督抚率中军入西安城,其余四军则分驻外围。


第378章 临阵倒戈夜惊变
  西安城中。
  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孟乔芳总督陕西,兼辖四川、甘肃。
  总督府内,孟乔芳也身披绵甲,腰悬顺刀。
  “点将!”
  标营左营副将陈德,右营副将任珍,参将马宁、王平,游击刘友元刘芳名,署理潼关守备赵良栋等诸将上前。
  “赵良栋,你从潼关赶来,辛苦了。”
  潼关守备赵良栋身材魁梧,满脸的络腮胡须,不过二十余岁,他是陕西绥德人,跟李自成他们也算是老乡。
  都说米脂的婆娘绥德的汉。
  不过与李自成不同的是,赵良栋是官宦之家,从小读书习文,后来关中大乱,弃文习武。
  清军入关后,孟乔芳随阿济格军进关中征讨,一次在外遇险,恰遇赵良栋带着家丁下乡收租,出手解围。
  孟乔芳得救后,对年轻勇武的赵良栋颇为赏识,于是说服他从军,成了自己的兵。短短一年多时间,孟乔芳便对这个年轻人一路保举,如今已是署理潼关守备。
  “部堂大人辛苦,末将来迟。”
  “现在起,你便为本督标营中军游击。”孟乔芳直接给赵良栋又升了官,这守备前还加了署理二字,现在又直接升游击,还是督标中军。
  “本部已去信明贼,贺珍明日便将抵达西安城下,西华啊,本部交给你一个任务,你去郊外迎接贺珍。”
  ……
  贺珍领中军一万两千战兵抵达西安城郊,胡向前、武大定二将率领的两军也一同前来,他们要在西安这里分兵,往西安东面的渭南、高陵去驻防。
  赵良栋带着几百人驱使许多壮丁赶着许多车前来迎接。
  送来许多粮食、肉蔬,并不少薪炭棉花布匹等。
  “孟大人正在城中收拾房屋,征集物资,准备入城仪式,特派末将前来迎接高总督、孙巡抚、贺总统等先入城。”
  贺珍哈哈大笑着,拍着赵良栋的肩膀,“小伙子长的够魁梧的,你在孟大人麾下是何职务?”
  “末将是孟公标营中军游击赵良栋。”
  “这么年轻,就已经是标营中军游击,看来前途无量啊。”
  赵良栋陪着笑,只说自己父亲与孟乔芳曾在一起为官有旧,是孟公提携等。
  贺珍撇嘴,一副理应如此神色。
  “大军新至,便暂不入城,就驻在城外,待明日一早,本将再与高部堂孙抚院等入城。”
  赵良栋应声而去。
  出了明军大营后,赵良栋并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