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海上升明帝-第3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以海觉得现在搞这些太早,但大臣们却觉得如今收复南京,平定江南,这当然值得庆贺,甚至川中招降张献忠,西北又会攻西安,如此大好局面,自然得庆贺。
一道道捷报,让满朝都兴奋万分,集体高潮了。
没办法,实在是胜利太大太多。
金吾镇会浙江郑继武在溧水歼灭了珠玛喇率领的杭州驻防八旗两千精锐,斩一千四,降六百蒙古兵。
杭州朱大纲会羽林镇张鹏翼等在嘉定,歼灭了和托率领的松江驻防八旗两千五,全歼,一个不留。
苏州土国宝全歼康喀喇一千八鞑子兵,献苏州城归附。
杭州的潘映娄、朱国藩率浙兵歼灭杭州留守五百鞑子,挟总督李遇春反正归附。
江南六千八驻防八旗被全歼,而明军却几乎没太大伤亡。
随之而来的,则是整个江南地区,杭嘉湖、苏松常镇太皆全面易帜。
特别是杭嘉湖松这几地,原本已经是暗里变色了,这次不过是公开举起了旗帜而已,常镇苏太这几地,原本也已经是糜烂到底,有八旗镇着,表面看似还好,他们一被歼灭,如土国宝这种早就暗里通明的家伙,也立马易帜归附。
几座府城县城一换旗,乡下就更别说。
西面的广德、宁国、太平、徽、池等地情况也基本上差不多,刘应宾跑去调兵,可安徽等地的绿营之前已经被严我公整的差不多崩了,哗变的、逃跑的,还有被裁撤遣散的,剩下的要么编入水师,要么也没剩下几营,驻守在几大城里。
刘应宾代理安徽巡抚,奉严我公之令,要召集安庆庐州、微池宁太等地兵马集结,救援江宁。
江北的在安庆集结,江南的在太平集结。
绿营兵马拖拖拉拉,一再催促下,张天禄、卜从善等人才无奈的出兵,可等他们前脚出城,后脚明军就过来鸠占鹊巢了。
安徽提督张天禄原本是在陕西从军,后来为曹变蛟麾下参将,弘光时,升为副总兵,奉史可法之命屯驻瓜洲,清军渡江时为总兵,却随赵之龙等不战而降。
多铎仍令他统所部三千人,保留总兵衔从征,入汉军镶黄旗,因与兄弟张天福和总兵卜从善、李仲兴、刘泽泳等降将在安徽等地卖命征剿抗清义军而因功升赏,封为提督。
可很快张天禄日子就不好过了,浙东明军入徽池宁太等地,黄道周郑遵谦有力的支援了金声的义军,之后明军水师也驶入长江,张天禄好日子彻底到头。
可后面严我公经略江南,又开始对他们这些绿营整编,今天查军额兵员,明天查器械,后来查克扣粮饷,再后在又查军纪扰民这些,他们是内忧外困。
绿营不断整顿,越整兵越少,越整越不能战。
而且明军攻势越来越紧,打的他们不敢离城,可上面还总是调令不断,今天让他们去这剿贼,明天去那平寇,可每次他们只要奉令开拔,行踪都会立马被明军获知,然后必然会被袭击。
每次都是如此,总是损兵折将,几次过江还被焚毁船只夺取辎重,上面还要追责论罪,搞的是一肚子气。
一边是明军咄咄逼人,一面是江宁上司的屡屡追责。
底下将士们缺钱少饷日子艰难,日子越来越艰难,甚至寸步难行。
眼看着局势逆转,明军又适时的又打又招的,张天禄和卜从善这些人本都是明将,哪个不动点小心思。
所以张天禄兄弟聚兵安庆,卜从善等聚兵太平,两路各聚集两万余人,已经是两岸最后的清军了,他们聚集后却并没有马上去江宁,因为不敢去。
也还在观望。
安庆的张天禄想等上游湖广的勒克德浑他们南下来汇合再走,而太平的卜从善他们也还等山东的谭泰等南下后再出发,谁都不愿意也不敢去江宁硬明天子。
当然,除此外,他们也一直在跟明军使者暗里联系谈判。
当江南的那几支驻防八旗被歼灭的消息传到,他们开始是不肯相信。
可又等了些天,各种详细的情报也传到,他们也只能半信半疑,而等跟明使去江宁回来的部下禀报说,南京钟山孝陵下跪了无数八旗尸体,甚至看到了无数缴获的八旗衣甲旗帜等后,也只能相信了。
甚至最后本来应当是来调他们去江宁的代巡抚刘应宾,居然也跟着明军来招安劝降了。
张天禄甚至看到了刘应宾送来的严我公的招降信。
十分荒谬。
江宁的大清江南五省经略严我公居然在为明朝皇帝招降大清安徽提督总兵官,尤其是他现在仍还守着江宁城。
他感觉自己好像在做梦。
可刘应宾却告诉他一个更惊人的消息,严我公其实一直是大明的人。
安庆不远的江面上,有明军水师舰队,安庆城外四面,也已经有聚拢来的明军御营左厢兵马。
于是在这个寒冷的正月里,张天禄率安庆城中清军举义反正,擒斩安庆城中的鞑官,带头剪辫。
长江重镇安庆城,居然不战而下。
在张天禄剪辫反正后第三天,南岸太平府当涂的卜从善和芜湖的李仲兴、刘泽泳也都率部起义反正,剪辫反清。
御营左厢提督张名振迅速派郑遵谦驻太平,自己亲率人马驻安庆,接收城池,整编降兵。
号称五万人的清军绿营,实际上民壮倒占了三分之二,绿营也有许多新兵。
对这样一支充数的绿营降兵,张名振奉旨整编,先是把民壮都给遣散回家,然后把一万多的绿营,又一再精选,最后内留了不到万人,全都打散编入御营左营和安徽江西两省的镇营中。
并且如张天禄、卜从善这些上到提督、总兵,下到千总哨官的各级军官,全都送去江宁,说是朝见天子,接受封赏,其实就是解除他们的兵权,不让他们影响那些降兵,把这批降兵的影响降到最低。
安徽绿营的投降,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张天禄和卜从善等将领,本就是明将,当初清军南下,他们都是不战而降,这一年跟着鞑子也并没混好,日子反倒更艰难。
安徽等地在明军的不断渗透进攻下,本就也已经糜烂了,如今明军崛起,江南变局,这些军头便又成了墙头草,随风而倒的选择不战而降。
一万八旗精锐,在江南全军覆没,是彻底将他们推回明军阵营的一个催化剂,而严我公这大半年来也没少煽风点火助阵。
无数捷报汇聚南京城,怎么能让朝臣们坐的住。
毕竟如此一来,整个长江以南,已经尽皆收复了。
中兴在望,可喜可贺。
第386章 攻心计中计
南京。
紫禁宫,奉天殿广场左侧,武英殿。
朱以海自正式入驻南京紫禁城皇宫后,对宫城进行了简单的修整。宫中三大殿,奉天殿是举行盛典和接受百官朝拜的地方,也就是金銮殿了。
后面是华盖殿,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先前春节和元宵节,朱以海都是在这里先接受内阁大臣和宫廷执事人员的参拜,然后才去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贺。
再后面是谨身殿,是朱以海上朝更换朝服的地方。
奉天殿前广场两侧有文华殿和武英殿,文华殿原是朱元璋日常办公的地方,后来成为皇太子日常办公之所,殿试阅卷也是在文华殿举行。
后来朱元璋便搬到了武英殿日常办公。
三大殿往北,过乾清门就是内宫了。
乾清宫是朱以海的寝宫,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合九五至尊之数。后面坤宁宫则是张皇后寝宫。
再之后是东六宫和西六宫,柔仪殿等,这里现在就是五妃四嫔所居之所,公主也在这里,将来皇子公主们再出生也是住这边。
后面还有藏书阁等。
不过平时朱以海都并不住在乾清宫,他主要还是在前朝,日常在武英殿办公,有时则在文华殿召见阁臣等举行廷议。
有时则在乾清门广场御门听政。
内阁就设在文华殿前的文渊阁这边。
总体来说,大明的南京和北京的宫城都叫禁紫城,北京紫禁城,本来就基本上是按南京紫禁城复刻的,基本相似布局。
在武英殿批阅奏章到午后,朱以海又去了文华殿,在此召见了内阁和司礼监的大学士和太监们,沿习祖宗制度,如今仍是内阁拟票司礼监批红,不过有所不同的是,皇帝亲政,事事都绕不过皇帝。
这场文华殿的召见,也不过是阁监的一个例行简报,把一些重要事务报告,然后朱以海也把自己处置的一些重要事务告之他们,让他们奉旨办理。
给大臣们赐了些点心后,朱以海便回乾清宫了。
宋之普一路送到乾清门广场,倒不是这位元从跟皇帝关系特别好,非要送到后宫门口,而是朱以海在乾清宫门外广场还设了一个总理处。
这个总理处其实就是之前的御前会议,更早叫总务处,如今叫总理处或总理房等,这是一个非正式机构,也没有正式官员,但却仍然是总揽军、政大权,掌有中枢最高决策的机关。
当然,这个决策权,其实还是辅佐皇帝决策,这就相当于是皇帝的秘书处,但又非一般秘书处。
因为总理处里的官员,正式的头衔是总理处值守或叫御书房行走。
名义上内阁依然是大明最高政务机关,司礼监也仍是重要的内朝,皇帝的秘书班子。朱以海此前北伐在外,内阁和司礼监都无法全部随驾,所以重要决策,都是皇帝与身边的随驾大臣商议,参与者就是御前会议的成员。
如今南京执政,朱以海却还没放弃这一套,并没有还政于内阁和司礼监,恢复明朝经过多年形成的一个权力格局。
说白了这个总理处,其实就是类似于朱元璋的内阁。
就如当年朱元璋废丞相,设内阁一样,是皇权侵夺相权,侵夺外朝权力,如今的朱以海也一样,内阁在大明经过多年,也形成了全新的外朝中心,是事实上的宰相,虽然后来司礼监批红,形成皇帝的有力助手,成为内外朝相制。
但朱以海对此并不满意,他在乾清门外设总理处,比内阁更靠内,理由嘛是皇帝寝宫在乾清门内,在后宫,内阁在外朝距离太远,一旦有事,特别是晚上有事,可能就来不及禀报皇帝,没法及时商议决策。
所以皇帝在乾清门外设立这么一个总理处,安排大臣在此日夜值班,有事就可及时商议。
实际上,还是通过这种手段,君权进一步的削弱、侵夺外朝权力,特别是如今为一品的内阁大臣们的权力。
历朝历代,中枢权力机构总是这样不断的交替变动,本质上其实是不变的,仍是最高中枢权力的争夺。
汉朝有外朝和内朝,外朝有宰相三公,内朝也有尚书省等,到了隋唐时,尚书门下中书这些本来的内朝,完全变成了朝廷外朝中枢,于是唐朝后来又有了翰林院、枢密院等这些新的内朝来制衡外朝。
大明开始有丞相,后来废丞相制度,外朝直接就是六部,再后来皇帝忙不过来,设内阁协助。
内阁渐渐重新演变成外朝中枢,于是大明天子们又搞出司礼监代天子批红,成为新的内朝。
但阁监虽然达到平衡,却也有些权力失控。
朱以海可不喜欢那套。
总理处也就势在必行,不仅得以保留,权力还再次加强。
虽然总理处还没设什么总理大臣,仅以总理处值守或御书房行走的名头,但成员却是皇帝亲自指定的,如今的几个总理处值守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