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海上升明帝-第3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如烘焙、补火、筛分、拣选等精制加工,则由各地茶庄负责,甚至出口的茶叶,还会在港口的茶行,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包装等。
绍兴平水是加工集茶中心,有许多茶庄茶号,茶庄大多只负责加工,而茶号则大多是负责收购、运输。
一般都是茶号派水客(茶客)到乡下收买茶叶,他们在当地开秤收茶,还要经过地方茶栈,茶栈一般就是地方的茶业中介,代茶客招徕、介绍茶产、评议价格,撮合成交,这些茶栈中介,是要在官府登记并取得从业许可,官府还会派人监管,茶商们买茶成交时,就还得通过官府派出人员办理茶引,有时则是茶栈代办,他们收中介费里就也还有一些办代的费用等。
茶栈跟港口的茶行类似,但茶行主要是负责出口贸易,而茶栈则是在茶农和茶号之间中介交易,属于毛茶中介交易,一般是获得百分之二三的佣金,这些当地茶栈会派人陪茶行的水客到茶农家直接看茶买茶,作用很大。
当然,在地方上还有许多小茶贩,一般也就是挑担收茶,主要是有些茶产地较偏远,或者产量少,一些茶客不会过去,他们就到茶区去收茶,然后挑到茶栈去卖给茶号收茶的茶客。
这种属于小本经营,但得有较好的茶叶经验眼光,还得有一定的本钱,还得吃苦,赚点辛苦钱。
当然也有些本钱多点眼光又好的,他们有时也会看准行情,逢低购入,短期囤茶,这种小茶贩子得消息灵通腿脚勤快,更重要的是得跟茶农们搞好关系。
许多茶号老板,最开始就是小茶贩出身,挑担贩茶,慢慢的做大,开始长途贩运,最后也开设茶号,成为茶东老板。
从茶贩到茶客、茶栈、茶号、茶庄、茶行,一层层的生产贩卖加工运输销售,茶叶层层经手,其中每个环节利润都不错。
干的好,都比种茶划算。
就连当今天子,皇家新建的内务府下,不仅经营皇家银行,也同样经营有茶行、茶庄、茶号,他们本钱大,关系硬,每年茶叶里自然得大头的利润。
而如老赵这样不愿意摘茶赚那点手抽筋辛苦钱的,则打主意也想贩茶,本钱小,就做个小茶贩,他自己三个女婿,如今也休假在家,他还有儿子,贷笔款子一家子就可以把买卖干起来,雇佣人都不用。
反正这贩茶买卖也都不用积压什么账期货款,甚至他都想好了,货笔款子,收茶时凭关系,先付一点茶钱,把茶叶贩去卖给茶客后,回了款再结交茶农,这样本钱占用更少。
就是得辛苦,还得眼光好,收到的茶要质量好,不能打眼高价收差茶。
相比起还比较年轻的赵贵,如今一心还想着趁这乱世,在仕途上有所发展,这次回来也仅是探亲休假,来山上摘茶,也只是帮补下家用甚至是陪陪妻儿,他考虑的是不是再贷款趁现在还乱,低价买点山地自己种茶办茶园,或是干脆买点茶园。
而老赵其实没什么仕途之心,一把年纪了,还只是粮台的一个流外小吏,能拿份不错的薪水就满意了,甚至他还想着有机会就告老还乡,毕竟粮台也是军中部门,前线打仗还是比较危险的。
他年纪大了,如今就想着安定下来享享福。
“如今茶业行市好,辛苦跑跑,赚点钱,到时再贷点款子去买头母牛回来养,既能帮忙种地,养好了还能下崽,一年一头牛崽,养上一年就又成一头大牛了,”
一年下一头崽,老赵觉得咬咬牙买头牛绝对是划算的,牛不仅能帮忙耕地,还能下崽,甚至只要养的好,还能出租帮忙耕地,也是一笔收益。
他家虽然三个女婿,儿子也多,但家里那点田地,拿人背犁也是非常辛苦的,而如今租牛不仅贵还难租。
不得不说,老赵以前做为一个小富农,心思还是很活的,哪怕逃到南方一无所有,还是能够很快想到一条发家致富的路子。
逃难时还能想着抱上御营大腿,把女儿嫁给御营士兵,甚至自己跟着进粮台做事,如今重新在天台安了家,又想着如何小本经营赚钱,然后买牛买田了。
“咱们都是御营粮台官吏,女婿又是御营士官,那些茶商茶客们也不敢怎么欺咱们。”
见赵贵不怎么答话,他便道,“你莫不是放不下身份,还是瞧不起这小买卖?”
高大的赵贵在粮台几个月后,如今已经不再那么瘦,恢复了山东壮汉的强壮结实,他揉搓着大手,“我哪会瞧不起小买卖,更别说什么身份,咱们当初逃难时是什么情况,可还没忘记呢,如今虽说承蒙圣人洪厚,能在天台安家,又还贷款买了十亩地,一家子总算有立足之地,但房屋简陋,连头牛都没有,谁家不是一穷二白,能多赚几个钱,那都是好事。”
“那你在犹豫什么?”
“我是在想,贩茶辛苦也没什么利,而且咱们毕竟都有职事在身,不可能在家久呆,所以我想着,要不干脆多贷点钱,咱们盘个茶作坊下来?我知道咱们乡上原来有个小茶庄,但东家早逃难去了广东,可那茶庄还在,里面的各种家伙事都有,甚至我知晓原来的一些茶庄师傅伙计也都是咱本地人,也大多在乡,那茶庄现在停了,咱们不如凑钱把他买下来,招回那些师傅伙计,咱们可以小本经营,自己收茶自己加工,只要茶叶加工的好,咱们直接把茶运到宁波去卖,辛苦是辛苦,但肯定比做挑担贩强些,
就算咱们假期到了没时间,但请个东家管理,平时家里盯着些,应当可行。”
老赵倒没想到这堂弟心思更大,居然直接想盘一个茶庄来经营。
“咱一没经验,二没本钱,再者,那茶庄东家人去广东了,怎么买?”
“他还有族人在的,听说也委托出卖。”
“那别人怎么没买的?里面不是有什么问题吧?”
“我问过,没什么问题,就是本就是个很小的乡下茶庄作坊而已,如今又战乱而已,价格还可以,也不值几个钱的,关键还是得经营的好,重新修整一下就能开张,关键还是请师傅雇伙计这些都得要本钱,我觉得如今浙江安定,不会再有什么动荡,所以这买成是能做的,不用担心哪天又没法开张。”
老赵把刚烤好的一条小鲫鱼递给兄弟,“要我说你这以前童生没白考得,要不是碰战乱,你估计举人都是能考中的,头脑就是活。”
“也是没法子穷钻研。”赵贵笑笑,他们这些人还算是运气很好的,在逃难时能遇上王师御营,不仅得了粥救济,甚至还找到了一个差事做,也因此让家人能够优先送往江南避难。
他们这几个月自己虽然在粮台辛苦,但毕竟不愁吃喝,甚至薪水很不错,在无数南下的难民中,他们已经属于那些运气最好,现状最不错的一批人。
两人在天台安家,家里都买了十亩地,这是凭御营身份享受到的优先购田权,甚至还是分期低息贷款,不用直接掏钱。
房子虽然建的是简易房,茅草屋,竹篱糊上泥巴做的墙,但起码能摭风避雨,更别说一家安定,乱世粮价虽贵,但他们的薪水寄给家里,还能买粮渡过这艰难的日子。
哪怕天天稀粥搭杂粮配野菜,大家每天忙碌辛苦,可总算也勉强温饱,更重要的是有了安全不是?
第407章 集结令
相比起无数饿死在南下逃荒路上的家乡人,甚至是那些死于战乱刀兵中的百姓,他们真的已经是非常幸运了。
赵贵常常感慨他们运气好,当初饿死前刚好遇到了御营北上,也感慨自己以前书没白念,要不是能写会算,还做过药材收购,他也不可能谋到粮台的差事,一家人若没他这身份,如今也没这条件。
可能勉强渡江了,但一无所有的他们,也只能暂时成为别人的佃户雇工什么的,那日子可就更艰难了。
对于皇帝来说,也许最紧要的是北伐恢复中原驱除鞑虏,但对于他们这些小民来说,最大的愿望,还是能在乱世里远离战火,能够有一块立足之地,能够一家人温饱,其它的已经不敢奢求太多。
“粥煮好了,好香。”
加了蛇肉的杂粮野菜粥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在茶山上忙碌半天,又湿又冷的他们,不由的咽起口水来。
“赶紧来吃饭了。”
两家十几口人,围在一起,烤着那堆火,吃着热腾腾的粥,每人还分到一两条小烤鱼,大家边吃边聊,虽是辛苦,可脸上充满笑容。
相比起几个月前悲惨的逃难、挨饿受怕的经历,如今无疑是在天堂。
再辛苦也不觉得苦。
北方山东平原人,如今南渡生活在浙东山区,完全不同的气候环境,但大家都在努力的适应着。
一条小小的鲫鱼,烤的黢黑,但大家仍然很满足的享受着,把多刺的鱼肉一点点都吃掉。
趁着两家人都在,赵贵和赵福也就跟大家说起打算贷钱盘下乡里那个小茶作坊。
两家以前都算是小地主富农之家,两人妻子以前虽不说多养尊处优,但确实还是日子不错,如今却得在丈夫不在的时候,撑起整个家,尤其是赵贵的妻子,孩子们还小,她一个女人,却得处处跟男人一样努力。
半年多的时间,已经让她苍老了许多,才三十出头,头发都白了不少,脸上也有了皱纹,手脚也粗糙了,但她脸上却还是带着笑,尤其是丈夫在身边,让她这些天笑容没断过。
对她而言,现在的生活虽苦,但她很满足,看着孩子们在身边,尤其是晚上能够安心的睡眠,不用再总是喊饿,不用再担惊受怕,她满足了。
丈夫的打算,她一个妇人完全支持。
虽然这有风险,但她觉得男人们肯定也是考虑过的,而且他们眼光经验比女人更好,他们决定好的事,她支持便是。
“等咱们把作坊盘下来,你们也不要再来采茶了,采一天也赚不了几分银子,到时都到作坊里帮忙,跟着师傅们学学手艺,这手艺学到了手,到什么时候都不会亏的。”
赵贵看着儿女们,“还有一个事,老大也不小了,不能耽误了,回头我把他送到乡上学校里去读书。”
读书比学手艺更重要。
家里条件虽苦,也得想办法,好在乡上的学校是县里刚办起来的,官吏、军人子弟都是免学费的,当然,老师们的束脩肯定得给的,哪怕再条件差,这个师礼不能少。
读书上学,也还有不少开销,得买纸墨笔砚等,这些都不便宜,但赵贵自己是读书人,以前还考过童生,很清楚读书人身份的重要,他若是没读过书,他们家如今也没现在这条件。
再怎么穷,也得想办法送孩子去读书,以后每个孩子都要读书。
赵福想的是做买卖重新发家致富,而赵贵想的却是还得让儿子们读书,若有天赋将来能通过科举取得功名,这自然是最好的,可就算这一代没天赋,但也得读书开眼,哪怕就是做点买卖,那也一样需要读书才行的。
读书才是他们重振家业的关键。
天台县有许多南下移民,能跟赵贵他们一样过的还不错的,只有极少一部份人。
这里过的好的,仍是原来的本地士绅们,他们有田有地有资产,甚至家家都是读书人,再其次是入伍从军的人,许多人以前是佃户、长工、贫民、矿工甚至乞丐,但通过入伍当兵,特别是当了御营的兵,一下子就改变了命运。
也买田置地了,他们有不错的粮饷,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