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海上升明帝-第3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被封为河南王的孔有德,现在也只能先去驻守登州,分封广西的耿仲明也只能守莱州。
  利用汉人去攻南明,驱虎吞狼是个好计划,可问题是现在他们过不去,反而明军杀过江来了。
  他听北京家人来信说多尔衮最近有意要把湖北、汉中、淮南全都弃守,要分封给汉将,甚至还打算要扶立一个朱家王爷或是一位汉将,封他为汉天子。
  这些传闻博洛觉得太过骇人听闻,但仔细想想,如今这糜烂的局势下,先前所说的分封江南也是难以实行,徐淮湖北等地也成前线,把这些烂地给汉将,以封王甚至称帝为诱,让他们拼命,为大清抵挡明军进攻,让大清可以在后方安心休养几年,这确实也是可行的。
  只是这种事情毕竟太过惊人,多尔衮就算是为了大清着想,可一提出来,肯定是要被济尔哈朗和代善这两大摄政王以及京中留守辅政王他们反对的。
  没打下来的福建两广云贵川等地分封给汉将,让他们自己去打,还说的过去,可这已经在大清控制下的淮南湖北汉中这些地方,如何能让。
  你让给汉人,为什么不封给满人?
  虽然满州制度,世封的是佐领,也就是牛录。
  满州真正的分封,不是王公侯伯爵位,而是旗和牛录两级,八旗的旗主、小旗主,和各牛录的佐领,就这两级。
  现在八旗,两黄旗是天子亲领,所以顺治是旗主,没有小旗主。
  而两白旗是多尔衮当旗主,阿济格拥有部份镶白旗的牛录,他是小旗主。
  原来镶白旗主多铎,转而当了正蓝旗的旗主,而博洛的父亲阿巴泰拥有正蓝旗三个牛录,他是小旗主。
  在博洛刚离京不久,三月,他父亲阿巴泰病逝,朝廷让其子岳东袭爵,他世管的六个牛录,由岳东和博洛兄弟两分,博洛因为是辅政亲王,所以分了四个牛录,岳东分了两个。
  别看博洛就分了四个牛录,可就算四个牛录那也是小旗主,就算一个牛录都是小旗主。
  旗主、佐领们对于旗下、牛录里的旗人,管理权力是极大的,简单的说,牛录里的旗人对本牛录佐领要自称奴才的,从这牛录出去,你就算是当再大的官封再大的爵,但你面对佐领时依然还是奴才。
  而拥有多个牛录,甚至全旗所有牛录的旗主,那自然就是地位更高。
  所以满清对那些宗室也好臣子也罢,真正值钱的赏赐,其实就是世管佐领,宗室诸王们比拼权力大小,也看谁掌握的旗牛录多。
  多尔衮现在一人握有两旗,自然权力极大,代善和他的儿子们掌着两红旗,也是实力很强,济尔哈朗控制着镶蓝旗,自然也是实力派。
  豪格以前本来是掌正蓝旗,结果被多尔衮找机会夺了给兄弟多铎,然后多铎把镶白旗给多尔衮。
  其它那些功臣,能够世管一个牛录,也就是以后代代为这个牛录佐领,那就很不错了。
  鞑子的那些牛录,有许多还是几姓轮管一个牛录的,就是以前有些部落来投奔,数量不够,几个部落凑一个牛录,于是佐领一职就由这几家首领轮流当。
  当然,也有一些公中佐领,就是这些佐领不设世袭,而是皇帝授命,不能传给后代。
  也有管半个牛录的。
  实力强的家族,一般能管两三个,这就是真正立身根本,其它的什么一等公三等侯的,都是虚的。
  所谓八旗汉军旗勋贵,也不是看爵位,而是看世管的牛录数量。
  管一个牛录,那就意味着世代管着这三百旗丁及他们后面的家小,甚至等人口繁衍增多,还能一个牛录变两个,仍是你家管。
  博洛堂堂辅政亲王,也就四个牛录,但却也是小旗主,他兄弟岳东就两个牛录,也是小旗主,但他们管的牛录太少,跟多铎一人管几十牛录相比,相差太远,所以在正蓝旗的事务里,多铎才是真正说话算话的。
  当然,其实旗主管的不仅仅是满州牛录,八旗蒙古,八旗汉军,也都是由旗主一起管理的,因为只有八旗满州设旗主,其它不设旗主,只有固山额真,但这只是官职,不是主子。
  现在因为多尔衮兄弟管了三个旗,甚至还代管了天子的两黄旗,所以大家忌惮多尔衮,有人就趁现在这机会,提出要给满州也搞分封制。
  把黄河以南这些说守不住不好守的地方,拿出来分封给有功的满州宗室、将领们,牛录归牛录,封地归封地嘛。
  原来的旗主、佐领分封不变,只是把黄河以南长江以北这几地拿来封,封地连同上面的汉人,一起分封给大家。
  这些地上的汉人,自然不属于八旗汉军,他们甚至不属于八旗包衣佐领的。
  但满州的归满州,汉地的归汉地嘛,八旗制度在直接占领区不变,在这些地方,则如汉人以前王朝的分封诸侯一样,连地带人一起封,最后封地收益,诸侯跟朝廷对半分。
  比如博洛是正蓝旗小旗主,却仅有四个世管牛录,明显与他的功绩和他辅政亲王地位不匹配,那直接把徐州府分封给博洛,博洛封号改成徐王,以后徐州府就世代归他博洛家所有,他正蓝旗小旗主地位不变,那四个牛录也仍是他家世管。
  这不挺好吗?
  再加上一条,博洛身为徐王有守卫封地之责,如果丢失封地,则封爵收回。这样一来,博洛就得为自己的封地而战,朝廷也可以减少笔开支嘛。
  总比把这些地封给那些汉将强百倍吗?
  听到这些的时候,其实博洛也很心动啊,堂堂大清皇帝子孙,凭什么他就只有两个牛录?堂堂辅政亲王,还是铁帽子王,分封徐州,也不过份啊。
  汉将封江南,满将封江北嘛!


第437章 朝鲜船队
  海上。
  “皇爷,前锋舰队派快艇回报,在东海上发现了一支船队,自东边来。”
  刘朝登上甲板,向朱以海禀报。
  朱以海此时手里拿一支单筒千里镜在看鸟,虽然这玩意明末时早已经传入中国,甚至是海商海贼们必备神器; 把这玩意吹的天上有地上没的,特取名千里镜。
  不过朱以海觉得这玩意虽然卖的死贵死贵,但其实效果一般般,他为这个高价有些不值,甚至想着应当不难仿照,可以在舟山或温州又或义乌那边组织一些匠人仿照。到时不管是装备给军官,还是拿出来民用售卖; 总是很赚钱的。
  总不能老让洋人割咱韭菜不是。
  据说在四十多年前,伽利略造出天文望远镜后,消息就传到了中国,而在二十年前,汤若望还率先翻译了望远镜一书,介绍了望远镜的使用、原理、构造和制作方法,这玩意据说三十年前就进贡到了明朝皇宫里了。
  “皇爷?”
  “嗯,”朱以海收起望远镜,“有什么特别的吗?”
  “那支船队是从朝鲜来的,往登州去。”刘朝禀报。
  朝鲜。
  这个名字对大明来说,并不陌生。
  元末时,红巾军北伐,曾经征战辽东,甚至一度攻入朝鲜地区,当时的朝鲜还是高丽王朝; 元朝达鲁花赤李子春的儿子李成桂为高丽王作战,与红巾军作战过程中积累了威名; 掌握了军队; 最后自立为王。
  等到大明洪武二十五年; 大明如日当空,李成桂派使者朝贡,请求册封。
  礼部以明太祖圣旨答复,三韩臣民既尊李氏,民无兵祸,人各乐天之乐,乃帝命也,虽然,自今以后慎守封疆,毋生谲诈,福愈增焉。尔礼部以示朕意。
  李成桂得此圣旨,乃派使专赴南京谢恩,并献马六十匹。
  又向明太祖请赐国号,说有国立号诚非小臣所敢擅便,谨将箕子所建古国名朝鲜,与李成桂诞生之地和宁等号进呈,闻达天听,伏望圣裁。
  朱元璋最后选了朝鲜二字。
  于是朝鲜这个国号得到大明批准,正式取代高丽王朝。
  朝鲜这个名字比较特殊,因为这是商朝灭亡后其宗室箕子东迁,最后在三韩北部建立起来的一个王朝,一直从周朝延续到西汉初。
  西汉初,燕王卢绾反叛汉朝,卢绾兵败逃到匈奴地区,其大将卫满流亡在外,向东投奔了箕子朝鲜国,得到立足之地的卫满,后来羽翼丰满了却发动兵变,夺取王城,自立为王,称为卫满朝鲜。
  不过卫满兵变篡位后,王位传到其孙时,因其杀害大汉辽东百姓,于是被汉武帝发兵灭亡。
  汉代时,在半岛设立四郡,而在汉末,辽东的扶余人南下建立了高句丽王朝,经过魏晋南北朝发展,成为东北一霸,隋唐两朝连续发兵,最终联合半岛南面的韩人新罗朝将其灭亡。
  新罗人后来却趁唐朝与吐蕃和突厥、契丹等作战时,背刺大唐,夺取了半岛北方,统一半岛,统一新罗后期,各地叛乱,有些人便自称是高句丽后裔,最后建立王朝后,取国号高丽。
  不过这个高丽其实是三韩人,跟辽东扶余人建立的高句丽国,其实风牛马不相及。
  李成桂建立的朝鲜王朝,跟箕子朝鲜、卫满朝鲜也没什么关系,最早的朝鲜王朝是商人箕子所建立的,而李成桂是三韩人,他把朝鲜做国号,不过也是有攀附箕子朝鲜之意,毕竟箕子是与比干其名的商纣王三贤,其国祚也极长。
  史称箕子封朝鲜,传四十一代至王准,凡九百二十八年,而失国于卫满,比八百年周天下久远多了。
  朱元璋选朝鲜赐李成桂为国号,也必然是因为有这层关系,能够加深宗藩关系。
  两个几乎同时建立的王朝,经历了近三百年相处,关系确实是非常好。
  朱元璋曾经钦定朝鲜是不征之国,朝鲜也对大明朝忠心耿耿,他们在自己的国号前一般都要加上有明朝鲜,皇明朝鲜等,以示宗藩关系。
  而大明对朝鲜自然也是没话说,万历抗倭援朝战争,大明用几万将士的鲜血,硬是从倭国手中把被灭掉的朝鲜又救了回来。
  甚至历史上,朝鲜数次内乱,也都是大明帮他们恢复的。
  朝鲜每次饥荒等,也都从中原购买粮食等度过难关。
  李氏朝鲜一直就是大明忠心的小老弟,甚至在后金崛起辽东后,李氏朝鲜也一直帮着出兵出粮打后金,直到最后朝鲜被清军攻灭,朝鲜国王被迫向皇太极行三跪九叩之礼,最后完全被满清控制。
  “朝鲜国王向黄台吉行三跪九叩之礼投降,是哪一年?”朱以海问。
  “是崇祯十年。”
  朝鲜国王李倧后世称仁祖,这人比较传奇,他是朝鲜宣宗的孙子,国王光海君李珲之侄,正常情况下他是不可能当国王的。
  他爹是庶出子,而且出了名的荒淫,不是什么正经人。
  朝鲜壬辰倭乱爆发后,当时的国王跟唐玄宗李隆基一样,只顾的拼命往大明境内跑,边跑还边闪电式的册封了儿子光海君为王世子,让他留在朝鲜抚军。
  光海君年轻时也很胡来,但在这场倭乱中,表现却很出色,只是当时没能先请求宗主国大明册封,所以这事大明一直很不爽,也不愿意正式承认他,好在他爹命不长,万历三十六年宣祖逝,李珲即位,第二年大明也只好册封他为国王。
  李珲当上国王后,又恢复了荒淫的性子,任用奸臣,屡兴疑狱,尤其是对当初他世子之位不稳时有觊觎之心的那些兄弟,那是毫不留情,一个接一个的铲除。
  李倧父亲虽然没如他其它几个兄弟一样被杀,却也没被国王放过,连他们家都给夺走建别宫,他弟弟也卷入谋反案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