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海上升明帝-第4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亲提兵马攻夺登莱,声势正锐,岂肯议和?”
  “之前朝廷也跟朱以海谈议和,但结果朱以海不过是借议和拖延时间罢了。”
  周师忠是洪承畴心腹幕僚,但此人并不是一般的绍兴师爷,他也是一位明朝进士,还曾做过知府,不过降清后因事革职,最后到了洪承畴身边做事,本事还是不错的。
  这次洪承畴南下; 就带了不少幕僚,有一些是他之前在江南、湖广的旧幕; 也有一些是在京时新招的,这些人有个特色,大多都是明朝的进士、官员,有些以前是御史,有些是知府,甚至还有人曾做过弘光的巡抚等。
  比如在崇祯官至兵部员外郎,在去年曾任陕西道监察御史的赵开心,他却觉得议和还是有机会的,“我倒觉得朱以海虽然能打,但明清之间实力差距仍然很大,朱以海的强势,其实只是其一个策略,他肯定还是愿意议和的,只不过得有个前提,就是大清能够遏制住他的攻势。
  等他攻不动了,那他必然愿意议和休战,以休养生息,积蓄实力。”
  “这朱以海堪称大明三百年来最了得的皇帝了,如今势头之猛,谁能遏制?”另一位幕僚廖连生说道。“靠博洛还是多铎,又或是刘泽清、许定国等人?”
  洪承畴听着这些话,陷入沉思。
  这次奉旨出京,洪承畴一路上都在谋划着要如何着手。
  可千头万绪,无从下手。
  相比起前两次安抚江南和经略湖广,这次清廷给洪承畴的官职虽然要低些,仅是总督三省,但权力却给的不小。
  授予他的敕书上直接写的是,一应剿抚事宜不从中制,事后具疏报闻。
  三省的巡抚、提督以及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等悉听节制,所行之事,若系必切机务,任尔便宜。
  这个便宜之权,包括朝野内外文武百官任用‘军前及地方’的调动权,所辖范围内三省文武官员的升、转、补、调的行政大权,文官五品以下,武官副将以下有违命可以先斩后奏的刑事权。
  凡有关军前之事,所欲用人员,兵、吏二部不得掣肘,应用的钱粮须立即解予,户部不得稽迟。
  集军政刑财于一身。
  最重要的还在于三摄政王直接言明,征南大将军辅政端重亲王博洛、扬威大将军辅政叔德豫亲王多铎这两位辅政王大将军,凡在三省境内的满汉兵马,虽各有统领,但都要同洪承畴调遣约束,军事上进止机宜,与洪承畴参酌施行。
  也就是说那两位统兵的辅政王,在三省内还得听洪承畴节制。
  想当初洪承畴安抚江南,军事上就得与郡王勒克德浑商量,到了湖广,也一样没有全权。
  而这次虽只授三省总督,但清廷为了统一调度,充分施行用人不疑这条,给予洪承畴无上限的权力。
  戎节之重,一时无出左右。
  但洪承畴的压力也更大了。
  还未出京,洪承畴就已经重招旧幕,又招揽了许多新幕僚,比如曾被崇祯授予明威将军的曾启贤,原来是何腾蛟部将,去年在湖广时为他招降。
  邹卓明,东林党邹元标之孙,为人机略,善谋策划。
  以及周应遇等等,出京时已经有一支不小的幕僚队伍,而他一路上,还在不断的对外写信,到处招揽以前的旧部,或是一些较有才名的人来加入。
  “大人,议和的事情,先不要抱什么期望,让钱谦益去办便是,成与不成,都暂时不用管。现在当务之急,还是调动博洛、多铎二大王,统率满汉大兵,先守住济南,再夺回登莱,务必得把朱以海赶出山东,否则,难谈其它。”邹卓明直言。
  邹是江西吉水人,他祖父邹元标是东林党人,当年也是骗廷杖的猛人,朝野间一直流传着一句话,割不死的韭菜兜,打不死的邹元标。
  邹卓明一家三代都是进士,但这却不是个只知八股的书呆子,而是个很有头脑的人。
  船舱里,一群幕僚纷纷出谋划策。
  总结起来主要有几条,首先还是得以武服人,得先动用兵马,从军事上击败朱以海,起码也得迫他离开山东。
  然后是收缩战线,撤守淮北,拒明于江淮后,再专心剿灭中原的土寨,重新恢复秩序,安稳民生。
  特别是河南与山东二省,这二省无论如何都不能再烂下去了,不仅得守住,还得加紧稳固恢复。
  否则,大清无法与南明战下去。
  “守淮北,战登莱,剿运河沿线,抚中原各寨。”
  集中兵力打登莱朱以海这支人马,其余方面以守为主。对山东河南两省的土寨,则重点先围剿运河边的一些大寨子,尤其是兖州境内的,而对其它地区的土寨,则尽量招抚,剿抚并用,尽快安定。
  对河南山东的士绅,要尽量安抚,利用洪承畴现在手中大权,多征召他们入幕,或授予他们官职。
  正议论间,忽然听到一声炮响。
  然后船就猛烈的摇晃了起来。
  “发生何事?”
  一名幕僚惊呼。
  然后更多炮响起来。
  洪承畴等摔的东倒西歪,这时船上下来一名护卫家丁,“明贼,明贼来袭!”
  “哪来的明贼,这可是沧州!”周遇吉大喊。
  不管他们如何怀疑,可此时运河上,突然驶出十几条小船,虽然船小,可疾驰而来,船上的甲兵对着船上就是铳箭连发不停。
  而在河岸上,还有埋伏的炮手,正操纵着小炮对着船队猛轰。
  那些船都是商船,虽船上有家丁护卫,可毕竟是商船,洪承畴的家丁也不过数十人而已,一时被围在河上。
  小船飞一般的驶近,一条条绳钩已经抛了上来,士兵口中衔刀攀绳而上。
  炮弹落在河中溅起高高的水花,击中船只,则轰起无数碎屑。
  眼前突然出现的这些明军,正是土国宝一营人马,他们在沿海登陆,袭击了几个盐场后,又大肆招兵买马,一路拉上了许多盐贩、盐丁、灶户等,还收编了几支人马,此时居然拉起了几千人在此埋伏。
  乌拉拉的冲出一大片,河堤上,运河中,到处是人马。
  大船小船围上来。
  刚刚还在跟洪承畴谈笑附和的一群幕僚们,还指点军事,此刻却被吓的大惊失色,纷纷腿软。
  洪承畴的家丁由曾启贤指挥,他以前得过明威将军印,可现在手里就几十个家丁,如何敌的住这无数突袭人马。
  虽然他提刀在甲板上指挥,但明军仍然如蚂蚁一样的上了船。
  洪承畴也鼓起勇气,提剑上了甲板,“杀贼!”
  可登上船的明军越来越多。
  “活捉洪承畴!”有人高喊。
  一名家丁中箭,倒在洪承畴的脚下,温热的鲜血溅了他一脸。
  “洪公安好!”
  突然一员彪形壮汉挥刀杀到前面,冲他大喊。
  洪承畴望去,惊讶不已。
  “土国宝?”
  “正是某也,洪公,还请下令停止抵抗!”说着,土国宝挥刀又砍倒一名家丁。
  洪承畴看着披甲执刀的土国宝带人在船上乱砍,此时十条大商船,已经基本上都被明军控制住,再看四面,到处都是围攻的人马。
  当下不由的羞愤万分,还想着如何安定三省,却不料都还没能抵达大名府,正式开府治事,结果半路就被围了。
  眼看着就要被生擒活捉,气的洪承畴转身就往河里跳下。
  圣母皇太后的满心期待,少年天子的重托,三位摄政王的信任,此时在脑中一一闪过,他想起了崇祯皇帝,也想起了曾经并肩战斗过的那些大明文臣武将们。
  他无法想象自己被擒后,将如何面对明天子朱以海,如何面对南朝的那些官员,那里有许多是他熟悉的面孔。
  也许自己当初在松锦大战兵败时就该死了,若是那时死了,或许还能全一世名节。
  扑通一声,水花四溅。
  “大人跳水了,快救洪大人!”有人高呼,那是洪承畴的家丁和幕僚。
  “洪贼跳水跑了,快抓!”那是明军。
  一个接一个兵跳入河中,有去救的,更多是去抓的,洪承畴是福建人,水性还是可以的,但他跳水后并没逃,而是放弃挣扎想自尽。
  可还是被拖回了船上。
  “洪大人,你这是何必呢。”土国宝上前,看着紧闭着双眼的洪承畴,伸手试了下他的鼻息,发现他还活着。


第488章 一锅端
  运河西岸。
  沧州州城长芦。
  城内,长芦都转运盐使司都转运使王文渊正在花厅内准备宴席。
  今天,内秘书院大学士、三省总督洪承畴将路过沧州,王文渊这位运使自然得好好款待,身为从三品的盐运使,他的主要职责就是掌长芦盐政。
  虽然局势紧张,北直沿海已有数处盐场被袭; 但王文渊却仍然忙着为洪承畴接风。请帖也早早发出,出席的都是沧州这里有头有脸的人物。
  “张御史到了没?”
  “刚到。”
  相比起三品的运盐使,沧州还有个巡盐御史。巡盐御史的品级较低,仅为正七品。沧州巡盐御史的衙门设在北京,位于宣武门外,但在天津、沧州、山东还设有行馆。
  王文渊与张宣的关系,其实是七品的张宣管三品的王文渊。本来明初设巡盐御史时; 其职责仅是专巡私贩; 纠察奸弊; 并不管理具体盐务。
  在明中期以后,巡盐开始介入盐务管理,盐区事务虽仍由都转运盐使司总领,但却要受巡盐御史之政令了。
  除了是因为御史是都察院派出的中央官员外,也因为中期开始,长芦巡盐御史还兼理河道,长芦巡盐御史兼管通州直抵济宁州一带河道,并提督所属军卫有司,禁治豪强,革除奸弊,督收钱钞,点视驿站,缉捕盗贼,盘检马船等。
  可以说,虽然巡盐仅是七品,可实际上的权柄,却不下于巡抚。
  他兼管北河; 实际可以说就是北河总督了。
  既管盐又管河,还管钞关、军卫,可以说是个见官大一级的。
  王文渊的三品跟人家的七品一比,提鞋都不配,他这三品往上升,顶多去做个按察使甚至是副使,或是参政、布政使,人家那巡盐,往上走必然是巡按等实权要职。
  来到门口亲自迎接张宣,恭敬请入花厅。
  “王大人,洪阁老马上到了,该准备的都准备好了吧?”
  张宣见面直言。
  “沧州别的东西没有,就是盐多。船和盐都已经准备好了,另外长芦的盐商也都召过来了。”
  面对比自己年轻的多的张宣,王文渊丝毫不敢大意。
  洪承畴出京之前,就已经传来命令,要长芦这边准备盐。
  长芦盐场,管的不仅是长芦镇的盐场; 是整个北直甚至包括山东的盐场; 都归长芦盐场管; 长芦巡盐御史也是兼管山东盐法的。
  现在清廷钱粮紧缺,洪承畴出京总督三省,目光直接就瞄准了长芦盐。
  在北京的时候,就已经向朝廷讨要了许多盐引,向北京的盐商们弄到了大笔银子,然后来沧州,又要直接来提走大量盐下山东,用以充做军饷。
  洪承畴并不在意增发盐引,对盐商的困扰伤害,也不会在意他过来提盐其实会让盐商们有引无盐。
  王文渊和张宣当然也不会管这些。
  张宣甚至还是洪承畴的学生。
  老师的要求,他自然要全力满足。
  洪承畴除了要盐,还要钱、粮,以及兵。
  他从北京出来,就带了几十个家丁,要在沧州调一批绿营充做自己的标兵。张宣手底下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