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海上升明帝-第4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洪承畴的那支幕僚团队,更是人人起码五品官职。
  被念到名字的人,听到自己的官职后,怔怔发神,还没念到名字的,却又充满期待和紧张。
  等最后一个名字念完后,所有人都陷入了一种奇特的情绪中。
  大家望向这位自称天津总督的土国宝,也不知道该怎么表达了。
  这时连周师忠等洪的心腹幕僚,都在忍不住想,难道洪承畴还真早早暗里通明了?
  他刚才被授了个长芦巡盐兼理河道,仅七品,但却是要极炙手可热的肥缺。
  “洪大人呢?”
  刚被授为清河道分巡的邹卓明始终觉得不对劲,他们这些幕僚是洪承畴的心腹,洪就算通明,也不可能做的滴水不漏,不可能他们一无所知,更别说是在江南和湖广时就已经通明了。
  “洪公祖正在给皇爷写奏捷折子,另外他先前在河上不小心落水,有些着凉了,所以暂时就不过来了。”
  邹卓明可没忘记先前在运河上,土国宝是如何带兵突袭他们,那刀箭铳炮,血肉横飞的场面可还没忘记呢,甚至洪承畴都亲自提刀上甲板战斗,最后兵败投水。
  怎么现在却说早就通明?
  还是大明直隶总督?这不可能!
  张大德在旁边偷偷的扯邹卓明的衣袖,其实别人可能会相信土国宝的这番话,但他们这些洪承畴的心腹幕僚,谁会相信这些鬼话,特别是刚刚经历了那场运河袭击后。
  张大德是洪承畴幕下参谋,擅长出谋划策的军师,脑子是非常聪明的,当初洪承畴听说他善谋略,可是亲自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佐助的。
  他会看不出这里面的问题?
  土国宝的话里尽是漏洞。
  但正因这全是破绽的谎言,让他早明白这一切的真相,真相就是土国宝这个洪承畴的旧部,在江南降了明朝,然后从登州带一支兵马在沧州附近登陆,侦知了洪承畴他们路过,所以半路劫获,又用他们的船和旗号诈入沧州,一切并不是巧合,而是有备而来。
  土国宝这所谓天津总督也许是真的,但洪承畴绝不可能暗里通明,更不可能是明朝的直隶总督。
  土国宝在这说这么多,授的这些官职也非常有问题。
  因为许多官职授予的与身份不符,甚至那些盐商什么的都得官,哪有这么个授法,完全就是乱来,甚至就是按这被俘的众人临时安排的。
  所以会有原三品官还是授三品,七品却授三品,白身授五品等这些情况。
  土国宝为何这么做,稍一想也能明白,不过就是糊弄欺骗,他说到底,仍只是明军流窜过来的一支偏师。
  邹卓明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如此置疑,肯定是不智行为。
  聪明点的,那就应当装糊涂,既然落入敌手,先假意服从,从长计议嘛。
  邹卓明还想说什么,可张大德直接在他腿上狠掐了一计,他终于闭嘴了。
  土国宝将一切尽收眼底,很是满意。
  “诸位都是洪公祖向圣人保举的忠义之士,更是干吏之才,如今圣驾北伐,沧州新复,还得要倚重各位啊,洪公将去登莱面圣,禀奏直隶军情。
  洪公祖特别交待,总不能空手去面圣,那有失礼仪,特意交待某,让大家赶紧把他之前交待准备的盐、粮、布、钱,以及船只准备好,随他运输出海,前往登莱进贡。”
  张大德心想,如今整个沧州城都在你手里了,我等身家性命都在你手上攥着,想要钱粮盐船,还不是任你自取,你跟我们说这些干嘛。
  只是他们还是低估了土国宝。
  拿下沧州,这沧州城里的盐粮钱船自然是他的了,但他还不满足于此。
  他编造圣旨,胡乱授官,是因为还想再废物利用一下,不仅要从这些人手里把银子都榨出来,还要让这些被他新授的巡盐部院、御史、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分巡、知府等,出面带他的手下,再趁机把周边再抢一把。
  能骗就骗,能抢就抢,废物利用一下。
  反正他也没打算在这里久留,皇帝的军令也很清楚,是来袭扰破坏的,但皇帝也早有明旨在先,这些北上先遣部队,战区缴获所得,一半所得直接赏赐给他们。
  抢的越多,这分成就越多,土国宝可不嫌钱多!
  沿着运河两头抢,还特意要用这些鞑子的官打掩护,肯定能大大方便许多。


第490章 抢
  永城,大丘。
  牛皮大鼓再次响了起来,集结号吹响。
  阿富阿贵兄弟俩闻声,都扔下了手里头的芦苇杆,兄弟俩个一个十五一个十二,今天刚从河边砍了两大捆芦苇杆,正要编芦席; 这东西编好了,放在大丘集上也能卖点钱,虽然兄弟俩手不够巧,但做好了总能值两钱的。
  “又集结了,走,瞧瞧去。”
  自从十二叔成了正式红枪队后,家里的条件已经有所改善了,每月半石粮,能让这一大家子的饭桌上,每人的粥从稀的照出人影,变成能立的住筷子,甚至十二叔还真买了些鸡来养,下的蛋虽然祖母总要攒着上集市换钱。
  可十二叔在家时,也总还是会给家里孩子们一人煮上一个,哪怕三五天才能吃到一次,却也让他们感觉幸福十足。
  甚至阿福他们这些孩子,脸色都长好了不少。
  晒场上。
  阿福远远看到了十二叔,高兴的挥手打招呼。
  “十二叔,你回来了。”
  “嗯,刚随大师兄从睢州回来,”陈十二说着,从怀里掏出一个干荷叶包,打开,里面居然是酱牛肉,都已经成了干。“在睢州; 许提督赏的,我吃了点,特意给你们留了些。”
  阿贵高兴的接过,然后先分了一点给哥哥,自己也只分了一点吃,剩下的大部份他又包起来,要留给姐姐吃。
  “这就是牛肉啊,真好吃,”
  那点点酱牛肉吃完,兄弟俩还忍不住舔起手指头来。
  “叔,又吹集结号了,这是又要出任务了吗?”
  “嗯,大任务。”
  一向不怎么说话的阿福问陈十二,“叔,出任务能带上我不,我长大了。”
  “你才十五,这么瘦呢。”
  “我有力气,最近我力气大了许多,我想出任务; 也想挣粮食。”
  阿贵在旁边笑道; “十二叔,你不知道,我哥有相好的了。”
  “哦?”陈十二很意外。
  阿福有些不好意思。
  阿贵却是一古脑的说了出来,原来最近过来的难民很多,在老夫子的安排下,大丘这边也收留了不少难民,设立了几个难民点安置,在老夫子的带领下,还给红枪会里的光棍们在难民营里说亲讨老婆。
  此时许多难民都走投无路,面对老夫子的说亲,都是求之不得。
  也不要求什么彩礼不彩礼这些,三到六斗的粮,就可以了。
  红枪会的队员们,虽然有些是大龄光棍,但毕竟都长的健壮,而且有粮补,大丘安稳了一段时间,今年又刚收获,所以家里都还有些粮,没遭受土匪和官府的劫掠,日子是还可以的。
  这年头,能有温饱,就非常不错了。
  老夫子出面,这事情办的很漂亮,最近大丘这边,难民营里天天都有女子出嫁给红枪会员,也没什么婚礼,就是由红枪队的吹鼓队上门吹打一番,然后新郎送上一篮子饼,敬上茶,就把新娘子接回家去。
  就是这么的朴实无华,连酒宴也没有了,因为谁家也不富裕,都是上门来看看新娘子,说几句恭喜吉利话,再喝口水,也就好了。
  没谁会想着这时到别人家蹭顿饭,也供不起。
  眼下,红枪会的正式队员们是最受难民营里姑娘们喜欢的,因为他们人年轻壮实,条件好,嫁过去就不用挨饿,甚至自己一家人也能得到几斗粮食,起码暂时能救命,还能在这里有个依靠,能落下脚来。
  长的较好的姑娘,个高,身子结实,特别是有双天足的姑娘是最受红枪队员们喜欢的,而那些缠过足的姑娘,哪怕缠的不厉害,也不会是首选。
  一些个子娇小,甚至有病在身的,就更难。
  当然,难民越来越多,好多人都指望着把姑娘嫁出去,能换回三五斗粮救命。
  红枪会正式会员也就这么多,所以好多难民也不那么挑剔了,普通村民,只要出的起几斗粮也是肯嫁的。
  到后来,仍有大量的难民听闻消息后,带着女儿上门来。
  老夫子都招架不住,最后想了个办法,以六斗粮一个姑娘,接过来,派红枪队送到南面去,其实就是送到南边的御营去。
  从去年开始,皇帝一直都在为御营的将士们娶妻,只要达到一定条件御营士兵,都可以排队等候发老婆。
  皇帝替他们出彩礼,甚至还给姑娘置办点简单嫁妆,这是御营士兵们很好的一项福利。
  这项福利,也给御营增加了不小的开支负担,所以御营也都是尽量找那些贫困山区里的姑娘娉娶,或是从难民里找姑娘。
  现在淮北这边的难民多,几斗粮就能换个姑娘,哪怕说粮食现在挺贵,但这仍远比江南那边便宜多了。
  老夫子给淮南的御营联络上,说了这个事后,马上得到那边的大力支持,将军们也知道,手底下士兵娶了老婆后,会更稳定。
  派人悄悄送来盐、钱、布等给老夫子,让他多送些姑娘南下。
  老夫子于是这红娘业务越做越大,不仅给本地红枪会队员们说亲娶妻,还给御营士兵们说亲。
  对外老夫子说是给外地的红枪队说亲,直接给六斗麦子,甚至给一匹布,这加码的条件让难民们很心动,虽然有人怀疑这老夫子是不是把姑娘骗到外地去卖掉,可现在淮北到处都是从淮南来的难民,每天都有人饿死。
  这种时候,其实许多人贩子直接来买人,很直白就是要卖去青楼等那些地方的,甚至有些大户直接是买来做奴婢,做妾等,但难民们又有什么选择?
  都到易子而食的地步了。
  在逃荒的路上,那些饿死的人,往往都留存不过一天,就算被亲人埋下去,都很快会被别人偷偷的挖出来吃掉。
  饥饿能让人疯狂。
  不过陈福的情况有些例外。
  他没有六斗粮能说亲,家里人多,轮也还轮不到他。
  陈福是在去河边割芦苇的时候救了一个饿的昏倒的姑娘,给了小半块饼子,姑娘活了一条命,那姑娘年纪比陈福可能还大点,十六。
  一家子六口人出来逃荒,山穷水尽住在河堤上。
  自那天陈福救了这姑娘后,他就经常去看她,每次总要捎带点吃的,都是他吃饭时特意剩下的。
  甚至在他的担保下,这姑娘一家子还得以住进了难民营里。
  只是难民太多,哪怕能落脚,可要生存还是很难。
  难民营里就算施粥,可也只能勉强吊着命。
  时间一长,还容易缺营养而死。
  他跟那李姑娘也算是患难中见真情,姑娘把他视为救星,这也激发了他的保护欲,姑娘的父母知道这事后,也是支持的,但提出希望他能出六斗麦子为彩礼。
  姑娘还三个弟弟妹妹,饿的都成了大头娃娃。
  如果阿福出不了六斗粮,那李家只能把女儿送去老夫子那,嫁到外地去,换六斗粮,还能多一匹布。
  阿福很急。
  可家里不同意。
  因为家里人多,现在也只是勉强温饱,而且要娶亲,也还得是阿福的叔叔、兄长们,还轮不到他,毕竟他才十五,他二十五的叔叔都还有打光棍的,得一个个来。
  可李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