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海上升明帝-第4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贼自来宣大,耀武扬威,某本来还想拉他反正,结果此贼对鞑子死忠,无奈只好乘他出城验草之机,将其斩杀。”
  耿焞一开始是投阿济格的; 后来安排在金声桓军中,但金对这个家伙并不是很满意,故意搞事让他夺职,然后又举荐他去任两广巡抚,可连赣南都在大明手里,这两广都去不了当什么巡抚,实际就是要把他挤走。
  耿焞后来到北京,又借着阿济格的门路,投到多尔衮门下,这人也是有些能力的,替多尔衮提出不少有用策略,于是用他巡抚顺天,也办事很用心,因此升宣大总督。
  他上任后,便一直催促着整军、屯田诸事,又是催缴税赋粮草,姜瓖这个土皇帝他也完全不放在眼里,不断压迫,终于姜瓖也是忍无可忍。
  宁可抛弃清廷赐封的大同王这个王爵和世镇大同的许诺,也要砍了耿焞反正。
  董志宁看着这个家伙,却也知道这人反正根本不是心怀忠义; 不过是个跋扈武夫,两面三刀惯了,如今也不过是看鞑子形势不好,这才又跳反了。
  姜家祖籍陕西榆林,世代武将,久镇边关。
  姜瓖的大哥姜让是老家榆林总兵,弟姜瑄是山西阳和副总兵,
  他在崇祯末年任大同总兵官挂镇朔将军印,已经是武将中的顶级。
  但在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克太原后,他却主动投降了大顺。
  而李自成败撤北京后,降将恭顺侯吴顺华率兵来攻大同时,他又立马杀死了大顺守将张天琳投降清军。
  要知道,当初李自成北上,姜瓖投降,当时李自成是要杀了姜瓖的,还是张天琳替姜瓖求情,才饶他一命接受他的投降,并让他与张天琳一起留守大同。
  结果仅三个月,这家伙转头就把曾救他一命的张天琳给杀了。
  降清后,姜瓖继续统摄宣化、大同诸兵马。
  后来,鞑子也调姜瓖入陕西从征,姜瓖也是卖命征战。
  姜瓖的反叛,其实在他去年受召入京后就埋下了反意,去年七月,阿济格、多铎等班师还京,姜瓖也还镇大同,朝廷召他入朝,他得意洋洋,以为是去论功受赏的。
  结果进京后,连摄政王多尔衮的面都没见到,还被多尔衮派来的心腹大学士刚林一顿臭骂,说他之前虽杀张天琳,但却没及时归附大清,反而拥立了明朝宗室朱鼎珊,是图谋叛乱的死罪。
  这可把姜瓖吓的屁滚尿流,此时人在北京,那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了,只得跪地磕头灵捣蒜,不断求饶。
  而多尔衮当然也没打算杀他,不过是故意吓一吓他,然后他隔几天才又派刚林召见他,传达摄政王旨意,安抚了他一番,让他继续做大同总兵,特别是继续为摄政王效力。
  因为刚林说本来朝廷是要杀了他的,但摄政王惜才,特意开恩保他一命。
  姜瓖在北京吓的不轻,好不容易回到大同,心里已经对鞑子恨上了。紧接着,形势就开始变的不好,朱以海起兵,清军连连失利。
  紧接着金声桓反正,这让清廷对姜瓖也不太信任,要求他送一子入京为侍卫。虽然不是专门针对他,而是说在京三品以上及在外总督、巡抚、总兵等,准送一口入京,入朝侍卫。
  还说这是对大臣,尤其是对汉人文武大臣们的一个恩赏,毕竟大清的侍卫品级高,前途好。
  可姜瓖不这么认为,这明显就是要扣押人质啊。
  但朝廷不容拒绝,一再催促,最后他也只好把长子姜之升送入京。
  姜之升入京后确实当了侍卫,但他写信回来说,在北京经常受那些八旗王公子弟欺负,十分憋屈,这让姜瓖更加不满。
  而大明这边,也早就开始联络他,不断派人来接触,不断的策反。
  还总是拿江西金声桓做例子,说金在江西反正后如今不错。
  当然,如果仅是这样,姜未必会反。
  真正让他下定反的决心,还是清廷在不断剥夺他的实力,也就是抢他的地盘,阿济格几次驻宣大。
  甚至在今年,清廷还搞出了王公世镇的这么一出,豪格镇西安,阿济格就是镇大同。
  大同可是一直被姜瓖视为自己的私人领地,哪能让阿济格来抢了,虽然后来朝廷改阿济格镇太原,但因为蒙古腾机思叛乱,阿济格又领兵进驻宣大,大量八旗、蒙古进驻,这让姜瓖非常不安。
  他认为阿济格等就是要来夺地盘的。
  而大明此时也派了曾经在宁波号为六狂生之一的董志宁前来,他以兵部给事中兼宣大监军御史的身份前来,亲自面见姜瓖,带来了皇帝给姜瓖的亲笔信。
  朱以海在经历了川湖陕甘等地的一些降将复叛后,对远在大同的姜瓖,算是给了特别待遇,为了策反他,在后方牵制些清军力量,所以特旨授封姜瓖为宣大总督,仍挂镇朔将军印,赐封代国公爵,加前军左都督府左都督。
  一个武将,却直接授总督,还封国公,这确实是破天荒了。
  虽说比起先前鞑子封他大同王相比,爵位差点,但仍让姜瓖很是心动的,而他的谋士也劝说他远交近攻。
  上表拥南京的绍天皇帝,实际上对大同没什么影响,南京也不可能直接干涉的了他们,大同,仍是他们的大同,甚至投了南京,也有一个强力后授。
  姜瓖此时已经决心反清,但还差一个契机。
  这个契机也很快来临。
  因为南边前线局势不好,阿济格又率驻于宣大防范蒙古叛军南下的八旗、蒙古、汉军诸部,南下太原,准备前往洛阳。
  等阿济格等一走,姜瓖又趁总督耿焞带着一众道员、知府等官员们出城去验收粮草的机会,突然下令关闭城门,在大同城内剪掉辫子,恢复大明衣冠,正式叛清归明。
  姜瓖的造反谋划已久,他的部众也大多都是听从他的号令。
  他们迅速夺取了大同城,然后将城里不多的满兵、蒙兵围歼,然后派骑兵出城追杀耿焞等总督、知府、道台等官员。
  杀了耿焞后,他便提着人头来拜见董志宁。
  董志宁很淡定。
  姜瓖早有反意,这一天终于来到,也不足以让他吃惊。
  “姜总督忠心耿耿,万岁在登莱也会清楚的,山西的将士、士绅、百姓们更会拥护,将来史书更会浓墨重彩的记下这一笔!”
  大加称赞了几句后,董志宁也正式取出了皇帝授予姜瓖的大明宣大总督的大印,以及代国公的金印,并王命旗牌尚方宝剑等,让他总督宣大甚至山西等地兵马。
  “现在接下来要趁鞑子不及防备,迅速联络各地义士,迅速发兵袭取各地!”
  姜瓖拿到了印信这些,也是精神大振十分满意,虽然长子还在北京做人质,可现在也顾不得这些了。
  自清军入关后,鞑子动不动就征发大同的粮食、马匹甚至是壮丁,他和部下的大同兵将也被频频调动,这使的宣大的百姓负担加剧。特别是在去年江南失守,湖广糜烂,淮扬崩溃后,宣大更是被强征暴敛,许多士绅地主都破了产,普通百姓更是大量逃亡。
  可以说现在的宣大边地,那就是遍地干柴,只要一点火星子,那必然成燎原之势。
  百姓苦暴清久矣,只是一直没有个能够带领的人站出来而已。
  大同是北方重镇,明朝时就一直是九边的核心,城防险固,兵马也很骁勇。
  姜瓖终于反了,还立马得到了大明天子授封的官爵印信,他把董志宁请到校场,向全军介绍,董志宁宣读皇帝诏书,对大同反正将士皆予封赏。
  一时间,自然也是气势如宏。
  此时恰好阿济格南下河南,多铎去了山东,另外一些八旗、蒙古等又北上防御腾机思和漠北蒙古的叛乱,宣大空虚!
  这边旗号一举,宣大、山西的官吏士绅百姓早受够了鞑子的横征暴敛,纷纷响应,一时间,山西反清义军遍地而起。
  朔州、浑源、岢岚、保德、宁武、忻州、泽州、蒲州等地或起事,或被义军攻克,一时间风云变色,山西居然只剩下了太原等极少地方在这狂风暴雨中强撑着。
  而山西这边火如荼的起事,也迅速波及到陕西。


第507章 冲天香阵透长安
  王永强,延安参将。
  他和姜瓖本是同乡,曾是农民军出身,后招安为明将,姜瓖密谋起兵时,就早就与他暗里联络。而大明这边,也早就有接触王永强; 意图策反。
  早在之前贺珍等入关中会攻西安时,王永强就曾经打算响应了,只是还没准备好,结果吴三桂等就过来了,王永强也只好按兵不动。
  后来贺珍等很快被击败,王永强也只好隐忍等待时机。
  姜瓖起兵大同; 延绥巡抚王正志、延绥总兵沈文华急调陕北各路兵马,王永强接到调令; 领兵赴神木、府谷等处防河。
  鞑子不知道的是,王永强的大营里,有位已经呆了几个月的师爷,其实是来自江南,跟董志宁一样都是参加过宁波举义的六狂生之一,如今同样任兵给科事中兼陕西监察御史、监军的王家勤。
  接到命令,王永强出兵,王正志等还以为他是奉命前来听令,结果王永强却带兵至榆林,趁夜发起兵变,占领榆林城,杀巡抚王正志、总兵沈文华以及靖远兵备道夏时芳。
  夺榆林后,王永强请出本家王家勤,宣读绍天皇帝诏令。
  王永强被授予陕西提督,挂招抚将军印,赐延安侯爵。
  在榆林誓师后,王永强随即引兵南下,会同留守延安的兄弟王永镇控制延安; 杀知府宋从心; 然后扫荡陕北。
  神木县高友才率众响应。
  王家勤奉旨前来陕北前,曾经收集了王永强的情报,仔细研究过此人,最后得出结论,这人是可以拉拢策反的。
  王永强是山西吴堡县人,自幼父亲早亡,他与弟弟永镇和母亲相依为命,一个寡妇带俩孩子,其中辛酸可想而知,因为从小没爹,经常被孩子们欺负。
  王永强自幼就跟弟弟常与人打架斗殴,谁欺负他们孤儿寡母,他都绝不会退让,哪怕打不过也要上。
  后来,王永强的一个远房亲戚见这俩孩子这样天天跟人打架,经常被打的鼻青脸肿受伤也不是个事,于是就好心把他们带到自己的私熟里读书。
  可两人野惯了; 勉强读了两年; 读不进去了。
  恰逢灾年,那个家里条件还可以的亲戚被贼匪抢了,家道败落,那私塾也办不下去,于是兄弟俩又回了老家。
  不久,饥荒越来越严重,遍地贼匪,吴堡县也被波及,陕北一带的边民因饥饿造反,冲击了吴堡县,年方十来岁的兄弟俩,喊上二十几个穷兄弟,也参加了农民军。
  王永强虽年少,但能打敢拼,还识得些字,人也聪明,所以很受首领赏识,不久,就让他统带一支几百人的队伍了。
  崇祯五年时,他的首领被官军击败后招降,首领于是写信来招降王永强兄弟,他见状,最后也接受了招安,成了明军一员。
  等到崇祯九年时,王永强已经升任大明宁夏的一员参将了,为朝廷在山西陕西征战,征讨农民军。
  这一年,他母亲在老家被同乡王正志杀了。
  王正志是他吴堡同乡,也是当初一同随他参与农民军的那二十来个兄弟之一,但是后来却因争功而结仇,王永强受招安后,王正志却仍然一直在农民军中。
  这次他杀回吴堡,把王永强的母亲杀了,愤怒的王永强率部杀回家乡,王正志已经跑了,他只好挖了王正志的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