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海上升明帝-第4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果是这样,那这所谓的从一品左谏议大夫,谏院之首就没有意义了。
但他又觉得皇帝若真要闲置他,随便安排个官职就行,何必大费周章,还特意复设谏院?
洪承畴猜不透那位年轻的天子了。
以前他在天启、崇祯两朝,基本上能够完全把握住皇帝的心思,可现在他猜不透了,完全猜不到。
这让他心里很不安。
哪怕当初他面对皇太极时,都能猜到七八分皇太极的心思。
都察院的左都御史跟六部尚书合称七卿,加能通政使和大理寺卿,就是大九卿。
其最大的职权就是纠劾百官,真论权力,其实应当还在六部尚书之上,毕竟这是个特殊的官职,专门为天子耳目,监察百官的,这不是个具体办事的官,而是盯人的官,所以必须得是皇帝信任的官员。
这谏院由六科而来,六科以前比察院权利还重,只是品级低限制了他们,现在突然也设了这从一品的院长,那皇帝意欲何为?
用他洪承畴来劝谏天子?封驳诏敕?
他觉得这不可能。
当然,很多时候,其实明朝的六科是皇帝用来制约内阁的,同时也是监察都察院的,科道互纠。
六科十三道的监察权是极强的,这让洪承畴也有几分兴奋,觉得或许是自己的名气和才能,让这位率军北伐,意图中兴大明的绍天皇帝,想要重用自己,倚重自己才能。
如果真是这样,那洪承畴觉得自己可以好好回报绍天皇帝,发挥好这个谏院院长职责,他刘宗周带领下的绍天朝都察院,据说干的很不错,人人称颂,都说铁面无私,绍天朝的吏治整顿一新。
他洪承畴主掌谏院,他相信一定能够不落后于刘宗周。
刘宗周这人他很了解,以前办书院讲学什么的,这文才确实了得,但若说实干治事,那绝不如自己。
哪怕是在科道监察这块,洪承畴也自信能比刘宗周那嘴炮干的更好。
皇帝旨意要经六科审核,他不敢说能封驳皇帝旨意,但六科负责的注销案卷权,他肯定能一硬到底。
所谓注销案卷,就是六科对各部依旨所处理的事务,会稽查相关案卷文件,以查验他们有没有依照期限完成工作。
如果稽延迟误,就有权对之进行参奏究治。
总之内阁决策的事,六科觉得不对是有权封驳让重议的。而决策通过下发各部执行的事务,他们还有监督权,到期没完成,他们就可以参奏究治。
这就好比是监工一样,六部等衙门干活,他们就在后面监工,没干完,就得抽鞭子。
洪承畴有自信,若他带领谏院六科,来监工,那绝对能把那些部司喜欢拖延推诿的毛病都给治好。
至于说谏诤皇帝,弹劾大臣的权力,他相信也是能够发挥好的。
当然,六科还有建议政事的权力,就是参与廷议、廷推这样的核心决策权。
以前七品的给事中都能参与廷推选大学士、六部尚书、总督巡抚等,能对朝廷军国大事直接发表意见,现在他是从一品的左谏议大夫,那岂不是就是第八卿?
那绝对是实打实的重臣啊。
这一刻,洪承畴真是心中感慨万分,难怪说绍天帝以疏藩远宗自立监国,却能在这么短时间里成就大业,确实了得啊。
仅是绍天帝对自己的这种不拘一格的重用,就处处彰显了其千年一出的圣君大帝本色啊。
比起那个小心眼的崇祯皇帝,真是不知道强了几万倍了。
他心中甚至已经打定主意,绝对要为绍天帝鞠躬尽悴死而后已,以报效君主知遇之恩。
皇太极那种蛮荒边野的酋长,也只会脱下身上的貂裘给他披上,十分做作,真正的职权却轻易不肯给。
哪如绍天天子啊,直接就授他谏院院长这种要职,第八卿啊。
面都还没见过,对他这降敌的叛臣,还是个俘虏,居然都能这般用人不疑,如此慷慨,他还有什么可好说的。
“圣旨到!”
千牛卫护着一名内官到来宣旨。
“特赐封谏院左谏议大夫洪承畴南安侯爵,加太子太保,授内阁协办大学士,入总理处佐理军务,钦此!”
皇帝给洪承畴又加官晋爵了,清廷新授他的南安侯爵,皇帝给他保留授与。
还加了宫保衔,又授为内阁大学士,还进总理处。
洪承畴激动的面色通红,再也无法淡定,直接扑通一声就跪倒在地,向着北面直接叩头咚咚响,高声颤抖着大喊谢吾皇洪恩,万岁万岁万万岁。
他这模样,让几名幕僚都十分意外。
洪承畴却是已经觉得深得皇帝依赖,被天子倚为心腹了。
虽然他也知道,皇帝对内阁也有改动,现在是三殿三阁,各设一大学士,然后有不加殿阁名的协办大学士数人,还有内阁学士、内阁侍读学士数人,这些不定额的协办大学士、学士、侍读学士虽不如殿阁大学士尊贵,但也是有不小实权,能入内阁帮助机务的。
而能进总理处就更不得了,那里要是真正的皇帝近前,真正的决策中枢。
这几个头衔一加,他洪承畴这下十分肯定,皇帝已经是要将他倚为心腹,甚至视为帝师了!
洪承畴激动的面色通红,一不小心,磕头时用力有些过猛,额头都磕出些血来。
起身后,他要求马上去拜谢皇帝陛下。
“陛下也正在等着见您呢,请洪相公随咱家来。”
洪承畴万分激动,就仿佛三十年前他看榜中了进士时一样。
第522章 刚直敢谏洪承畴,坚决主战钱谦益
皇帝下旨。
升登州府为东京奉天府。
南京朝廷各部衙也都迁至东京奉天,在南京应天府仍保留了一套南京六部。
旨意一下,也让山东的军民振奋,因为这意味着天子不走了,要天子守国门。此时的登州已经是前线,尤其重要,出渤海湾接辽东联朝鲜锁京津; 下淮扬通江南。
这样的战略要地,皇帝直接一个提升登州为东京奉天,而坚定态度。
登州三城,以水城为皇帝宫城,以府城为皇城,以先前增修的沙城为京城。
原府城北面镇海门内的谏院衙门里,左谏议大夫洪承畴坐堂当值,督促谏院的一众属官办公。
这个新成立不久的谏院; 如今在洪承畴的带领下风头正劲,一时无两,尤其是在皇帝的支持下,那些身着绯袍的五品给事中们,不拘一格选用。
不再是如先前那样非要进士出身,就如院长洪承畴是个汉奸降官出任一样,二三四品的这些司谏正言等选用不按部就班,就是正五品的那几十个六科给事中,也是如此。
这群谏院绯袍郎,有进士出身的,也有举人出身的,甚至有贡生出生的,更惊人的是有些在进谏院前,还只是平民百姓的。
甚至有从御营等军中以军职转文职的。
有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也有须发苍苍的六七十老者,在这里; 不看文章做的好不好,也不看是哪榜进士; 更不看身世师友,首重一条,刚直敢言。
所以这里既有朝鲜人,也有安南人,还有蒙古人。
既有浙东起义的狂生,也有曾弃笔投戎的秀才,还有佃户投军的军人,甚至是如洪承畴一样曾经降过虏的有污点官员,也有如顺营出身的原叛军的牛金星。
身为李自成的头号军师兼宰相,牛金星在李自成兵溃湖广后,带着儿子牛全主动投虏,鞑子给他儿子先授黄州知府,又授粮储道台,在先前明军收复淮西后献城归附,召入京中父子俩坐了一段时间冷板凳,如今牛金星也授为谏院言官。
还有曾被牛金星排挤的顺军另一位军师宋献策,他和刘宗敏被清军俘虏后,凭着一张嘴倒是救了自己一命; 后来回到民间; 继续江湖算命,也被招进了谏院。
谏院现在仅六科的给事中就有七十多人,如果对这些正五品绯袍言官的出身区分一下,就会发现,他们成份非常复杂,有进士、举人、秀才、监生、贡生,也有武举、武官、甚至平民士绅,也有农民军出身的,甚至外族。
有以前的阉党也有东林。
有原朝廷官员,有农民叛军。
有曾经降过清的,降过顺的,也有不少是各地起义反清的,甚至还有诸如福建郑氏出身,以及澳门耶稣会天主教的。
总之就好像一锅大杂烩似的。
不过就是这么一群人,被皇帝圣旨钦选任命,特旨授官后,在谏院里在洪承畴的带领下,居然还干的挺有声势。
接本科抄,注销科参,规谏皇帝,建言献策。
参与议政,凡大事廷议,大臣廷推,大狱裁决,谏院皆参与。
甚至考核官吏、科举考试,重大司法案件,他们都奉旨参预,这些本来有很大一部份人应当在新朝被清算,就算不砍脑袋诛族抄家,那肯定也是永不复用的,可他们现在却得到皇帝赏识重用。
所以每个人都跟打鸡血似的。
要说虽然谏院的给事中大部份身份复杂,但确实都属于较有本事的。
比如说牛金星宋献策,牛金星本身也是举人出身的,二十岁中了秀才,他家在河南也是书香世家,他们家做官的不少,祖上好几代还在鲁王府做过官,他父亲就是鲁王府官。
牛金星年轻时日子是非常不错的,官宦之家,书香门第,家里还是地主,他中举人后还开馆授徒,日子潇洒,也确实有学问,不仅科举得意,而且也通天文地理,知晓兵书战策。
后来因为跟乡里亲戚起衅,被诬陷,革去功名充军当差,后经李岩介绍投李自成,建议“少刑杀,赈饥民,收人心”可以说,李自成后来能够迅速做大做强,牛金星也是有很大贡献的。
李自成的崩溃失败,牛金星肯定也有责任,他可能不是一个好丞相,但如果用他当个五品给事中,那肯定是绰绰有余的。
毕竟明末风云中,这也是大顺朝核心决策人物,经历了足够的锻炼了。
就算是朝鲜左议政金尚宪的孙子金寿恒那也是学问极佳,而且因为年轻,崇拜大明,人也很刚正,办事不讲情面。
至于说那些随皇帝起兵的元从功臣给事中,就更不得了,这些人有的以前只是秀才举人,有的以前还是农民佃户甚至是奴仆的,但他们多有御营军伍经历,非常热血耿直而且忠诚。
有些人甚至是明末时各地奴变军的首领,比如江苏金坛的削鼻班,湖北麻城的里仁会,太湖的白巾军等,这些在明末乱世里饱受欺压趁乱杀主造反的奴仆,一开始只是反抗压迫争取自由,后来朱以海起兵反清,有些奴变军首领又主动的响应反清,所以有些曾是奴仆出身的奴变军首领,也成了绍天朝的将领官员,甚至有些还被安排进了谏院做了给事中。
最近登州很热闹。
敕立东都奉天府,各部衙迁移而来,人口大增,甚至驻军等也增加了。
虽然皇帝的这个迁都旨意,很多大臣反对,觉得济南都还没拿下,直接迁都登州,这太冒险了。
但朱以海却在召开的廷议上,强调天子守国门的用意,甚至要亲自守登州,以确保这块战略要地的稳定,并以此再次让天下士民明白,他不会跟鞑子议和,不管鞑子现在如何求和,他都不会同意。
别说以新的黄河河道划界,答应把河南山东都给大明,就算是他们把陕甘汉中也给大明,也不行。
大明必须收获整个关内关外,一寸土地也不会放弃。
在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