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海上升明帝-第4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四川兵马也在阻清军入川……”
“鞑子搞迁海令、弃淮令,甚至如今还证实他们为了阻止山东举义,还扒了黄河,使黄河改道,赞成三省十府四十七州县遭受大水灾,灾后导致了严重的中原大饥。
但就算局势如此,我们不仅撑住了,还在圣人的庇护下,稳中求胜,绝地反击,今年以来,我们不仅安定了南方,稳定了东南,稳定了西南,甚至还赈济接收了大量中原难民。
中原和南方,现在是冰火两重天,在鞑子控制的地区,民不聊生,饥荒疫病肆虐,人命如草芥,到处都是饿死病死被战争和饥荒杀死的百姓。
但在我们大明光复的地区,这种情况少之又少,尤其是在东南地区,更是基本上没有,粮价虽然还偏高,但整体是得到控制的,”
阮大铖的这番开场,仍然有些过于奉承,但说的却也大部份是事实。
朝廷为了不饿死人,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花费了海量的钱财粮食甚至人力物力,这也是有些官员认为不应当为了追求不饿死人,就这样花钱。特别是如今的这些钱,其实大多都是从士绅地主,从商人富人们手里榨出来的。
局势渐稳,好些人就又开始试图回到嘉靖万历甚至是天启崇祯时的税制了,甚至最好是士绅完全优免最好,现在士绅富人交了太多的税,然后这钱却大量补贴给那些穷老百姓,甚至是乞丐流民等,这引起他们的不满。
源起于浙东的税赋改革,现在不仅在浙江推行的非常好,而且战后的江南也基本上推行开了,甚至如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也在朝廷对郑氏、丁魁楚等这些地方山头进行了打压、调整后,也开始打开了路子,也正逐步深入。
连湖南、四川、贵州,甚至是现在的山东、辽东等新控制区,也一样在全面推行这些新税赋法。
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纳粮,工商税、关税、厘捐、盐茶酒烟专卖等,新政在深入各地,而这些改革,都是以御营、省营等朝廷控制的新军为保证的。
前后税赋收入差距是天壤之别,就如先前浙江的茶税几乎已经等于没有了,但在新税法下,茶叶是专税,仅浙江今年的茶税,还只有半年多,就已经收了二十多万两了,这还没算上出口海外的茶叶关税呢。
同样的还有盐,浙江、福建、广东都有盐场,盐产量也很高,但以往盐税却不多,大量盐税偷逃了,朱以海改了以前的盐区盐法,民制官收商运商贩,放开限制,加强缉私,盐税却立马提高了好几倍。
更别说过去工商税啊、关税啊,甚至是契税这些也在税赋中占不到什么比重,税收全靠田赋丁银,而这些又主要压在普通穷百姓头上。
现在调整过后,普通百姓,尤其是无地的穷人,其实负担减轻了极多,各地还在搞减租减息,以保障佃户。地主、商人们的税倒是征上来了,但也是有据可依,税率负担在合理范围内。
所以现在税收入是过去的十倍不止,但问题是却没有以前那种横征暴敛、民不聊生的情况出现。
以前盯着一只瘦羊死命的薅,其它一群肥羊却不动,现在则是肥的羊就多薅点,瘦的就尽量少薅,这样寒风来临,羊身上也仍有足够多的毛御寒。
当然,之前内忧外患,比如浙江,鞑子南下,兵临城下,甚至许多官吏士绅望风归降,鞑子剃发,征税甚至纳捐等,然后各地义军四起,贼匪也横生,一片动荡,连奴仆都趁机联合起来杀了地主们造反。
这种情况下,朱以海起兵,带着兵对打下来的府县说要摊丁入亩,要征工商税,以设卡抽厘,要士绅一体纳粮,士绅们是愿意的,因为朱以海保障了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掏一点钱粮,其实比动荡时还出的少。
不掏,可能会硬抢,也有可能朱以海离开后,鞑子或贼匪又杀过来抄家抢劫,大家也希望拥着朱以海中兴大明,继续保障他们士绅或官身地位,以及他们的财产等。
形势所迫嘛。
可现在形势越来越好,鞑子已经彻底的被赶走了,赶过了长江,甚至可能要赶回关外,那么大家就开始不太愿意继续这样交银子交粮了。
凭什么一个臭当兵的,一个月能拿四五两银子?
以前关宁军,也没这么好待遇啊。
一个营官,管着五百兵,居然一个月五十两饷,还有一百五十两公使银?
以前一个县官一年也才几十两银子啊!
这种声音越来越多,甚至在形成舆论。
所以今天朱以海特地召开廷议,还首议财政,其实就是冲着这个来的。
“之前的开支等账都是对过的,没什么问题,现在关键还是接下来的开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陛下先前也有旨意,让户部对今年第四季度的开支做个预算,这样也好衡量分配。
用钱的地方多,现在财收虽然还好,但还是得精打细算的,现在是八月了,第四季度这最后三个月,用钱的地方还很多,我们户部呢先做个初步预桉,量入为出,再请陛下和内阁等审议。”
阮大铖没过多说收入的情况,反而直接转到了开支预算这块。
一谈收入,肯定又会要谈到该不该收这么多,要不要恢复过去等争论上去,阮大铖不给他们开这个头。
刘朝接话,“那绍天二年第四季的拔款预算,你们是怎么做的?”
第524章 暴君
“绍天冬季开支预算,其实是在年初就做好的,是在全年预算内的,现在也只是根据实际情况略做调整。”阮大铖说话很有水平,这年初的财政预算,那是总理处决议的,现在厅上在座的人中有不少参与者。
那边朱以海坐在龙椅上; 翻看了面前的一本折子,正是先前做的绍天二年的财政预算,现在一比照,已经有很大的赤字超出了,具体就是年初的预算上,开支还是有些保守。
当然,其实当初收入这块也有些保守。
当初也没想到今年反攻形势这么好; 处处用兵; 御营更是扩张迅勐。
朱以海看了几眼; 把这份报表合上,拿起了另一份,由阮大铖草拟的第四季预算调整计划,以及明年的预算草桉。
大体上来说,其实现在财政情况挺好,说出来有些让人意外,毕竟崇祯时全有关内诸省,甚至辽西都还握在手上,却天天哭穷,穷哭了,尤其是最后那几年; 整天就在为一个钱字而着急忙慌; 甚至乱上加错了。
怎么到朱以海手里却反而不缺钱?还形势大好?
说到底就是另立炉灶,资源重新分配。
基于手里的兵; 加上大明的这个老字号招牌,朱以海这个皇帝,在弘光崩溃的混乱之时站出来,很好的代表了旧有的士绅地主官僚阶层。
而他走的不是如弘光、隆武、永历等这些南明天子的错路,没由士大夫和军头们拥立,而是硬是自己拉出人马,打出地盘,一点点由下而上的重起炉灶。
他左手是御营亲军,这是他的新朝功勋近卫,另一手是招纳的士绅官僚地主们,两相平衡,使的晚明以来朝堂完全就被士大夫架空的局面完全改变,特别是在外部的巨大威胁之下,让内部整合,甚至合作有了基本的土壤环境。
所以万历派太监到各地收点矿税,都能弄的沸沸扬扬,被群起围攻,隆庆开海,更是前后折腾了许多年。
万历以后地方年年欠缴,朝廷财政年年亏空,崇祯想按亩加征点银子; 结果反而是没地的农民全反了。
说到底,就是这些大明天子们; 其实圣旨已经难出北京城了。
你再好的想法,但与整个执政阶层利益都背道而驰时,这好经也就念歪了。
权力是个很复杂的东西。
皇权得依靠官僚阶层的执行,而官僚阶层大多出身士大夫地主阶层,当皇帝的政策伤害到这些士大夫地主阶层的利益时,事情就办不成了。
朱以海能成功,说白了就是他重新构建了权力的另一极,也就是天子御营亲军,这是跟士大夫地主阶层们不同的群体,甚至不是晚明以来的那个卫所边军体系。
这是由年轻热血的士子青年,忠义农民工匠,甚至是饥民难民们组成的,在皇帝的带领下,他们用性命用鲜血用刀枪杀出一条路来,而皇帝对他们也不像以前的皇帝对卫军边兵那样践踏。
这是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武勋集团。
说到底,其实就类似于鞑子的八旗。
正是在政治上有了这样一支完全忠于自己的新势力出现后,才能压制旧有的士绅地主官僚集团,才能重新掌握话语权。
而且由于这御营是皇帝拉起来的,所以不用担心如弘光的江北四镇湖广左良玉,如隆武绍武兄弟时的福建郑氏,或永历时的什么西营、东勋两党的架空挟持发生。
当然,除了这些外在的条件打通外,重要的还是朱以海不是这个时代的局中人。
他是个穿越者,最大的优势不在于他以前是什么身份,而是对这段历史,看的比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透彻,这是后人几百年研究的结果,每一个角落都被研究透彻了。
崇祯一个从小在宫里长大的年轻天子,哪怕接受的教育再精英,也难逃时代的束缚限制,弘光、隆武、永历等更不用说,就算是郑芝龙、郑成功、孙可望李定国等人都一样。
别人都是在那迷雾里摸索着前行,谁也不知道前方究竟路在何方。
前进的道路有曲折,也可能走弯路,甚至跌入悬崖,但朱以海却是只要沿着那条早就清楚的大道走就行。
就如此时,这殿上参与廷议的一众大臣,大都是朱以海的心腹,不管以前是阉党、东林、复社、奸党还是东南海贼郑氏,又或其它,现在他们都被朱以海纳入麾下。
阮大铖做事,比较利落。
直接拿出了具体的数字报告给大家,因为今年形势大好,迅速收复了许多地方,基本上稳定了长江以南地区,另外江北地区也夺回许多地方。
而江西、浙江、江南都是钱粮重地,江南去年乱的厉害,但底子好,一经安定,便迅速的恢复起来,今年江南也没大灾,所以夏收过后,大为稳定,眼看秋收又要丰收,各地粮价都是再次大幅下落。
虽说各地都还在打仗,但就如四川贵州,虽然在整军在打仗,但控制力反而在不断加强,新的税赋法推行开来,已经取得不少明显的收益。
“根据如今各地报上来的数字统计,今年绍天二年,全年的财收,仅上缴户部国库的,将达到三千万两白银,另还有米麦豆子四百七十三万石,草四百九十二万束,茶叶五十万篦(十斤一篦),此外盐税收入达到八百八十六万两,关税收入一百三十五万两,厘捐收入三百五十万两,另杂税收入六十八万两……”
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总理处、内阁、六部这些具体办事衙门对这些数字倒是早心中有数了,但谏院、察院这些科道衙门的御史言官们,却还是头次接触到这么具体的数字,震的不轻。
甚至有些人直接就怀疑这些数字有问题。
也有人直接认为这充分证明朝廷横征暴敛,在搜刮民财了。
要知道崇祯朝最好的年头,其实就是崇祯刚继位的那一年,当时统计大明朝纳田赋的官民田土数是七亿四千多万亩。
户口是九百八十三万多户,人丁是五千一百多万口,这数字跟随炀帝继位初是惊人相似的。
然后当年征收了四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