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海上升明帝-第4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户口是九百八十三万多户,人丁是五千一百多万口,这数字跟随炀帝继位初是惊人相似的。
  然后当年征收了四百三十万石麦,两千一百四十九万石粮,另外金花银百来万两,加上其它盐茶钞课等各种杂七杂八的几十万两。
  这是最好的一年,然后后面越来越不行,各种欠缴、亏空,尤其是内有土司叛乱,流民造反,外有后金入侵,甚至还有蒙古人搞事。
  于是后来只能加饷,不仅继续征以前的辽饷,甚至后来还有练饷剿饷等,三饷就算全加一起征,其实也没征到多少,依然欠的严重。
  可就算一年这几百万实征上来的三饷,都搞的各地百姓纷纷造反。
  现在朝廷就占有半壁江山,朝廷还搞永不加赋,甚至不少地方减免赋税,怎么今年居然能收三千万两白银,还另外各种银两有近一千五百万两,另粮食近五百万石?
  这太过份了吧!
  总觉得哪里不对对劲。
  好多御史言官一张嘴厉害,笔杆子也厉害,但要说到具体的财税数字这块,其实就不擅长了。
  当然阮大铖的报告挺简洁,但数据却也明白。
  比如说若拿崇祯朝跟绍天朝的财收对比,就会发现,崇祯朝其实除了田赋、丁银外,剩下的就是江南部份田赋折抵的金花银,然后就是些杂项。
  崇祯朝基本上没有工商税收的,能算上商税的,也就杂项里的典铺银子一点点,然后是钞关税,也不多。
  至于本来应当占大头的盐税、茶税、关税很少,
  甚至是工商市税契税这些,是没有的,明初其实是有的,税率很低,但在崇祯时基本上没有了。
  哪怕魏忠贤在天启朝征税,征的也不是工商税,而是杂项,数量也很少。
  加征三饷时,也完全就只是按田亩加征,其它商贩铺面都没征。
  甚至矿税这样的大头,也基本上没有的。
  而绍天朝的这份财收里,前面三千万两,其实基本上就是田赋、地丁,以及地契,还有朝廷出售军屯田、官田,以及官田地租收益。因为搞了摊丁入亩,官绅纳粮,虽现在仅占半壁江山,但这田地重新清量,田赋地丁也基本能如实收上来了,所以很可观,就算部分田赋暂时减免,依然收到很多。
  特别是这几年粮价高,折银后收的银子当然也增加许多。
  崇祯朝占比很小的工商税、矿税、盐茶税、关税,甚至没有的厘金等,却为绍天朝创收了一千五百万两。
  这是很惊人的数字。
  这还没有算上另一笔收入,就是皇家经营的皇庄,那些皇家店铺、田庄、商队、贸易等带来的收益,以及官营作坊等收益。
  这些收益因为不入户部国库,另入两库,所以阮大铖没说,其实这里也是一大笔钱。
  另外起兵以来,抄没的那些投降汉奸的财产,接收原来的的官田官铺等产业,全都进入了皇帝内库。
  这里其实也是一大笔数字,当然皇帝也会从他的皇庄、内库里拔银子赏赐官民、救济百姓,甚至供军的。
  反正皇帝的小金库挺有钱。
  崇祯朝,越往后,税越难征,据说实际完征率也就三成多点,所以局势越来越坏,日子越来越难,就算最好的崇祯元年,辽饷实际都只征到了四百八十万两,而次年就只征到二百多万两了。
  所以崇祯朝,其实大多数时候,真正一年收上来的税赋银子,也就大约两千来万石粮,加上那么几百万两银子而已。
  而现在,绍天朝居然一年收入白银四千五百万两,加各种粮四五百万石。
  哪怕绍天朝把大多数赋粮折银征收了,只保留了几百万石漕粮,但数字还是很吓人的。
  两朝相距才几年?
  差距怎么这么大?
  怎么用以前一半的地盘,却收了以前一倍的税赋?
  阮大铖简单的解释了一下,首先当然还是重新清理了田地,统一了征税亩,过去黄册里含湖不清的那些问题大部份清理整顿了,然后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后,实际上纳税主力就是地主士绅们了,欠缴的情况也少了,优免逃税的部份也堵住了。
  此外,还是新添了许多税源,最大的税源就是过去的卫所军屯等,朝廷一刀砍掉了过去的各地卫所,把军屯田也都收回来了,既不用再往里填卫所月粮亏空,还能用这些释放出来的大量田地,出售、出租,转而收税收租扩大收益,里外里就是好几倍的差距。
  再一个没直接说的,就是这次动荡中,拿下了许多投降汉奸、贪官污吏、黑心奸商,甚至是收回了许多绝户田、无主地等等。
  左谏议大夫等阮大铖报告完,率先发问,“既然今年有财收如此之好,那开支应当没有问题才对,怎么阮尚书之前却说支用不足?”
  “洪院长别急,接下来我就再来说一下开支这一块的具体情况。所有开支里,最大的一项是军费开支,其中又包括军饷、军械、军粮,以及打仗军费、修城筑堡、建设兵站,以及赏赐、抚恤等几大项!”
  “目前我们大明军队,主要分为御营禁军以及地方省镇营兵两块,其中御营又分为北衙的御营诸军,和南衙的京营诸军。
  按最新的编制,御营现在共有内三军共二十一镇,以及湖广、福建、陕甘、云贵四个行营,按计划,这内二十一镇,加外四营,都是要完成八千战兵的满额定编的,每镇八千战兵,还要配三千辅兵。
  南衙京营也将完成三镇各八千战兵的满额。
  另外,朝廷计划今秋起在江西、广西、云南再建三个行营,仍是各八千战兵额。”
  “各省则要完成每省两镇,各五千的整编。”
  有不少科道御史、言官们已经在那里默默的计算现在朝廷到底有多少兵了。
  首先京营三军,就是两万四战兵,九千辅兵,加起来三万三了。
  按现在的养军标准,平均一个战兵要合到起码五十两银子一年的饷钱,还没算上其它,仅军饷这块,那京营三军就要一百五十万两一年。
  而御营本部三军,现有二十一镇,光战兵就十六万八,辅兵还六万,这加起来二十二万了,军饷一年就要一千一百万两。
  行营还有四个,军饷又要二百二十万。
  御营京营这二十八镇,就是一千五百万两银子,仅仅是军饷,不算抚恤、赏赐以及军械、粮草、等等开支。正常情况,军饷在这种长期战争时期,顶多占到三分之一,所以翻三倍,那得四千五百万两银子。
  算到这就算不下了。
  四千五百万两银子啊,皇帝还要再立三个行营,再增三万多兵。
  而这还没算上地方上的省镇营兵,辽东、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广、四川、贵州、云南、甘肃,现在朝廷实际是大概控制了十四个省。
  这样一省两镇,那就将是二十八镇,又是二十八万战兵。
  身为左都御史的刘宗周,已经忍不住站了起来。
  “陛下,如此扩军加厚饷,朝廷就算再翻倍加征税收,只怕也维持不住,臣请求裁军、减饷!”


第525章 草莽孤臣
  朱以海把手里的账册合上,随手往面前的紫檀桉上一放,目光投向了左都御史刘宗周。
  做为称监国之始,就被他拜授为左都御史的刘宗周,到现在都没挪过位置,还是总理处大臣之一,足以证明这位在皇帝心中还是非常有份量的。
  这一年多来; 刘宗周也称的上是重建了都察院,完全了这个衙门建制,举荐了许多刚直正臣,做为监察部门,不仅纠察百官,也还要巡察地方; 巡按、巡盐、巡河、巡茶、巡海甚至是监军等。
  他功不可没。
  “总宪可直言,具体怎么个裁军、减饷法。”朱以海直接道; 刘宗周是个不错的总宪,但他的很多想法朱以海也很不喜欢。这是个老派的官员,是当代大儒,也有人评价说他充满酸儒气。
  朱以海更喜欢用书生气来评价他,这是一个有着政治洁癖的人,对个人品德要求极高,跟明末的马士英、阮大铖甚至钱谦益这种明显的务实派伪君子相比,显得很高尚。
  不过身为皇帝,还是这种乱世时的皇帝,注定用人不可能只看品德,更要看重能力。明末以来,东林党一度得势当政,但这些自称君子的东林党,折腾来折腾去却没有干出过几件什么真正的实事。
  更多的精力放在党争上,一旦得势; 就更加不饶人。
  刘宗周祖上据说是汉代长沙王之后,不过到刘宗周往上数几代,都只是绍兴农民,只能说是读过书的小富农,刘宗周因为父亲死的早,所以从小是跟着外公长大的,二十岁考中举人。
  中举人后,他也曾随大流去拜见一位致仕乡绅,结果母亲知道这人是个贪官名声不好,就把他骂了一顿,从此后刘宗周便也不再想这些旁门左道。
  他专心读书,在次年没能中进士后,又苦读三年,终于得中三甲第五名。他带着喜悦回乡,结果却只看到母亲的新坟,母亲怕影响到他考试,病重也不让通知。
  站在母亲坟前,他立下有些迂腐的誓言,誓不妄交,非同志士,虽邂后遇之,必趋而避。
  为母服完丧后,正式出仕为官; 授行人司行人; 但在朝中,他对当时的朝堂风气很不满意,这时他外祖、祖父先后去世,他便回家丁忧,服丧期间,借大善寺教授宗族子弟。虽然家境依然贫困,有时连饭也吃不上,靠向大善寺僧贷米维持,刘宗周也依然足迹不入公庭,即便有地方官吏前来拜访,也拒而不见。
  丁忧结束后,仍未入京赴选,仍然留在家乡教书,穷到喝水的碗都是破的,却依然还坚持着自己。
  在家一呆就是八年。
  直到后来叶向高为阁臣,吏部尚书孙丕扬、浙江巡抚高举等都是清流,致力汲引名流,于是让他以原官复任。
  虽是被清流引进,但刘宗周却对东林党人并不亲近,甚至当时昆宣党中来拉拢他的浙江同乡,也不附和,
  这使的刘宗周成了京中公认的迂腐书生,所以在京仅呆了三年,他又回到家乡继续教书着说。
  再次出仕,已经是天启元年,他也已经四十四岁了,二十四岁中进士,结果硬是蹉跎了二十年。
  起为礼部仪制司添注主事,一个闲职小官,但他初四进京,十六日履职,二十五日就上疏弹劾魏忠贤。
  要不是大学士叶向高等力救,直接就要被魏忠贤六十廷杖打死。
  但刘宗周就是这么一个迂腐的人,之后仍然继续迂腐,仍然不断发表着一些迂腐的言论。
  之后天启崇祯的动荡中,他被授过通政司右通政,结果不仅辞职还要弹劾魏忠贤,最后落得个革职为民的下场。
  等崇祯元年第四次出仕,授为顺天府尹,朝见皇帝时,还未履职,这书呆子就给皇帝上疏,直接劝皇帝不要急功近利,要用尧舜的仁义之道治国,甚至直接指责皇帝的一些作为。
  好在当时崇祯虽年轻,但对天下有名的大儒刘宗周还是比较尊重的。
  刘宗周做顺天府尹,可此时风雨飘摇,他一介腐儒虽忧国忧民,但也无济于事。
  后来这书呆子还是得罪了温体仁周延儒这两奸臣,他们可容不得这种腐儒的指责,不断在皇帝面前说刘宗周迂阔,就是个书呆子。
  皇帝也渐渐不耐烦刘周宗的嘴炮,刘宗周这顺天府尹也干不下去,只好天天写辞呈,崇祯三年被批准,继续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