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海上升明帝-第4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老虎啊,最近我听到些风声,有些坐不住啊。”高必正见到李赤心,也是直接就道。
  “先进城再说,码头人多嘴杂。”李赤心知道他要说的是什么。
  一路来到夷陵城中,进了李赤心的提督府。
  “听说朝廷要复设忠武,还要新设忠正营?”高必正一坐下来就问。
  “是有听到些风声,不过有一件事倒是已经确定了的,督师朱大典要还朝了,以后湖广就全由总督兼巡抚的何部堂主持大局了。”李赤心道。
  “朝廷怎么三天两头的折腾,这不是那什么朝令夕改吗,先前给我们忠贞设十三营,接着又分设两镇,然后又限额八千,再限额五千,如今这又要改什么?”高必正很不满,发着牢骚,甚至隐现其不安和担忧。
  他总觉得朝廷这样改来改去,这是对他们这些顺营将领的不信任。
  “我听说皇帝还把爵位都给改了?”
  “嗯,调整了一下,爵位改动较大的是宗室爵位,改成十等了,而且不再是世袭不替,尤其惊人的是这次直接几乎把所有宗室的爵位都给削了,就留下了三十一位郡王。”
  “咱们异姓爵是七等,以后也没有世袭不替了,分世降一等和只授终身两等。”
  “那咱们这国公爵位呢?”高必正问。
  “这个具体的还不知道,暂还没有消息,估计可能是世降一等吧。”
  高必正有些不是滋味,感觉天子言而无信,这可不是好兆头。
  “皇帝是不是觉得不需要我们这些人了?”
  李赤心倒不觉得如此,“我倒觉得陛下对我们还是很不错的,不是么?”
  曾经去见过皇帝的郝摇旗郝永忠点头,“确实,这个没的说。”
  高必正没见过天子,“可现在这样算怎么回事?”
  这次李赤心过四十五岁生日,其实也没必要这么大张旗鼓,只是大家都听说了些风声,于是借这机会聚一起,想要好好商量商量一下。
  “我倒觉得这也不是坏事,湘西的十二家,设忠武、忠正,这也是好事嘛。”
  郝摇旗这时却是不同看法,“我觉得事情不会这么简单,从现在收到的风声看来,皇帝在加紧扩编御营亲军,听说来亨的湖广行营要拆分为湖广和江西两行营,各地省营都要裁并,甚至督、抚、巡按、分巡等的直属标营好像都要取消,你说这种情况下,怎么反而会给咱们扩大营头?”
  刘体纯道,“我听到的消息,好像除御营外,其余的各地兵马,保留七个外镇,咱们这些人以,就留老虎一个外镇,怎么现在却又说要再设忠武、忠正?”
  几人都一时想不明白。
  “来亨呢,东边朝廷上的事情,他总比我们知道的多吧,找他问一问。”


第539章 遣散顺营
  李赤心做寿,李来亨自然是要来拜寿的。
  虽然他现在改名朱胜利,还是御营行营提督,但就如同民间过继一样,哥哥无子,弟弟儿子多,把一个儿子过继给哥哥,虽然亲生儿子以后名义上不再是自己儿子,只能喊自己叔父,但毕竟是亲生骨血。
  朱胜利打小被李赤心收养,这感情自然更不用说。
  他现在也改称李赤心为叔父,接到叔父的帖子后,便立马准备从岳州动身。
  身为皇帝义子,赐国姓的行营提督,这段时间他很忙,皇帝加封他为岳阳开国侯旨意刚到,随之而来的还有湖广行营一分为二,要整编为湖广和江西两行营。
  这不是简单的一分为二,还要吸纳江西湖广两省的省营,进行重新整编,两镇各只保留八千战兵。
  而江西、湖广的兵很多。
  为了整军,皇帝特派钦差前来指导,等整编完毕,督师朱大典也要还朝了。
  “朝廷这次把湖广划分为湖北、湖南两个省,正式裁撤郧阳抚治和偏沅巡抚二职,看来动作不小,力度很深啊。”
  岳州府巴陵城中,督师朱大典和总督堵胤锡也都在,两人分别从长沙和衡阳驻地赶来,也是要来商谈这次湖广的大变动来的。
  这次涉及到的方面很多,不仅仅是整编下军队而已。
  湖广分省,裁撤两巡抚,以及省营、督抚标营的裁撤等,都是不小的问题。
  下游的江西还有个金声桓,上游还有李赤心、高必正等人,加上那些大小土司,牵一发动全身,必须得小心再小心。
  朱大典即将离开,其实还是有些失落的,他刚来时,接替何腾蛟,也还是临危受命,心怀壮志的,只是武昌会战,给了他当头一棒,五忠叛了三忠,让全天下都开始骂他。
  许多御史直言当杀朱大典以谢天下。
  好在皇帝仍然信任他,让他熬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时间。
  他咬着牙,承受着各种攻击,重新收拾败兵,整顿败局,招兵买马,筹集钱粮,既要阻击清军南下,还得硬牙却镇压叛军。
  那段时候,内忧外患,这个督师好几次被叛军追的满山跑,甚至手底下标营都有哗变的。
  好在挺过来了。
  马进忠、刘承胤等叛军一个个被剿灭,虽然有湖广、江西、广西等各地出兵协剿,可总算镇压了这些叛军不是。
  之后就是重新整军,恢复地方秩序、生产,一点点的来。
  虽然时到今日,他仍然没能恢复湖广,但好歹湖南是完全恢复了的,甚至在之前的兴安会战、荆州会战中,他也是有指挥之功。
  不过王光恩的叛乱,也还是又给了他沉重一击。
  如今,湖广的局势还算可以,他正准备再次大施拳脚的时候,皇帝下旨要召他回去,还要再把湖广的军队整编。
  他能说什么?
  皇帝给了他许多信任,也给了他许多时间。
  在朱大典看来,终究还是因为他做的不够好,没能收复整个湖广,更没有控制好这些兵马。
  要说困难,谁不困难。
  文安之一个读书人,单枪匹马入川,他的困难不比自己少,但文安之顶住了困难,甚至还硬是把巴蜀的那些什么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的一大串全摆平了,什么哗变什么造反,都不是事。
  不仅摆平了川中这些大小军头们,甚至还能对张献忠又抚又打,硬是把四川从张献忠手头几乎完全收复了。
  听说不久前,文安之甚至还跟张献忠做了单买卖,用二十万石粮,换回来坐镇小三百万两银子的钱财。
  这跟听故事似的消息,居然是真的。
  文安之居然真的卖粮给张献忠,但在他打听到更多细节后,他却说不出话来,二十万石粮,不仅换回来价值三百万两银子的金银财货,还让张献忠又派了一个义子率七万人马出米仓山进汉中打鞑子去了。
  文安之入川后,真正的仗基本上没打什么,没怎么跟张献忠打,也没怎么跟清军打,可就是把局势稳住了,清军、献贼,全被他顶在那一线险地对峙着,而他却还能从容不迫的收拾巴蜀后方,整军、治民,一样不落。
  这不是得不让他佩服万分。
  相比起来,他在湖广又是平叛,又是反攻,也没停过,但确实结果不如人。
  虽然皇帝的使者给他旨意后,还特意带了口谕,说湖广现在局势稳定,不再需要特设督师了,他功成还朝。
  但朱大典总觉得不是滋味。
  另一方面,对皇帝要进行的这番大动作,又暗怀担忧。
  湖广总督兼湖南巡抚的堵胤锡头发花白了不少,他也刚被皇帝授封为侯爵,不过这是个终身爵。
  堵胤锡倒不是很在意这个,他全身精力都扑在湖广地方上。
  本来上次夷陵之战后,他跟朱大典已经谋划准备再来一次荆州会战,把荆州拿下,一点点的推进。
  相比起原先打了就走的策略,如今是要逐步推进,夺取了就不放弃。
  以前没实力守,现在则是要步步逼近,最终把湖广完全收复。
  计划还没开始,结果却要迎来大整编。
  “咱们湖广仅留一镇行营八千人,够吗?”
  以如今的形势,八千人肯定是不够的。
  所以朝廷那边给出的整编方桉,其实是驻行营一镇八千战兵,然后李赤心外镇一镇。
  此两镇外,其余的军队,或整编进两镇中,或另整编为地方团练,并要重新恢复土司区的卫所。
  不过不叫卫所,叫屯镇。
  其实就是相当于军屯。
  大明自洪武朝起,在毗邻湖广土司地区,设置了施州常德等诸多卫所,这些卫所额定官兵总数为五万八千多,分布在卫所城内及其下设关、隘、堡各处。
  湖广土司基本上分布在西边,除了四十五家朝廷敕封的建制土司,还有许多未经朝廷册封的无印土司,这些土司有土司名号,但没有朝廷敕封,甚至永宣之后也没有朝贡记录。
  明朝在湖广土司周边设立了许多卫所,实行军事包围和震慑,限制他们的发展扩张,甚至通过卫所以及移民等方式,蚕食土司地盘。
  总的来说,这种政策还是很有效力的。
  只不过到明末时,这些土司边上的卫所也跟内地的一样,早烂透了。
  皇帝朱以海早废除了全国各地的卫所,现在也没打算复活卫所,不过根据现实的需要,朱以海打算重新设置一批屯镇。
  就在原来的那些毗邻土司的卫所旧地,设立屯镇,但不是用卫所制度,而是用新的制度。
  第一批屯镇,就是顺营等人马,以及湖广的一些省营兵等。
  朱以海打算沿着湖广西面的土司边界,设立忠武、忠正、忠贞、忠义、忠开五个屯镇,这些屯镇相当于生产建设兵团。
  属于准现役民兵组织,每镇下辖协标营哨队,分驻各处,就驻于原先的那些卫所关隘堡屯等。
  朝廷划出土地,交给他们屯田耕种。
  五忠的人马,连同他们的家卷,就直接成为屯镇的屯垦人员,但与一般百姓不同的是,他们需要跟卫所一样,每户选一丁为正丁,所有正丁,三分守城训练,七分屯种,轮流屯守。
  每户其余男丁,则为余丁,也要定期接受训练。
  屯镇的地,则是七分归屯民佃租,三分为军屯田。佃租其实就是田赋,但缴纳的粮留做屯镇军粮。
  三分军屯田,则是屯丁们一起耕种,收获粮食也归屯镇军仓。
  这看起来与卫所很像,但有些不一样的地方。
  其一,卫所武官、军户身份都是世袭的,另外卫所的军丁并不全是本地的,而是各地勾检调派服役。
  而现在这屯镇,是带移民性质的,同时也不是世袭身份。
  比如忠武镇党守素麾下一营人马,派驻到永顺宣慰司旁边的原永定卫大庸所,建立大庸屯营,这一营人马,连同他们的家卷全都迁移到原来的大庸所城,以及周边的屯子等。
  按营哨队这么划分,然后点选出五百正丁,平时一百五十人负责镇守营城、哨所等处,剩下的三百五十人负责耕种集体的屯田。
  除这五百人外,这营其余男女老少,分给他们田地耕种,一样的纳粮。
  那些屯丁,轮流上番,去当值训练等,都是有粮饷的,打仗也另有行粮等。
  他们屯田耕战,是兵也不是兵。
  他们的后人,可以选择继续报名点屯丁,还是不报名。
  甚至可以说,这种屯镇,其实更接近于隋唐的府兵,首先除了一开始五忠转换为屯镇外,以后屯丁都是用点选的方式,也就是招募。
  其次呢就是点选后可以家人承佃屯田,这田不能买卖,但是享有佃耕权。
  他们更主要的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